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的话

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最具影响力、最为活跃的哲学家之一。他于1932年7月31日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早年在麦迪逊市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学习,1955年获罗兹奖学金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受教于著名的牛津学派日常语言哲学家J·L·奥斯丁和P·F·斯特劳森等人。1959年他以《意义和指称》为题的论文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6年至1959年曾在牛津任教。1959年回到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任教,从1966年起至今任该校哲学教授。他曾先后被国内外许多大学聘为客座教授。由于他在哲学上的卓越成就,被选为美国人文科学院院士。

塞尔发表的第一部著作是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方面的一篇论文》。该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1979年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著作《表达和意义——言语行为理论研究》,这本书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他在第一本著作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并将它应用于更为广泛的领域。1982年,出版了他的第三本著作《意向性:论心灵哲学》,该书集中探讨了意向性问题。作者指出,这本书是为前两本著作以及将来的这些论题提供基础。塞尔认为,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心灵哲学的关键问题就是我们的心理状态怎样表现世界上事物的状态,正是通过意向性问题,使他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结合起来。他从语言行为的研究发展出意向性理论,然后又用意向性理论来说明语言,从而把语言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1984年,塞尔应英国BBC电台的邀请为该年度的里思讲座作系列演讲,他将这个讲座的内容编成一本书,以《心、脑与科学》为题出版。这本书广泛地讨论了心灵哲学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关于心脑关系、心理因果性以及心脑关系与人工智能等问题。1985年出版了他的《以言行事的逻辑基础》,该书从逻辑上研究语言行为。1995年,出版了塞尔的《社会实在的构造》,该书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研究成果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同时又论述了有关真理符合论和外部实在论问题。1997年出版了他的《意识的奥秘》,该书系统地运用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生物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成果来丰富意识问题的研究,是使哲学问题成为科学问题的一种努力。1998年,出版了塞尔的《心灵、语言和社会》,此外,塞尔还编辑出版了《语言哲学》、《言语行为理论和语用学》等。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他是一位涉及广阔研究领域、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哲学家。

塞尔的《心灵、语言和社会》是一本简明通俗的哲学著作,但它既不是各种哲学问题的概览,也不是哲学问题的简史,而是概括了塞尔40余年来研究成果的重要哲学著作。这部著作有其显著的特色。

一、它是一本综合性或总结性的著作。塞尔以前的著作基本上是分别研究和论述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言语行为、意向性、社会实在等的专著,而这本书是对以前探讨和论述的诸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心灵、语言和社会问题)加以综合,使之连成一个融贯的整体。同时,也回答了一系列哲学上激烈争论的问题。塞尔属于分析哲学家,擅长逻辑分析,而本书包含了许多逻辑分析。它对心灵、语言和社会实在的结构性特征和它们之间的逻辑依存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说明它们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综合是一个分析哲学家所能进行的综合。正因为这样,本书具有较大的思想容量,涉及广阔领域多方面的问题。

二、与一些语言哲学家局限于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而回避或拒斥形而上学问题不同,塞尔在《心灵、语言和社会》一书中一开始就讨论基本形而上学问题,并且把在这个基本形而上学问题上的立场作为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他所说的基本形而上学就是关于实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理解性问题。这个古老的问题到18世纪启蒙运动哲学家那里,取得了鲜明彻底的经典形式,所以被称之为启蒙运动的见解。塞尔坚持并维护启蒙运动的见解,认为存在着绝对的、惟一的、客观的、完全不依赖于我们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世界,我们能够不断理解这个客观世界的本性,我们对这个世界中的对象、事态的陈述是真的还是假的,取决于这些陈述是否与世界中的事物相符合。塞尔还把承认有一个不依赖于我们而独立存在的实在世界的观点称之为“外部实在论”。按照“外部实在论”,世界上独立于心灵的许许多多事物,如氢原子、地壳运动板块、病毒、树木、银河等等,这些现象的实在性是不依赖于我们的,宇宙在任何人类或其他有意识的生物出现之前很久很久就存在了,而且在我们全部从地球上消失以后仍将长期存在。这种外部实在论观点是世界合理性和可理解性的前提。然而,否认和攻击外部实在论的哲学思潮持续不断,经久不衰。塞尔分析了历史上贝克莱和康德的唯心主义,又着重分析了20世纪以来否定外部实在论的新形式,批评了视角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种种怀疑论否定实在世界独立存在的观点,回答了种种挑战,还指出现代科学(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和现代逻辑提出的新成果和新问题并没有推翻启蒙运动的见解和外部实在论观点。

三、在心灵问题上的“生物学的自然主义”。塞尔把这种外部实在论的基本形而上学作为他解决心灵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从实在世界本身的发展来说明心灵和意识现象。塞尔认为,实在世界是由那些可能称之为“力场中的微粒”所构成,这些微粒构成各种大的系统,太阳系是其中之一,我们居住的行星(地球)则是它的一个子系统。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某些由羰基分子所组成的生命系统是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各种生物物种,生命系统的物种有些是动物,有些动物具有神经系统,某些神经系统能够引起并保持意识,而有意识的动物通常又都具有意向性。塞尔依据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和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心灵和意识是物质微粒构成的实在世界长期演化的产物,是这个实在世界的一部分,因此心灵和意识是由一种生物学过程所引起的生物学事实,是一种自然过程,并非什么神秘莫测的现象。但是,他认为意识具有内在的、主观的、质的特征,意识状态具有第一人称的存在方式,意识的这种“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主观性”是不可还原、不能归结为或等同于物质的东西的。在对意识和心灵的看法上,长期以来存在着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争论,二元论(包括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把意识看成某种独立的、神秘的、根本上不同于物质的或物理的实在的现象。塞尔认为,二元论是错误的。但他同时又认为,唯物主义把意识归结为、还原为物质的现象,不承认意识的不可还原性,所以他又反对唯物主义。他坚持认为意识是由脑过程所引起的一种生物学现象,但认为意识具有不可还原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主观性。在他看来,这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因为,从意识的微观基础来看,在较低层次上可能通过神经系统、突触以及神经传导纤维的神经生物学过程、生物化学过程来解释意识现象的原因,而意识则是大脑过程的更高层次上的特征。塞尔把他对心灵和意识的这种基本立场称之为“生物学的自然主义”。说它“是生物学的”,是由于对精神现象的说明方式是生物学方式;说它是“自然主义”是因为这种观点主张心灵是自然的一部分。塞尔所反对的唯物主义,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他所提到的行为主义、物理主义、功能主义和强人工智能论,这些学派都有把意识现象归结为、还原为生理和物理的现象,把心理语言还原为物理语言的倾向,但他似乎并不了解,也可能是误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反对将意识归结为物质,又反对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的。

四、在本书中,塞尔在他的生物学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力图把他的意向性理论、语言行为理论和社会实在的理论统一起来。塞尔在他的《意向性》一书中,就论证了语言行为和意向性的密切联系,在本书中,他坚持和深化了这种见解。他指出,从发生学上看,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是共同发展起来的,它们是互相促进、互相丰富的;从语言的使用来看,作为人类行为的一部分,言语行为必须通过意向性来执行;就其物理特征来看,语言只是一些发出的声音和写在纸上的墨迹,是意识和意向性赋予这些声音和符号以一定的意义。说话人说出话语并赋予其意义,都是说话人的意向性使然;从结构特征来看,言语行为和意向性都具有类似的满足条件和适应指向。关于意识、意向性、语言和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塞尔认为,自然的、物理的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心灵而独立存在的,而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如货币、语言、财产、婚姻、政府、大学、律师、总统、足球比赛、鸡尾酒宴等),则是依赖于观察者、依赖于人类心灵的,心灵通过意向性与外部实在世界相联系,意识和意向性都是某种生物学过程引起的生物学事实,然而它们又创造了与观察者相联系的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并不是凭借其物理特性来执行其功能,而是凭借集体的接受、承认或相信某种事物具有某种功能,这种功能被称为地位功能。集体地赋予地位功能使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具有认识论的客观性。人类通过集体意向性赋予事物以地位功能,从而创造了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集体的接受、承认或集体的意向性必须通过语言来表示某种对象具有某种功能。在社会的和制度性的实在中,语言不仅用来描述事物,而且参与建构事实。语言本身,是一种制度性实在,同时,它又通过一种执行话语和建构性规则来创造和建构制度性实在。这样,塞尔便以他所特有的方式说明了意向性、语言行为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塞尔在本书中吸取了现代科学特别是神经生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了理论论述的内容。在哲学上,吸取了分析哲学以外大陆哲学家的问题、概念与成果,例如,无意识心理学、权力意志等,然而都加以新的综合,推进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分析哲学的传统框架。

本书根据珀修斯图书集团的基础图书公司1998年出版的《心灵、语言和社会》译出,书中涉及哲学和其他许多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脑科学、认知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概念和用语,虽然我们查阅了多种有关资料和辞典,但仍然可能有不尽准确妥帖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得到著名哲学家、现代西方哲学专家江天骥先生的热情帮助,谨表深切谢意。

李步楼 ODJOTXEtmCUQoHQ5WGnJZxpsRxY56pyT/kD3ZksipaMsvGyspqEpK5IGxd7TP5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