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既然关于诗歌的现象学探索宣称要进行到如此深入,它就必须借助方法论的约束,超越情感的共鸣,虽然我们正是伴随着这种或多或少丰富的共鸣而接受一件艺术作品的,不论这种丰富性是在我们自身之中还是在诗作之中。正是在这个地方,共鸣和回响在现象学上的同源异义才得以彰显。共鸣散布于我们在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回响召唤我们深入我们自己的生存。在共鸣中,我们听见诗;在回响中,我们言说诗,诗成了我们自己的。回响实现了存在的转移。仿佛诗人的存在成了我们的存在。因此共鸣的多样性来自回响的存在统一性。说得更简单些,在此我们触及了一个所有热爱诗歌的读者都有所体会的印象:诗将我们整个地抓住。存在被诗所抓住,这一动作有一个清晰的现象学标记。诗的丰沛(exubérance)和深度(profondeur)总是共鸣和回响这对同源异义词的现象。仿佛诗以其丰沛在我们心中重新激发了层层深度。为了思考诗的心理学行为,就应该沿着现象学分析的两个方向,朝向精神的丰沛和灵魂的深度。

毫无疑问——能否这样说?——尽管回响这个名词是派生的,它却有一个简单的现象学特征出现在我们想要研究的诗歌想象力的各个领域中。实际上它关系到凭借单个诗歌形象的回响来引发甚至是在读者灵魂中的诗歌创造力的真正苏醒。由于诗歌形象的新颖性,它震撼了整个语言活动。诗歌形象把我们置于言说的存在(l’être parlant)的起源。

通过回响,在一下子超越一切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同时,我们感觉到一种诗的力量在我们心中朴素地涌起。正是在回响之后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共鸣、情感的反射、往昔的忆起。然而形象在感动表面之前已经触动了内心深处。这在读者的一次普通经历中就能真实体会到。对诗的阅读所提供给我们的形象确确实实变成了我们自己的。诗歌形象在我们心中生了根。我们接受了它,但我们获得新生,就好像我们本来就可以创造它,我们本来就应该创造它一样。它变成我们的语言的一个新存在,它通过把我们变成它所表达的东西从而表达我们,换句话说,它既是表达的生成,又是我们的存在的生成。在这里,表达创造存在。

这最后一点规定了我所研究的存在论的层面。总的来说,我认为人身上为人所特有的全部东西就是逻各斯(logos)。我们无法在一个语言之外的领域进行沉思。即使这一论点看起来缺乏存在论深度,人们也应该同意,至少把它看作一个研究工作的假设,适合于我们对诗歌想象力所做的探究。

因此,诗歌形象作为逻各斯的事件对我们每个个人来说是创新性的。我们再也不把它当作“对象”看待。我们感到批评所持的“客观性”态度窒息了“回响”,从原则上缺乏原初的诗歌现象所由以出发的那个深度。对心理学家而言,他被共鸣震聋了耳朵,只想不停地描述他的感情。至于精神分析学家,他丢掉了回响,只知道忙于解开各种解释的乱麻。由于方法上的注定缺陷,精神分析学家把形象理智化了。他对形象的理解比心理学家要深刻一些。然而,确切地说,他是在“理解”(comprend)形象。在精神分析学家那里,诗歌形象总是有一个背景。在解释形象的时候,他把形象翻译为不同于诗的逻各斯的另一种语言。因此再没有比这更恰如其分的说法了:“翻译就是背叛。”

在接受一个新的诗歌形象之时,我们体会到它的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é)价值。我们知道,我们将重新说出它,以此来传递我们的情感。从灵魂之间的相互过渡这方面来考虑,我们看到诗歌形象不属于因果关系的研究。因果性较弱的学说如心理学,以及因果性较强的学说如精神分析学,都不能确定诗的存在论:对于一个诗歌形象来说,没有任何东西是它的铺垫,尤其不是文学模式中的文化,或者心理学模式中的知觉。

所以我们总是得到同一个结论:诗歌形象的本质新颖性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言说的存在的创造性问题。由于这种创造性,想象的意识发现自己非常简单、非常纯粹地成了起源。关于诗歌想象力的现象学在研究想象力时所要做的,就是致力于找出各种各样诗歌形象的起源价值。 wlZi1DSoUPF6vTkNAGO7kWIYZTqcjFyezoqqXjQaL9XKCjoPOxb6vvK+LmWC1nz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