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lesson 1

创新者的DNA:那些不可思议的创意本能

很多创新者就如同艺术家一般:他们眼中看到的景色是其他人无法看到、更无法理解的。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只要你能够想得起来的勇于创新者,他们都拥有常人认为不可思议的创意能力。哈佛人认为,普通人并不需要理解天才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毕竟,天才的思想与普通人的思想之间存在天壤之别,但分析一下他们的思考方式,对于普通人提升个人创意能力有着莫大的好处。 D7RU8wbrTalzZwJBUaOpxsZ0lhrO0okJhN7PfwpxsF0oxouOgbdJliSG6RDxYjUJ



与艺术一样,创新也是由热情驱动的

生活中常会听到有人谈及热情问题,其中提及最多的,是对当下的工作不再那么热情。如此发展下去,基本会有两大走向:要么选择离开,另觅它职,以求在新岗位上激发新的热情;要么原地不动,勉强度日。

但实情是,不管是创意类工作还是其他工作,想要做好工作,就必须要有热情这种东西。热情之于工作,就如同味道之于食物一般,热情使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更有价值。

哈佛学子彭斯认清热情重要性的过程十分坎坷。

小时候,彭斯的母亲曾经告诉过他,长大后,他可以从事两种工作:创意人员或是牧师。长久受到这种教育的彭斯从哈佛毕业后,自然选择了IT设计人员作为自己的第一份职业。他以为那是轻而易举的工作,毕竟,他的母亲告诉他,他生来就有创意的天赋。

也正是因为如此,可以想象,半年后当彭斯被叫进老板办公室谈话时,他的心里有多么的震惊。老板语重心长地说:“彭斯,你具备了一个创意人员需要的才能,但你缺乏了更重要的条件——热情。”然后,彭斯就被炒了鱿鱼。

这让彭斯备受打击:“我怎么可能被逐出注定要从事的行业?”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并成了一位真正的创意人员,同时也开始了有关创意的各式写作。在2002年,他的第一本有关设计创意的书出版时,他将它送给了当年解雇他的老板。

在书上,彭斯写上了几个字:“谢谢您。”

彭斯说,虽然这位老板曾让他难过,但他也点醒了自己:拥有才能的确是种优势,但缺乏了热情,才能便什么也不是。创意人员必须要培养热情,好让自己熬过创意过程中无可避免的挫折,而很多创意人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投入过自己的工作,最后导致毫无勇气再展开创意思维。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认清几个关于热情的事实。

·热情是能够获得的,但它需要你变得有价值

很多人误以为热情是与生俱来、后天不可培养的,但事实上,热情是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获得的。不同的人在他们的工作中寻求不同的东西,但若你对那些拥有创意且获得了瞩目成就的人进行研究便会发现,他们喜欢以下特性的结合:自治、尊重、能力、创意与影响力。

换句话来说,若你想要对生活与工作充满热情,那么,你就需要在已有的工作中获得这些特质。

不过,问题在于,这些特质是稀少而有价值的,如果你只是希望通过工作来赢得自主解决值得他人尊重的创意项目,那并不意味着有人愿意将它交给你。这些稀少而有价值的特质需要你拥有同样稀少而有价值的能力去回报它,而且培养这些能力需要时间与深思熟虑的付出。若你对当下自己的状态不满,并期望以获得更重要工作的方式来获得热情的话,不如先问问自己,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热情来自于投入

失去了真正的时间、金钱等方面的投入,热情便不再是热情。你可以随时变得兴奋,但那并非真正的热情。热情来自于投入,投入的程度越高,个人热情程度便越大。不仅如此,一旦你真的投入,便需要培养热情的态度,少了热情,即使是强烈至极的投入感,也最终会因为疲惫与倦怠感的产生而消退。

对于那些真正优秀的创新者们来说,他们知道如何培养并利用与生俱来的热情,使它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产生影响力。因为热情,他们的创新工作更有前瞻性,他们的工作更有意义,他们的精神生活一直处于觉醒状态,而在热情的驱动之下,他们的生活、肉体与心灵皆获得了改善。

可以说,热情总是先产生的,它会出现在成就以前。热情是一种燃烧的状态,拥有热情的人在创新过程中所投注的精力、灵感会有所扩展并不断增强;同时,他们还拥有强大的感染力,在与团队成员、客户等人交流时,对方的热情与灵感也同样被自己激发。

·不断地学习,注意自我健康

许多方法可以增加我们的热情,但不断学习可以持续地增进个人投入的热情。

此外,健康也是热情的一个关键,疾病会降低个人的精力,而缺乏精力同样会降低个人的热情,更会使大脑陷入倦怠状态,而无法有效激活创意。在走向创意的过程中,你不必让自己成为铁人三项或是马拉松选手,但你的确需要注意健康。可以说,健康是你驶向更好创意的座驾:即使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赛车手,若没有一部好车的话,也赢不了比赛。

·通过假装,把握身体的力量

另一种建立热情的方法,彭斯称之为“身体的力量”,基本上,这种“身体的力量”建立在“假装”的技巧上。

“假装”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很多人都曾经运用过它。我们最常听到的形容就是:“假装你可以,直到你真的可以。”这意味着,你可以借由假装来完成一些事情,比如,若你一直假装自己很快乐,最后你便会真的变快乐;若你假装自己是个热情的人,所有人都会认为你相当热情,随着时间流转,你便会真的充满热情。

我们就是自我重复行为的总加,改变人生,就如同培养新习惯一样简单。心理学界早已证实,养成或戒除习惯的周期是21天。若你要进行或戒除一件事,只要21天便可以达成目的,热情也一样。若你一直假装表现得很热情,21天以后,你便会发现,你不需要再花费那么多的精力去伪装,因为你已经让自己的身体习惯了热情的表现——这就是身体的力量。

拥有最出色创意的人,并不一定是那些经历最丰富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热情的人。正如希腊哲学家普罗塔戈所说的那样:“大脑并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创意就在我们的脑海中、在身边、在生活里,以热情驱动,你便能更快找到它。 1YFVWvpdaXiU7OnkXCtVCTI9BqEN+OwLzRjF+ocLEZ2XOE7HMyqbx8CbKZQEwBhR



如果你不提问,你便永远也找不到答案

工作与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我们总是关心自己的产品如何才能卖出去,而很少去想客户到底需要什么?为什么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创意,却总是被批评毫无落地的可能性?我们总是知道如何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却很少知道,如何才能找到问题。在发想创意的过程中,学习怎样提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的技巧。因为,知道如何正确地发问,你便已经迈出了走向创意的第一步。

哈佛创意研究工作室曾经接受过一家欧洲国际机场的咖啡馆的咨询。这家咖啡馆总是宾客满堂,而其症结所在是,客人们总是在候机时长时间地坐在座位上细细地品味咖啡,一动也不动,因此而造成经营不善。咖啡店想要找到一种方法,使客人们尽快地腾出座位。

最初他们得到的创意不外乎以下几种:使用不舒适的椅子,收取座位费,及时清理桌子等。然而,哈佛创意研究工作室给他们提出的办法却很简单:将咖啡店里的航班监视器关掉。由于担心误了航班,因而人们开始四处寻找没有关掉的监视器——于是,人们喝完咖啡便迅速地离开,而座位就这样腾了出来。

当咖啡店里有了足够的空座位时,航班监视器又突然开始工作了,于是,又吸引了一批新客人。

哈佛创意人科尔里奇·纳金斯认为,使用不同的方法设计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新的提问方式找到新的解决问题的视角:我们要如何提高销量?

纳金斯指出,不使用让顾客更快腾出座位的办法,也可以想出其他的解决办法,比如,安设外卖柜台,这样顾客便能够在登机口叫一份快餐或饮品,或者向乘客销售野餐包,让他们带着野餐包登机。

纳金斯认为,提问的目的并非将一种看似时髦的想法强加给世界,它只是督促你去重新思考每一个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去理解事物,发挥你的创造潜能,而在诸多的提问方法中,巧妙提问法是最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一效果的。

如果一个管理者主张采用某位权威人士推荐的质量改进体系,他很可能并非出于创意,而只是想要跟上潮流,想要使用一种当前社会上盛行的办法。这样的人实际上是被大环境所操控,不自然地掉入了思维陷阱之中,而巧妙提问法则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们突破现有的思维定式,从多个角度、多种途径来解决、思考问题。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使创新与创造力成为了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了解巧妙提问法的来源

思考以下巧妙问题,你便能够感觉到它们激发创造性的力量。

◆你的客户期望你的产品或服务达到怎样的成果?

◆你的主要产品与服务是什么,如何来改进它?

◆我们怎样帮助穷人获得更好的生活?

◆如何减少国内猖獗的犯罪?

◆如何使用非武力方式缩小国家间的差异?

◆若你每天都充满了激情,且目的明确,你的生活会怎样?

◆若在一个能够满足你的创造欲、给你充分自由的组织里工作,你的感觉会如何?

这些问题是否促使你开动脑筋去思考?若有的话,你是否能够将这些思绪重新组合起来,形成新的观念来改善自我创意思维过程呢?

巧妙提问法中的问题种类、形式、时机、导向与简化分解法中的都不同。比如,巧妙提问法会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是为了什么?”而简化分解法会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是什么造成的?”

简单来说,巧妙提问法激励了思考,需要更“巧妙”回答,它提供了目的明确的信息,在开放了个人思维的同时,也给了自己力量,使自我思维可以更好地发挥,进而成为一个好的听众与出色的指导者。

·运用巧妙提问法,从掌握基本问题开始

巧妙提问法的三个基本问题就如同北斗星一般,可以引导你很好地形成全新的提问方法。

◆如何从一开始就关注问题的独特性,区别对待每一个问题?

优秀的创意者会对每一种状况都区别对待,因为不管两种情况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相似,它们都不可能完全相同,原因有三:

①那些表面上看似一致的状况或体系中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往往是不同的;

②在各种看似一致的状况中,其想要达成的目的也往往不同;

③看似一致的状况中,解决问题时使用的技术也极有可能有所不同。

我们需要从提问时便注意到每一个问题与它最终的解决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特别是在开始时,你需要注意领会,到底是什么使这一问题与其他问题不同,以及随后会带来哪些特殊的解决方法与结果。

这也意味着,你不能指望靠着模仿、局部改进、照搬或者借用另一种状况中的办法或技术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客观事实所涉及的一切人、事、物来解决问题。

◆创造有效的解决方法需要哪些有用的信息?

很多人在开始某项工作的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与金钱来搜集系统状况或问题领域的资料。他们以为,自己可以精确地了解“一切”,却因此而白白地浪费了大量的精力。单纯依靠资料搜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而且不管是他人智慧还是书本中提供的知识,搜集过多的资料也常会令你错过发现最佳解决方法的机会。

巧妙提问法提出的有关信息的基本问题,全面推翻了以往人们对于资料搜集的理解,重新构造了“资料搜集”这一概念。巧妙提问法认为:应该将时间花在收集那些可以帮助形成解决方法的资料上。资料搜集工作的目标是寻找有针对性的、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问题、找出解决方法的信息。知识是个人化、相互作为的,它对你拥有一定意义,可以反映出各种情况与涉及其中的人的独特性;而资料则是非个人化的,是对眼下情况的静态描述,它们除了你加给它们的意外以外,没有任何意义。理论上,你需要寻找的仅仅是少量的、有关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形成有效解决方法所需要的必要信息,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来获得。

◆如何运用系统观来确保所形成的解决方法奏效?

这一问题所强调的是整体观,是否能够成功地对问题加以预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取决于对构成当前情况的相互关联的各要素与各方面的领会,也就是要确保所有要素都包容在这一系统中。而想要形成对解决方法的系统看法,就要做到:

①解决方法要有一个考虑到行动与结果的框架;

②所有相关人员要对解决问题的目的与解决方法达成统一意见;

③大家都要相信,解决方法一旦运用,就会如同期望的那样去运作;

④解决方法付诸实践以后,要拥有明确的结构;

⑤各要素的各个方面都应考虑到;

⑥失败的可能性要被降至最低;

⑦拥有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作出解决方法所需要的决策;

⑧建立起了容许不断学习与变革的根基。 1YFVWvpdaXiU7OnkXCtVCTI9BqEN+OwLzRjF+ocLEZ2XOE7HMyqbx8CbKZQEwBh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