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依据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等,对0~6岁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动作发展、语言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人际交往和人格发展六个方面给予说明。

一、学前儿童动作发展

(一)0~1个月

(1)有很强的吮吸、拱头和握拳的本能反应。

(2)常常会很用力地踢脚和活动四肢。

(3)俯卧时尝试着要抬起头来。

(二)2~3个月

(1)直立位头较稳,能较自如地转动。

(2)托起来坐时,头能和身体同时起来。

(3)俯卧时抬头45°。

(4)头可随看到的物品或听到的声音转动,幅度逐渐增大。

(5)仰卧位能变为侧卧位。

(6)能将两手碰在一起。

(三)4~6个月

(1)靠坐稳,独坐时身体稍前倾。

(2)双脚会有意识地蹬踢。

(3)俯卧抬头90°,能抬胸,双臂支撑,学习翻身。

(4)扶腋下能站立,扶其站起时,能在短时间内自己支撑。

(5)双手能拿起面前玩具,能把玩具放入口中。

(6)能主动抓住玩具,开始将玩具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但仍显笨拙。

(7)喜欢把东西往嘴里塞。

(8)能自己双手扶奶瓶吮吸。

(9)会扯纸。

(四)7~9个月

(1)会趴着,手脚并用地爬。

(2)扶腋下能站立,站立时腰、髋、膝关节能伸直。

(3)能用拇指和食指捡起小物体。

(4)能拨弄桌上的小东西(如花生米、葡萄干等)。

(5)有意识地摇东西(如拨浪鼓、小铃等),会双手拿起两物对敲。

(6)会将物体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

(五)10~12个月

(1)会用四肢爬行,且腰部不贴地面。

(2)自己扶物能蹲下取物,不会复位。

(3)自己扶栏杆能站起来,自己会坐下。

(4)独自站稳,自己扶物可迈步。

(5)独走几步即扑向大人怀里。

(6)手指协调能力更好,如可以打开包糖的纸。

(7)能用手抓笔,点点涂涂。

(六)13~18个月

(1)走得稳,能停、能走,也能改变方向。

(2)自己能蹲,不扶物就能复位。

(3)开始跑,但不稳。

(4)能一手扶栏杆上几级楼梯。

(5)模仿成人的动作,如敲击、扫地。

(6)会用2~3块积木垒高,能抓住一支蜡笔用来涂画。

(7)能用双手端碗,试着自己用小勺进食。

(七)19~24个月

(1)连续跑3~4米,但不稳。

(2)双脚能同时跳起。

(3)开始做原地跳跃动作。

(4)一手扶栏杆自己上下楼梯。

(5)能踢大球。

(6)能蹲着玩。

(7)能双手举过头顶掷球。

(8)用鞋带串大珠子。

(9)会把5~6块积木垒高。

(10)自己上床(矮床)。

(11)会跨骑在四轮小车上。

(12)能自己用汤匙吃东西。

(13)能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动作。

(八)25~30个月

(1)能后退、侧走和奔跑。

(2)能轻松地立正蹲下,会迈过低矮的障碍物。

(3)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

(4)能从楼梯末级跳下。

(5)能单脚站立(2~5秒)。

(6)能将球朝一定的方向滚。

(7)能将球用力往远处扔。

(8)会转动把手开门,旋开瓶盖取物。

(9)能用大号蜡笔涂涂画画,自己画垂直线、水平线。

(10)会骑三轮童车。

(11)在成人提醒下如厕,学着自己洗手、擦脸。

(12)学着一页一页翻书。

(13)学着自己穿鞋、解衣扣、拉拉链。

(九)31~36个月

(1)能双脚交替灵活地走楼梯。

(2)能沿着直线双脚交替行走。

(3)能走一条短的平衡木,能跨过一定高度的障碍物。

(4)能跟随音乐、儿歌做模仿操,动作较协调。

(5)能单脚站立(5~10秒)。

(6)能双脚离地连续跳跃2~3次。

(7)能举起手臂,将球朝一定目标投掷。

(8)用积木、大积塑拼搭或插成物体,并尝试命名。

(9)能模仿画圆、十字形。

(10)能正确使用汤匙。

(十)3~4岁

(1)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2)能双脚交替灵活地上下楼梯。

(3)能身体平稳地或双脚连续向前跳。

(4)分散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5)能双手向上抛球。

(6)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0秒左右。

(7)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

(8)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9)能快跑15米左右。

(10)能行走1千米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11)能用笔涂涂画画。

(12)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尝试用筷子。

(13)能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14)在他人帮助下能穿脱衣服和鞋袜。

(十一)4~5岁

(1)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2)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

(3)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

(4)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能连续自抛自接球。

(5)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15秒左右。

(6)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4米左右。

(7)能单脚连续向前跳5米左右。

(8)能快跑20米左右。

(9)能连续行走1.5千米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10)能沿边线较直地画出简单图形,或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

(11)会用筷子吃饭。

(12)能沿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13)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

(十二)5~6岁

(1)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较平稳地行走。

(2)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爬攀登架/网等。

(3)能连续跳绳,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4)能连续拍球。

(5)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秒左右。

(6)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7)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米左右。

(8)能快跑25米左右。

(9)能连续行走1.5千米以上(途中可适当停歇)。

(10)能根据需要画出图形,线条基本平滑。

(11)能熟练使用筷子。

(12)能沿轮廓线剪出由曲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且平滑。

(13)能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或用具。

(14)会自己系鞋带。

二、学前儿童语言发展

(一)0~1个月

(1)有不同的哭声。

(2)对说话声很敏感,尤其对高音敏感。

(二)2~3个月

(1)开始将声音和形象联系起来,试图找出声音的来源。

(2)对成人逗引有反应,会发出“咕咕”声,而且会发ɑ、o、e音。

(3)常喜欢咬书或拉扯图书,有时会安静地看图书。

(三)4~6个月

(1)咿呀作语,开始发辅音,如d、n、m。

(2)叫他名字会转头看。

(3)看见熟人、玩具能发出愉悦的声音。

(4)开始注意看图书,常抓起书试着放进嘴里。

(四)7~9个月

(1)能反复发出“Mɑ~Mɑ”、“Bɑ~Bɑ”等元音和辅音,但无所指。

(2)试着模仿声音,发音越来越像真正的语言。

(3)会试着翻书,喜欢以前听过的故事。

(五)10~12个月

(1)能懂得一些词语的意义,如问:“灯在哪儿呢?”,会看灯。

(2)向其索要东西知道给。

(3)能按要求指向自己的耳朵、眼睛和鼻子。

(4)能说出常用词汇,如“爸爸”、“妈妈”。

(5)出现难懂的话,自创一些词语来指称事物。

(6)用动作表示同意或不同意(点头、摇头)。

(六)13~18个月

(1)喜欢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2)模仿常见动物的叫声。

(3)能用少量词汇表达一定的意思,如说“抱”表示要大人抱抱。

(4)开始用两三个字组成的动宾结构的句子表达意思,如“宝宝吃”、“妈妈抱”、“要去”等。

(5)用伴随表情和字词、动作进行交流。

(七)19~24个月

(1)对声音的反应越来越强烈,喜欢听重复的声音,如一遍又一遍地听一首歌、读一本书等。

(2)能说几个字的简单句,如“囡囡要糖”等。

(3)在有提示的情况下,会说“请”和“谢谢”。

(4)能分辨一本书的封面及基本结构,开始辨认书中角色的名字,会主动看图讲简单的话。

(八)25~30个月

(1)听完故事能说出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2)会用几个形容词。

(3)会用“你”、“我”、“他”,会用连续词“和”、“跟”,会使用副词“很”、“最”。

(4)能说出常见物品的名称和用途,词汇量发展迅速,会使用七八个词组成的句子进行简单的叙述。

(5)会背诵简单的儿歌,且发音基本正确。

(九)31~36个月

(1)认识并说出常见的物品、动物名称,词汇量较丰富。

(2)运用字词的能力迅速增加。

(3)能说出有几个词的复杂句子。

(4)开始运用“你们”、“他们”、“如果”、“但是”等词。

(5)知道一些礼貌用语,如“谢谢”和“请”。

(6)喜欢自己看图画书。

(十)3~4岁

(1)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能注意听并做出回应。

(2)能听懂日常会话。

(3)愿意在熟悉的人面前说话,能大方地与人打招呼。

(4)基本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

(5)愿意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必要时能配以手势动作。

(6)能口齿清晰地说儿歌、童谣或复述简短的故事。

(7)与别人讲话时知道眼睛要看着对方。

(8)说话自然,声音大小合适。

(9)能在成人的提醒下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

(10)主动要求成人讲故事、读故事书。

(11)喜欢跟读韵律感强的儿歌、童谣。

(12)爱护图书,不乱撕、乱扔。

(13)能听懂短小的儿歌或故事。

(14)会看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图中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等。

(15)能理解图书上的文字是和画面对应的,是用来表达画面意义的。

(16)喜欢用涂涂画画表达一定的意思。

(十一)4~5岁

(1)在群体中能有意识地听与自己有关的信息。

(2)能结合情境感受到不同语气、语调所表达的不同意思。

(3)方言地区和少数民族幼儿能基本听懂普通话。

(4)愿意与他人交谈,喜欢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

(5)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基本会说普通话。

(6)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会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会话。

(7)能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

(8)讲述比较连贯。

(9)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能回应。

(10)能根据场合调节自己说话声音的大小。

(11)能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

(12)反复看自己喜欢的图书。

(13)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

(14)对生活中常见的标识、符号感兴趣,知道它们表示一定的意义。

(15)能大体讲出所听故事的主要内容。

(16)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17)能随着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的情绪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

(18)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想法。

(19)在成人提醒下,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十二)5~6岁

(1)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

(2)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

(3)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4)愿意与他人讨论问题,敢在众人面前说话。

(5)会说本民族或本地区的语言和普通话,发音准确、清晰。

(6)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幼儿基本会说普通话。

(7)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一件事情。

(8)讲述时能使用常见的形容词、同义词等,语言比较生动。

(9)别人讲话时能积极、主动地回应。

(10)能根据谈话对象和需要,调整说话的语气。

(11)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

(12)能依据所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如在别人难过时会用恰当的语言表示安慰。

(13)专注地阅读图书。

(14)喜欢与他人一起谈论图书和故事的有关内容。

(15)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示一定的意义。

(16)能说出所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

(17)能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或图书画面的线索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或续编、创编故事。

(18)对看过的图书、听过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看法。

(19)能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20)愿意用涂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

(21)会正确书写自己的名字。

(22)写写画画时姿势正确。

三、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一)0~1个月

(1)无意识地对一两种味道有不同反应。

(2)眼睛能注释红球,但持续的时间很短。

(3)喜欢注视人脸。

(4)听力较灵敏。

(二)2~3个月

眼睛能注意并追随移动的较大的物体。

(三)4~6个月

(1)看见熟悉的人与陌生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2)会用目光找寻物品,如手中玩具掉了,会用目光找寻。

(四)7~9个月

(1)会用很长的时间来审视物体。

(2)注意观察大人的行为,喜欢模仿大人的动作。

(3)会寻找隐藏起来的东西,如拿掉玩具上的盖布。

(4)能分辨地点。

(5)尝试做出一系列有计划的行为以完成一件事,如从椅子上起来,爬向玩具,挑出彩球。

(五)10~12个月

(1)会用手指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对发出声响的玩具感兴趣。

(3)喜欢凝视图画。

(4)故意把东西扔掉再捡起,把球滚向别人。

(5)手眼逐渐协调,会将大圆圈套在木棍上,从杯子中取物放物。

(6)感知分辨能力进一步提高,如区分动物和车、把红色的物体归为一类。

(7)尝试使用工具来解决问题,如用一根棍子拨回物体。

(8)形成物体永恒性概念。

(六)13~18个月

(1)味觉、嗅觉更灵敏,触觉更敏感。

(2)指认熟悉的物品和人。

(3)喜欢将容器填满和倒空。

(4)知道简单的因果关系。

(5)在一堆物品中挑出与其他不同的物品。

(6)反复摆弄物体,出现假动作,如用玩具电话做出打电话的样子。

(7)开始知道书的概念,如喜欢模仿翻书页。

(七)19~24个月

(1)开口表示个人需要。

(2)能记住生活中熟悉物品放置的固定位置。

(3)能按指示做2~3件连续的事,如把球扔出去,然后跑去追。

(4)能口数1~5。

(八)25~30个月

(1)会捏、团、撕,随意折纸。

(2)喜欢玩橡皮泥。

(3)会指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

(4)知道红色,并能正确指认。

(5)用积木垒高或连续组成简单的物体形状(如桥、火车)。

(6)游戏时能用物体或自己身体部位代表其他物体(如手指当牙刷)。

(7)知道“大、小”,“多、少”,“上、下”,会比较多少、长短、大小。

(8)能数到10。

(9)开始理解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九)31~36个月

(1)能用纸对折。

(2)知道黄色、绿色,并能正确指认。

(3)会问一些关于“是什么”、“为什么”、“是谁”、“在哪里”的问题。

(4)会回答简单的问题。

(5)会解决简单的问题,如搬椅子、爬上去、取东西。

(6)在成人引导下,能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7)知道家里人的名字和简单的情况。

(8)能口数6~10,口手一致数1~5。

(9)能分辨“里”、“外”。

(10)开始区别“一个”和“许多”。

(十)3~4岁

(1)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许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

(2)经常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

(3)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

(4)能用多种感官或动作去探索物体,关注动作所产生的结果。

(5)认识常见的动植物,能注意并发现周围的动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6)能感知和发现物体和材料的软硬、光滑和粗糙等特性。

(7)能感知和体验天气对自己生活和活动的影响。

(8)初步了解和体会动植物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9)感知和发现周围物体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对不同的形状感兴趣。

(10)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

(11)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等量的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表示。

(12)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13)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

(14)能用数词描述事物或动作,如我有4本图书。

(15)能注意物体较明显的形状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6)能感知物体基本的空间位置与方位,理解上下、前后、里外等方位词。

(十一)4~5岁

(1)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究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3)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4)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5)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6)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

(7)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8)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9)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的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10)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11)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

(12)在指导下,可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

(13)在指导下,可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14)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15)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16)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

(17)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18)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

(19)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

(20)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十二)5~6岁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4)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5)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6)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7)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记录。

(8)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9)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10)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1)能探究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12)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13)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14)能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并尝试创造新的排列规律。

(15)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字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16)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17)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如合并或拿取)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

(18)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19)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

(20)能用常见的几何形体有创意地拼搭和画出物体的造型。

(21)能按语言指示或根据简单示意图正确取放物品。

(22)能辨别自己的左右。

四、学前儿童情感发展

(一)0~1个月

(1)出生后1~2天就有笑的反应,是反射性的而非社会性的。

(2)哭自出生后就有,也多属于生理反射性的。

(二)2~3个月

哭的时间减少,哭声分化,用哭声表示不同的需求。

(三)4~6个月

(1)开始怕羞,会害羞地转开脸和身体。

(2)高兴时大笑。

(四)7~9个月

懂得成人的面部表情,对成人说“不”有反应,受责骂不高兴时会哭。

(五)10~12个月

(1)发声时,会模仿他人的手势,面部伴有表情。

(2)准确地表现出高兴、生气和难过。

(3)以哭引人注意。

(六)13~18个月

(1)情绪不稳定,变得容易受挫,受挫折时常常发脾气。

(2)情绪易受感染,看到别的小孩哭时,会表现出痛苦的表情或跟着哭。

(七)19~24个月

(1)能区别成人表情中蕴含的情绪。

(2)情绪变化趋于稳定,能初步调节自己的情绪。

(八)25~30个月

(1)会发脾气,常用“不”表示独立。

(2)初步意识到他人的情绪,开始表达自己的情感。

(九)31~36个月

(1)害怕黑暗和动物。

(2)大吵大闹和发脾气已不常见,且持续时间短,开始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3)对成功表现出高兴的情绪,对失败表现出沮丧的情绪。

(4)开始对故事里的人物投入感情,表达同情。

(十)3~4岁

(1)情绪比较稳定,很少因一点小事哭闹不止。

(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

(3)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4)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5)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

(6)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十一)4~5岁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不高兴时能较快缓解。

(2)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

(3)愿意把自己的情绪告诉亲近的人,一起分享快乐或求得安慰。

(4)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5)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6)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7)奏国歌、升国旗时能主动站好。

(十二)5~6岁

(1)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

(2)表达情绪的方式比较适度,不乱发脾气。

(3)能随着活动的需要转换情绪和注意力。

(4)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5)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6)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7)知道国家的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五、学前儿童人际交往

(一)0~1个月

(1)当看见人的面部时活动减少。

(2)哭闹时听到看护者的呼吸声能安静。

(3)对他讲话或抱着时表现安静,当抱着时,会表现出独特的、有特征性的姿势(如紧紧蜷曲像一只小猫)。

(二)2~3个月

(1)逗引时出现动嘴巴、伸舌头、微笑和摆动身体等情绪反应。

(2)看见主要看护者的脸会笑。

(3)自发微笑迎人,见人手足舞蹈表示高兴,笑出声。

(4)能辨别不同人说话的声音及同一人带有不同情感的语调。

(三)4~6个月

(1)随着看护者情绪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情绪。

(2)看到看护者时,会双手举起,期望被抱;能辨别陌生人,对熟悉的人有偏爱。

(3)当将其独处或别人拿走他的小玩具时会表示反对。

(4)会用哭声、面部表情和动作与人沟通。

(四)7~9个月

(1)喜爱家庭人员,对熟悉的、喜欢他的成人伸出手臂要求抱。

(2)喜欢玩躲猫猫一类的交际游戏,而且会笑得非常激动、投入。

(3)喜欢和看护者玩重复的游戏,如拍手、再见、躲猫猫等。

(4)当从他处拿走东西时,会遭到强烈的反抗。

(5)看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各种行动,如盯看、躲避、哭等。

(五)10~12个月

(1)喜欢重复的游戏,如玩拍手游戏、躲猫猫。

(2)显示出一定的独立性,如不喜欢被人搀扶和抱着。

(3)更喜欢情感交流活动,还懂得采取不同的方式。

(4)能玩简单的游戏,惊讶时发笑。

(5)对主要看护者表现出明显的喜爱,开始听从看护者的劝阻。

(6)对同龄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会互相凝视或彼此触摸。

(六)13~18个月

(1)喜欢单独玩或观看别人的游戏活动。

(2)开始理解并遵从简单的行为规则。

(3)对常规的改变和所有的突然变化表示反对,表现出情绪不稳定。

(4)在照片中能辨认出家庭主要成员。

(七)19~24个月

(1)当父母或看护者要离开房间时会感到沮丧,与父母分离有恐惧。

(2)会帮忙做事,如学着把玩具收拾好。

(3)交际性增强,较少表现出不友好和敌意。

(4)开始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戏。

(5)游戏时能模仿父母更多的细节动作,想象力增强。

(八)25~30个月

和同伴一起玩简单的游戏,会相互模仿,有模糊的角色扮演意识。

(九)31~36个月

(1)和同伴或家人一起玩角色游戏,如“过家家游戏”。

(2)能和同龄小朋友分享,如把玩具分给别人。

(3)兄弟姐妹或同伴之间会比赛和产生嫉妒。

(十)3~4岁

(1)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

(2)愿意与熟悉的长辈一起活动。

(3)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能友好地提出请求。

(4)在成人指导下,不争抢、不独霸玩具。

(5)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听从成人的劝解。

(6)对群体活动有兴趣。

(7)对幼儿园的生活好奇,喜欢上幼儿园。

(十一)4~5岁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有较固定的玩伴。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愿意告诉长辈。

(3)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对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和平解决。

(6)活动时愿意接受同伴的意见和建议。

(7)不欺负弱小。

(8)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9)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体活动。

(十二)5~6岁

(1)有自己的好朋友,也喜欢结交新朋友。

(2)有问题愿意向别人请教。

(3)有高兴的或有趣的事愿意与大家分享。

(4)能想办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戏。

(5)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

(6)与同伴发生冲突时能自己协商解决。

(7)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

(8)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

(9)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

(10)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

六、学前儿童人格发展

(一)0~1个月

刚出生的婴儿没有自我意识,分不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

(二)2~3个月

开始注视自己的手,并出现吮指现象。

(三)4~12个月

主体我出现:会对着镜子中的镜像微笑、发音,会伸手试拍自己的镜像。

(四)13~18个月

(1)客体我出现:能在镜中辨认出自己。

(2)会依附安全的东西,如毯子等,个别孩子吮拇指习惯达到高峰,特别在睡觉时。

(五)19~24个月

(1)开始用名字称呼自己。

(2)对自己独立地表现一些技能感到骄傲。

(3)不愿把东西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六)25~30个月

(1)有简单的是非观念,知道打人、咬人、抓人不好。

(2)知道自己的全名,用“我”来表示自己。

(七)31~36个月

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

(八)3~4岁

(1)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游戏或其他活动。

(2)为自己的好行为或活动成果感到高兴。

(3)自己能做的事情愿意自己做。

(4)喜欢承担一些小任务。

(5)长辈讲话时能认真听,并能听从长辈的要求。

(6)身边的人生病或不开心时表示同情。

(7)在提醒下能做到不打扰别人。

(8)在提醒下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

(9)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

(10)在成人的提醒下能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

(九)4~5岁

(1)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

(2)知道自己的一些优点和长处,并对此感到满意。

(3)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不愿意依赖别人。

(4)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

(5)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

(6)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

(7)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自己所付出的辛劳。

(8)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

(9)不私自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0)知道说谎是不对的。

(11)知道接受了的任务要努力完成。

(12)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十)5~6岁

(1)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

(2)做了好事或取得了成功后还想做得更好。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愿意学。

(4)主动承担任务,遇到困难能够坚持而不轻易求助。

(5)与别人的看法不同时,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并说出理由。

(6)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

(7)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8)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9)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

(10)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

(11)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惜。

(12)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

(13)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

(14)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

小资料
儿童发展的8个敏感期

奥地利著名动物习性学家考拉德·劳伦兹在研究中发现,小鸭出生后的最初阶段,有追随第一眼所见到的动物的行为特点,并且将之作为一种行为方式固定下来,终生不变。劳伦兹把这一印象的获得称为“母亲印刻”,并且把发生“母亲印刻”的这段时间称为“关键期”。

心理学引用了这一概念,关键期(或敏感期)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在关键期的开始及结尾阶段,机体对环境的敏感度较低,在中间阶段最高。

儿童的各项智能在每个时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父母应了解儿童智能发展的规律,做到心中有数。

1.语言敏感期(0~6岁)

当儿童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型,并发出咿呀学语的声音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儿童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儿童说话,多给儿童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儿童的表达能力。

2.秩序敏感期(2~4岁)

儿童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儿童的秩序敏感力常常表现在对秩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为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儿童便没有一个基础来建立自己对各种关系的知觉。

3.感官敏感期(0~6岁)

儿童从出生起,就会借助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3岁前,儿童通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儿童通过感官来分析、判断环境中的事物。成人可以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儿童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儿童充满探索欲望时,应尽可能满足其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儿童常能捕捉到周围微小事物的奥秘。如儿童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这正是培养儿童具有巨细无遗的习性的好机会。

5.动作敏感期(2~6岁)

2岁是儿童最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儿童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儿童均衡开发左、右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使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有利于智力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2.5岁的儿童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感兴趣。这时,父母应帮儿童明确生活规范、日常礼仪。

7.读写敏感期(3.5~5.5岁)

如果儿童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为儿童多选择一些读物,使儿童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8.文化敏感期(6~9岁)

儿童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到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这个时期,儿童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种子。成人可在该时期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

资料来源: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NmcaV0eXSUjVsv/Sx9vRIHn5tsvGVZw3ugnUOLd4ItkH/xCz7QhAw1brNCgRS4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