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个体生长发育快,发展变化迅速,虽然还没有系统地学习知识和接触社会,但身心健康已成为其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心理学中所涉及的“儿童”,其年龄跨度为出生至18岁。对“学前儿童”的界定,从狭义来讲,是指3~6岁在幼儿园学习和生活的儿童;从广义来讲,是指0~6岁的儿童,包括婴幼儿期(0~3岁)和幼儿期(3~6岁)的儿童。本书的研究对象为广义的学前儿童,略侧重于幼儿期的儿童。

一、学前儿童健康

(一)健康的含义

17世纪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认为: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全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求;身体和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没有衰弱的表现,而且是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一种完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衡量健康的十条标准如下:

(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紧张、疲劳。

(2)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无眼疾。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为健康注入了新的内涵,将“道德的健全”纳入其中。

林崇德等(2003)主编的《心理学大辞典》将健康的状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标准:

(1)生理标准。身体强壮,各系统功能良好且相互协调,目前的检查手段不能发现病理改变。

(2)心理标准。心理功能正常、协调一致,主观感觉良好,精力充沛,情绪稳定,应付环境自如,有积极的人生观。

(3)社会标准。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家庭功能和职业功能良好,能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

(二)学前儿童健康的含义

我国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他对儿童身体发育、儿童心理发展都作了极为宝贵的个案研究。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第一部分“健康”中指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总体可归纳为以下六条: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时,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其次,心理健康的概念具有相对性,即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高层次(积极)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发展建设性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追求高层次需要的满足,追求生活的意义。再次,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心理健康不是无失败、无冲突、无痛苦,而是能在这些情况下作有效的自我调整,且能保持良好的工作效率。最后,心理健康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不同的社会,由于其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不同,对于同一行为正常与否往往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我国的儿科医学专家、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点。

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学前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认知发展正常

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学前儿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发泄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学前儿童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暴跳如雷,那么该学前儿童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4.人际关系融洽

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的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前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围绕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活动。《心理学大辞典》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看。广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一切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健全的教育活动,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有关教育、学科渗透和社会影响等;狭义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范围内的、以心理素质培养和健全人格为目的的专门教育。我们这里所说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指后者。

为了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可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咨询、治疗等几种助人活动加以比较,见图1—1。

图1—1 几种不同助人活动的关系比较

资料来源:傅宏主编:《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由图1—1可知,心理健康教育从服务对象上看,通常针对正常学生;从功能上讲,重在发展和预防;从内容上看,给认知活动以足够的重视;在活动方式上,多采用团体活动方式进行;在方法上,有更多的结构化的、预先设定的成分;在时间上,是终生的。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咨询、治疗存在着部分重叠与交叉。就服务范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最广。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学前儿童处在人生发展迅速的重要阶段,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前儿童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前儿童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行为,从而促进学前儿童健康发展,为其终身幸福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预防和矫治两层含义:一是面向全体学前儿童,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二是面向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前儿童,开展一定的补救性或矫治性心理咨询和辅导。两者比较,预防比矫治更有积极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儿童年龄越小,发展的差异性越大,因而在本书中,我们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为0~3岁婴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和3~6岁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两部分分别加以陈述。 k234RzXNyAZ90gveY7x+2DrP2gOOA1cctntpuhAK+xgwnyk55mI5AEKkdd78k/F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