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北京的山水

一、北京的山

(一)两大山脉交汇

在北京境内,北部的燕山山脉和西部的太行山山脉交汇于昌平区到延庆县的关沟。关沟南起昌平区的南口镇,至西北方延庆县的八达岭长城城关,全长19.5千米。关沟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华北、东北、西北的交通要道。

燕山山脉在历史上曾是中原民族和北方民族的接触地带。由于燕山南北的自然环境不同,对各兄弟民族的发展进程和进化程度有一定的影响。燕山以南地区的民族接近中原文化,进化较快,很早就进入了农业生产时期;燕山以北地区是燕山南北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战争时期则是兵家必争之地。

太行山山脉自古以来就是京西的天然屏障。北京的西山丛林茂密、云海山涛,不仅是京都天堑,而且庙宇棋布。

(二)北京的山峰

北京是个多山的地方,在16807.8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山地占2/3。北京境内著名的高山有灵山、海坨山、百花山。

1.灵山

灵山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最西端,高高耸立在永定河的支流清水边,北、西、南三面相邻于河北怀来、涿鹿和涞水三界,东南隔清水河与百花山相望。灵山的海拔高度为2303米,为北京的第一高峰。俗话说:“百花山高又高,抵不上灵山半截腰。”

高海拔造就了灵山特有的山地气候,其顶部的温度明显比山下低,比附近平原地区的温度更低,夏天山顶上的最低气温可达0℃。河北《宣化府志》称:“矾山(灵山古称矾山)积雪,山高无比,面首丰圆可爱,五月中始融雪,七月中雪复集,草木只生两月……”

由于气候冷热干湿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盛夏时来到灵山,可见鲜花怒放,红色的胭脂花、黄色的金莲花、白色的银莲花、紫色的蓝盆花,姹紫嫣红、交相辉映,一片花的海洋;从山顶往下是大片的天然落叶松林,雄壮挺拔;在海拔1400米左右的山上还有一棵直径达80多厘米的云杉,这在整个北京乃至华北地区也是极为珍稀的。在灵山的大森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按海拔高度分层生长的特殊景象,这里的林木大致可分为三层:最高层为乔木层,由青杨、山杨、栎树等各种不同大小的抗寒树林构成;中间层是灌木丛,由荆条、毛榛等低矮的灌木构成;最低层是草本层,有鹿蹄草、舞鹤等。

植物的协调生长为动物的繁衍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活条件,灵山有野生山羊、狐狸、獾狍、狼、松鼠等,还有大量的鸟类、走禽,如松鸡、黄鹂、杜鹃等。1982年,灵山从甘肃引入了40头牦牛,由于自然条件适合它们的生长,个个膘肥体壮、毛色光亮,之后又相继从青海、西藏引入了几百头牦牛,牦牛迎客成为京城旅游产品的新亮点。

2.海坨山

海坨山位于北京市延庆县的西北约50千米处,在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内,与河北怀来、赤城两县交界。海坨山原名大翻山,海拔2241米,为北京的第二高峰。峰顶终年积雪,气候变化无常。“海坨飞雨”是著名的延庆八景之一。海坨山顶长约10千米,宽数百米,可见华北地区少见的高山草甸和大片的天然黄花菜。山顶东面有石海和桦树林。

海坨山及周边的松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京郊最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植物生长的垂直带谱极为明显。1000米以下是人工油松和落叶松林,1000~1600米为天然次生油松林,1600~1800米为栎桦林,1800米以上为高山草甸。

海坨山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如华北叶松、水榆、山杨等,还有众多兽禽,如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金钱豹及斑羚、狍子、獾等。海坨山已成为京城百姓和众多游客所喜爱的夏日度假避暑的理想去处。

3.百花山

百花山位于门头沟区黄塔乡黄安坨村南,在房山区史家营乡的西北,是太行山北端小五台山的支脉,海拔2218米,是北京的第三高峰。明时称其为百花坨,阴历五月来此朝山者众多。

百花山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物种。低海拔处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物种为山杨树、栎树、桦树等高大乔木;高海拔处为高草甸和亚高山灌木。百花山的四季均有可人的景色:春天百花山自下而上绿色层层加深,百花点缀,色彩斑斓;夏天绿意浓浓,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秋天叶红霜重,色彩缤纷,姹紫嫣红;冬天青松挺拔,傲立于白雪间,更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之气概。

百花山还是一个天然动物园。有野猪、狐狸、野兔、松鼠、百灵、黄鹂、杜鹃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斑羚。

百花山的主要景点有“云顶日出”、“晚霞映翠”、“百花瀑布”、“万年冰肌”、“百花草甸”、“古树擎天”、“云海升腾”、“白蟒长啸”等。这里特别要提到“蚂蚁山”:“蚂蚁山”可算是百花山一绝,游客们沿落叶松林前行时可以看到林中一堆堆将近一米的红色“土丘”,那就是蚂蚁的城堡,多达几千座的蚁穴分布在松林之间,构成了百花山的又一珍奇景象。

此外,北京的云蒙山、妙峰山、鹫峰、雾灵山、上方山、玉泉山、万寿山也是非常著名的旅游山地。

二、北京的水

(一)北京的水系

北京地区三面环山、面积辽阔,为北京河流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分布在北京的200多条大大小小的河流,主要的发源地都是京城内外的各个山脉。北京诸多的河流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可归纳为五大水系,即永定河水系、拒马河水系、温榆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泃河水系。这五大水系的共同之处是都源于山区、流经山川和平原,而流经山川的面积远远大于平原的面积。

1.永定河水系

永定河发源于遍地皆是黄土的黄土高原,奔腾于崩剥纷乱的太行山中,上游有桑干河、洋河和妫水河,穿过著名的官厅山峡,冲撞着西山的悬崖峭壁,在三家店附近脱离山谷的束缚,流入北京平原,在天津市汇入海河,注入渤海。永定河水系以650千米的干流长度和50830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赢得了在华北平原上仅次于黄河的第二大河的盛誉。

永定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又是一条含沙量极大的河流,素有“小黄河”之称。它之所以在华北地区很有名气,不仅仅因为它流量大、流程长、流域面积大,更主要的是因为它对华北地区特别是北京地区的作用和影响十分大。它变化无常,正常年景时欢快地流淌在北京大地上,而“恼怒”时又一反常态,汹涌呼啸,给沿岸人民带来灾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永定河进行了综合治理,确保了永定河沿岸的安全。

2.拒马河水系

拒马河是北京西南地区的一条大河。拒马河、大石河、小清河等在房山区境内的几条河共同组成了拒马河水系。拒马河的发源地在河北省,太行山中的涞山(属涞水县)是拒马河的源头,进入北京市房山区后一直自西向东流,到张坊乡附近开始分流,北边的支流称为北拒马河,南边的支流就叫南拒马河。北拒马河和南拒马河在分支流动过程中接纳了不少小支流和溪流,其中著名的有大石河(又称琉璃河)和小清河。

大石河发源于房山区境内的百花山南麓。一到雨季,山间的潺潺溪流就变成一股水量不一的河流,从各条山沟中流出的不少水流汇集成著名的大石河,成为房山区境内的重要河流。小清河发源于丰台区的马鞍山东麓,由于马鞍山不高,面积也不大,汇水区域较小,所以小清河的源头是涓涓细流,当地人称为小哑巴河,即引不起人们的注意,连河水流动的声音都非常小。可是当它在流动过程中又汇入了不少的支流后,则变成了不可小视的小清河,成为拒马河一条重要的支流。拒马河水系在北京市的流域面积约为2180平方千米。

3.温榆河水系

温榆河是五大水系中唯一发源于北京市的河流。它是北运河的上源,以通州城北边的北关闸为界,闸以南叫北运河,闸以北叫温榆河。温榆河从昌平区北部山区中的山泉和裂隙中发源后,细水微流,水量极小,虽然中途承泄了北山和西山的诸多大小溪流,但水量始终不大;诸小水流冲出水口后,流动在北山和西山的山前冲积、洪积扇上,又汇入了水量稍大的东沙河、北沙河和南沙河,三河在昌平区沙河镇汇合后,水量增多,始称为温榆河;以后又汇入从西山流来的清河、从怀柔县流来的小中河以及从各方汇入的小河,使温榆河水量增加,但由于河流所经之地多为砂砾岩组成,透水性极强,河流一边向东南流一边向地下渗漏,使得河流某些河段成为干河沟,只有到雨季或山洪暴发才有水流。温榆河水系流域面积约为4300平方千米。

4.潮白河水系

潮白河源于潮河、白河的两大支流。大马群山中延伸出无数条宽沟峡谷,东南边的一条叫做草碾沟,沟南有一座小山叫做南山,属于河北省承德地区的丰宁县,这里就是潮河的发源地。白河发源于河北省沽源县。两河双双流淌在北京北部的燕山之中,出山之后,两河在密云县城西南的河漕村汇合后始成为潮白河。自从密云水库建成后,潮河、白河就都淹没在水库中了,河漕村再也看不到潮河、白河二河相汇的水涡,更看不到汇合处的遗迹了,只在村东侧有一条汇合后的干河床。水库不放水,河床里生长着各种农作物;水库放水,人们才能从涓涓水流中领略到昔日潮白河的风采。修建于1958年的密云水库,就像是潮河、白河的儿子,用它们千里之遥汇集来的八方水流丰富了自己。潮白河水系在北京境内的流域面积约为5400平方千米。

5.泃河水系

泃河发源于河北省兴隆县长城的重要关口——黄崖关的北侧,向南流经天津市的蓟县后才急转向西流入北京市平谷区境内,纳入诸多的小河后,从马坊乡的东南出平谷区而进入河北省的三河县,又过天津的宝坻县,与州河相汇后才叫蓟运河,最后流入渤海。由此可以看出,泃河在北京市的一段仅仅是流经在平谷区境内的一小段,而且流程很短,水量也不大。泃河水系在北京境内的流域面积约为2000平方千米。

(二)北京的水库

北京历史上有过几次重大的引水工程,如永定河引水工程、白浮堰引水工程等,虽然起过一定作用,但最后都失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共建成水库85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68座,总库容达72亿立方米。平原河道建拦河闸50座,总蓄水能力0.47亿立方米。同时,大力开发地下水,城乡共打机井近4万口,年开采地下水近25亿立方米。现存北京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经人工控制调节,可用水资源平水年已达47亿立方米,枯水年为34亿立方米。这些水源工程的建成,已初步改变了北京地区枯季缺水、雨季洪涝成灾的局面,为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及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用水保证。

1.密云水库

密云水库坝址的选择和勘探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1956年7月水利部提出的《海河流域水能规划要点》中,把密云水库列为治理海河的首批工程之一,建议列入“三五”计划,后经中央批准提前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经过河北省和北京市20万民工和部队战士的艰苦奋斗,仅一年就开始拦洪,1960年9月基本建成。密云水库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座水库,以防洪、城市供水、农业灌溉和开发水电等为目标。水库设计最大库容为43.75亿立方米,相应的水面面积为188平方千米,其中防洪库容20.3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9.01亿立方米、死库容4.37亿立方米。水库枢纽工程由白河、潮河两库主坝与北白岩、走马庄、南石骆驼、西石骆驼、九松山五座副坝及两个溢洪道、四条泄水隧洞和两座水电站等组成。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除加固大坝外,还增辟了第三溢洪道和两个泄空隧洞,于1978年竣工。

2.官厅水库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证首都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解决城市和工农业用水需要并开发水电资源,1949年有关部门提出了《整治永定河及流域开发计划草案提纲》;11月在水利部召开的全国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决定积极治理永定河和修建官厅水库;经过方案比较,于1951年5月提出了《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初步计划》,并于同年10月正式开工,到1954年5月竣工,6月开始蓄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地区建设的第一座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水库设计总库容22.7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10.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和堆沙库容各6亿立方米。自1955年至1983年的29年中,官厅水库共泄水330.75亿立方米,平均每年下泄11.4亿立方米,供北京和河北城乡用水,灌溉面积达100多万亩。

3.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是1958年初开始修建的,当年6月30日竣工。十三陵水库的面积是颐和园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81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横锁于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在大坝外坡上,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被放大150倍,用汉白玉石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十分壮观。大坝顶部修筑了美丽而古朴的古建游廊。在水库中部的孤山下27米的地方修筑了集声、光、电、幻于一体的九龙游乐园。游人可以乘坐水下游览车穿梭于水下龙宫那扑朔迷离的梦幻世界中。在水库的四周,建有我国的第一个动感电影院“特特乐”电影娱乐城。

4.海子水库

海子水库位于平谷区城关镇东海子村边,于1960年10月建成,经1968和1974—1982年两次扩建,总库容达1.21亿立方米,控制流域面积443平方千米,是北京疏水供水的大型水库,建有主坝、副坝、溢洪道、电站及疏水蓄洪之重要建构的非常溢洪道。其主坝为黏土斜墙坝,最大坝高40.5米,坝长413米。因水库北边的将军关西的金山产黄金,故又称金海湖。1985年在水库景区建立了金海湖公园,水上建有游乐园及水上运动场。1990年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时,将金海湖水面辟为水上运动场,并在此举行水上运动比赛。

5.怀柔水库

怀柔水库于1958年7月19日落成于怀柔县城西侧,库容量为9670万立方米,一年四季碧波荡漾,库区四周是针阔叶相交的3200多亩山林。现怀柔水库已与密云水库共同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严格限制水库周围各项目的开发。正因为如此,水库库区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一年四季飞临水库的候鸟种群数量大大增加。近年来,野鸭、天鹅、大雁、灰鹤等许多鸟都把水库当做“客栈”,数量一年比一年多。在水库周围极目远望,水天一色,满目青山,郁郁葱葱,无际水面尽收眼底。特别是水库的秋日,层林尽染,漫山红遍,别具风采。

(三)北京历史上著名的河湖

1.莲花池

莲花池位于京城西部、西三环中路东侧、北京西客站的西北方,是一座典型的城市水系遗址公园。

莲花池的古老历史可上溯数千年,与北京城的发展史相辅相成。可以说,莲花池是北京城的摇篮,北京城的发展与莲花池水系息息相关。从北京城之始的蓟城一直到辽金的都城,都是依于莲花池水而生存发展的。3000多年前的蓟城就是以此处泉水为供水水源而建的城池。莲花池古称西湖,其水出泊之后东流而南,古称洗马沟,现叫莲花池河南流后,注入凉水河、通县张家湾,再入北运河。莲花池的湖泊与莲花池河,现在称为莲花河水系。《水经注》载:湖有二源,平地道泉,流结西湖,经冬不冻。可见,古之莲花池的水源是相当丰沛的。当时的湖面亦很可观,《水经注》载:湖东西二里,南北三里,盖燕之旧池也。绿水澄澹,川亭望远,亦为游瞩之胜所也。金中都时代,更加发挥了莲花池的作用,不仅以其为供水水源,还用此为造景建园之基础,如西苑和太液池(中都城内之鱼藻池)均以此湖为水源。

莲花池被逐渐废弃的原因亦与城建史有关。当时,在金中都城东北另建新城,改用高粱河及其上游的白浮泉为供水水源,不仅废弃了中都城,同时也废弃了莲花池,于是莲花池逐渐荒芜,湖面缩小且被渣土填侵。

20世纪90年代初决定建西客站于莲花池上,侯仁之先生得知后十分焦急,阻止了此事,并建议改为今日之新址。后来,侯仁之先生不顾80岁高龄登上西客站主楼顶,看到莲花池仍有堆放物,提出了修建公园的建议。

现莲花池已建成占地53.6公顷的公园。园内四座山丘相互连缀:东山挺拔而狭长,上植翠柏苍松,绿荫之中石径蜿蜒,直达“风荷亭”,是登高远眺的绝佳去处;西山平缓广阔,山上白蜡、洋槐蔽日遮天;南北两山系人工堆砌,现已茂林丛荫。湖北岸处,一条弓形长堤将湖水隔开,使之出现湖中之湖,湖内种植莲花,使该园名副其实。堤上有桥,堤端有亭,相映成趣。北岸是游览中心,临湖的水榭、长廊、凉亭、花架等构成了一幅可人的美景。

2.金水河

这里所指的金水河是元大都时宫廷用水而从玉泉山开挖的一条专用引入河道。至元十一年到至元十五年(1274—1278年)为保障大都城内皇家用上等水源,特设一专供水道,此水道的引水路线为:自玉泉山经西郊火器营,下流经车道沟一起向东至西直门南侧人民医院正门前的元和义门南水关入城,经现在北京市青年宫北侧的前半壁街,向东穿过冠英园小区至赵登禹路,向南拐穿过平安大街继续向南过白塔寺直至太平桥,再向东拐到甘石桥一分为二:一支经灵境胡同向东到府右街进皇城,注入太液池;另一支从甘石桥向北偏东从现平安大街的地安门以西先蚕坛处进皇城北墙入太液池。

按此路线,金水河已把整个大都城中的皇宫禁苑的西北都环绕了起来,与大都护城河形成了内外两道交相辉映的锦带。元大都的统治者之所以下如此大的力气引玉泉山水入都城,首先是玉泉山的水质好。据《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载:清代乾隆皇帝为验证玉泉的水好,特命内务府官员用银斗称量天下名泉,搞了一次有趣的品泉评泉活动。结果是:玉泉斗重一两,济南珍珠泉重一两二厘,扬子金山泉重一两三厘,惠山泉、虎跑泉各重一两四厘,平山泉重一两六厘,南京清凉山泉和苏州虎丘泉各重一两一分。乾隆总结说:“凡出于山下而有洌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于是就把玉泉定为“天下第一泉”。据测定,它的确是低矿化度、低硬化度的优质水,清爽甘洌,为泉中之上品。其次是玉泉山的水量充沛。玉泉山有14道泉眼,如迸珠泉、裂帛泉、试墨泉、宝珠泉等。泉群的出水量,冬季约为2立方米每秒,夏秋季要翻倍,有的泉眼喷水高达3米以上。

金水河作为皇宫内苑的专供饮用水道,保持水质清洁、防止沿途污染成为关键。据《都水监纪事》记载:“金水入大内,敢有浴者、浣衣者、弃土石瓴甑其中、驱牛马往饮者,皆执而苔之。”不仅如此,在至元十五年(1278年)还下令禁止在玉泉山“樵采渔弋”,以防止水源污染并利于涵养水源。

内金水河之水来自于故宫护城河——筒子河,是明朝建筑紫禁城时所修,在紫禁城内全长2千米。从神武门西边的地道引入护城河水,沿内廷西区的宫殿墙外向南流,在慈宁花园墙外向东南转,蜿蜒流经武英殿,在太和门前广场形成一个优美的拱形渠,然后再转头向北流经文渊阁,最后在巽方(皇宫东南)流出紫禁城。紫禁城内金水河的实用意义还在于它是紫禁城的总排水渠。紫禁城宫殿大小院落90余座,都有排水沟渠,经暗沟流入内金水河,顺河排出宫去。这条紫禁城供、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着作用。

外金水河之水来自南海东南,从日知阁流出后进入织女河,绕过社稷坛,经水榭出社稷坛东墙,向东流过天安门前的金水桥,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东行入菖蒲河,经牛郎桥过天妃闸流出皇城入御河。

3.大运河

大运河即京杭大运河北段中的天津至通州段。因大运河的北端是通州北关闸,于是通州遂成为历史上著名的漕运码头和转运站,使得通州越发繁荣,曾有小燕京之称。

我国的南北漕运大动脉是世界上最长之运河,贯通六个省、五大水系,全长1794千米,其中北运河长140多千米。大运河的开通,历史上有三次大的开凿:最早一次是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第二次是隋炀帝于605年至609年重开邗沟并向北延伸,时称永济渠;第三次是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大力施工,形成现今之规模。郭守敬主持又开通惠河,于是南来之船可溯通惠河,直达京师城内。现在大运河虽然失去了航运之作用,但水利灌溉在通州地区还非它莫属。

游览大运河,可从通州北关向东,即到北关闸。历史上这里曾是南来之船的终点,著名的通州八景“万舟骈集”即指此处。通州为南北运河之北端的终点,自金代开始漕运,后不断疏浚通漕,到清末京汉、津浦铁路通车才停运。其历史作用之大,战略地位之高,“百司遮府之繁,卫士编氓之众”,无不仰之。辽圣宗渔于潞河,金海陵王在通州督造战船,直捣临安;元右丞相燕帖木儿统兵与叛王夹潞河列阵;清朝康、乾二帝南巡、东南贡使北上,大多乘舟过此。

4.通惠河

通惠河是北京的一条重要人工河道,它从东便门外起始蜿蜒东行直奔通州城,稍北入北运河,全长20千米。

通惠河可追溯到金代,于1291年开凿挖通,始称“闸河”。它的原始起点是今西长安街西单南侧,与中都城光泰门以东的北护城河相接。元初著名水利学家郭守敬为解决大都城的粮食供应问题,增加漕运水源,从昌平白浮泉修建白浮引水工程,引白浮水进瓮山泊,再引水由长河入积水潭,向东出澄清闸(今后门桥),沿大都皇城东侧南出文明门向东,再出东便门,至通州以南的高丽庄(今张家湾附近)入北运河。1293年竣工后,元世祖忽必烈回大都见“舳舻蔽水”,繁盛异常,龙颜大悦,赐名“通惠河”。

到了明代,上游白浮引水工程早已废弃;同时,由于城墙改建,积水潭以南的城内河道不再通船。明正统三年(1438年),于东便门修建了大通桥闸,成了通惠河的新起点,改名“大通河”。明末修复朝阳门外旧河渠,开辟了直通东直门的水道。清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挑挖东护城河,漕运船可直达朝阳门和东直门,那里设有贮存粮食和货物的仓库。

为什么历代都这样重视这条河呢?主要是要依靠它运输从南方来的粮食和货物。北京作为都城,有个天然缺陷,就是粮食不足,要养活在京的皇族、各级官吏和驻京部队,只有靠从产粮多的江浙一带通过大运河漕运,漕运船到达通州后再组织人力、畜力驮运来京。《元史》上说:“船既通行,公私两便。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千万,民不胜其悴。”这就使得人们必须在水运上打主意。

然而,从京城到通州相距40里,高度差就达20余米,纵坡陡,水流急,而且水量不足,仅仅疏挖河道还解决不了粮船的运行问题。郭守敬成功实施了跨流域引水。通惠河工程以昌平东南3千米的白浮泉为起点,筑堰障水向西行,沿山前50米高程修建水渠,途中汇集11道泉水。据《元一统志》记载:有“王家山泉、昌平县西虎眼泉、孟村一亩泉、西来马眼泉、侯家庄石河泉、灌石村南泉、榆河温汤、龙泉、冷水泉、玉泉等”。这些泉水大部分流入温榆河,属于温榆河—北运河水系,导引诸泉汇流至瓮山泊(今昆明湖),而瓮山泊则属于高粱河水系。当时把这条东水西调水渠叫做白浮瓮山河。将瓮山泊扩建为平原调节水库。瓮山泊元代又称七里泊、西湖、西湖景,原是玉泉山诸泉汇聚形成的天然湖泊,至元初年(1264年)郭守敬曾进行疏浚整治。这次修建通惠河时为便于调蓄水量,建立进口闸和出口闸,成为北京地区最早的平原水库。再修建的水道自瓮山泊以下沿今长河、高粱河入积水潭,再从积水潭东岸的海子桥(今后门桥)流出,南经东不压桥、北河沿、南河沿,过今正义路御河桥迄东,过船板胡同、北京火车站,出东便门,沿今通惠河一线到通州。鉴于北京地区坡降过陡、水流过急难以控制,沿途修建船闸。

通惠河通船以后,在元、明、清各代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了京师赖以生存发展的真正命脉。在建闸以前,从通州运粮是“车牛推挽嗟何堪”;通船以后是“七闸三津富潴蓄,风帆雾舫联漕舟”。

通惠河还是一条供城里人游览的风光秀丽的河流。那时,这条河的水都是从玉泉和西山诸泉流过来的,很少污染,碧波清流。大通桥以下的两岸,都是高柳拥堤、垂丝到水。庆丰闸(俗称二闸)附近还有一些名胜古迹,北岸有明人修建的三忠祠,供奉着历史上著名忠臣诸葛亮、岳飞和文天祥。祠后有“濯缨亭”临岸峭立。稍远处有金代章宗放鹿的鹿苑,方广十余里,古树偃仰,浓翠照人。加上岸边的酒肆歌台,河上的青帘画舫,世人都把它称为北方的秦淮河。

5.高粱河

高粱河是北京城的又一条母亲河。正是这条美丽的河流,孕育了元大都城至今的北京子民。也就是说,高粱河与北京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渊源,元大都城的建立正是北京城从莲花池水系向高粱河水系的转移。

但高粱河的源头与水系走向一直是学者专家考证与研究的课题。高粱河在古代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它带着玉泉山的泉水脉脉流入都城。《水经注》有文字记载。其一:“漯水又东南迳良乡县之北界,历梁山南,高粱之水出焉。”其二:“漯水又东南,高粱之水注焉。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迳燕王陵北,又东迳蓟城北,又东南流。”《魏土地记》曰:“蓟东一十里有高粱之水者,其水又东南入漯水。”

在《水经注》所载文字中,一个是“高粱之水出焉”,另一个是“高粱之水注焉”,怎么解释呢?从书中文字看,显然写的是古高粱河的两段河道:一是西段河道,说明高粱河是永定河出山后从石景山附近分出的一条支流。由于永定河南移,这一段河道逐渐淤塞了。第二段文字是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东注的高粱河,可以说是古高粱河的东段,具体位置在今紫竹院湖的地方。这一段从今紫竹院出来后过白石桥、高粱桥,过西直门北向东分两支:一支向北继续东流,沿今北护城河一线向东,经东直门坝河入温榆河;另一支向南,由德胜门南下,过今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穿过长安街,东南经前门、金鱼池、龙潭湖,出左安门,过十里河村东南,经马驹桥入漯水(今永定河)。据近年对地下埋藏的古高粱河道的探测,其最宽达600米,曾是史前期的永定河故道。

6.什刹海

进入明代,积水潭逐渐失去了漕运码头的作用,而明将北城墙南移五里地以后把积水潭分为城墙内外两部分。城外部分的积水潭成为后来的太平湖,也就是现今新街口豁口外小西天以西今典花园一带;城内部分为明北城墙的护城河东至东直门大坝河。原积水潭码头即现在积水潭地铁站至德胜门以南的大片水域。

北护城河在德胜门的瓮城以西(大约是现在的345公交车总站)处修建了叫松林闸的闸门,用以提高水位;同时在南岸开了一条矩形渠道,通过北城墙根进入城内,并在城墙下设了铁棂为限,称之为铁棂闸,作为水入城的总进水口,历明、清数百年未变。

在积水潭北岸堆起了一座小岛,岛上建“镇水观音庵”(后改名汇通祠)。庵后筑一石犀水兽,正对铁棂闸的来水,水冲石兽口分东西两股水,绕岛环流,并建石拱桥一座,作为沿城墙的东西道路。自从明城墙筑成后,德胜门内修建南北向大街把积水潭隔开,两边水域由德胜桥分隔。西边的水域仍叫积水潭,现在德胜桥东边的水域称后海;后海向东到银锭桥,银锭桥以东为前海,前海、后海统称为什刹海。什刹海的出水口有两个:一个是在靠近鼓楼以南的万宁桥西侧的澄清闸;另一个是在什刹海南岸新建的一座西压桥闸,连通皇城太液池,控制进太液池(今北海)的水量,供湖中皇苑用水。后来,什刹海的水渐渐变少,湖面就逐渐缩小,出现一块面积相当大的陆地岛屿,即今恭王府花园所在地。

当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朝廷一些大臣来自江南,为满足他们的思乡之情,特下令在什刹海的浅滩地区开种水稻,自这以后不久,这一带就出现了一望无际的八百里稻田,微风拂过,稻花飘香,宛如江南水乡。随着原漕运码头的消失,这里逐渐演变为市民游乐嬉戏的场所,并引来达官贵戚择地营造宅府,修建寺庙,名园环列,成为京城著名的风景胜地。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称其为“城中第一佳山水”。《帝京景物略》抒写什刹海之佳景:“沿水而刹者、墅者、亭者,因水也,水亦因之。”那里的四时景色更加引人入胜:“岁盛夏,莲始华,晏赏尽园亭,虽莲香所不至,亦席,亦歌声。岁中元夜,盂兰会,寺寺僧集,放灯莲花中,谓灯花,谓花灯……水秋稍闲,然芦苇天,菱芡岁,诗社交于水亭。冬水坚冰,一人挽木小兜,驱如衢,曰冰床。雪后,集十余床,罏分尊合,月在雪,雪在冰。”

7.积水潭

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为漕运的水陆总码头,水量大增,水域面积扩大。《元史·河渠志》记载:“海子一名积水潭,聚西北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据有关资料记载,那时积水潭水域西端在今德胜门大街以西,东端临近地安门大街;北岸在豁口、鼓楼西大街一线;南岸在板桥头条、羊坊胡同、柳荫街、龙头井一线。其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比现在什刹三海总面积大得多。

积水潭东岸元代有万宁桥,又称海子桥,现称后门桥,为当时水陆交通进出口要道。南来的漕运船从通惠河进入积水潭码头从桥下经过;北往的客商在这里登舟南下。当时漕船穿梭往来,商贾云集的繁忙景象有诗为证。《日下旧闻考》云:“金钩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此去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

万宁桥西侧还有座石闸称澄清闸。据《水部备考》称:“澄清闸在鼓楼南,海子东岸,万宁桥西。至元二十九年建,名海子闸。”这是一座积水潭下游出口的控制闸,初建为木闸,后为石闸。积水潭的水以这里为总出口而入通惠河,是积水潭水陆码头的咽喉要津。《析津志辑佚》载元代人焦景山作诗《澄清闸》:“六丁竭力用工夫,不用长虹枕海隅。石齿冷涵云迹润,树头寒桂月轮孤。嘶风宝马踏晴雪,出蛰苍龙戏贝珠。”诗中的六丁指闸工,石齿指绞关石等提闸设备,诗句向我们展示了闸工们启闭闸门时的景观。

8.御河

御河原是通惠河大都城内部分,明建城时将其划入皇城内。漕运船只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御河从积水潭东岸的万宁桥(今后门桥)东南行经东不压桥入皇城,沿火药局南墙东流,到皇城根东墙沿内侧南下,经北河沿、南河沿,过长安街进入正义路向南至台基厂向东拐过崇文门直到东便门入通惠河。御河是由北向南穿北京城中心区域的唯一河道。御河两岸广植垂柳,柳条婆娑,垂丝水面,风景秀丽,多为朝廷各部府院和贵戚官僚宅第。御河是明、清北京城市中心不可多得的内外城跨城水道。

9.长河

今天的北京人很少有人知道,北京城还有一条重要的古河道叫长河。长河原本不是天然河道,中间还隔着海淀台地。金代为开发西山泉流,将台地开通,修建堤闸。元代郭守敬主持修建通惠河时,又经浚治与高粱河相接。几百年来,它成为向北京城区供水的主要河道,以盈盈玉液润泽着北京城。随着城市的扩展以及西郊园林的建设,这条河同时充当了极富诗情画意的游览河道,到清乾隆盛世更成为皇家游清漪园必经之水道。长河沿途风光秀美、景色宜人:“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长河八景有长河泛舟、绣漪画境、龙凤呈祥、景明夕照、西堤观桥、玉峰塔影、长虹引练、云外天香。

长河上的高粱桥是观柳绝佳处:堤柳高十余丈,拂堤下水,尚可余四五尺。附近有宽阔的水面,举目望去,但见“千树舞千态”。《帝京景物略》对四季柳色的变化做了细致的描写:初春,“黄浅而芽”,渐而“绿浅而眉”,再“深而眼”,暮春时节“絮而白”;夏日,则“丝迢迢以风,阴隆隆以日”;秋天到了,“叶黄而落,而坠条当当”,深秋则“霜柯鸣于树”,不仅看到了“柳色时变”,而且还听到“声亦时变”。

那时,北京人不仅踏青观柳,还有庙会活动。高粱桥北面有座娘娘庙,塑像如妇人育婴状。因农历四月初八是娘娘生日,京城妇女扶老携幼,竟往祷拜,形成了盛大的庙会。庙会上有多种多样的精彩杂技、歌舞表演。清代后期,高粱桥北建倚虹堂船坞,皇帝、太后去颐和园时要在这里休息登舟,群众踏青活动便因此冷落下来,不过沿河酒楼茶肆仍吸引了不少到此消闲的游人。

10.菖蒲河

菖蒲河是天安门东外金水河的一段,其从清初开始得名。菖蒲河水源于中海,经日知阁流出,过中山公园入天安门前金水河,向东过劳动人民文化宫前,一直流到南河沿大街南口,向南流入御河。菖蒲河在明代属于皇城东苑内河。

菖蒲河流淌了几百年,“文化大革命”后期才盖上板变为暗河;2003年恢复古河,与东侧已建成的皇城根遗址公园衔接,形成完整的明清皇城边界,皇城形象因此而更加清晰。恢复后的菖蒲河长约500米,水面宽9米,水深1.5~2米,建有4座形态各异的小桥,并在河的北侧建了北京皇城艺术馆。

活动设计

1.对北京境内的三大高山进行选择性游览,撰写调查报告。

2.对通惠河进行沿河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gRi7aAJEzsxFBq9qNF7iCnbRMPwIa3QFzv7ZhHjkSu4EfcmJ4jqS/524TBcQQCl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