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觉得,要把握并享受全人类一流的文化创造成果,就不能不体认精彩的西方美术史,否则,我们获得的印象就一定是不完整的。我们渴望看世界,不只是领略别样的生活存在形式(物质世界),而且应该深入异质的文化创造领域(精神世界)。这种“深入”常常是启迪绵绵而又意趣盎然的,同时,可以从中见证参与者或分享者的文化养成和艺术品位的水涨船高。

这里不妨提及法国天才作家普鲁斯特。他在其长篇小说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津津乐道所钟爱的艺术,涉及的西方画家达100多位,著名作品206幅,风格既有文艺复兴时代、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又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而时间跨度则从14世纪一直贯穿到20世纪,真正是洞开了一个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艺术天地,世上恐怕鲜有作家可与其争锋矣。正是这位饱览了西方艺术精品的作家曾如此颇有心得地说过:

只有通过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到别人在这个世界——一个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了什么,倘若没有艺术,那么,那个世界中的风景就如同会在月亮上出现的景致一样,我们是一无所知的。由于有了艺术,我们才不只看到我们自身的世界,而是看到了多重的世界,而且,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它们的差异性超过了那些在无限空间中运行的世界间的区别,尽管其光源——无论是伦勃朗,还是维米尔——已熄灭了数个世纪,却依然向我们传送着特别的光芒。

在酝酿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想着如何在愿意亲近艺术的读者心中开启一个类似的散发着“特别的光芒”的世界,因为透过这一独特的世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种我们自身在时空上无法亲历的“风景”,而且会潜移默化地获致一种艺术地看待自己面对的大千万物的角度。更为重要的是,引领我们的是西方的那些擅长标新立异的艺术家,他们的灵魂之作或会极大地升扬我们内心中潜伏着的想象能量和创造悸动。因而,如果我们会在伟大的杰作面前变得有所感触甚或心潮澎湃的话,那么,我们距离那些创造精灵的迷人境界就已然不远,颇像德国文豪歌德感慨过的那样,“到罗马去,变成另一个人!”在这里,“罗马”就是一条由古代伟大的创造所汇成的艺术长河,沐浴其中,理当洗涤与滋养人的心灵,另一个格调与趣味不俗的人也就可能呼之欲出了。当然,所谓的“罗马”只是西方美术史中的一个闪亮点而已。从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殿、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巴黎圣母修道院、米开朗琪罗的《大卫》、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贝尼尼的《阿波罗与达芙妮》、华托的《发舟西苔岛》、安格尔的《泉》、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米勒的《晚祷》、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一直到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无一不是令人怦然心动而且可能终身铭志的宁馨儿,我们能够从中一次次地获得如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应该属于人生的莫大幸福了。

那些无数次地迷倒过众生的杰作正是堪称经典的美术作品,构成了一个个独特而又动情的世界。所谓“经典”(classical)一词,源自拉丁文的“classicus”,意为“第一流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经典”就是一种值得期待并能够一次次地被验证的品质。相信我们不仅可以在风格迥异的西方艺术家的视觉果实中心情激动地再认波诡云谲的历史情境,而且能够体认或重温来自内心深处的律动,甚至感受形式本身的璀璨多姿。事实上,越是经典的,就可能越是迷人的,而越是频频地亲近经典,就有可能更多地体会到晚唐诗人司空图所言的“乘之愈往,识之愈真”的美妙境地。

在尽可能博观约取的前提下,我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有意将艺术家和作品作为书中叙述的重点,所以,没有太多地去谈艺术以外的东西。当然,了解艺术家并非易事,尤其是遥远年代的艺术家更其如此。好在艺术品常常就是艺术家心迹的物化,我们从作品切入,也能不同程度地体验到艺术家的真实意向。因而,书中有关作品本身的讯息,譬如年代、媒介材料、尺寸和收藏情况等,都有翔实的交代,目的就在于让读者增强对原作重要性的充分意识,也方便他们在将来可能的条件下亲临博物馆或美术馆凝视特定的原作。同时,本书也较为注重吸取西方美术史现有的研究成果,条分缕析了许多作品的内在含义。其次,所选的作品大多偏重与历史人文知识背景相关的,这样可以让读者在自身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和印证对艺术品的认知,从而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例如,我有意将大量篇幅留给了自己偏爱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相形之下,不少内容只能略而不谈了。当然,本书没有谈到的部分并非不重要。如果本书的读者在激起了对西方美术史的兴趣后想了解得更多,那正是本书的最终意图。我甚至相信,对于艺术的兴趣从来是不会有止境的。再次,我在有关的章节里,尽量清晰地梳理艺术语言发展的主线,目的是便于读者在了解了艺术品的主题、意义之后,还能兴味盎然地探究艺术形式的微言大义以及变化的脉络。在我看来,如果对西方美术的兴趣可以落实到语言、风格之类的问题上,那么,我们离个中三昧才越来越近。

书中涉及的绝大多数作品,我以前在欧美的不同博物馆中曾有幸观摩,有些还不止看过一遍,而每一次看,都有些许新的体会。确实,回忆在原作前的真切感受,令人情不自禁要感慨伟大艺术品的无限魅力。相信越来越多的读者也会有相似乃尔的反应。

是为序。

2014年7月28日记于英国约克 kHWGmf9f7BLC1a65nHtVR2cRdmvtS12NZZlvn6qOjaCjRnKwC17lWbGIXFgmwlp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