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有担忧,只是程度不同——有些人忧心忡忡,而有些人要轻松一点。畏惧心理实际上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符合生理特征的反应。
人在担忧时的生理特征
一旦有了畏惧心理,你的身体一定会有所反应,它能够让你更快地跑开,或者在危险境地里马上作出反应。
当遇到危险时:
● 你的呼吸会加快,给肌肉提供更多氧气。
● 血液会变得更加黏稠,受伤时血液能凝结得更快。· 你的体温升高,开始出汗,因为体内释放出更多能量用于逃跑或搏斗。
● 肌肉紧张,便于跑掉或者进行自我防卫。
● 你想上厕所,减掉身体的负担,从而能快速跑掉。
● 你的思维会出现暂时的空白,好让身体能作出快速而又准确的救助反应。
在某些情况下,你能特别迅速并且随机应变地作出反应,躲避危险,而这些都是恐惧感的功劳。
设想一下,你正在街道上玩耍时突然看到一辆汽车向你冲过来。如果你思前想后,自己到底该往哪个方向逃生,也许就已经太迟了。所以在这种特殊情况下,大脑的思维反而中断,你肌肉紧张,“本能地”向旁边跳去。
在这时,恐惧感越强烈,思维就会越快出现急刹车。对此起作用的就是肾上腺素。你肯定曾经听说过体育上的优秀成绩和这种激素有关。在某些极限运动中,运动员使用有着极高肾上腺素的产品,让身体处于过度兴奋的状态——思维几乎停顿,而他们感觉非常“亢奋”。
所以这点可以这样解释:在紧张的情况下,身体自己产生肾上腺素,并把它传递到大脑,阻挡了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让思维停止。
恐惧感最终会影响到大脑的思维
当在课堂测验中因为害怕失败产生的恐惧感制约了你的思维,这当然是一件让人苦恼万分的事情。正当你需要积极思考的时候,内心却紧张害怕,头脑变得一片空白,什么都不知道了。当紧张感过去以后,你又重新想起答案来——可惜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