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个投机故事吧。
那是在2000年秋,我刚念初二,在报上看到,偶尔还有人使用的第三套人民币,要停止流通了。
第四套人民币在1987年开始发行后,原来1962年开始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在市面上就慢慢地用得少了。
而第五套人民币,也已经在这之前不久的1999年开始发行。
因为从小所能接触得到的任何有字的书和纸都看,常在书刊上看到一个古钱币、铜钱价值几万几十万的故事。
我马上感觉到,这里面,肯定有很大的机会,应该会有差价,也许,发大财的机会来了。
我便赶紧告诉家里,马上去收集这套人民币,肯定能升值。
不过由于我还小,家人完全不信我说的。
没办法,为了验证我的想法,我在饭票中省下了十几元当车费,先到了市里,再到处问路,找到了古玩市场,也就是花鸟市场旁的几个柜台和摊点,发现这套人民币的价格都开始涨了。
其中,那种2元的,在古玩市场,能卖80元。
同时,我注意到,这些小商贩都是在那坐等生意上门,转手赚点差价,没有谁主动出击到处收购,都从早到晚在那打牌,积极性不高,爱理不理的。
我把这些和乘车路线都记了下来,可是家里人根本就不关心我说的这些。
他们都是大人,那么有所谓的经验,怎么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突然开窍,反而去听从一个初中生的?小孩能懂什么呢?
我还被狠狠地训斥一顿,胆子太大了,没有大人带着,竟一个人就跑到市里,要是跑丢了、被拐卖了,怎么办?以后不准出去!
直到2001年春节过后,本就在外到处跑生意的表哥,才抽空到文物市场看了一下。
结果发现,真如我所说,那边的收购价,远高于这套人民币的票面价。
表哥抓紧时间,在周围的村和镇上收集这套人民币,但已太晚了,能收集到的已经没多少了。
我赶紧让表哥带我去市里的几家大点的银行。
银行的说,要是年前来我们这,你想要那种2块的,就收你2块,按1比1的比例兑换,不额外收费。现在,也是还这价。
但问题是,年前收集上来的太多了,库房都堆满了,年底已经全部统一销毁了。
一个能改变家庭命运的机会,就这么错过了。
家人依然没什么感觉,唯一遗憾的就是表哥,后来一提到这事就唉声叹气。
因为他接触过,就知道有多暴利。
他现在手里也还留存着少许当时收上来的崭新、连号币,这种价值更高。
要是当时去银行兑换1万元,那在文物市场的市场价就能值三四十万,现在至少也价值1000万了。
当时别说去兑换1万了,就算要兑换10万,银行都有。
那些工作人员都没收藏这个概念,根本就没想到,天天接触的人民币,居然还能成为收藏品,不然不会轻易销毁的。
到16岁时,思维又有所提高,觉得其实在13岁时,其实也能抓住这机会,完全可以钱生钱。
虽然没本钱,但是可以先借100元换50个2块的,然后到文物市场,80元的市场价,每家只卖几张。(以免数额多了、次数频繁了,惊动他们。他们一旦发现这中间有钱可赚,40倍的空间还能批量放大时,立马就会放下手里的牌,到处去收购。马上,消息就会扩散,收的人一多,紧接着,银行的人也会察觉,发现这中间的有巨大空间,就不愿意兑换,自己留着好升值。)
这样一倒手,就有4000的本金了。
接下来,继续找家小银行兑换,这次就不能再在本地倒手了,2000张一放出来,傻子都会跟着去收购,有无数的人来竞争。
只能悄悄地,谁也不惊动,当天赶紧跑到省城长沙,迅速转手,带着16万,马上回来。
然后在几小时之内,分开在几家银行火速全都兑换。
再到华中最大的城市出手几千张,就有了下一步的周转资金。
前面这些非常快,事先不被人察觉,悄悄进行,没人发现没谁抢。
等到别人都反应过来了,嘿嘿,自己手里已经囤了几万张了,就可以慢慢来。
先故意大张旗鼓地去文物市场兑换200张,相当于告诉所有人,这几十倍的差价,是个多好的机会。
整个市场马上疯狂,这时,我就开始当上家,自己坐庄。
手里已有几万张,占了本地流通盘的大部分,就有压价权了。
不断放一些跌价的利空消息出去,我手里有多少要多少,不稀罕。
本地就是这个价,小单不接,50张起,批量收购,一口价50元,最关键的是,当场结清绝不赊欠。
而众多自发到处去兑换零散的跟风者们,根据自身实力和条件,会自然形成小“走鬼”或批发商,把散落各地的2元币一层一层往上聚拢。
手里有几十张的,40元都已经远超过他们的心理预期。
两天后,被控制的收购价开始每天下跌,将信将疑鼠目寸光是大众通病,都怕亏本砸自己手里了,想着赶紧落袋为安。
于是,外面的筹码也都主动流入囊中。
本地的2元币基本都扫光了,就可以跑去广州、深圳、上海、北京。
每地出手6500张,变现100万,不缺钱了,就可以把剩下的10万张作为收藏品留着,坐等升值。
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同样的好机会,很多人你再告诉他们都不行,不会相信这或那机会的。
意识影响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在思想上认为不可行,就不会有行动,即便行动,也是报怀疑的态度,和全力以赴去干的结果,肯定差距很大。
其次,在能力、实力和人脉、资源均接近零的情况下,很难抓得住机会,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如果,大家普遍都有那样的眼光和头脑,那么高的综合素质,怎么可能在改革开放的黄金二十年后,还一直在当农民、小生意人,艰难度日呢?
全都早就在深圳、上海成为亿万富翁了。
2000年的时候,电话是整个村才有一两部,只有追求时髦的年轻老师们,才会攒几个月工资买个手机,神气十足地别在皮带上。网络、电脑更是听都没听过,市区都还没网吧。
现在,我们随时都能手机上网查到,第三套人民币有壹元、贰元、伍元、拾元、壹角、贰角、伍角7种面额。
在2001年刚退出流通领域不久,27张大全套的价格,就被炒到了七八百元,随后价格一路上扬。
到2015年时,一套的价格已到2万多。
当时我看中的2元有五星水印版和国旗水印版,现在的价格,分别是3000、2500元。
有读者跟我说,他父亲的几个同事,在九十年代出差时,凑了钱,把广东某县的金猴邮票买光了,没过几年,就用一版猴票,换来了几套房子。
80年代,0.08元一张的金猴邮票,随处可买,到现在,市场价早就已经过万了。
升值了十几万倍!
很可惜,那种只要去干,傻子都能暴发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很难再有这样的机会了。
现在如果没背景没关系,即便偶然发现空挡和漏洞后马上开搞,也很快就会被无数跟风复制者搞死,除非本人具有别人模仿不了的超高综合素质。
你知道,而别人不知道;别人不懂,你懂。这,就是信息差。
而这,也恰是机会所在,别人明明有那条件或优势,但自己没发现、没意识到,这就给了我们空手套白狼的空间。
面对同样的局面,要是谁都能巧妙腾挪,那很有头脑和思维的高手,也就跟碌碌庸庸的愚民凡夫俗子们一样,不值钱了,毕竟,物以稀为贵嘛。
因为年龄太小,错失这个十几年后上亿的商机。
我对自己说,不用老是遗憾过去错过了什么,还是要朝前看,偶然和运气成分的不算,确定性的机会,永远都会存在。
关键在于,能否洞察到,并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