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主要特点、不足之处、理论展望

总体而言,过去5年的中国政治学理论研究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命题上均是有所进展的,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共在国家治理和政治发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命题,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新空间,政治学理论在此引领下体现出一些鲜明的特色。

第一,政治议题引领研究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显著特点是价值议题引领研究议题,学者们常常基于特定的价值立场选择自己偏好的研究选题,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时而脱节,或者做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分析。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推行和国情要求的提升,政治学研究的价值前提有所淡化,越来越多的研究注重围绕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理念展开,问题导向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政治性研究与学术性研究之间的界限相对有所淡化。

第二,实用性研究突出。2010年前后,中国理论界一度掀起了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研究的热潮,相关研究成果也凸显出宏大叙事和长时段分析的特征,但近两年来,这一热潮明显有所消退,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提出需要理论界更多的针对当前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问题提出见解和分析,尤其是快速推进的政府放松市场控制相应产生的一系列需要学者更多聚焦微观话题。

第三,中国特色成为核心主题。在政治性研究的总体倾向看,“中国特色”成为近年来大多数相关研究的核心主题。这些研究确信,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在特定的国情条件下进行,任何形式的政治建设都不能离开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发展中的正在和平崛起的世界性大国,这一现实不可避免地会在政治发展中体现出来。同时,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同时却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专制政治传统在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心理等方面都刻上了深刻的烙印,决定了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在大多数人都没有理性意识的条件下开始起步的。中国的政治发展必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不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方式和路径。

第四,理论自信逐步提升。长期以来理论界普遍自信不足的原因一是西方政治理论的强势渗入,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中国经济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限制,学术界常常不自觉会用西方树立的理论标准抑或自设的理想目标来衡量中国的政治发展现实。中共十八大以来,“三个自信”的提出及对西方政治理念警惕和限制的提升,学术界逐步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树立自己的理论自信,批判性和质疑性的研究开始有所淡化。

政治学从根本上说是高度“入世”的理论,其基本面向是为国家、政党、政权、政治体制等问题提供阐释抑或批判,同时也针对政治的体制结构、运行机制及实践功能进行分析,总体上应该说过去几年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在上述方面是有说进展的,但毋庸讳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1)宏大叙事多但精致程度不够。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历来注重强调立意的高度和纬度,对问题的历史过程和相关因素的分析较为注重,但迄今为止,大多数的研究仍然局限于大视角的理性推论,对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把握相对较少。(2)阐释性强于创新性。大多数的研究侧重阐释中央或国家发布的文件精神或领导人讲话,难以超越官方的政策思维。(3)主题先行色彩明显。研究者习惯于事先预设好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在研究中容易只采纳合乎自身意愿的素材,反面的事实则视而不见。(4)依附性学术思维。这表现在,一是依附于政策文件限定的政策范畴,二是依附于限定的理论基调,导致大量的研究成果政治性和学术界色彩模糊,难以出现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用发展的眼光看,当前中国正开始着手对国家成长的顶层战略加强设计,政治发展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更大的重视,而且,这样的重视不是停留在理论宣传或者学术探讨的层面,而是注重实实在在的结构性调整和功能性推进。这要求政治学理论研究适应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的新形势和新目标,充分发挥理论的支持功能和研究功能,为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编写:刘 杰 bq0N+mleXX1FjcW3AmHVSdbWIq/AtPeJUt6SdI9lRkCCtUsKdI174X1tkTaMC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