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乔布斯重掌苹果公司

一、乔布斯“告别”苹果

我的心还会一直在那里,苹果公司就像是我的初恋一样。就像所有的男人都会想念他们第一个深爱过的女人一样,我也会一直想念我的苹果公司的……。即使我现在远离了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其他员工也会和以前一样忠诚,他们仍旧会努力工作,并且还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而我也会感到我的根还是在苹果公司的。

——史蒂夫·乔布斯

苹果公司的巨大成功,使美国西海岸加州旧金山和圣何塞之间那块300平方英里的狭长谷地——“硅谷”,再次成为风险投资家和创业家的热土。一大批个人电脑的制造商开始起步。1981年,这股风气达到顶峰,计算机行业的蓝色巨人IBM就像一只睡醒的雄狮,宣布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立志分享由苹果垄断的市场。

乔布斯马上召集公司管理层开会,商讨对策。乔布斯认为,苹果公司上上下下早已经让胜利冲昏了头脑,技术人员失去了创业初期的研发热情,长达五年时间,居然没有出现任何有价值的创新!还是苹果II在打天下。消费者们也陆续发现“苹果II”的各种问题。带领团队的斯科特并未在意,他安慰乔布斯不用慌张,已经在组建团队准备推出更好的“苹果III”。

1981年6月,公司采用在《商业周刊》等知名杂志上刊登巨幅广告的方式,高调宣布,比“苹果II”好100倍的“苹果III”即将在半年内推出。此举用意有二。第一,振奋员工精神。第二,威胁新进入这一市场的竞争者。然而,到年底,苹果的技术团队迟迟没有交卷。新闻界和苹果爱好者们已经频频来电询问进展了。这时,公司面临两种选择。第一,不顾时间限制,按照当初的技术承诺,继续硬着头皮研发下去,直到完美交差。第二,尽快出笼,削减技术指标。斯科特选择了后者。就算这样,“苹果III”还是拖到1982年5月才面市。技术指标远远低于当初的承诺。身负技术缺陷和不守信两种罪名的“苹果III”,遭到市场的无情唾弃,当然,这时候,只有CEO斯科特来顶罪了。6月,董事会宣布解除斯科特的CEO职务,马尔库拉担任新CEO,全面改组公司,并辞退了40名员工。由乔布斯代表苹果公司向公众诚恳道歉:

“苹果III”事件给苹果公司的声誉带来巨大影响,同时新闻炒作加重了此事件的程度。苹果公司从中汲取了教训,改组后的公司将以全新形象立于公众面前。苹果永远是第一流的!

1983年,面对IBM咄咄逼人的攻势,苹果公司的市场份额迅速缩水,乔布斯认为,公司缺乏一个真正有实力的深谙管理和营销的领导者。他力排众议,相中了时任百事公司CEO且根本不懂计算机的斯库利,乔布斯对斯库利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后者的命运,“你想一辈子卖糖水,还是想改变世界?”

早年,斯库利在布朗大学主修建筑设计,又从沃顿商学院获得了MBA学位,1967年加入百事,从罐装车间实习开始,凭借工作业绩,30岁就担任了营销副总裁,38岁出任百事CEO。是年44岁的斯库利,已经是美国家喻户晓的营销大师,因为他成功发起入户品尝、市场调查和广告战,百事可乐已经击败了竞争对手可口可乐,赢得了美国软饮料市场的最大份额。也许正处在胜利者的孤独中,这位商业奇才被乔布斯的话打动了,毅然放弃了比苹果大得多的百事公司的职位,加入到更有挑战的个人计算机行业中。

斯库利是执掌苹果公司的第一位科班出身的管理专家,苹果公司由此进入了扩张规模的10年,年销售收入由1983年的10亿美元提高到1993年的80亿美元。但是,这10年恰恰也是整个个人计算机市场巨量成长的10年,由于产品研发和市场定位的问题,苹果正在逐步失去市场,市场份额由20%变成8%。

斯库利发现这个公司的问题恰恰就集中在乔布斯身上。乔布斯年轻有为,没有失败过,在公司里唯我独尊。一个依靠技术发家的公司若想在美国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实现长期的成功,必须遵循企业的成长规则。由于乔布斯热衷于技术、不懂管理,再加上叛逆性格,他常常会做出一些违背商业规律的决策,并利用其神化了的地位大力推行,导致一次次市场的失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拒绝其他公司仿造苹果电脑。这实际上阻碍了苹果把其领先的技术标准转化为行业标准。如果苹果能够适时开放标准,IBM等跟进者就只能制造与苹果兼容的电脑,那样的话,在市场竞争中,苹果恰恰可以发挥其技术领先的优势。苹果的自我封闭,给蓝色巨人良机,1982年IBM顺应美国政府对其提出的反垄断指控,一举开放了IBM-PC标准,这个标准日后变成行业标准,一大批公司,例如惠普、康柏、甚至后来的戴尔,都在这个标准下超过了苹果。在操作系统领域,尽管我们知道苹果的Mac OS比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优越很多,但是它的优越除了给微软升级Windows一次次做免费教材之外,只能孤芳自赏。标准旁落前提下的技术领先没有换来苹果市场的成功。虽然这是25年前的往事,但是电脑行业格局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定型,并影响至今。

第二,产品研发缺乏内在关联。对于第一条,有人说,苹果那时候不是不想开放标准,而是没有标准可言。的确如此。苹果在追求技术领先的行动中,由于不顾及市场的需求,在成功的单一产品“苹果II”之后,几乎同时开发了“苹果III”、Lisa、Mac三种技术复杂、彼此不兼容不关联的产品,并相继投入市场,给自己的市场造成混乱。遇到挫折之后,才由Mac复归一统,但为时已晚。如果苹果当时的技术研发能够遵循市场规律,及早定型在哪怕上述三种中随便一种,并确立自己的标准,今天也不会这样尴尬了。反观微软,它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只有一种操作系统,先是指令代码时代的MS-DOS,然后是图形界面的Windows,还有并行架构在Windows基础上的Office,就连为了打垮Netscape的IE也会注意捆绑在Windows中混同为文件管理器使用。

第三,脱离市场的定价机制。当苹果已经看到竞争对手纷纷站起来的时候,即便不开放标准,如果利用其成本优势,压低价格,在市场还不知道什么是标准的时候,用巨大市场份额,同样可以击败对手。形成自然垄断,然后由联邦法院出面解除垄断,自然也就得分享其标准。可是,苹果完全从技术研发的角度确定价格,高昂的价格使一般家庭和公司只能转而投向以IBM为首的另外一个电脑阵营。本来应该由苹果这个个人电脑老大哥做的事,以后通通交给IBM了。

这三大致命的缺陷,注定了苹果的失败。可是乔布斯那时候哪里意识得到呢?他作为苹果的创始人,技术团队的皇帝,只知道迁怒于营销部门的无能。甚至对于他自己请来的CEO也不信任了。

由于斯库利认识到乔布斯的不足,他执意进行改革,矛头自然会对准乔布斯。然而乔布斯却容不得斯库利对自己指手画脚。其实在乔布斯心里,斯库利只不过会卖东西,请他来,给他高位,但是一定要按照乔布斯的意思办事。两人之间产生了矛盾。

斯库利初来乍到,以容忍乔布斯的颐指气使为上策,同意乔布斯带领的Mac研发部门可以完全独立听命于乔布斯,且不参与公司的整体改革。斯库利的让步,在公司政治层面无疑是可以理解的,要不然,他恐怕会失去实现改革的机会,早早被乔布斯赶走。他的用意在于首先亮明自己的立场,然后让事实给乔布斯一个教训,这样,在董事会面前,在全体公司员工面前才可以有十足的把握战胜乔布斯的独断专行。

事实正如斯库利所期。品质优秀的Mac,经历了上市的短期辉煌之后,也就是满足了那批苹果的忠实Fans之后,迅速低迷,那些可以在苹果和PC之间作选择的更大数量的客户用钞票做选票,投给了PC阵营。

在1985年8月的董事会上,斯库利公开了对乔布斯的不满,且有理有据。董事会其他成员似乎早与斯库利达成默契,尤其是那位幕后铁腕人物马尔库拉。董事会通过决议,解除乔布斯的一切行政职务,包括他的Mac研发领导职务;乔布斯只担任苹果的董事长,不得介入具体经营事务。

从此,斯库利可以彻底推行他的改革,但是毕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较量,迁延了改革的推进。这段时间相对于计算机市场的瞬息万变可谓漫长的等待。斯库利的正确举措一下子变成亡羊补牢,虽然说为时未晚,毕竟给成功打了折扣。打发走了乔布斯,他还要面对乔布斯留下的那些乔布斯版的技术精英们,以及最终让他无法解决的乔布斯版的苹果文化。

顶着三宗罪名下野的乔布斯,这时还只是一个30岁的年轻人,他可不愿意就此在董事长位置上养老。乔布斯决定另起炉灶,他一方面秘密联系旧部,一方面有计划地出售苹果股票筹集资金。然而,根据股票交易规则,大宗交易都会被例行报表公开,董事会觉察后,准备彻底开除乔布斯。

乔布斯这次没有被动。1985年9月17日晚上,当夕阳带着仍显耀眼的余晖慢慢沉下去的时侯,30岁的史蒂夫·乔布斯,这位苹果电脑的奠基人以及一直以来的构想者,这位10年来一直为个人电脑世纪的到来奔走相告的狂热分子,这位美国传奇式的人物,向自己创建的公司递上了辞呈。

乔布斯愤而辞去苹果公司董事长,与苹果正式告别。

二、乔布斯东山再起

我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召集一组天才般的人,和他们一起设计产品。我尊重苹果公司所做出的发展选择。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想设计出更多的产品。如果苹果公司容不下我设计自己的产品,我就会和以前一样自己单干。我会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要知道,当初苹果公司创业的时候,是在车库里开始的。

——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在交完辞呈以后,在他家里,他向众多新闻界人士发表声明,决定破釜沉舟、自断一切后路口,这也预示着他与苹果公司恩断义绝了。接下来,摆在,史蒂夫·乔布斯面前的一个事实是,他必须接受残酷的诚信考验,因为这是所有的人都看在眼里的。

乔布斯还很年轻,他很富有,他的确需要在以后的日子里找一些事情做。他曾向一家咨询公司了解从政的可能。在斯坦福大学里,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伯格和他提到,模拟试验项目的计算机价格高、软件少。史蒂夫眼睛一亮,他的创业激情又被点燃了。

几天之后,乔布斯带着几名苹果员工对外宣布新创建NeXT公司。这个意思很明显,预示着他“下一步”要重新创造奇迹了。然后他开始起草有关文件,以尽快把公司组建完成。

对于一家新公司,NeXT公司在成立之初情况就相当不妙,虽然这种吵吵闹闹的状况更加坚定了乔布斯创建新公司的决心,但NeXT公司成立时既匆忙也没有什么计划。更为糟糕的是,乔布斯没有吸取以前在苹果公司失败的教训,也不吸取自己被赶下台的教训。

乔布斯要创建的NeXT公司是一家全新的公司,他雇用了最出色的、最富有创新精神的员工,他们也曾是苹果公司里的精英,乔布斯要通过创建NeXT公司向世人表明,他乔布斯才是苹果电脑的真正代表。更为理想的结果是,NeXT公司打算设计的这种电脑主要在教育市场销售,这也打消了苹果公司领导层的疑虑,NeXT公司对他们没有任何威胁。

一开始对史蒂夫来说,事情显得非常顺利。一位金融投资商自愿为NeXT公司提供资金支持——他就是喜欢自行其是的投资商罗斯·佩罗特,他后来还成为了美国的总统候选人。NeXT公司在一段名为《创业者们》的电视纪录片中展示过自己的形象,佩罗特碰巧坐在电视机面前观看了这段纪录片,在纪录片中乔布斯的开创精神和想象力给了佩罗特很深的印象。他记得曾经见过这位急性子的年轻人,那是通用汽车公司在考虑、审查是否要对苹果公司投资的时候。在看完纪录片的第二天,佩罗特就给乔布斯打电话。他说:“如果你需要投资,尽管打电话找我好了。”

在这件事上史蒂夫做得非常精明,他没有马上打电话给佩罗特,而是等了一个星期才打,因为他不想让佩罗特觉得他有多么渴望得到他的投资。在电话中,乔布斯机敏地避开了谈论NeXT公司的收入和赢利计划,而是向佩罗特充分展示了他寓于电脑产品的独特理念、自己的价值观和对技术领域甚至全社会的贡献。“你想要多少钱?”他对乔布斯这样讲。乔布斯提出佩罗特的投资额应该占到NeXT公司所有股份的16%,也就是说2000万美元,佩罗特马上接受了这个数额。让人吃惊的是,这位得克萨斯的金融大鳄对这笔看起来基于情感冲动的投资还振振有词,他认为“这是对乔布斯品质、才能的投资”。

在NeXT公司创业初期,乔布斯显得很乐观,他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极其“诱人”的电脑生产模式。其中在生产技术方面,他认为,NeXT公司的生产部门尤其需要迅速发展,这个部门的电脑生产模式一律要采用达到最新技术发展水平的自动机械式生产模式。根据乔布斯的设想,采用这种自动机械式生产模式几乎不用人工管理,就可以在l天之内生产几百台电脑。另外,他还说,NeXT公司应该采用“准时生产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产品供应方在市场需要产品时生产和提供产品,这种做法可以节约生产成本。但可惜的是,乔布斯所说的这些从来没实现过。正如乔布斯在研发麦金塔机的时候所发现的那样,生产出真正的电脑产品要比仅仅口头上说说困难得多。

而且事实上,NeXT进入的企业领域随后就让乔布斯完全迷失了方向:这个市场由一些机构委员会决定采购;此外,还需要投入昂贵的营销资源;NeXT计算机的上市日期一再被延后。NeXT团队被压力和失败弄得精疲力竭。1993年,忍受着羞辱的乔布斯宣布关闭工厂,把方向转向开发操作系统和软件。

这一切,不禁使人们产生这样的疑问:难道,乔布斯已是个过时的人物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时,命运在另一个角落给他留下了机会。

1983年,《星球大战》的导演乔治·卢卡斯在准备离婚。为了应付所需的财产分割,他不得不忍痛出卖旗下的一家电脑动画制作公司。

乔布斯最终以1000万美元买下了包括人员、电脑和软件在内的整个动画制作组。他想买的只是在自己名下再增加一个公司。他对软件从来都不太懂,一直想让别人把他当作电脑硬件产业的领航者看待。他后来承认:“如果我在1986年知道经营皮克斯需要花费多少资金的话,我就得考虑到底应该不应该购买这家公司”。

为了让皮克斯不受乔布斯的干扰,皮克斯的创立者阿尔韦和卡特穆尔宁可开车去位于帕洛阿尔托的NeXT公司总部向他汇报。忙于NeXT的乔布斯也没精力指手画脚。在皮克斯,他只是一个银行家、谈判者和一个经常提出蠢问题的“局外人”。

1985年,皮克斯的灵魂——天才动画制作大师拉塞特制作了令专业人士目瞪口呆的动画短片——《顽皮跳跳灯》,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1988年,拉塞特带着新作《锡铁小兵》走上奥斯卡颁奖舞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把奥斯卡颁发给完全使用电脑制作动画电影的制作人。

这都缓解不了乔布斯的痛苦。两家企业正在慢慢榨干他的财富,以前,他曾是财富远远高于比尔·盖茨的全美最富有的人之一。现在,他的私人财产已经减少到2500万美元了。他开始寻找退路了。可是,出于某种奇怪的原因,乔布斯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交易。

在一次次的裁员风波中,拉塞特带领的动画制作小组被完整地保留下来了。信心十足的拉塞特已经决定接受更大挑战,他向某迪斯尼高层提出一个大胆设想——由皮克斯来制作一部动画电影,迪斯尼来投资。迪斯尼公司最终同意了提议。

和好莱坞做生意的念头深深吸引着乔布斯。他立刻扮成一副强者姿态,在谈判桌上和这家有70年历史的电影巨头讨价还价,最终签下3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协议。

乔布斯赌赢了!1995年,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感恩节前一天首映,仅仅一周内全美票房收入达到2900万美元,随后继续攀升,成为当年票房收入最高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共创下了3.5亿美元的票房,另有1亿美元的电影录像带租金收入。

乔布斯还不自觉地开创了一种后来很流行的商业模式:一家发展良好的小型公司为尽快发展,可以吸取大量的投机资金。“领头”的一家叫罗伯逊-斯蒂芬斯的小投资公司和他合作完成这个梦想。

在《玩具总动员》首映第6日,当日收盘价创下49美元。公司顷刻间从4700万美元的赤字变为7600万黑字。之后几年里,皮克斯接连制作屡创票房新纪录的几部动画电影。到2001年,成为好莱坞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电影制作公司。

1995年在旧金山的一家影院,乔布斯举行了自己的《玩具总动员》首映式,他邀请来老朋友、高技术领域精英、一些公司的CEO来观看。当天晚上,他破天荒穿着一件无尾晚礼服,挽着光彩照人的妻子劳伦娜进场,成为全场的焦点。放映结束,他走上了舞台。仿佛是沃尔特·迪斯尼、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一流的人物。

《福布斯》记者如此描述这一时刻:“史蒂夫独自在舞台上献艺,整个硅谷都对他无比佩服。约翰·拉塞特已经成为幕后人物,史蒂夫是不会与他分享这个舞台的。”

三、乔布斯重新执掌苹果

我会一直与苹果保持着联系。我希望在我的一生中,我的生活与苹果的发展交织在一起,就像挂毯中使用的织线那样。或许我会离开苹果数年时间,但我总会回来的。

——史蒂夫·乔布斯

事实如此难料。乔布斯在他的皮克斯公司上市后一年,竟然神奇般地回到了苹果。

苹果早期员工还记得1978年万圣节前的一幕情景:在苹果公司首次举办的一场化妆晚会上,23岁的乔布斯扮演了基督耶稣,他那次玩得开心极了,很多员工也这么觉得。那些相信天命的人可能会说,这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1995年,苹果公司处在一个艰难困苦的时期。全球的个人计算机商业交易都转向了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因为他们的个人电脑使用的是高性能的微软视窗软件。苹果电脑继续落在IBM公司的个人电脑后面,而且越来越远。整个苹果公司就好像一头扎进了一个死胡同,他们的产品在价格上不可能与IBM公司的个人电脑相竞争。苹果公司已经到了一个难以逆转的绝境。

在1993年的时候,约翰·斯卡利就已经被赶出了苹果公司,因为在他担任苹果公司总裁期间,苹果电脑的市场占有率由原来的20%下降到可怜的8%,时任苹果公司欧洲部总裁的是一名德国人,他叫迈克尔·斯平德勒,不过他住在法国。在担任苹果公司欧洲部总裁期间,由于斯平德勒做出了出色的业绩,斯卡利就把他调到了苹果公司的美国总部。当苹果公司董事会发现斯卡利的领导已经彻底失败的时候,他们对斯平德勒寄予了厚望,简直把他看成是能够应付任何危机的超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董事会把斯平德勒推向前台是错误的。

到1997年,苹果公司已处于破产的边缘。过去一年亏损了10亿,而且数字还在扩大。在几任外来者手里,苹果公司丧失了所有曾使它如此成功的能力。在硅谷兴旺的年代,苹果股价从1992年的60美元跌落到1996年底的17美元。

此时主政苹果公司的是吉尔·阿梅里奥。他始终没能适应苹果那种异样的企业模式和管理风格——那正是乔布斯塑造的。为了重振苹果的信心,他答应乔布斯以3.775亿美元现金收购NeXT,并支付150万股票给乔布斯本人。此外,他还任命两位苹果创始人为“特别顾问”。

乔布斯的运气实在太好了:是吉尔•阿梅里奥把NeXT这家失败的公司从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拯救出来,让乔布斯重新获得了财富,也是吉尔•阿梅里奥帮助他重回苹果公司。

1997年夏天,乔布斯正式执掌苹果公司。他要了1美元年薪,头衔是“临时首席执行官”。

上任后,他对苹果公司的股票期权进行重新评估,把员工的工作业绩和股票奖金挂钩;在公司内部重塑平等主义的氛围。几周内,他以董事长的身份轻而易举地赶走了大部分和他意见不合的公司主管。

乔布斯在很大程度上延续着吉尔•阿梅里奥的改革政策,力度更大、纪律更严、管理得更加细致入微。宣传栏、办公室和大楼上到处贴着一句简单的标语——“新的思想”。这一切表明苹果要有一个新的开始了。这句标语大大激发了苹果公司员工的士气。

这些年来,苹果公司都是由局外人交替执掌,他们都不能理解、掌控苹果公司特有的企业文化。只有一个人有能力掌控这种“特殊企业文化”——他就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

乔布斯的商业奇迹又回来了。1998年1月旧金山的苹果世界产品展销会上,在主题演讲快结束时,乔布斯好像忘了什么,又回到麦克风面前:“噢,我差点忘了告诉你们了,苹果公司又开始赢利了。”——他已经把展销会变成他精彩的个人秀。

观众们心醉了:才几个月时间,“神奇小子”就让他们心爱的苹果又赢利了!

事实上,没有人能在几个月里改变一家大公司的困境。然而,吉尔•阿梅里奥几乎完全被人遗忘了。苹果公司的一位工程设计主管承认:在乔布斯接任CEO的3年里研发的产品,绝大多数都是从吉尔•阿梅里奥在任时就开始研发的,包括后来几年里把苹果带上好转的iMac电脑。可以说,乔布斯重张苹果后带来的复兴,吉尔•阿梅里奥作了很大的铺垫。

2000年1月的展销会上,开始秃顶的乔布斯站在舞台中心。他感谢自己重回苹果后员工们兢兢业业的工作,谈到自己经营两种产业的辛苦,“今天我很高兴地向你们宣布,我要放弃‘临时’首席执行官的头衔了”。

呼喊着“史蒂夫”的声音越来越大,几乎把所有的一切都淹没了——所有的观众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他的身上。他脸上带着温顺的笑容,被一种温情和爱所包围。

重返王国的乔布斯开始寻找能够带来革新性创新的方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重新“复兴”苹果公司。他的目光最终落在音乐领域:既然一款失败的技术都能做成PDA,他相信人们会更加需要音乐领域的产品。

2001年的展示会上,乔布斯宣布了一种把苹果公司带到音乐世界的产品——iTune。通过iTunes,麦金塔机的用户可以把CD盘上的音轨复制到自己的电脑上,用户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MP3音乐。

此时,乔布斯已经预见到音乐领域的一场变革:传统的音乐产业利润下滑,音乐爱好者们更愿意从互联网上下载音乐作品,而不是去商店把CD唱片买回来。他俨然把自己当作这场变革的时尚先锋。

情况对苹果非常有利。只要在苹果早就掌握的PDA技术平台上开发出一种音乐播放器就万事大吉。可是,乔布斯完美主义的“狂躁”显得超乎寻常,比“苹果II”电脑时代要求电脑焊接线笔直、完美,他对细节的苛刻已经到了常人很难理解的地步。

负责设计iPod设计的是技术创造天才乔纳森·艾弗,iMac电脑的外型也出自他的灵感。他喜欢苹果公司,因为老板和他一样对高水平的设计非常欣赏。他认为,史蒂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设计人员”。

乔布斯曾阐述过他对设计的深刻理解:“它的真正含义是:如果要想把一种产品设计好,你就要抓住这种产品的灵魂所在。你要深入而全面地了解这种产品”,“要想完全了解一样东西需要一个人的积极投入,然而大多数人不愿意花费时间。”

从苹果公司2001年的iPod到2007年的iPhone手机,无一不体现着乔布斯对设计与用户体验的理解。2004年夏天,当乔布斯开车行驶在纽约麦迪逊大街上,他注意到每个街区都有人耳朵上戴着白色耳机。“我当时想:‘哦,我的上帝啊,iPod真得开始流行了’。”

等2007年iPhone上市时,已经有大批的苹果产品迷在全美各个iPhone销售门店提前排队,以争取在第一时间使用上这款新时代手机产品。2007年,带着苹果气息的苹果专卖店的零售额达到10亿美元,增长速度超过了任何一家其他公司。iPod-iPhone已经成为一个全世界时尚流行文化的象征。很少有人能有一种魔力把公众熟知的产品转变成一个企业文化的象征,更难预计哪种产品会获得文化的象征地位。

史蒂夫·乔布斯做到了。5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为3个产业领域的偶像。现在,他的一大批仰慕者、众多投资者、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数以亿计的电影爱好者和数字化时代的年轻人,都想看看史蒂夫下一步将征服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工作之外的乔布斯的个人生活,并不像人们了解苹果那样知道得那么多。乔布斯是佛教徒,十分重视隐私。就算近年他出席公开场合时显得异常消廋,大众担心他癌症复发而令公司的股价下跌之际,他也没有对自己的健康发言,只在2008年9月的一次发布会中有这样一句字幕——那些关于我死亡的报道内容是太过夸张了。

2009年1月18日,乔布斯给每位员工发了一封信,声称自己的健康状况远比想象的糟糕,需要暂时离开公司治疗,并相约“夏天再见”。消息一出,苹果的股价当天便下跌将近10%。

2009年4月,乔布斯在田纳西州孟菲斯的卫理公会大学医院移植研究所接受了肝脏移植。恢复状况良好。6月30日,苹果称,在因病请假近六个月以后,乔布斯已重返工作岗位。同年9月10日,乔布斯现身苹果2009秋季新品发布会。这是继就医治疗后,乔布斯第一次出席公司重大活动。

2011年1月17日,56岁的史蒂夫·乔布斯通过邮件向公司员工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董事会已经批准了他的病假,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将暂时负责所有苹果的日常运营。这是自2009年1月以来,乔布斯第二次抱病离开岗位。

2011年8月24日,史蒂夫·乔布斯正式向苹果董事会提交辞职申请。乔布斯在辞职信中表示,自己无法继续担任CEO,不过自己愿意担任公司董事长、董事或普通职员。苹果公司股票暂停盘后交易。乔布斯在信中并没有指明辞职原因,但他一直都在与胰腺癌作斗争。

2011年8月25日,苹果宣布史蒂夫·乔布斯辞职,并立即生效。 W/ftHhUMKv8rNhuxrqPJZH9eBNjXf+Br2XOcVyX0ip968E1VwAMyB205654CQ3z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