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面对语言陷阱你该怎么办

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你如何分辨是敌是友?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往往潜藏陷阱。你准备好在这复杂的社会上行走了吗?面对语言陷阱,你做好准备了吗?

看人看相,听话听音。一些精明的主考官在面试时喜欢故意给应聘者设下圈套,以声东击西的方式从应聘者的回答来判断他的性情、胸怀、为人处世的原则等方面的信息,最后决定录取与否。因此,对于一个应聘者来说,能否清楚地掌握主考官的言外之意,并用巧妙地回答拉近与主考官的距离,赢得最后的胜利便显得尤为重要。

“ 我上学那会儿某功课经常不及格,我发现你这门功课好像也学得不太好,你能谈谈是什么原因吗?”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便顺着杆儿爬,回答说:“ 那门功课太难了,所以……”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问题绝对不是在和你套近乎,很大程度上他可能是在考验你面对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态度:是从自身查找原因还是喜欢推卸责任?最好的处理办法是既不推卸责任,也不要一味自责,而是直面现实。

“ 你认为自己过去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问这样的问题,绝不是为了让你彰显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而是在调查你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如果你如数家珍地将自己过去的成绩一一罗列开来,只能给人一种骄傲自满或好大喜功的印象。

不说产生误解的话。视时、视人、视事、视场合,这是说话的四大前提。其中,“ 视人”是一件很难在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的事,因为“ 视人”不仅要看其外在,还要关注其内心所想。世间万物,人心万种,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把话说完,忽略了“ 听者”余后之所想的话,冷不了哪句话得罪了谁,弄不好自己还蒙在鼓里呢。

有道是“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而“ 意”实质上就是指对说者本意的曲解,甚至造成不良反应。无疑,“ 听者之意”是个不好伺候的。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可能会有不同反应。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因为可能你是无心说出的话,却给他人造成了莫名的痛苦。除了利益之争而辩,谁又愿意看到自己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呢?

有一则故事,说的是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都快到点了,还有一大半的人没来,心里很焦急,便自言自语地说:“ 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 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咯?”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这种情况,更着急了,便说:“ 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 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关系还算可以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 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 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朋友听了大为恼火,说,“ 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这个请客的主人显然是忽略了自己的出口之言与言下之意之间的因果关系。你没想到的当属你的无心,但在场的客人对你的言下之意难免会从另一个极端加以引申,以至出现如上那幕连环性的“ 走客”误会。我看要是追究其罪的话,该罪当归主人自己的无心口误。

“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另一个含义是基于听者处于隐形状态而论的。俗话说“ 墙有缝,壁有耳”“ 路上说话,草窝里有人”“ 没有不透风的墙”“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这些大抵都是对说话者“ 防隐”意识的一种告诫。尤其是本身就是带有隐性的话,如果说话时被他人偷听了,那可就危险了!

人的五官各有各的敏感专长。因思考而说,因听而思考,这两个敏感区的一来一去,耳朵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凡听则解,无论是曲解还是深解,“ 听者之意”一直成为众多“ 说者”心头之患,原因就是太多人不“ 慎言”,不同程度地吃过“ 听者之意”的亏了。

对于曲解者,说话的人总是感到很委屈,可能他本是好意,但听者却敏感过度,扭曲了说者的意思,并为此闷闷不乐,甚至会神经质地乱加引申,产生悲观和逆反情绪,对于深解者,那都属于地道的邪恶之徒,说者就更不舒服了,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王女士,她怎么会想得到,就连这么普通的对话,也会为一个陌生的“ 有意”者“ 听’了引出祸端来呢?其实归结起来,还就是要怪自己的嘴太轻,管不住。

当然,从“ 听者有意”角度的要求人人都管好自己的嘴,这是天下最难的事。就连具有卓越口才能力的圣罗兰和具有超人的组织能力的苏菲亚·罗兰,不也都有过因为自己的“ 无心”而得罪下属的经历吗?这就说明,在为人处事当中,说话的方式是要有所考究的。尤其是声量控制、遣词用句等方面要格外的谨慎小心,否则就很容易遭到他人之“ 意”的曲解或深解。

稳定自己的情绪,沉着而理智。有时面试时,考官会冷不防地提出一个应试者意想不到的问题,目的是想试试应试者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这时,你需要的是稳定情绪,千万不可乱了方寸。

不置可否地应答,模棱而两可。应试场上,考官时常会设置一些无论你作肯定的回答还是作否定的回答都不讨好的问题。比如,考官问:“ 依你现在的水平,恐怕能找到比我们公司更好的单位吧?”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则说明你这个人心高气傲,或者“ 身在曹营心在汉”;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不是说明你的能力有问题,就是自信心不足;如果你回答“ 我不知道”或“ 我不清楚”,则又有拒绝回答之嫌。真是左右为难!

别急,当你遇到这种任何一种答案都不是很理想的问题时,就要善于用模糊语言来应答。可以先用“ 不可一概而论”作为开头,接着从正反两方面来解释你的观点。不妨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或许我能找到比贵公司更好一点的企业,但别的企业在对人才培养方面或许不如贵公司重视,机会或许也不如贵公司多。我想,珍惜已有的是最为现实的”。这样回答,不仅能让自己置于一个有利的位置,而且会让考官领略到你的高明和“ 厉害”。

圆好自已的说词,滴水而不漏。在面试中,有时考官所提的一些问题并不一定要求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是要求面试者能回答得滴水不漏、自圆其说而已。这就要求应试者答题之前要尽可能考虑得周到一些,以免使自己陷于被动。

一位华裔女生前往牛津大学面试,为了一个实验课题,她与主持人发生了争执。主持人有些愠怒道:“ 你以为这就能说服我吗?不,不!”应试的华裔女生平静地说:“ 当然不一定,因为我还没出生时,你就是心理大夫了。不过,如果没有人来做这个实验,那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我和你谁对谁错。”

主持人仍然不依不饶:“ 就凭你那个实验方案?它有十处以上的错误!”华裔女生道:“ 那只能表明它还不成熟;正因为这样,我才向您拜师来了啊。”主持人愣了一下,又说:“ 你以为我会指导一个反对我的人吗?”华裔女生笑了:“ 我选择这个课题,是因为你在自己的专著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行为治疗的目的,是为了给饱受痛苦折磨的人一个正常人生活的权利’老实说,您书中的其他话我不一定赞同,可这句话却成为我前来求学的动力。”

在一番“ 针锋相对”的“ 较量”之后,主持人不得不对这位东方女性刮目相看,他欣然录取了这位颇有胆识与个性的华裔女生。显然,这里的“ 杀手锏”无疑是应试者在“ 较量”中巧妙地引用了主持人的专著。 C3NACR1Oy4peJxAwu1CephS1LkFYXJn5Q+Bz2jCNWyxxbdU3FvREYckwd3zR7Dl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