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真题及详解

一、概念题 (每题3分,共30分)

1.公民观念

答: 公民观念又称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的身份和政治角色及由此而来的权利义务的认知,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及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

2.政策变通

答: 政策变通,是指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执行政策的方法,是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关系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灵活变通也被称为“行政自由裁量”,因为它是一种不变之中求变的艺术,所以西方学者称之为“行政权的核心”。可见,在执行政策过程中,政策变通是一种必然现象。政策变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善政策、执行政策,而不是为了违背政策。因此,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变通政策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绝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只有坚持原则性,才能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坚持灵活性,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政策不被教条化和僵化。

3.目标团体

答: (1)目标团体是指政策直接作用、影响的对象。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的,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事情,也不是政策执行者能够完全决定的事情,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标团体的态度。目标团体顺从、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成功;目标团体不顺从,拒不接受政策,目标团体就会失败;目标团体只部分接受,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可见,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2)一般情况下,目标团体对政策的顺从接受程度既与目标团体衡量政策的成本利益有关,也与政策对目标团体行为的调适量有关。一项政策出台,如果目标团体认为是能够增加自身利益的,就容易被接受。反之,如果目标团体认为是无益的、甚至是对自身利益的剥夺,就容易被拒绝。这就要求政策制定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或者政策需要目标团体行为的调适量要适当,以利于人们对政策的服从和接受。

4.权力过程

答: 权力通常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意志施加于他人意志之上,影响他人,获得他们服从的能力,也就是主体对他人或客体的一种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权力过程,是指某个特定行为者以各种争论、政策为手段,维持和扩张自己的权力、影响力的过程。而决策权力则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

5.独裁制

答: 独裁制,是指国家的决策权由君主、宗教领袖或其他权威人物掌握。权威人物不是由人民选出或议会选出,而是由继承、政变的方式产生。独裁制可以做到决策迅速,省时、省钱,决策成本最低。以权威人物或少数人的意志代替了全体人民的意志。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还要取决于独裁者个人的素质状况。独裁者个人素质高,则决策的效率相对也高。独裁制有三种类型:

(1)宗教领袖型。立法权属于真主,没有宗教领袖组成的监护委员会,议会没有合法性,共和国总统是继领袖以后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法官也必须通晓教义和法官业务。

(2)君主亲政型。国王是国家元首、家族族长、宗教领袖,国王通过他的家族牢固地控制着相当于内阁的王室长老委员会,并以政治联姻的形式来密切家族与教派首领的关系,实现政教合一,以真主的名义确认了统治家族和家族统治的合法性国家的立法、行政大权均由国王掌握,王族成员担任政府重要职位,国家的重大决策问题由王族及国王来决定。

(3)军人独裁型。其主要手段为通过军队武力推翻原有统治。军队首领发动政变,获得政权后,有的镇压反对派,加强专制统治;也有的引进“民主”政体,实行大选,结果多是军人首领成为总统,在“民主”外衣的掩盖下,军人统治的合法性得到增强;还有的不改变军人统治方式,增强专制统治。

6.方案规划

答: 方案规划,是指对政策问题的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或方案的活动过程,它包括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具体有以下特征:

(1)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方案规划的基本任务就是运用分析或研究手段找到问题解决的可操作的方案。政策问题的客观存在是方案规划的前提和基础。

(2)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政策方案的设计是针对要解决的政策问题,运用各种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手段与方法,设计出一系列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案择优就是通过系统的分析、比较和可行性论证,在多个备选方案中确定一个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方案的过程。方案的评估与择优要关注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充分估计主客观需要与可能,兼顾未来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使之建立在充分可行的基础上。

(3)方案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一方面,方案规划要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遵循科学的原则、手段与方法,来展开问题界定、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等一系列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因其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7.政策前馈控制

答: (1)政策控制是指政策监控主体在政策过程尤其是政策执行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合法性和政策的有效执行,为达成特定的政策目标而对政策过程尤其是执行过程的偏差的发现与纠正的行为。前馈控制,是不断利用最新的有用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与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事先制定纠偏措施,使实际绩效与期望的结果相一致。可以减少时滞问题。

(2)在政策过程中,实施控制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顺利、忠实地得到贯彻和落实。无论计划做得再完备、再周密,在执行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偏差,要么需要服从计划,纠正工作偏差;要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纠正计划。控制是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控制的实质是对实际活动的反馈所做出的反应。如果没有控制,人们就不了解真实情况,工作无法改进,就难以保证正确的工作方向,无法实现政策目标。

8.有限理性

答: (1)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由于受能力、信息、时间、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有限的且是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从事决策。在此基础上,西蒙提出用有限理性模式去取代理性模式。

(2)由于考虑到人的认知能力和决策资源的制约,有限理性主义模式并没有如理性主义模式那样去追求一种“客观理性”,相反,它追求的是一种“主观理性”。因此,决策者寻求的不再是理想化的最优方案,而是产生于自身决策条件基础上的“满意”或“足够好”的方案。同理性主义模式相比,有限理性主义模式的一个合理性表现在它所建立的假设基础之上。西蒙摒弃了传统的“经济人”理论,提出了“行政人”的概念。

(3)虽然有限理性主义模式更能够真实地反映决策过程,并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性,但是,它还是没有跳出理性主义模式所陷入的割裂目的一手段联系的窠臼。

9.公共选择理论

答: 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政治经济学理论,80年代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的研究途径,公共选择理论假定:政治行动者个人都被自利的动机所引导而选择一项对其最有利的行动方案。

由这一假定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得出了一系列关于公共政策及其过程的理论解释。根据这种途径,投票者更像是一个消费者;压力团体可以看作政治消费者协会或有时作为合作者;政党变成企业家,他们提出有竞争性的一揽子服务和税收计划来交换选票;政治宣传等于商业广告;政府机构就是公共公司,它们依靠动员和获得充分的政治支持以掩盖成本。

10.总政策

答: 从纵向的角度看,按照政策空间层次的不同,将公共政策划分为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总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的政策,具有总体性并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是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总政策指引着其它政策的实行,而其它政策的实行是为了总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简答题 (每题10分,共50分)

1.政治价值观对政策的具体影响。

答: (1)政治价值观是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是政治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政治价值关系、政治价值创造活动等的反映。政治价值观一经形成,就以相对定型的观念模式存在,规范和约束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规定政策实践的指向。

(2)政治价值观从不同的方面对政策主体提出各种标准以影响政策。至于哪一种政治价值观能占主导地位,成为政策标准,则由政策主体根据决策过程中的政治情势和所在组织的纪律状况决定。政治价值观对政策的具体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影响政策目标的确定和方案的制定。在政策过程中,政策主体总要以一定的价值观和价值尺度去认识和衡量政策问题,认识要解决的政策问题所面临的各种利害关系,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价值取向、政策的目标和方案。由于政治价值观不同,对同一政策问题的解决会形成迥然相异的政策方案。

②影响对政策方案的评价。政策方案的分析和评估,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用特定的政治评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政策方案进行价值分析并做出价值判断;评价标准不同,对方案利弊得失的评价也不同。

③影响方案的选择。政治价值观能影响政策主体对政治价值的创造和选择活动,政策主体对某种方案的政治价值属性持肯定态度,就会选择这一方案;否则,就会放弃该方案。

2.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优点。

答: (1)全面质量管理技术是指将产品生产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念、工作原则、运作模式应用于政府机构之中,使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服务全面优质、高效。旧有的官僚体制——通晓规章制度,能在制度限定内完成工作任务,而在TQM体制下,顾客与质量才是最有价值的。一个高效率的公共管理人员,他会以某些更简单、更快捷、更经济的方法来完成工作,理解规章,并且在其限定范围内工作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采用这些规章并为改进质量而改变工作程序更具有价值。

(2)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的优点是:促使政府学会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配置取得更多的成果,改进政府所提供的服务的质量;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赋予他们一些权利,激励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3)全面质量管理技术还存在一些难题: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人们无法一下改变原有的工作方式——官僚作风;只有机构人员有这种意愿,全面质量管理才能起作用,但人们接受新知识、变革工作方式的能力各不相同,且绝对是有限的,所以需要勇气和决心。

3.中国政策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我国政策科学的研究与教学起步不久,水平不高,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少薄弱环节亟待加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政策科学的宣传普及工作做得不够。政策科学的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特别是它可以作为决策科学民主化的主要支撑学科,它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政策科学不是一门纯基础研究,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对政策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应用做出最大贡献的,并不是大学的学者,而是思想库的专家,它的发展靠学者、专家和官员的共同努力。

(2)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学科的基础不牢,研究人员的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学术界对于西方政策科学的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工作做得不够,缺乏对西方政策科学理论和方法的系统了解以及对它的最新趋势的跟踪研究,深入的批判消化和吸收工作更无从谈起;许多政策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系统的探讨。所有这些问题使得中国政策科学的学术研究水平不高,学科的基础不牢。

(3)政策科学的制度化或学科的组织化建设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迄今为止,国内的大学或社科院系统中,并未形成独立的、成规模的公共政策学院或政策科学研究所,许多建立起来的政策研究中心是虚的,而不是实的;在专业设置上刚设置了本科生专业,但尚没有独立的研究生学位点专业;政策科学的基金来源不仅渠道有限,而且资助的课题数量少,资助的力度太小;学术著作的出版遇到了出版资金和发行量不足的问题;目前仍没有全国性的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专门学术杂志,缺乏学术交流的专门园地。

(4)对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不深,政策科学的应用性、现实性未能充分体现。政策科学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紧密地面向实践,它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为实际政策问题的解决提供政策相关知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是政策科学的基本功能和目的,而目前中国政策科学的研究与政策实践有些脱节:搞政策科学研究的注重学术,轻视应用;而从事实际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官员只重视经验实践,忽视理论。因而目前中国政策的应用性不高、现实性不强。

4.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主要途径。

答: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公民不仅是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而且也是政策发生作用的对象即政策客体。在现代民主国家中,公民决定或影响政府公共决策的主要途径有:

(1)以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主权,如对宪法的修订、领导人的选举、基本国策或重要的地方性政策采取直接投票的方式来加以决定;

(2)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制定或修改并执行公共政策;

(3)使用各种威胁性方式:请愿、示威游行、罢工、罢课等,去反对某些政策,迫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4)通过参加利益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的方式去影响政策;

(5)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5.民营化的实现途径。

答: (1)民营化是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通过市场的作用,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提高生产力,搞活国有企业。民营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使资源能够流向使用效率更高的部门。民营化并非为了弥补政府的预算缺口,而是要实现对公共部门资源的再分配。

(2)民营化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完成:

①把政府机构利用它的雇员直接提供的职能以合同的方式承包出去;

②出卖政府资产和垄断权,把国有企业转让给私人部门和企业;

③在某一公共问题上,政府和私人部门共同合作,并明确各自的角色;

④鼓励某些特定的私人部门行为。

(3)民营化的优点是:可以促进管理者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它是一种新的管理形式和技术,同时也是获得资金的新来源。通过减少政府的直接行为,公共管理者可以专注于政策制定。但是,民营化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政府丧失了对实施公共政策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直接控制;由于民营化,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和角色有所消退;对私人部门的控制不容易做到等。

三、论述题 (第1、2题每题15分,第3题20分,共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

答: (1)政策监控机制

政策监控机制,简单地说,就是政策监控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监控主体的构成及其发生作用的内容与方式。政策监控的主体与政策的制定及执行的主体在许多时候是一致的,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

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①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政策监控;

②行政机关(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政策监控;

③司法机关的政策监控;

④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策监控;

⑤各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的政策监控;

⑥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政策监控。

(2)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的措施

我国政策监控机制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除执政党系统和行政系统的政策监控之外,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司法机关、社会舆论等主体的政策监控均存在着功能弱化现象,即存在着不敢监控、监控不力或失职之类的问题。此外,还有政策的国家监控与社会监控相脱节、不同政策监控主体之间仍然缺乏必要的衔接等问题。为了完善我国的政策监控机制,可以采取如下的对策措施:

①强化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控功能。作为人民利益的代表,权力机关及司法机关有必要也有能力加强对政府政策的监控,使不合理的政策得以终止,科学的政策得以被采纳和执行,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护和增长。

②建立健全法律体系。要用法律规范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评估及终结等各个环节。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工作,使公共政策的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使公共政策依法运行。这同时也对公共政策的监控确立明确的标准,从而使得政策监控具有权威性。

③制定可行的制度程序与具体的实施细则。这是使法定的权力进入可操作层面的关键性步骤。主要任务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政策监控的主体、地位、性质、作用、职权、基本原则、监控对象、监控范围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监控主体的权力不再仅仅是象征性的。

④提高监控者的素质。这包括对具体进行政策监控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一定的要求,对他们进行培训,或者组成由有关专家组成的、针对某个特定问题的、临时性的委员会等。

⑤完善政策监控的辅助手段。这包括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建立法定的信息中心、扩充工作人员等。此外,可以学习英国的做法,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使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政策监控有更大的影响力。

⑥建立条块结合的政策监控模式。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当条块结合,改变目前以块为主的状况。例如,使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受上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同级党委的双重领导,以上级纪委为主的体制;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受上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直接领导等。

⑦加强公众和大众传媒的政策监控。党和政府应当为人民群众的政策监督创造各种便利,广开监督嘎道,激发广大人民参与监督的积极性。社会舆论可以及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政策的态度,这对政策监控有重要作用。

2.论述我国公共决策体制在结构上的调整趋势。

答: 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的制度和决策程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公,共决策体制不是自然而然生成的,而是人为设计的产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我国的公共决策体制在结构上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其变化及趋势主要表现在:

(1)在横向结构上,一方面越来越趋向于决策与执行的相对分离。执行部门对于政策的执行具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而决策部门则可以从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着重于全局性、宏观性的政策制定,并对政策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监控。另一方面,在“谋”与“断”的分工中,作为“谋”的信息咨询部门和政策分析部门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化,作为决策的上层部门越来越需要并依赖信息咨询部门和政策分析部门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料及分析数据和各种意见方案,这是现代决策高效率、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和趋势。同时,这种作为“谋”的信息咨询部门和政策分析部门将越来越独立于“断”的决策部门而将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在纵向结构上,分权成为体制改革的又一重要趋向。在市场化条件下,中央将在一定权限内给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权,以使地方对本地区进行因地制宜的管理。中央将加强宏观政策的制定以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在此基础上,地方获得更多的决策权。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针对我国的改革现实,中央的权威不应削弱而应加强。分权的趋势使得上级部门的管理层次相对减小而管理幅度相对增大。因此,我国以往公共决策体制的尖型纵向结构将在一定程度上向扁型的纵向结构发展。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进行治理。

答: (1)“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我国政策执行中长期存在着的一种普遍现象。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地方分权的发展,“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非但未能克服,反而有加剧之势,成为影响有效政策执行的一种障碍性因素。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着不良的影响,为了本地区、本部门的局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置国家、集体的整体和长远利益于不顾,对中央和上级的政策按需取舍,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利益的就坚决执行,不符合的就消极执行,甚至阳奉阴违,使中央和上级政策成为一纸空文。更严重的后果是中央政策权威性、严肃性正在受到来自国家机器内部的更具自我利益、自我意识、自治权力日益增大的地方政府及其领导者的挑战,长期下去,就有可能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危及国家和民族的稳定和统一。

(3)“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治理措施

要防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①从制度上解决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事权的问题。应明确宏观决策中央独统,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微观决策地方自主”则要求地方在遵循宏观决策的前提下,发挥决策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中央和地方都应做到职责权相对应,要改变过去那种中央权力偏重或地方权力偏重的倾向,做到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对称。在政策执行活动中可以考虑,中央明确规定给地方一定幅度的政策执行自由度,明确在那些问题上可以有多大变通权,哪些问题上则不能有丝毫变通等。还应考虑建立一套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政策执行活动的整合机制,防止对同一政策问题各部门各地方行动不一,甚至政策措施相互冲突现象的发生。

②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应该对现存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相一致。对各个领域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哪些需要立法定策的,那些政策需要完善修改的,全国应实行统一规划。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过程中指导思想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而方式措施上却落后于社会进步的矛盾。

③摆正局部和全局的关系,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必须维护中央的权威,反对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必须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和核心,必须有中央的强有力的统一领导,必须集中宏观经济调控权力,必须保证政令畅通。只有切实维护中央的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既生机勃勃又协调有序地向前发展。

④加强监督,从严治政。

①必须进一步加强监察监督工作。除了政党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策执行机关内部的监督外,还要让各阶层公民、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力量都来参与监督活动,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②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对独立的监督体系。在监督体系中,党的监督是保障,群众监督是基础,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关键。必须有一个强大统一相对独立的行政监督系统来保证各项政策的贯彻实施。要做到监督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政策制定者要把监督机构置于自己的直接指导之下,不受其它部门的左右。

③必须实行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监督原则。对于违法渎职、贪污腐化、执行失误等各种行政案件要坚持查处,毫不留情地依法惩处各种违法失职的行政官员,使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

四、案例分析题 (共20分)

尽管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但是对少数得了大病的患者来说,医疗花费在基本医保报销后自费部分仍然很多,成为沉重的家庭负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然存在、对患者花费较多的大病进行保险,是医改中的重要环节。在已经试行大病保险政策一年的江苏太仓,患者们得到了哪些实惠呢?

家住太仓沙溪镇的刘文娥今年56岁,去年2月份被确诊为白血病,这已经是她第5次住院化疗了。为了配合治疗,她需要每天吃一种抗感染的进口药,每个月仅这个药的费用就要两万多块钱。

刘文娥家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为了治病到现在全家已经花了三十几万元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刘文娥还可以选择吃相对昂贵的进口药,是因为从去年开始,太仓实行的一项大病医保的新政策。就拿刘文娥去年第一次住院来说,总共花了17万左右,出院的时候基本医保报销了9万5千多元,原本余下的近8万元大多是自费项目,不予报销的。没想到他们又收到了一笔4万2千多元的“二次报销”款,算下来17万元的医疗费,他们自己承担的部分只有3万多元,也就是整个医疗费的两成左右。

得了大病在基本医保报销之外还可以再报销一大笔钱,太仓的老百姓把它叫作“大病再保险”。凡是参加了基本医保的参保人得了大病住院,基本医保报销后都可以通过大病保险再报销一部分费用。

那究竟什么样的病才算大病呢?国家出台的大病保险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大病”不再是以往医学上一个病种的概念,而是根据患病后产生的医疗费与家庭的经济负担能力相比而定。在太仓,基本医保的参保人住院期间,基本医保报销完后,余下的自费部分如果超过一万元就可以再报销。付费用越多报销比例越高,实际报销比例最低可报53%,最高可报82%,也就是说,大病不是以病种而是以花销来界定。

按照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大病保险报销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下一步各省要制定本省的大病保险指导意见,先行试点,逐步推开,让大病保险制度惠及更多患者。

问题:

1.结合案例,分析说明大病保险政策实施的效果。(10分)

答: (1)大病保险政策它适用于患了重病需要支付巨额的医疗费用,按照普通的医疗保险标准已经进行了报销,但还是无法承担的人。可以让家庭条件困难而又需要支付巨额医疗费用的人看得起病,吃的了好药。使他们在报销了一部分费用后,可以继续的享受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的减轻他们的负担。

(2)作为在太仓的一个试点,这项政策的实施,真正惠及了人们,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支持,减少了人们因为看病而导致贫困的现象。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是真正好的政策。关于大病保险报销水平的确定,将来在实行中,会根据各地的状况不同而不同,应该本着公平、合理合法的原则来确定这一标准。

(3)同时,大病保险政策的实施,还使民众增强了对政府的信任,体现了我国政府正逐步构建的服务型政府。

2.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我国出台大病保险政策的内在原因。(10分)

答: (1)我国当前医疗保障体系现状并不乐观。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持续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建立。但人民群众患大病发生高额医疗费用后个人负担仍然比较重。大病医疗保障是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当中的一块“短板”。

(2)出台大病保险政策,在现实层面来讲,具备可行性。一是我国近几年来推行新医改,积累了医疗保险方面的经验,另一方面,从资金的筹措来讲,我国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存有不少结余,累计结余规模较大,有能力来实施该项政策。

(3)政府的职能决定了政府需要不断的去依据人们的需求和问题,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实现服务的职能。人们出现了看病贵的问题政府会组织相关的人员调查,并且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4)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在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是现阶段一些情况的反映。要求政府去思索解决的办法。我们的政府是为民服务的政府,制定的政策是惠及人民的政策。 ziSXXRsYsaGVbx4DD/U0VP1RMsjLyBrKWdsrr27LyBDUnv6TrGq1m6Fk3Ad8XP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