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抓住有利战机,一鼓作气,才是主帅者应有的风度。而死守教条,事事禀报,贻误军机,却是兵家之大忌。下面刘仁轨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显庆四年(659年),刘仁轨出京城任青州(治所在山东益都县)刺史。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征辽,令刘仁轨监统水军,因迟误了行军期限被免官,高宗令刘仁轨以白身在军中效力。当时,苏定方平定百济(位:于今朝鲜半岛西南部)以后,留F郎将刘仁愿在百济府城镇守,又任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位于百济中部)都督,以安抚归降的百济人。王文度渡海之后病死。百济僧人道琛、归将福信率众再度叛变,立原百济王之子扶余丰为王,带兵到府城包围刘仁愿。高宗降旨,命刘仁轨为检校带方州(辖境约今朝鲜黄海南道、黄海北道)刺史。代替王文度统率军队,顺路调集新罗(位于今朝鲜半岛东南部)的军队,台兵一处以解救刘仁愿。刘仁轨的军队军容整肃,所向无敌。道琛等人所带领的军队不得已而解除对刘仁愿的包围,退守任存城。不久,福信杀死道琛,吞并了他的军队,广招逃亡叛变之人,福信的势力更加扩大。刘仁轨就与刘仁愿合兵一处,休整队伍。当时,苏定方奉诏讨伐高丽,进兵包围平壤,未能将平壤城攻克而撤军。高宗降敕书给刘仁轨道:“攻打平壤的军队已经撤回,一座孤城难以独自固守,应该起兵前往新罗,与那里的军队汇合一起驻守。如果新罗王金法敏需要你们留在那里镇守,你们就驻扎在那里,如果他不需要,你们就渡海返回。”刘仁轨部下的将士都想西归,刘仁轨说:“按《春秋》的说法,大夫出了本国的疆界,若遇到可以使国家安定、对国家有利的事,就可以独自作出决定,何况我们远在沧海之外,面对着豺狼一样凶恶的敌人呢?并且人臣竭忠尽智,死而后已,绝无二心,只要对国家有利知道的就不能不做。皇上想消灭高丽,必须先定百济,留下军队镇守,控制’百济的要害地方。虽然敌人势力强大,而且防备很严密,我们也应该砺兵秣马,而在敌人疏忽松懈时攻击他,敌人既防备松懈,攻击什么地方不能攻克呢?战而取胜,士卒自然会安心。取胜之后,再分兵据守险要之地,进一步扩大战果,然后再写表章飞速进京奏闻皇上,请求皇上派兵船前来支援。朝廷一旦知道咱们的行动必有成就,肯定会派将率军前来支援,到那时,肯定会把敌人消灭,不仅不会失去成功的机会,实在是可以使海外安定。现在,包围平壤的军队既已撤回,若熊津再被敌人占领,那么百济的残余势力会很快兴起,高丽的敌人何时可灭?况且以一城之地,处在敌方的中心地带,若有失误,就会成为敌人的俘虏。若起兵前往新罗,我们到了那里仅仅是新罗王的座上之客,倘若不如意,西有百济,无路可退,追悔不及。况且福信为人凶恶残暴,扶余丰又对福信心怀猜忌,他们表面合一,实际离心离德。野心勃勃的人共处,迟早会相互残害。我们只应该在此坚守,观察形势的变化,在有利时机出现时,攻取敌人,我们绝不能撤离此地。”大家都觉得刘仁轨说得很有道理,都赞成按刘仁轨的意见办。

龙朔二年(662年)七月,刘十二愿、刘仁轨等率领留下镇守的军队,在熊津以东大破福信的同党,攻克了敌人的支罗城以及尹城、大山、沙井等营寨,消灭很多敌军,并命令部丁:将领分兵镇守这些地方。

当时,因为真岘城靠近大江,地势既高又险,而且正处于交通要道之上,所以扶余丰、福信便增兵把守真岘城。刘仁轨率领新罗军队,借着夜色,逼近真岘城下,从城四周攀着草登上城头,到天明时,攻入真岘城,占据了真岘城,斩首敌人八百余级,俘获更多。于是打通了至新罗的运粮之路。

没过多久,扶余丰袭杀福信,又派遣使者前往高丽国、倭国请求救兵,以抵抗唐朝官军。高宗接到刘仁愿请求援兵的奏章,降旨,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领7000军兵渡海前往熊津,以支援刘仁愿、刘仁轨。孙仁师与刘仁轨等人的军队汇合以后,兵势大大加强。于是众将聚集在一起商议,有人说:“加林城是水陆交通的要冲,请先攻占加林城。”刘仁轨说:“加林城地势险要牢固,若急攻则伤损战士,若围困则耗费时日,不如先攻打周留城。周留城是敌人的巢穴,是敌人首领所聚集的地方,我们扫除恶人必须除掉根本,必须拔除敌人的源头。如果攻克周留城,其他各城就很容易攻下。”大家一致赞同刘仁轨的意见。

于是孙仁师、刘仁愿和新罗王金法敏率领陆军向周留进发。刘仁轨带领杜爽、扶余隆率领水军及粮船从熊津江前往白江,准备与陆军会合,一同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在白江口遇到扶余丰带领的倭国军队。刘仁轨率兵与倭军展开四次激战,都取得了胜利,焚毁敌人四百多艘战船,烟焰满天,连海水都被映成红色,倭军大溃。扶余丰脱身逃走,刘仁轨缴获了他的宝剑。伪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等率领士卒、女眷及倭国的残余部队和耽罗国使者一起投降唐朝官军。百济各城,又归顺了唐朝,只有百济军队的统帅迟受信占据任存城,拒不投降。

在此之前,百济的首领沙吒相如、黑齿常之自从苏定方撤军以后,纠集逃亡溃散人员,各自占据险关要塞以响应福信,到刘仁轨打败扶余丰之后,他们率众投降。刘仁轨对他厚加抚慰,并对他们表示充分的信任,让他们仍就带领本部人马攻取任存城,而且打算分出一部分唐朝军队援助他们。孙仁师说:“沙吒相如等人,心地如同禽兽,难以让人信任,若以武器和军队支援他们,这就是帮助了贼寇。”刘仁轨说:“我看沙吒相如、黑齿常之等人,都是忠诚勇敢而且有智谋的人,他们也是知恩图报之士。他们顺从我方,就能成功,背叛我方,就必定灭亡。借着有利的时机建立功勋,就在于今日,我们用不着怀疑他们。”于是分给他们武器、粮食,并且调一部分军队跟随他们一同前进,终于攻克了任存城。迟受信抛下妻子、儿女,独自逃跑,投奔了高丽。至此,百济国全境平定,孙仁师与刘仁愿率军凯旋,高宗降旨,令刘仁轨率军留在百济镇守。

当初,百济经历福信之乱,全境民生凋敝,百业荒废,死尸遍野。刘仁轨平定福信之乱之后,才命人收敛骸骨,掩埋吊祭,登记户口,设置官吏管理,整理村落,开通道路,建立桥梁,修补堤堰,修复池塘,劝导百姓从事农耕,发放粮食,赈济灾民,慰问孤寡老人,使百济人民各安其业。刘仁轨组织军队实行屯田,积蓄粮食,抚慰士兵,以准备征讨高丽。

刘仁愿到达京城以后,高宗对他说:“您在大海以东,前后奏请之事,都非常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而且奏章写得极有条理,极有文采。您本是武将,如何能有这样的文才呢?”刘仁愿回答说:“这都是出自刘仁轨之手,我如何能赶得上他呀!”高宗对刘仁轨的才能深表赞赏,于是破格提升刘仁轨六级,正式授予刘仁轨带方州刺史,并且在京城赐给刘仁轨一所住宅,重赏他的妻子、儿女,派遣使者,给刘仁轨送去印有玉玺的书信,对刘仁轨深表慰劳,勉励。

指挥作战需要对敌我双方情况有准确的把握、深刻的了解,要准确地预见敌我双方态势的发展方向,及时地捕捉作战的时机。战争形势瞬息万变,要准确地捕捉作战时机是很困难的。古代交通工具落后,通讯设备更加落后。唐朝都城长安与百济相距六千二百里,又有大海阻隔,信使由百济携带着奏章前往长安,至少需要有一个多月,而皇帝据以了解情况的来自百济的奏章,只能反映一个多月以前的情况,皇帝的诏书再送到百济,又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经过两个多月,百济前线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若按已经脱离了实际情况的诏书办事,焉有不败之理?刘仁轨依据《春秋》之义说服大家,他力主从实际出发,不唯君命是从,而认为从长远看,灭高丽是皇帝的总的意图,只要对实现这个总的目标有利,就是执行了皇帝的意旨,而不是不看实际情况,机械地执行诏书中的每个细节。刘仁轨深刻地分析了按旨撤军的严重危害:一是我军若撤离,熊津立即会被敌人占领,百济的残余势力会迅速兴起,唐朝将失去灭高丽的重要根据地;二是唐军向东投奔新罗王,是否如意,难以预料,倘不如意,西有百济,无路可退。另一方面,刘仁轨不同意撤军的根据是他对敌方情况的深刻了解。他深知,伪百济王扶余丰与叛将福信貌合神离,互相猜忌,过不了多久,他们必然发生内变,必然相图,我方即可乘便攻击敌人。一旦攻战取胜,战士也会安心。我方分兵据守险要之地,扩大战果,再奏请皇上增兵支援。皇上一旦见到我们取得成果,肯定会派兵增援,则平定百济,指日可待。

【简评】

刘仁轨指挥军队作战,主张从敌我双方的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反对脱离实际情况,一味地唯君命是从。百济战局的发展,一切如刘仁轨所预料的那样,扶余丰袭杀福信,唐军乘势攻取周留城,刘仁轨大胆信任和使用百济降将,攻取任存城,进而平定百济全境,为南北夹击,平定高丽,建立了一个巩固的根据地。

另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刘仁轨平定百济之后。救济灾民,恢复生产,安定人心,使百济全境出现稳定繁荣的局面。同时,刘仁轨组织军队实行屯田,以为久计。从刘仁轨的所做所为及所取得的战绩政绩看,他不但是个出色的军事战略家,而且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ueBMDrqx1OrPBoaW7ENDaWJgVKptFm0Mgmu2RfcbbygYAgtq0ibcirVlarRWRKW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