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一说“外交”,人们自然会想到现代社会中国际间的交流与往来,而这里所说的“外交”,在含义上与现代外交则有所区别。内与外的关系常常视具体环境和条件而定。

比如一个人,他自己的思想活动,可以视为内,与他人的交往就为外。但把他放入家庭中考察,他与家人的交往为家内交往,与社会的交往便为家外的。再把他放入社会中考察,他与国人的交往为国内交往,与国际的交往便为国外的。再比如一个国家,其与另一国的关系为外部关系,但两个国家若组成联盟,就变成了联盟内的关系,而与别国则构成联盟外关系。

中国古代曾出现过许多并立的政权,从现在的角度看,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但在当时,他们确为互相独立的政权,相对其内部事物来说,他们之间的交往就是一种外交。这里的外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

中国古代的外交,是国与国之间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并行的另一种斗争形式。这就决定了外交谋略的两个主要特点。外交谋略是一种斗争谋略,这种斗争又有鲜明的服务对象,即为自己的国家和政权。它主要有以下内容:为国家争取人才。春秋时,晋国的谋士士会出使秦国,后因国内发生政变,便留在了秦国。晋国群臣担心秦国重用士会,危害自己国家,便想把士会从秦国请回来。他们先演一出“苦肉计”,将一个叫魏寿余的人全家逮捕起来,又让魏寿余“逃”到秦国,以取得秦国信任。魏寿余到秦国后,先对士会进行策动,劝他回国效力,然后又骗秦王说,要士会与他一同回晋国策动晋国魏地之人降秦。秦王果然中计,晋国实现了请士会回国的目的。为国家争取地位。春秋时期,晋国联合一些国家攻打郑国,郑国迫于强大的军事压力,答应晋国的条件,与之媾和。在宣誓结盟时,晋国代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盟书读道:“郑国若不对晋国唯命是从,或者有别的想法,甘受上天处罚。”而郑国的代表马上补充说:“郑国如果不服从既合礼仪又有强大的力量保护我们的国家,甘受上天所降处罚。”晋国企图通过盟誓让郑国绝对从属自己,而郑国则通过修改盟书为自己争取一个不对晋国俯首贴耳的权利。

争取国家的安全。公元前367年,西周公子根乘周威王去世之机,在东部另立政权,是为东周惠公。自此,东周、西周两个小国经常互相攻伐。有一次,西周想联合韩、楚两国进攻东周。东周知道后,便派人到韩、楚两国,对他们的国君说:“如果我们攻西周攻得很急,西周就会为求得你们的保护而送给你们财宝;反之,西周就不会把宝物送给你们。如果你们想得到西周的宝物,就应该帮助我们打西周。”韩、楚两国果然中计,不再帮助西周,东周得以安全。

为国家增强实力。战国时期,魏国为了扩张地盘,派庞涓率8万大军攻打赵国。赵国国都被围,急向齐国求救。齐国的谋臣段干朋力排众议,主张出兵救赵。他认为,如果魏国吞并了赵国,齐国不但失去了一个抗魏的盟友,也会直接受到魏国的威胁。保存赵国,就等于增强了自己抗魏的力量,反之,与魏国抗衡的力量就会被削弱。在段干朋的主张下,齐国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终于击败了魏国。

为国家争取尊严。春秋时期,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臣前往楚目。楚国人见晏子身材不高,便打算羞辱他。他们在楚宫正门旁开了一个低矮的小门,让晏子从这个门进去会见楚王。晏子认为,楚人羞辱的不仅是自己,也是在羞辱自己的国家。于是,他就对楚人说:“我听说只有出使狗国,才能从狗洞里进去。我是齐国的使臣,奉命来到楚国,应该进大门还是狗洞呢?”楚人无法,只得请晏子从大门进去。

为国冢争取主动权。南朝萧齐刚建立不久,其领地寿春便受到北魏军队的进攻,领兵的主将名叫薛道标。薛道标的父亲薛安都原为南朝人,在刘宋末内乱时带全家逃入北魏。在萧道成镇守淮阴时,薛安都的侄子薛道深又从北魏逃回来,在萧道成手下任职。萧道成因齐朝初建,主要精力还放在初登帝位后的政权巩固方面,不愿与北魏交战。为使北魏退兵,萧道成巧妙地利用薛道深施行离间计。他先让薛道深给薛道标写了一封信,叙述亲情,劝其归降,又故意让这封信传到北魏朝中。北魏果然对薛道标产生怀疑,令他撤军回朝。被人进攻本该被动应战,但萧道成利用离间手段,将战与不战的主动权握在手中。

为国家争取发展机会。五代十国时,马殷割据湖南。当时中目北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更迭,南有十国割据。在马殷周围,成油据有荆南,杨行密占据江淮,刘羹割据岭南,对马殷形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马殷接受了谋士高郁的主张,北对后梁、后唐称臣纳贡,借北方的力量牵制杨行密,以减轻其对自己的压力,又保存了荆南,以此作为西北的屏障,同时与南汉通使讲和,终于使自己政权获得了一个发展机会,在十国割据的形势下,延续了近半个世纪。

为国家争取和平。明朝嘉靖年间,蒙古鞑靼部族首领俺达,经常对明朝进行战争,成为明朝北部的严重边患。后来,俺达的孙子把汉那吉与其祖父发生矛盾,率人来到大同,向明朝守军乞降。大同总督王崇古主张将把汉那吉收留,认为这样做有几个好分。第一,如果俺达急于要回孙手,正好利用他作为讲和条件的筹码。第二,可以利用把汉那吉招集旧部,居住边塞,以阻止蒙古人侵扰。第三,可以利用把汉那吉加深俺达部王族争权的矛盾,以削弱他们力量,然后控制之。后来,俺达果然急于要回孙子,便答应了明朝的和平条件,使明朝的西北边陲获得数十年之久的和平。

争取国家的利益。战国时期,秦昭王听说赵国有一块传世之宝“和氏璧”,便假意要拿15座城邑换这块宝玉。赵国明知秦王本意,但又不能拒绝。在这左右为难之际,蔺相如担当了出使秦国的重任。他向赵王表示,此去或将15座城邑换回,或将宝玉带回。蔺相如到泰国后,看到秦王只夸玉好,绝口不提城邑之事,便说:“玉虽好,惜有微瑕,让我指给大王。”秦王便将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玉后,退到柱子边上,怒斥秦王不讲信义,并表示如果秦王一再逼迫,将使己头与玉俱碎于殿柱之上。秦王见此,只得答应献城,又假意叫人拿出图籍,指出归赵的15座城邑。蔺相如知道秦王此举欲在诓回玉璧,又生一计,要求秦王受玉,必斋戒五日。秦王只得答应。当天夜里,蔺相如却叫手下人乔装打扮,带着玉璧回国了。

争取国家的文化优势。南北朝时,有一次北魏使臣李道固出访南朝齐。在宴会上,南齐官员萧琛起身向李道固敬酒。不料,李道固拒绝说:“公庭无私礼,我不能接受您的劝酒。”萧琛略想一下,马上说:“先生难道没读过《诗经》吗?《诗经·小雅·大田》有言:‘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这不是公私可以兼及的明证吗?”李道固无话可说,只得接受萧琛的劝酒,举杯饮尽。其实,李道固不受劝酒,一则表现对南齐的轻视,二则向南齐表示自己的礼仪文化修养。萧琛巧妙地引用华夏文化的经典《诗经》,既缓解了宴席间的尴尬气氛,又表现了高于对方的礼仪文化修养。为政权和国家而斗争,是外交谋略的特点之一。

外交谋略是一种斗争,这种斗争不同于军事斗争,它通常表观为外交使臣的个人行为,因此,它能充分展示外交使臣的智慧和才华。

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取得荆州,准备灭掉东吴,统一全国。在强敌当前的形势下,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来到东吴,向孙权透彻地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必要性,终于促成了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体现了诸葛亮的外交智慧与才干。

东汉时,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在鄯善国时,恰巧匈奴使者也来到此国。在匈奴势力的压迫下,鄯善国王对班超一行的态度由热情变为冷淡。班超从这变化中判断出问题的结症所在,又用巧妙的方法证实了自己的判断,然后毅然深入虎穴,将匈奴使者斩尽杀绝,使鄯善与汉结盟。这体现了班超判断和决断的能力。

三国时,孙吴使者张温来到蜀国,他听说秦宓聪颖善辩,知识渊博,便想难住他。他问的问题的确怪而难答,如:天有头吗?天的头在何方?天有耳朵吗?有脚吗?有姓氏吗?对此,秦宓答道:“天有头,在西方。《诗经》上说:‘乃眷西顾’,按此话讲,天的头自然应在西方。天有耳,《诗经》上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天若无耳,怎能听闻?天有脚,《诗经》上说:‘天步艰难,之子不犹’,天若无脚,怎能走路?天有姓,因为天子姓刘,天也就姓刘。”秦宓的回答,显示了在当时条件下他的机智与才学。

南北朝时,北魏以南齐明帝废萧昭业、萧昭文自立为帝为借口,出兵南伐。萧齐派使臣崔庆远面见魏文帝,对他说:“废昏立明,古今同理。中兴昌盛,岂唯一代?我们主上与先皇武帝,不仅是兄弟,而且情同鱼水。武帝临终,将后世托付与他。如今,他的孙子荒淫奢侈,无帝德帝能,被废掉。君臣要求树立圣明君主。我们主上立为皇帝,是上有太后之严令,下有群臣之请求。天意民心,您有何怪?”在崔庆远的雄辩下,北魏皇帝只得表示不对南朝进行征伐。这显示了崔庆远能言善辩的口才。

春秋时,齐国谋士晏子使楚,楚王宴请他。楚王事先设计好一个侮辱晏子和齐国的计划。席间,两个差吏押着一个犯人报告说,这是个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就对晏子说:“齐人原来善于偷盗。”晏子立即针锋相对地说:“淮南的桔树到了淮北就变成了枳树,它们外表虽同,味道各异,这是因为南北水土不同的缘故。齐国的百姓本不善偷盗,到了楚国却善偷盗,这恐怕也是因为楚国水土的缘故吧!”晏子的巧妙回答,显示了他的机智应变能力。

外交活动是为外交使臣提供的活动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他们可以淋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智慧,并用它效力于自己所钟爱的国家。

YRrShFLfTVekvFkLiOz07lUyn4Rdr4WsAjHiDf8q37juZYAPMPAhFckaNL7CjO9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