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 言

人类历史表现为许许多多大事小事的有序排列,而这些大事小事都是由人去完成的,因此,人是人类历史的主体。在人类群体中,人才是较优秀、杰出的部分,他们在完成各种事物的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因此,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很重视人才的利用。

至迟在春秋时期,我们的祖先便开始在任用人才的实践中总结人才理论。

“天下不患无臣,患无君以使之”(《管子·牧民》),这是讲用人才的重要。

“审其所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可察也”(《管子·权修》),这是讲考察人才的方法:“是故辨一言,察于一治,攻于一事者,可以曲说,而不可以广举”(《管子·宙合》),这是讲举荐人的经验。

“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管子·明法》),这是说任人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短绠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淮南子·说林训》),这说的是任人的经验。

“善用人者,若妍之足,众而不相害;若唇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淮南子·说林训》),这是对高水平用人的经验总结。

此类理论还有许多,不胜枚举。

不但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我们的先人也表现了用人智慧。

刘邦取得政权后,在总结之所以得天下的原因时说:“夫运筹惟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隗,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在这里总结出一个道理:得人才者得天下。

这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包括了许多内容。得人才者得天下,但怎样得人才?首先就得喜才、爱才,这样才会有人向你荐才举才。其次还要得人才之心。怎样得人才之心?就要知人才之心。怎样知人心?就要善于体察人心。

察人心者知人心。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超人的明智。他让一个叫白石的人为国家办一件事,在让其办事之前,先给了他一座城邑作领地。因为子产清楚地知道:人和人不一样。像伯石这样的人,指望他没有个人欲望是困难的。满足他的欲望就会使其所办之事成功,因而对国家有益。再说,城邑终归是国家的,也不会被搬走。

知人心者得人心。西汉末任延对待隐者龙丘苌之事则体观了他的明智。龙丘苌在会稽一带颇有名气,任延任会稽都尉时,手下人建议召见龙丘苌。任延说:“龙丘先生亲身履行德义,有古代贤者原宪、伯夷那样的高节。我亲自登门,为他洒扫道路,都怕有辱于他,怎能召他前来呢?”任延这番话,表现了他对龙丘苌之志的理解,唯有此“知”,他才能坚持一年对他慰问、问候、送医、送药。此诚终于获得了龙丘苌的归附之心。

得人心者得人才。南朝萧齐的开朝皇帝萧道成就很会通过获取人心而得到人才。刘宋末期,会稽人戴僧静无家可归,被镇守淮阴的萧道成收留。后来,戴僧静又触犯了国法,被关进监狱,萧道成又设计将他救出,将他深藏于府中,并每年接济他家,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萧道成的这些做法,深得戴僧静之心。在萧道成取代刘宋王朝过程中,得到了戴僧静的鼎力相助。得人才者用人才。察人、知心、得心、得才,最终还要落在用才上。使用人才是用人谋略中内容丰富、情节跌宕、策略性强的一环。秦末韩信率军在河北井陉口大破赵军,并俘获了广武君李左车。韩信并未因李左车是败军之将而对他加以轻视,相反,他了解到在赵军与自己决战前,李左车曾向赵王进献过足以置自己死地之策,只是赵王没有采纳,因此对李左车更加重用。这种不以成败论人才的做法对今天仍具有启发意义。西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辅政。上官桀欲陷害霍光,便假冒燕王刘旦之名,派人给昭帝上疏,弹劾霍光离开都城校阅羽林郎用天子仪式,又说他擅调幕府校尉,图谋不轨。不料昭帝认为此奏本系人假托燕王之名伪造的,霍光无罪。其理由是:将军往广明校阅羽林军,往返不过十日,燕王远居蓟地,怎能知晓?且将军重权在握,如有异谋,何必需用校尉。这件事告诉我们,对所用之人的处理一定要谨慎,否则,一旦大错铸成,悔之晚矣。东汉初光武帝手下的一员大将冯异,战功卓著,又带重兵守卫关中。有一个人上疏弹劾冯异,说他在关中独断专行,斩杀长安令,威高权重,百姓归心,有“咸,阳王”之称。光武帝将这封奏章转给冯异,又亲自给他写信表示对他的坚信不疑。用人不疑,这是一条被许多事实反复证明了的成功经验。隋末,李靖曾为隋朝效力,有过不利于唐高祖李渊的举措。后来,尽管李靖归顺了李唐,李渊仍对其不满,曾因他进兵迟缓而要派人将其杀害。由于有人保护,李渊未能如意,只得让李靖戴罪立功。有记载说,李渊赦免李靖,是出于无奈。但无论如何,李渊从李靖之事中总结出“使功不如使过”的道理,倒是一条值得借鉴的用人之道。为什么?对曾经犯过错误而又不是不思悔改,不是文过饰非的人,宽而容之,信而任之,使而用之,就可以使他以一种感激之情,十倍的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功补过,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举荐人才也应看作是用人谋略。大凡举荐人才之前,荐人者对被荐者都要进行考察、了解。在得才、用才方面,只不过是将人才举荐给别人,让别人所得,为别人所用。在荐人谋略方面,更是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因情而宜。比如宋朝时,宰相赵普要举荐一个人任某职,但皇帝赵匡胤不允。第二天,赵普仍是举荐此人,又碰了壁。第三天,赵普的固执终于将赵匡胤惹恼,他将赵普递上的荐人奏章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赵普便将这些碎片捡起来,拿回家去拼贴好,几天后又递了上去。这种荐人方法,我们姑且称为“粘胶策略”。但这种方法只有赵普这样的人才能奏效。因为赵普与赵匡胤的关系实在非同一般,若是换了别人,岂止是被撕碎奏章,恐怕脑袋早就搬家了。

中国古代有丰富的用人理论,有生动的用人谋略。中国的文明史延续了几千年,用人的理论、经验、谋略也总结、运用了几千年,至今仍被人们所重视。

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永久性话题。 lU7XYHU6iA8LC+ubNle6g3egpE0BMpngel/+aWPVZ2pIRiXgOtbHzvWlm/h1m9W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