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写《三国演义》,说曹操占了天时,孙权占了地利,无权无势的刘备只好通过“人和”来与天时地利抗争。其实,曹操的“天时”,也是善于争取人心,争取人才的结果,下面这段故事,就非常有说服力。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和袁绍相持在官渡。由于许攸弃袁投曹,并替曹操出谋划策偷袭乌巢的袁军粮库。曹操因此得到了袁绍的两员大将张邰和高览,分别封张邰为偏将军、都亭侯;封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
袁绍乌巢粮草被烧,损失惨重,又失去了许攸、张邰、高览这些栋梁之材。军中士气低落,人心恐慌。许攸又为曹操出主意,他说:“今日袁绍残兵败将归去,人心不稳,应乘胜速取袁绍大本营。”曹操说:“正合我意。”许攸又推荐张邰、高览作为先锋官。于是曹操立即命令张邰、高览领兵出击袁绍的营寨。当天夜晚三更时间,军队分成三路直奔袁寨。一场混战到天明时分,袁绍军队伤亡重大,暂时收兵。曹军回营研究进一步的作战计划。这时谋臣荀攸向曹操献计说:“可以传假情报,说我军将调拨人马,一路攻取酸枣和邺郡(今河南延津和安阳);另一路攻打黎阳(今河南浚县),断袁兵归路。袁听说传闻信以为真,必然惊慌,就会分出兵力阻击我军。我方可乘他调兵之时,急攻袁寨,定能攻破。”曹操采用荀攸的计谋,出动三路人马,四处扬言。袁军听到消息急忙报告袁绍:“曹操分兵两路:一路取邺郡、一路去黎阳了。”袁绍信以为真,急忙派兵十万人,分别去援救邺郡和黎阳,连夜急行军走了。曹操立即集中大队兵马,八面围攻,冲向袁绍营寨。袁军本来已无斗志,官兵四处逃散,抵抗不了。袁绍连盔甲都来不及披上,带着幼子袁尚逃奔而走。曹军在后紧追不舍。袁绍为了渡河逃命,把金银财宝、图书车辆全都丢弃,只有随身骑兵八百多人一同逃往黎阳。
曹军获得全胜。曹操将金银财宝、绫罗绸缎分别奖给立功将士。又一一检阅袁绍丢弃的图书。图书中发现有一捆书信。曹操展开一看,原来都是曹操手下的一些人与袁绍暗地私通、来往的书信和情报。曹操左右的人都建议逐一核对好姓名,抓起来处死。曹操摇摇手说:“不可,不可!当初袁绍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也不能自保,何况我手下的人呢?”说完就命人把这些书信用火烧掉,再也不提此事了。那些曾经私通袁绍的人,心中感动,决心忠心耿耿为曹操效力。
曹操官渡焚书,表现了他豁达大度的政治家的胸怀。凡干成大事业的人必定要有远大的眼光和宽阔的襟怀。从收缴上来的秘信来看,人数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人。假若曹操严加追究,势必牵涉面大,杀的杀,逃的逃,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反会对曹操大大不利。相反曹操将这些投降书统统烧掉,不但安定了人心,而且会使写信的人更加佩服曹操的仁德,从而死心塌地效忠于他,这样会增大曹操的力量,加强内部的团结。
【简评】
曹操在群雄逐鹿时崛起,首先打出了“唯才是举”的旗号,于是在争取人才方面超过了他的主要政治对手袁绍。由于他了解到自己得以在官渡之战中以弱胜强,完全是用人得当的结果,于是要继续坚持这项创业的基本决策。
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人才。曹操想争取人心,不能不对人心表示尊重。他从自己曾经担心不能自保的角度,考虑到自己部下出现私通袁绍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能用这种宽厚态度处理私通行为。
以对人的理解体现对人的尊重,实在是争取人心,进而争取人才的先决条件,在那群雄逐鹿的时代,是任何人都不敢忽视的基本经验,曹操的天时,就是这种经验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