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惰一语救两人
说话是人面对社会竞争一种能力的体现。在许多场合,问题的解决完全要依靠说话来解决。下面这个故事就很有参考价值。彭惰字子阳,是会稽(治今浙江绍兴)毗陵(今江苏常州)人。任郡功曹。
当时,西部都尉宰晁代理郡守之事。吴县有个狱吏,因犯了一点小错误,被宰晁关起来,并被判以死刑。郡主簿钟离意认为这个狱吏罪不致死,不但不执行,反而直言相谏,要宰晁收回成’命。宰晁大怒,叫人把钟离意捆起来,欲治其罪,下属们见此,无人敢谏。
彭惰听说后,不顾一切闯了进来,拜过之后,就问:“府君对主簿发雷霆之怒,请问主簿有什么过错?”
宰晁说:“我的命令已下达三天了,钟离意却不执行。废命不忠,这不是他的过错吗?”
彭惰听了,又拜,说:“这是值得祝贺之事啊!春秋时,任座当面批评魏文侯;西汉时朱云攀折殿槛以谏成帝,他们都被认为是忠臣。但是若君不贤,臣子敢如此吗?所以,君贤才有臣忠。如今钟离意能如此,正说明您是个贤明的太守啊!”宰晁听了此话,便撤消了对钟离意的惩罚,也宽恕了狱吏的罪过。
人都爱听好话,封建长官尤其如此。虽然有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古训,但喜欢逆耳忠言者毕竟不多。惟其如此,才产生了许多专以甜言蜜语阿谀奉承为能事的无耻之徒。彭惰对长官说的也是好话,但彭惰绝不属于阿谀奉承之徒。因为第一,他的好话是为了使长官改过。他的话使宰晁面临这样一种选择,是作贤君容许部下批评,还是作昏官继续坚持错误。这实际是对长官另一种形式的批评。第二,彭惰的好话是对钟离意敢于抵制长官错误决定的肯定,他指出钟离意是忠臣。第三,彭惰的好话不是为了取悦于长官而使自己受到青睐,他是为了救人。所以,彭惰的好话,体现了他为人处事的机智。
【简评】
彭條用说恭维话的办法劝谏宰晁改变错误决定,确实是智者的行为。后来在唐代也有类似事情重演。那位号称善于纳谏的唐太宗嫌魏征总是与他过不去,下朝后说:“早晚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听说后立刻给唐太宗道喜说:“君明臣直,陛下有魏征这样的直臣,正说明陛下是明君。”唐太宗于是转怒为喜,魏征因此避免一场大祸。
用说恭维话的办法劝诛执政者收回成命,是封建专制条件下逼出来的特殊方式。直言犯诛,自然值得尊重;不过真正起作用的,往往是这种看来温和的方式。
面对封建权势,人应当怎样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当面对抗不行,躲起来不见有时也不行,下面就是一个到了非说话不可时的例子。
东汉桓帝延熹年间,皇帝到南方巡视。他先到竟陵(治今湖北潜江西北),又到云梦(今湖北潜江西南),又来到沔水(即汉水)。皇帝每到一处,仪仗护卫前呼后拥,百姓们听说是天子亲驾,都纷纷前来观看。只有一个老者例外,他依旧在汉水边上耕作不辍,就像根本没看到皇帝来一样。一个叫张温的尚书郎觉得这老头太奇怪了,就对旁边的一个人说:“你去问问那个耕地的老头,为什么别人都来觐见圣上,他却不来?”那个人依言相问,老者只是笑,并不回答。张温的好奇心上来了,他偏要知道个究竟,就亲自走到老者面前,亲自相问,老人回答说:“我是个乡下粗人,不懂你为什么要这样问我。我请问:是因为天下纷乱才立天子呢,还是天下已经大治才需要天子呢?立天子的目的,是让他像父亲爱儿子那样爱护天下百姓呢,还是劳役天下之人来侍奉天子呢?古时候圣王治理天下,以茅茨为屋,以不加修饰的木材为椽,生活虽简朴而天下万民却得到安宁。而如今你的君主,劳天下之人以纵自己欢悦之情,逸游无忌。我真为你感到羞愧,你还有心让别人前去观看。”张温听了羞得无地自容。
中国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话:贱者聪明贵者愚。是否如此人们尽可见仁见智。但人的智愚往往与社会地位、身份高低无关。耕田老者自言乡下粗人,但对天下大事却看得一针见血,表现出使朝廷官员望尘莫及的大智。不但如此,老者表达自己见解的方式也充满了智慧,他以自己不同于众人的独特表现,引起皇帝随从的好奇与追问,然后从容不迫地侃侃而谈,有力地训斥了朝廷权贵们。
【简评】
这位老者确实有非凡的智慧,虽然他躬耕垄亩,却懂得封建统治秩序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懂得儒学士人提倡的忠君保民思想内容。于是面对权贵,敢于直言。
胆量和知识都是维护人的人格尊严的基本条件,有胆量而无知识,往往是以卵击石;有知识而无胆量,只能授人无用的笑柄。这位老者有胆有识,于是在非说话不可时,能够从容不迫地应付险恶形势,既可全身,又不失身分地位。
胆量和知识都是人生体验的结果,汉阴老者,贵在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