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院长 克拉斯·阿内斯坦特
历史可以证明,瑞典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承办世界级的诺贝尔奖上,武力战争已经无法吸引这个国家的眼球。谋求军事的发展已经成为过去式,我们国家的公民们为了祖国能够获得和平奖而保持最佳的竞争力。而现今,瑞典与其他国家竞选文学奖的时刻来临了!精神的富足不在于人口的多少与经济发展的好坏,而是在于探知未来的生命张力。理想派对道德的评判依据,就是根据生命张力的程度来决定精神富足与否的。
盖耶尔 【注:盖耶尔(1783—1847),瑞典史学家、诗人。主要的作品是《瑞典国民史》三卷。】 、泰格纳 【注:泰格纳(1782—1864),瑞典诗人,代表作品《弗利帝奥夫故事》。】 和鲁内贝里 【注:鲁内贝里(1804—1877),瑞典诗人,出生于芬兰,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 ,在此提名的几位皆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由于这些大师级作家们开创了新纪元,才能够出现后面百花争艳的局面。新一代的作家对我国的文化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有一颗新星在璀璨的星空中发出她特有的光芒——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她的创作中,饱含瑞典女性伟大的母性光辉。五年前,瑞典学院肯定了她的创作在文坛中的地位,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强大感染力。她的作品,风靡瑞典国内外,因为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丰富的想象力和平易而优美的风格,故而将奖金颁予她。瑞典各个领域的人对于她荣获这个奖项表示强烈的支持,瑞典学院高度肯定了塞尔玛·拉格洛夫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他们认为她的作品应属于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诺贝尔个人认为,具有理想主义是获得诺贝尔奖必不可少的前提。作为她的同胞,大家都以她为傲。做出这样的决策,并不是由于国民们过分的自信心所造成的,因为有很多德高望重的外国友人也支持她参加竞选。第九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来自承办国,可是没有人认为承办国的获奖使这个国家不具有谦虚的品德。与之相反,承办国倘若因为身份而迁就他国,不免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一种“我们国民缺乏自信心”的错觉。
她的第一部作品——《古斯泰·贝林的故事》,受到其他国家的广泛关注,这是相当难得的。这部小说,与那些主题不明晰、含糊不清的理想派相比更显出独到的风格。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对这部作品感到满意。很大一部分人都对之赞叹有加,但也不乏一些人对作品提出了苛刻的批评。她的文笔高雅,其想象力很大一部分来自瑞典作家阿尔姆克维斯特的影响—— 一方面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能够立足事实,用事实说话,批古判今。这是无人能比的才能。普通无奇的人与事在她的创作之下变得活泼生动起来,她的文笔总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她的笔锋明察秋毫,她的文风拥有无可比拟的美感。她激起人们回盼古典的瑞典田园生活,那一幕幕美好的景象,使读者的内心漾起难以平复的波纹。她作品的主线,皆是清朗鲜活,在文章的开头就能够使读者的心思全部扑在上头,令人爱不释手。当然她的处女作并非毫无缺点,这也是一个作家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世上哪儿有第一铲就能铲出纯金的事?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能够在初出茅庐之时就能够有一颗成熟的心。但是有一件事是毫无疑问的,身上流淌着瑞典之血的拉格洛夫正在扑扇着翅膀准备振翅高翔!
她没有花费太多时间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风格——神话与传说的领域。她从小就从古老的传说中获得了很多感悟,加上她独有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情感,使她能够描绘出人眼所不能企及的神秘领域。这个神秘的地方,并不遗世独立,而是深藏在世界之中。拉格洛夫创作的独到之处在于她能够用心灵来探知这个世界。圣·比尔吉塔与世长辞之后,能做到这点的就只有她了。再没有人能够像她这样。在荒漠之中,因为光线受热的原因而产生了折射,步行于荒漠中的探险者经常能够看见海市蜃楼。拉格洛夫的想象力不仅富有罗曼蒂克的色彩,而且满溢着生命的张力,令她的想象变得立体和灵动。默默地聆听她的诗句,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现实事物的重现。她描绘大自然的文笔也是这般。在她的笔下无所不有,还包括了没有生命存在的地方。虽然这些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但却是存在的。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不能只因为临摹大自然的表象就沾沾自喜。她充满爱意的眼晴,追寻着生命的真谛。她灵敏的耳朵,聆听着内心发出的声响。她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自无数神话、轶闻趣事、《圣经》传说中获得灵感。没有一颗童心的话,是无法发现这些美丽的,唯有孩童般无邪的灵魂才能看见。诗人这颗纯洁的心,可以用老祖母们常说的话来评述:“具有灵魂的双眼才能发现神的秘密。”
她描写农民的生活,文风独特,与其他国的名家们相比各有千秋。《沼泽人家的女儿》(1908) 这部作品,全文的手法是难以临摹的,刻画上灵动活泼,跃然纸上。这部作品有一处共性,那便是感人肺腑的无私之爱,以及更加清新、深厚的美感。这项独有的文风在她的其他创作中也多少可见。但是拉格洛夫的才能在《耶路撒冷》(1901—1902)这部巨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她对于瑞典农民精神上的活动有很深刻的解读,描写农民奔赴圣地塔利卡利亚的情景能够这般清楚明白,是相当少见的。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带着生命的深思,用冷静的眼光来审视这个时刻,反省自己始终坚强的种族是如何开拓版图的。她刻画的人物被迷信与信仰两者间的矛盾撕扯着。他们敬仰的先祖们留下土地,和他们因为没能虔诚于神而内心不安,形成了强烈的冲突。长期处于矛盾争端的农民们在最后还是远离故土,向着圣钟响起的耶路撒冷进发。这个决定,并不令人吃惊。这群天生的流浪者,看见救世主曾走过的土地就在自己面前时,心里甚是愉悦,但又不免想起达拉纳——那一小块处在极北之处的绿色之地。流水潺潺,入耳声声。诗人温和地感受他们来自灵魂深处的倾诉,以诗情画意般美好的文笔诚实地刻画出农民生活的淳朴实在。在她《耶路撒冷》的序中,以《英格玛的一家》为小标题,感慨般暗喻上一辈的人生和故事,形成一种命运,在冥冥之中庇护着后代。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创作是令人深思的。她就如同一个孝顺的女儿,相当珍爱祖国语言这笔丰厚的遗产。纵览她所有的创作,会发觉她的遣词用句准确纯良,表达明晰,并富有乐感,这些都成了她作品独有的味道。
用词平易近人,文笔优美,饱含想象力,这些都是因为掺杂了道德的因素和虔诚的宗教信仰。倘若把人的一辈子当作是织布机上的棉线,那么排除千辛万苦都要完成这匹布。她的诗句恬美宁静,美好的述说映衬出《圣经》素雅高尚的风格。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创作受到众人的热爱,因为她的作品中隐藏着一抹强劲的力量,冲击着瑞典人民的心灵。瑞典的民族性相当深晦,但是极少有人像拉格洛夫这般深刻地去挖掘瑞典民众潜藏于内心的东西。在《沼泽人家的女儿》这部小说里,严厉的审判长看见这个小姑娘为了爱而付出自己的所有,他的苛刻也因这样的美好而被感化,心里暗想:“这是我的国家与民众,我还能说什么呢?纵使他们是最卑微的社会底层人民,他们却拥有最诚挚的爱。”深深细想,他们的灵魂是种在瑞典的土地上的,从瑞典的传说、历史、童话中发芽,获取足够的养料。北欧的自然风光,其独有的神秘感使得拉格洛夫的所有作品深受影响,能够让人从中感到该种族特有的习性和灵魂撼动。她的作品从民众中来,在共性中创造特有的个性,因此深入人心。因为她拥有一颗多愁的心和超凡的才能,使得读者们皆能从阅读中看见自己的身影。
她形象地刻画出人性正直的一面,也使她的名气和作品流传于海外。她能够得奖,相当符合当初诺贝尔设置这个奖项的初衷。这届的诺贝尔文学奖属于这位卓绝的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现在由瑞典皇家学院来发表声明传播这个喜讯,相信名声冠绝四海文坛的作家们,都能够对她表示衷心的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