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文化

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是远在夏禹时代就属九州之一的冀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赵”之地,游侠风气很盛行,尚武精神代代相传,是通臂拳、戳脚、杨氏太极拳等众多武术门派的发源地。沧州是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也是著名的杂技之乡。邯郸则是战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大都市,为当时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古代河北地处北方边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雄踞在渤海湾内,万里长城就从这里开始。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后,因河北省围绕京城,军事政治地位逐渐重要起来,既是守卫京都的最后屏障,也是怀柔北方少数民族的地方。河北“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历史名人有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西汉的大思想家董仲舒、南北朝时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唐朝初年的政治家魏徵、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元代的天文学家郭守敬、戏曲家关汉卿和清代的文学巨匠曹雪芹等。

泥河湾遗址

泥河湾遗址位于阳原县东部,桑干河北岸,石匣里乡境内,是国际标定的第四纪地层代表地点,其研究价值可与世界公认的人类起源地——东非的奥杜维峡谷相媲美,素被国内外地质和古生物工作者所公认,成为中国以至其他大陆进行地层对比的标准剖面。泥河湾标准地层记录了第三纪晚期至第四纪地球演化和生物、人类进化的历史,受到国内外地质、古生物、古人类及史前考古专家的极大关注。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科学家就在这一带发现了许多双壳蚌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及古生物工作者到这里多次进行考察,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种类繁多的动物化石,近年来又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时代上,从100多万年到1万年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每个阶段的遗址都有,且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百万年以上遗址就有18处,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考察发现证明,泥河湾遗址是寻找早期人类化石的一处重要地区。河北省考古工作者把泥河湾遗址称为“旧石器考古的圣地”。一些考古工作者提起泥河湾时,都说“那里遍地都是宝”。

泥河湾遗址
“泥河湾”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桑干河畔,东西长82千米,南北宽27千米,属黄土台地丘陵地貌。近年来,科学家在挖掘中发现了在200万年以前人类活动的足迹,这表明,“泥河湾”对一直以来人类发源于东非大裂谷的学说发起了挑战。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石雕人头
原始的意象风,是原始人生命自然状态的发散表现,是直觉感受的表达。通过鲜明、夸张的表现与外貌特征的塑造,直截了当地表达心灵。原始意象风的生成基于原始人主客未分的混沌心理状态。雕塑的外形特征按基本形分类,眼睛的塑造或是两个凸球,或是阴刻线纹,或是凹洞。

发现于河北武安磁山的磁山文化大约出现在公元前5400年至公元前5100年,是华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重要文化。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农业是磁山文化的主要生产部门,在磁山的80个窑穴中发现有腐朽粮食粟的堆积,有的厚达2米以上。当时的农业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镰、石铲和石磨盘等,磁山的石磨盘多呈柳叶形,石镰一般是有刃无齿。石器的制作工艺多为磨制,也有少部分为打制。遗址出土的骨镞、鱼镖、网梭以及鹿类、鱼类、龟类、蚌类和鸟类等骨骸,表明渔业经济也占有重要位置。家兽出土的骨骸有猪、狗、牛、鸡等。从当前已知的材料看,“磁山文化”的主人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饲养鸡的人。遗址中还出土了榛子、胡桃和小叶朴等炭化果实,说明当时的磁山人还从事一定的采集活动。出土的陶器有红、褐、夹褐色3种,红色陶样片测定其烧成温度为700℃~900℃,说明磁山人的制陶技术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

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满城县陵山上。一、二号两座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一号刘胜墓,全长51.7米,最宽处37.5米,最高近7米。二号窦绾墓,全长49.7米,最宽65米,最高7.9米。两墓的形制、结构大体相同。全墓可分为墓道、南北斗室、中室、后室等部分。墓门向东。墓中最特殊的是镶玉漆棺。外镶玉璧,内嵌玉版成长方形盒状。棺外壁镶玉璧26块,棺内壁镶玉版。棺盖底两侧及前后两端共镶玉192块。墓中最重要的发现是“金缕玉衣”。“玉衣”的外观与人体一样。可分为头部、手套、上衣、裤筒和鞋五部分。由玉片组成,以金丝编缀,故称“金缕玉衣”。经修复,刘胜“玉衣”,全长1.88米,共用玉片2498块,金丝1100克。窦绾“玉衣”,全长1.72米,共用玉片2160块,金丝700克。这是在考古中第一次根据出土情况完整复原的两件“玉衣”。从“玉衣”制作上,反映出西汉工艺技术的高度水平。两墓随葬品有铜器、金银器、铁器、玉石器、料器、陶器、漆器和丝织品,共计4200多件。铜器制作精细,造型优美。例如:错金博山炉,通高25厘米,通体用黄金错成花纹。炉座透雕龙纹,炉上部和盖上铸出猎人狩猎于群山之中。朱雀灯,作朱雀展翅欲飞状,所衔环形灯盘分成三格,可同时点燃三支蜡烛。铜漏壶,高22.5厘米。刻箭上原有时辰标记(惜已损坏),可称之为“西汉铜时计”。难得的是西汉度量衡器。“三钩”铁权,测出西汉一斤为249.9克,此权纽略有损缺。西汉一斤应合今250克。错金铁尺,有错金小点,以表示尺寸,全尺分为10寸。经实测,尺长合今23.2厘米。这种刻度汉尺,在中国是首次发现。最难得的是从二号墓中出土的“长信宫”灯(铭文中有“长信”字样,故名),作宫女双手执灯的形象。灯可拆卸,灯盘可转动,灯罩可开合。可随意调整灯光亮度与照射角度。宫女头部也可拆卸,体内中空,右臂与烟道相通,蜡烛燃烧时的烟灰,可通过烟道容纳于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宫灯的设计科学合理,人物的造型形象逼真,是一件罕见珍品。

下八里墓群出土的备茶图壁画
绘于十号张匡正墓前室东壁。画面五人可分为两组:前面一组三人,为一女子和两个不同装束的幼童。女子在左,双手持茶托、茶盏,其右为一双髻男童,半侧身而坐,身前放一茶碾,右手推碾。碾旁边有一茶炉,上坐一执壶。

下八里墓群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千米的河子乡下八里村东北,是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铜器、铁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装饰品以及食品等。瓷器中的辽三彩、黄釉瓷器和白瓷是辽瓷中的精品。出土木器35件,有男女俑、武俑、十二生肖俑及家具类的桌、椅、箱、盆架、镜架和柏木棺箱,保存完好,制作精致,至今千年未朽,极为罕见。柏木棺箱内成有骨灰,箱外均墨书梵、汉两种经文,这种特殊的葬式在中国尚属首次发现。张世卿墓中的石器为石狮,其他皆为墓志铭,记录了墓主人的生活及安葬确切年代。出土文物中,有多种食品如粟、谷、高粱、核桃、栗子、葡萄、用石灰封口的鸡腿瓶中装有酒,为研究古代粮食作物的种植历史及酿酒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墓室壁画内容丰富,保存完好,绘画技艺高超,线条流畅,色彩鲜艳,人物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壁画共计98幅,总面积达360平方米。其中的散乐图、茶道图、天文图、出行图、侍女图、备经图等是在国内首次发现,宛如地下艺术殿堂。对研究辽代历史、文化、天文、民俗、服饰等有重大意义。墓葬中发现多幅星象图,其中张世卿墓墓顶所绘彩色星象图,是一幅把中国传统的二十八宿记星法与西方古巴比伦黄道十二宫的记星法融合在一起的中西合璧的天文图,是考古界继汉墓星图和北魏天象图之后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天文史和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珍贵史料。

磁州窑遗址

金磁州窑黑地白花缠枝花卉纹枕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西南约70千米处,以磁县观台窑为中心,分布在贾壁、冶子、艾口、彭城等10余处。因此处古属磁州,故称“磁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瓷窑。它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装饰技术而闻名于世。早在北齐时期,此处已生产青瓷。到宋代达到鼎盛。磁县观台镇的观台窑,为北宋、金元时期北方磁州窑的中心窑场之一。现存主要为宋代窑址。窑为长方形,窑具有匣钵、垫饼、支垫等。以叠烧、支烧为主。器形主要是碗、盘、罐、盆、瓶等,釉色以白、黑釉为多,上施各种彩绘壁画。装饰技法丰富,刻划、绘画、刻填、模印等兼施,图案有龙、凤、鸟兽虫鱼、花卉水草、人物建筑等。产品质高价廉,行销各地。元末明初,漳河不断暴涨,商船不能运行,使瓷器烧造业由观台逐步转移到彭城镇一带,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据明代曹昭《格古要论》载:“古瓷器出河南彰德府磁州,好者与定器相似,但无泪痕,亦有划花、绣花,素者价高于定器。”给予磁州窑产品以很高的评价。磁州窑瓷器以白地黑花为其主要特征,以其多种技法并用、艺术风格独特、器物造型新颖别致而著称。在色彩上巧妙运用黑白对比手法;在装饰艺术上,利用不同的釉色和高超的技术,在同一器物上采用绘画、剔刻、雕塑、镂空等多种技法,并创造性地将中国传统的毛笔书画技术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书画融为一体,使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在造型上,它根据不同用途,生产出各种造型生动活泼、豪放质朴而又丰富多彩的产品,使其既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精美的艺术品。1987年发掘出大量的器物标本、窑具等,可分为四期七段,其釉色装饰技法可分为50余种。更重要的是还发掘出较完整的宋、金、元各时期的马蹄形馒头窑和直径达8.75米的元代碾制坯、釉料的石碾槽,为进一步研究磁州窑的烧造技术和器物断代,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可靠的地层依据,开辟了磁州窑文化研究的新阶段。磁州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中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与当时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齐名。它的建造者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元武宗海山。元中都是蒙元四都之一,由内、中、外依次相套的三重城组成。内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360米,四隅有角台,四面各设一城门。内城南门为3个门道,两侧还可能有阙台。中城套在内城之外,面积约80万平方米。外城城垣的东墙、北墙、南墙也均已找到。元中都的宫室建筑按中轴线布局设计,以一号基址为中心的主体宫殿群位于内城的中北部。作为正殿的一号宫殿基址居于内城的中心位置,平面呈“工”字形,有排列整齐的柱础石,地表有琉璃瓦当、滴水和花砖等建筑构件。这里出土的汉白玉螭首,雕刻精美,堪称元代石刻中的精品。

元中都遗址
2015年7月13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有一座掩埋地下700余年重见天日的都城,尽管近乎完全损毁,但幸存的石础、残墙依然显示着昔日帝都的恢宏与霸气,这就是元中都(又称旺兀察都)。元中都中心大殿复原后的石础,闪现当年宫殿的宏大。

祖冲之

祖冲之像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河北省涞源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径一周三”作为圆周率。后来发现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圆径一而周三有余”,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割圆术”,求得π=3.14。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而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1000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作“祖率”。祖冲之博览当时的名家经典,坚持实事求是,从亲自测量计算的大量资料中对比分析,发现过去历法的严重误差,并勇于改进,在他33岁时编制成功了《大明历》,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也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思是,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里原理,但这是在祖氏父子一千多年之后才由卡氏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大家又称这原理为“祖原理”。

张之洞

张之洞像

张之洞是河北省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抱冰。他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进士(探花)。他曾担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1879年清代特使崇厚与俄国擅自签订丧失领土的《里瓦几亚条约》,他曾极力反对。1884年中法战争时,他由山西巡抚升任为两广总督,任职期间起用退休老将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又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创枪炮厂,开矿务局,立广雅书院,武备文事并举。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在英、德支持下,大办洋务,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他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沪汉铁路。毛泽东在谈到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史时曾经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中日《马关条约》议订时,张之洞曾上疏阻止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1898年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1903年,强调办学应当首先注重师范。1907年他被调到京城,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注重教育,对清末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李大钊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字守常,河北乐亭县人。1913年他留学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6年回国,任《晨钟报》主编。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并参与编辑《新青年》,先后任北大评议会评议员,经济、历史等系教授。俄国十月革命后,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著名论文。1920年春,李大钊和陈独秀开始酝酿组建中国共产党,发起并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10月,建立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他负责中共北京区委和北方区委的工作。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帮助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为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起了重要作用。同年6月,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首席代表,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5年至1926年,积极参加和领导了“首都革命”“三一八”运动后,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于是在1926年3月避入苏联驻北京大使馆,继续坚持斗争。1927年4月6日,张作霖派军警搜查苏联大使馆,李大钊等60余人被捕。28日慷慨就义。

李大钊雕像 aMvTHI6pvWcTyObw24EFET3n6UeTiPHd4VtahFe9cTCSck4B6Ybhn74sLa6fHit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