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旅游地理

陕西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山大川众多。巍峨的秦岭山脉横亘陕西中部,滚滚黄河纵穿秦晋峡谷,造就了华山、骊山、太白山、天台山和黄河壶口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陕北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雄伟壮观,陕南的岚山毓色可与江南媲美。“秦中自古帝王州”,大雁塔、小雁塔、明城墙、钟楼、鼓楼、慈恩寺、荐福寺等各朝的宫阙遗址、名寺古刹在陕西随处可见。秦皇陵兵马俑、宋代碑林彰显着三秦大地的文治武功。陕西大地,每一处胜迹,都有历代文人留下的诗篇;一山一水,都包含着一段动人的传说。

华山

华山为中国五岳之一,号称“西岳”,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南,秦岭山脉以北,海拔2200米。由于山势险峻,群峰峻峙,《山海经》称“远而望之,又若华伏”,山名即由此而来。华山是一座由花岗岩组成的山体,花岗岩经长期风化侵蚀,岩株出露地表。花岗岩虽抗蚀能力强,但纵横节理发育,易风化侵蚀,加上南北两大断层错动和东西两侧流水下切,将华山分割成座座俊秀山峰,而且山峰四壁如削,拔地通天,其中最著名的有东、西、南、北、中五峰。自古华山就以雄奇险峻著称,青柯坪、千尺幢、擦耳崖、苍龙岭、长空栈均为险绝处。华山高崖陡路险,诸峰间仅南、北一径,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说。华山还多古松,巨干修直,且多生长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带,与峭峰奇石相得益彰。华山为道教名山,元时为全真道华山派发源地,山中留有许多带有道教色彩的传说和人文胜迹,莲花洞、仰天池等处题刻尤多。

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高约3.6米,周长48米。墓前碑亭内立有“桥陵龙驭”碑和“黄帝陵”碑。黄帝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原为一氏族部落首领,由于在阪泉战胜炎帝,在涿鹿击杀作乱的蚩尤而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其陵墓在甘肃、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因《史记·五帝本纪》上有“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故历代均在桥山黄帝陵举行祭祀大典。桥山黄帝陵墓南侧有汉武仙台,台侧石碑上载有汉武帝在此筑台祈仙的史实。山麓有黄帝庙,庙内有一株高19米的千年古柏,传为汉武帝手植。

黄帝陵全景
从远处遥望黄帝陵,庄严朴素,气势恢宏,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位于陕西临潼东5千米的下河村附近。始建于公元前247年,至公元前210年竣工,历时37年。据《史记》载:陵墓开凿很深,地底见水,用铜加固,上置棺椁;建有豪华宫殿,并设百官位次;放满奇珍异宝,设弩机以防盗墓;灌输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以明月珠为日月,铸金银为雁凫,刻玉石为松柏,用鱼油膏为灯烛照明。工程之艰巨,陈设之豪华,十分惊人。陵园面积近8平方千米,有内城和外城两重,外城矩形,周长6210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城周长3840米,底基呈方形。在陵西内、外城之间,挖掘出饲养马的葬仪坑17座,埋有珍禽异兽的瓦棺葬17座,跽坐陶俑14座;陵西还有陪葬墓和陪葬坑,陵西中部是陵道,埋有木质、铜质车马。陵北有陪葬坑和耳室7座,还有地阙及通往墓内的甬道。陵东侧有甬道3处。内城北侧有密集的建筑遗迹,似为寝殿、祖庙建设。秦陵区还发现有53座马厩坑、17座杀殉墓和17座刑徒墓,作为防水堤的五岭遗址一处,门阙遗址一处,鱼池建筑遗址和打石场遗址等。秦始皇陵是一个巨大的文物宝库,目前仅普查了总面积的1/10,而挖掘面积只有几千平方米,但出土文物就有四五万件,对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军事和冶金技术等提供了实物资料,具有极其重大的研究价值。

秦始皇陵远眺
秦始皇陵墓位于风景如画的骊山脚下,背面与渭水相邻,绿树成荫,碧水云天。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兵马俑坑是1974年春发现并挖掘出来的,先后发掘三处:1号坑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分长廊和11条过洞,共出土武士俑500多个,战车4辆,马24匹,估计整个坑内埋有兵马俑6000余个;2号坑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有兵马俑千余,由骑兵、战车、步卒和射手混编而成,配有各种实战武器;3号坑平面呈凹形,面积500平方米,内有战车一乘,卫士俑68个,配有大批武器,似为中军统帅处。此外,陵旁还出土两级铜车马俑,每组配4匹马及驭手。车、马、人雕镂精致,镏金错银,金碧辉煌。兵马俑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当年行军作战、统一六国的雄伟阵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号铜车马
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仅供驭手一人乘坐。上罩一个穹隆式的篷盖,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板。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马踏匈奴石刻
马踏匈奴像在墓前的石像群中居于主体位置,石马四蹄之间紧夹着一个仰面朝天、面容惊恐的匈奴武士,战马的昂扬斗志与武士的痛苦绝望形成鲜明对比。“马踏匈奴”石像是对霍去病一生功绩的高度概括与褒扬。

西汉名将霍去病之墓。为汉武帝茂陵的仿山形记功陪葬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霍去病生前多次出征匈奴,在祁连山一带立下卓越战功,对保卫“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北边的安宁起了重要作用。汉武帝为表彰他的功绩,仿祁连山筑土冢以葬,并让其成为茂陵的陪葬墓之一。墓前有16件石雕,为:马踏匈奴、人与熊斗、伏虎、卧象、牛、马、鱼、猪、羊等,“怪兽食羊”造型生动,风格粗犷雄浑,雕刻手法极为简练传神,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又保存完整的成组石刻,堪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该墓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陵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北约六千米的梁山上。乾陵规模宏大,气势伟岸,是唐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座。乾陵因山为陵,整体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变化,有内外两层,分布在梁山上。梁山三峰中北峰最高,南面二峰稍低,东西对峙,上立双阙,为陵的天然门户。神道建在南北走向的岭脊上,北高南低,长约四千米。陵墙大体呈方形,四角有角楼,四面均有阙门和巨型石刻,自南向北,排列有华表一对,飞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着袍持剑的石人十对,还有两座高大的石碑。乾陵墓室入口在半山处,用条石加铁栓,并注白铁封固。自内城的北门,穿越梁山北峰,经献殿,出朱雀门,接连神道,是陵区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山势有两个大的起伏。谒陵者进入第二道门,才能统览陵前的主要布局,增强了陵区森严宏大之感。在御道尽头,又需过一个低坡,始可仰见北峰,起伏变化,加强陵墓高大庄严的视觉效果。乾陵在利用天然地势上取得极大的成功,成为历代帝王陵墓中“因山为陵”的典型。陵东南陪葬有17座王公大臣的墓冢,出土有大量壁画、三彩俑和线刻石椁、石门等重要文物。

乾陵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前只立碑,不刻字,称为“无字碑”。碑由一块巨大的整石雕成,碑头雕有8条互相缠绕的螭首,饰以天云龙纹。民间传说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死后墓前竖此无字碑,是要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与后人评说。

大小雁塔

大雁塔
大雁塔相传是唐朝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之后,专门从事译经和藏经的地方,因仿印度雁塔的样式修建,故名雁塔。俗话说:“不到大雁塔,不算到西安。”大雁塔已成为古城西安的象征。

大小雁塔皆位于西安市东南面,一大一小,遥遥相望。古人曾把雄伟高大的楼阁式大雁塔称为“伟丈夫”,而将秀丽玲珑的密檐式小雁塔称作“娇夫人”。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塔高64米,呈方形角锥状,共7层,是中国楼阁式砖塔的优秀典型建筑。塔身磨砖对缝,结构坚固,底层四面有砖券拱门,塔底层南门两侧嵌立着唐代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两通石碑。小雁塔因塔体较大雁塔小,故称小雁塔。塔为密檐式方形砖构建筑,是早期密檐式塔的代表作。结构上由于塔身小,窗南北相对,上下成串,削弱了整体结构的牢固,因此在地震中易毁坏。

华清宫

华清宫是一组庞大的建筑群,从骊山山麓至山顶布满门楼殿宇。唐贞观十八年(644),唐太宗委派杰出建筑师阎立本负责设计,把骊山改建为汤泉宫。唐天宝六年(747),唐玄宗再次大规模扩建,改名华清宫。唐玄宗每年都要带杨贵妃来此游乐,唐玄宗住在这里的寝宫叫飞霞殿,殿南的御用浴池名莲花汤,全用白石砌成,池中有两朵白石雕成的莲花,温泉从花心隐藏的泉眼中流出。莲花汤西面的芙蓉汤,是杨贵妃专用的浴池。白居易传诵千古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描写的场景就在这里。

华清池

法门寺

鎏金捧真身银菩萨
法门寺地宫出土。此尊捧真身菩萨是唐懿宗三十九岁生日时为供养佛指舍利而敬造的。咸通十四年(873)在迎送佛舍利时,与佛祖之金骨真身一并请入地宫永为供养。

法门寺为关中佛教塔庙之祖,位于扶风县城北约15千米的法门镇。近年因发现寺塔地宫珍宝及释迦牟尼真身佛指舍利而闻名中外。此寺始创东汉,相传西(天竺)典(佛法)东(中国)来,由东汉到北魏均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语“无忧”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印度)的国王,因他在佛天度(死)后,笃信佛法,将其遗骨分为84000份,在世界上修造84000座塔,分葬佛的舍利。其中在中国有十九塔,扶风一塔又称渭阳塔,“因塔置寺,寺因塔著”。《闻见后录》载:“寺有古塔四层,瘗佛手指骨一节,唐宪宗盛仪卫迎入禁中。塔下层有芙渠,工制精妙,每一叶芙渠上刻一施金钱人姓名,殆数千人,宫女名为多。又刻白玉石像,瘗佛指骨节置金莲花中,隔琉璃水晶匣可见。”故名“真身宝塔”。此寺多次被毁,多次重修。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原四层木塔倒崩,万历七年改修13层砖塔,高47米。第一层东南西北四面分别题额“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霞”和“浮图耀日”。该寺原占地百余亩,共有24个院落,唐代寺内和尚达3000人。1981年因连阴雨原塔崩坍。1987年为修复砖塔清理塔基时,发现咸通十五年封闭的地宫,长21.2米,面积31.89平方米,宫里保存的大批金银器皿,丝绸绫绢等,稀世珍宝1000多件,不但等级高,品种多,而且保存完好如初。特别是四枚佛指的再现,在世界佛教界引起了轰动。据地宫发现碑文记载,从北朝元魏时代至唐代,地宫每隔三十年开一次,将佛指舍利请出供奉。迎奉场面之大,礼仪之重,空前绝后。如今,新建的法门寺博物馆和修复一新的寺院、宝塔、地宫于1988年佛诞节正式开放。

法门寺全景

鎏金双蜂团花纹镂孔银香囊
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上下球体均饰五朵双蜂纹团花,通体为镂空的阔叶纹样。直径12.8、链长24.5厘米。重547克。是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内装持平环,套接香盂,无论囊体怎样转动,香囊始终保持水平,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中国工匠所掌握。 BA0pAfZV9BOwRtzIjptKRTYMc6eUztgj/JgQ/u9cHnkXCHkfUKYvLlNTA15PY5v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