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文化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有距今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头颅骨化石、距今18万年至20万年的大荔智人化石和距今4万年至5万年的河套人遗址。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在这里分布非常丰富。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黄帝的族居地和陵寝都位于陕西,其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敬仰的圣地。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先后有15个王朝在陕西建都,为陕西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有气势恢宏的帝王陵墓,有规模宏大的古城垣和宫殿遗址,有保存完整的古建筑。陕西还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10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革命遗迹,成为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蓝田人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

蓝田人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和陈家窝一带,约80万年至75万年前,有一些在低平的前额上隆起粗壮眉脊骨的原始人类生息活动。他们打制的石器外形又粗又大,但已经有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蓝田人。他们的化石于1963年至1965年在当地更新世早期地层中被发现。考古研究表明,蓝田人比稍后的北京人大脑容量较小一些,大约778毫升。但他们已经是完全的直立人,而且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直立行走,这是猿成为人的重要标志。

半坡遗址人面鱼纹彩陶盆
1955年出土于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盆高16.5厘米,口径39.5厘米,底部略平,腹部突出,内壁和口唇绘有对称的人面纹和鱼纹。此盆的出土,说明当时的制陶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反映了原始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绘画艺术水平。

半坡遗址

约前5000年至前4300年,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西安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其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现发现40余座建筑遗址。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等。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饲养的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最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在圆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半坡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对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的婚姻、生产、生活习俗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1958年,在原址上建成了古朴壮观的半坡博物馆。

丰镐遗址

丰镐遗址出土的西周父癸尊
此尊为侈口,长颈,微鼓腹,高圈足。三道扉棱依颈、腹、足分为三段。通体以云雷纹为地,主题纹饰可分为三组:颈部为蕉叶形蝉纹,下横蚕纹一周;腹部为兽面纹两组,圈足亦饰兽面纹两组。底部有铭“父癸”二字。此尊形体近乎筒形,纹饰繁密,远远脱离了商代早期那种高颈、广肩、大腹的形制,是典型的西周早期青铜器。

丰镐遗址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马王街道、斗门街道一带的沣河两岸,为西周都城遗址。城址范围待考。丰镐是西周文王所建丰京和武王所建镐京的合称,丰在河西,镐在河东。周王朝在此建都约300年,周平王东迁后废弃。丰京遗址在客省庄、马王村和新旺村一带,发现有大建筑群遗址,且发现有一套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中心区为最大的夯土基址,坐北向南,东西长61.5米,南北最大进深35.5米,总面积1826.8平方米。镐京遗址在斗门镇花园村、普渡村至落水村、眉乌岭一带的高冈地带。发现有大型宫室遗址,平面呈“工”字形,中央主体建筑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南北还有规模相当的对称分布的两组附属建筑群。还发现数以百计的西周墓葬。1957年,在张家坡发现殉葬车马坑,共4座。其中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内部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作饰,轺车驾马大部用海贝填饰,工艺考究,造型精美。遗址中还发现有许多窖藏,出土器具100余件,其铭文记载了周王朝的一些史实。这里的发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讨西周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周丰镐二京的城墙、布局以及附近的西周王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秦始皇开创帝制

秦始皇雕像

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将王贲攻陷齐国,至此,秦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为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秦王嬴政改称始皇帝,定都咸阳,开创了帝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中国分成36郡,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及郡县制。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以下,是分掌具体政务的诸卿;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县,万户以上者设令,万户以下者设长。这样,从中央到地方就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统治网络。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遗址之未央宫前殿遗址
前殿是未央宫的主体建筑,位于宫城中央,是形制最高,规模最庞大的建筑,在台基之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墓葬,说明前殿台基在新石器时代已存在。

汉长安城遗址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渭河南岸。汉高祖五年(前202)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基础上建长乐宫,七年又建未央宫,自栎阳迁都于此,后经惠帝、武帝陆续修建而成。平面近于正方形,经纬相等,城垣系黄土夯筑,基部宽12—16米,高约12米,周长25700米,外有壕沟,宽8米,深3米。面积约36平方千米。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东有宣平、清明、霸城,南有覆盎、安门、西安,西有章城、宣城、雍门,北有横门、厨城、洛城,门各3个道,宽6米,可容4辆车并行,与文献说的“三涂洞开”、“方轨十二”相符。内有8条大街,相互交叉,街宽约45米,其间有两条排水沟,将全街分为平行3道,中间一道宽20米,是专供皇帝行走的驰道。城东南有长乐宫,西南有未央宫,两宫之间有武库。桂宫、北宫在未央宫北,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建章宫在西城墙外,与未央宫隔墙相对,宫北有太液池。各宫室占全城面积二分之一以上。居民大多在城北部,靠近宣平门,有闾里一百六十。城西北横门大街两侧有九市,三市在街东,称东市;六市在街西,称西市。南郊有王莽时所建明堂、辟雍、灵台、九庙等,均按照儒家礼制和阴阳五行学说设计。上林苑在城南,内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围二百余里。城西有武帝时开凿的昆明池,面积约十余平方千米。汉长安城形制、布局,基本上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相符。

唐长安城

大明宫宣政殿遗址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以北约三百米,为皇帝每月朔望临朝听政之所,称为“中朝”。殿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40多米。殿前左右分别有中书省、门下省和弘文馆、史馆、御史台馆等官署。在殿前130米处,有三门并列的宣政门,左右是横贯式的宫墙,墙、殿之间形成较大的院庭。

唐代都城。位于西安市区及其近郊。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城内北部中央,为皇帝及皇族的居所。皇城紧附宫城之南,是政府机关驻地。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系一般居民和官僚住宅区、商业区。全城平面布局整齐划一,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为南北中轴线(承天门大街、朱雀大街),东西对称布局。东市、西市分别在皇城东南和西南,是全城经济活动中心。纵横排列的街道把所有居民区划为110坊,每坊均有专名,如修真、安定、颁政、归义、曲池等。城内宫殿由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和南内兴庆宫三大宫殿群组成。太极宫在宫城内,坐落在承天门大街中轴线北端,原是隋代的大兴宫,有16座大殿和许多楼阁亭榭。正殿太极殿是举行“中朝”之所,其北边的两仪殿是皇帝接见大臣的“内朝”所在。大明宫在京城北墙外侧龙首塬上,有含元、宣政、紫辰三大殿,分别为举行“外朝”“中朝”和“内朝”的地方。兴庆宫在兴庆坊,开元二年(714)兴建,为玄宗起居听政的正式宫殿。城中寺观达150余所。为全国之冠。慈恩寺中的大雁塔和荐福寺中的小雁塔保留至今。含元殿、麟德殿等遗址今仍可辨认。该城在唐代后期因战乱逐步遭到破坏,唐末废毁。

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北宋元祐二年(1087)设立,原为保存唐开成年间镌刻的《十三经》而建,后不断增添,至今已收藏历代碑碣2300余方。其中,有唐刻《周易》《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等大型“石质书库”《开成石经》;“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尼合文之陀罗尼经幢”和“唐大智三藏碑”等;有汉至清各代各流派名家手书碑刻等,俨然一座古代书法艺术的巨大宝库。

碑林

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从19岁开始游历大江南北,考察社会民情,采集传说故事,精通天文历法。司马迁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对历法进行改革,并制定了太初历。公元前99年因对李陵军败降匈奴事有所辩解,得罪了皇帝,被治罪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并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书,终于完成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太史公书》,即后来的《史记》。该书是中国最早的通史,开创了中国纪传体史书的形式。

司马迁祠
司马迁祠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南十千米芝川镇东南的山冈上,东西长555米,南北宽229米,面积4.5万平方米。它东临黄河,西枕梁山,芝水萦回墓前,开势之雄,景物之胜,为韩城诸名胜之冠。

张骞

张骞(?~前114)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西汉外文家。官大行,建元二年(前139),汉武帝为联合大月氏共同打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在出陇西经过匈奴时,被俘,在匈奴10余年,娶妻生子,但却始终秉持汉节。元朔三年(前126),他回到了阔别13年的长安。元狩四年(前119)又奉命出使乌孙,并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地。他是第一个从中原出使西域的人,打通了古代中西交通著名的“丝绸之路”。西汉能够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他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进一步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地人民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张骞死后被封为“博望侯”,葬于成固。

张骞墓
张骞墓位于张骞纪念馆中,位于汉江北岸,距城固县约三千米。墓地坐北朝南,东西宽15米,南北长15米,高8米,夯筑封土,呈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整个墓地占地十二亩,古柏阴翳,浓郁苍翠,庄严肃穆。墓地门前有一对由座杵、斗三部分组成的石造华表一对,用料考究,精雕细琢,八棱方斗,镂空镌花。墓地正面是阕式门楼,典型的汉代建筑风格:重檐飞角,格局大方。 WbWZoUgvGrunqKuGsGmJoPHzs6iYnIpA490iC0yEHk4JetLbo4oKkkJAjm4L/s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