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威特

国名:科威特国

面积:1.78万平方千米

首都:科威特城

人口:约409万(2014年)

民族:科威特籍人口为127.6万,占总人数的31.2%;外籍人占68.8%

语言: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科威特位于亚洲西部波斯湾西北岸,西部、北部与伊拉克为邻,南部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濒波斯湾、与伊朗隔海相望。有布比延、法拉卡等9个岛屿,海岸线长290千米。全境属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热,年降水量25毫米~177毫米。地势西高东低,东北部为冲积平原,其余为沙漠平原,一些丘陵穿插其间。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使科威特成为世界第一富油国。科威特地下水资源丰富,但是无常年有水的河流和湖泊,淡水极少。

科威特城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政府和国民议会都在这里。

丰富的石油资源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40亿吨,占世界储量的6.5%,居世界第六位。科威特还拥有价值可观的天然气,储量为1.78万亿立方米,大部分为伴生产。石油、天然气工业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占出口创汇的92%。海湾战争使石油工业受到严重打击,大量的油井被蓄意破坏,但在国际社会的帮助下很快得到重建。除石油外,科威特可以利用的其他矿藏很少。

科威特是个年轻而又十分富有的国家,石油的发现使这个国家成为世界上现代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大型的、现代化的商业中心和购物商场比比皆是。

环境与污染

科威特盛产石油,在最近的几十年中,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石油在给科威特带来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正在对这里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科威特漫长的海岸线上的沙滩一直是海龟理想的栖居和繁衍场所。但从20世纪60年代这里发现石油开始,海龟平静的生活就被打乱了,大批的炼油厂建立起来,噪音和环境的污染给海龟的生存带来威胁。如今,在长达290千米的海岸线上,城区、旅馆和庞大的炼油厂星罗棋布,而海龟的栖息地则越来越少。

科威特国家的诞生

7世纪时科威特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统治科威特。1710年居住在阿拉伯半岛内志的阿奈扎部落中的萨巴赫家族迁移到科威特,1756年取得统治权,建立了科威特酋长国。1882年英国总督从巴士拉迁至科威特。1871年科威特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899年英国强迫科威特签署了《英科秘密协定》,英成为科的宗主国。1939年科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54年科成立了以酋长阿卜杜拉·萨巴赫为首的最高委员会。1960年从英国人手里先后接管了司法权和货币管理权。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1990年8月2日被伊拉克出兵侵吞,并由此而引发了海湾战争。1991年3月6日,海湾战争结束,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等政府官员返回科威特本土。

沙漠中的首都——科威特城

科威特城位于波斯湾西岸。由于濒临海湾,降雨量相对较多。它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政府、国民议会、国家石油公司、科威特中央银行总部都设在这里。科威特城坐落在蓝色海湾边的平坦沙漠上,一栋栋崭新的高楼大厦高耸入天,一片片民族风格的别墅住宅排列有序,市内街道宽阔、草木葱翠。科威特城的石油开采已使之成为中东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附近的石油化工、炼油厂、金属工业、水泥业、制船业等也比较发达。科威特城有两个现代化的港口,可以停泊万吨直至几十万吨的巨轮。交通四通八达,是阿拉伯半岛的交通要冲。

石油工业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支柱,政府利用巨额收入发展城市建设。椭圆型的金融大厦既有现代气息,又不乏阿拉伯国家的民族特色。

解放塔

位于科威特城哈达街和阿卜杜拉·萨利姆街交会处的解放塔高372米。解放塔工程造价为5000万科威特第纳尔。塔身钢筋混凝土骨架支撑的球形旋转餐厅是科威特城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全城风光一览无余。另一座是高6层的圆形办公楼,作为各地方的技术检测室。从塔底乘坐电梯升到旋转餐厅和圆形办公楼只需1分钟多。解放塔的修建有瑞士、法国、奥地利、波兰、瑞典、英国和德国等多国参与,吸取了世界上最先进的造塔技术和经验。造型别致的解放塔,远远望去,就像一支通天利剑,直指苍穹。建造这座塔是为了适应世界信息革命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改善科威特的通信服务水平。

衣着装饰

科威特人的祖先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又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如今,他们经济富足、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但绝大多数人仍然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在衣着装饰方面,男人们均习惯穿大袍、缠头巾,女人则穿长裙、戴黑纱,男女老少均不穿鞋袜,这已成为难以改变的习惯。但是国王、首相和内阁大臣们所穿的大袍的面料和制作十分考究,均为上等毛料或丝绸料,做工精细。男人们习惯手握串珠,根据身份不同其串珠的质料也不相同,其中高贵的是珍珠、宝石和玛瑙。女人们则喜欢穿金戴银。

现代化的标志——水塔

科威特是一个严重缺乏淡水的国家,人民生活用水极少。过去人们要乘帆船到伊拉克境内的阿拉伯河取水。为了解决饮水问题,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利用波斯湾取之不尽的海水,兴建了世界上大规模的海水淡化厂,结束了艰难的缺水岁月。为了贮存淡化后的水,科威特政府在市区和海滨相继建起了许多水塔。这些水塔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景观,其中矗立在东区东端海滨的3座大水塔最负盛名。这3座高塔构成一个塔群,屹立在伸进海湾的一个海角边上,三塔并立,但大小不等。塔身为白色,顶部均呈尖形,犹如即将飞入宇宙的火箭,划破长空,蔚为壮观。

金融大厦的内部为复合式结构,与外部相比,建筑风格更具现代气息。

以石油为主的经济

科威特工业以石油开采、冶炼和石油化工为主。石油是科威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民经济的支柱。非石油生产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近年来,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种经济,减轻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国外投资。科威特最主要的油田是布尔甘油田,位于科威特东南部。布尔甘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仅次于盖瓦尔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科威特可耕地面积约1.42万公顷,无土壤培植面积约156公顷。近年来,政府重视开发农业,但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最高时只占1.1%。以生产蔬菜为主,农牧业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渔业资源丰富,盛产大虾、石斑鱼和黄花鱼。对外贸易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出口商品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化工产品,石油出口超过出口总额的90%。进口商品有机械、运输设备、工业制品、粮食和食品等。

科威特经济发达,但人们很眷恋传统的生活方式,女人仍然穿长裙,披黑纱,而且主妇一般都用茶和咖啡招待客人。

科威特人的服装非常简单。男人,从王族到平民一律身穿白袍,头戴一顶白帽。妇女的服装分为家里穿和外面穿两种:上街出门要穿黑绸袍;在家则穿色彩艳丽的阿拉伯锦袍,佩有各种金银装饰。

科威特人结婚时,新娘家的婚礼要持续一个星期左右。结婚第三天起,新娘要端坐在屋内让人观看,直到第七天晚上才能搬到丈夫家去。

政府实行高福利制度,免缴个人所得税,享受免费教育和医疗,并提供岗位、物价、房租和结婚等补贴。

科威特有600多座清真寺,平均1000多名信徒就有一座清真寺。 uVvJyrvteaYHHoiIkx7XuJlBF52v5yi6p1sINZxZ2IhmO3QSKYdLMP3vUu30/A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