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面提到的每一个宽泛的时期中,还可以作进一步的划分。例如,若从非常笼统的角度来理解古代世界,那么将希腊建筑与罗马建筑统称为“古典建筑”是十分恰当的,但若要再作更为详细的讨论,这样的说法就没什么助益了。古希腊建筑本身就有一个古典时期,即公元前5世纪,这一时期之前为初创时期,之后则为希腊化时期。罗马也有自己的初创时期,接着是共和时期,然后是帝国时期。这样一种划分既考虑了艺术上的变化,又考虑了政治上的变化。初创时期的作品未及后来的作品成熟,但是,希腊化时期以及罗马帝国时期都是政治意义上的时期,而政治活动对建筑产生了影响,因为在这两个时期中,财富都在日益增多,这就意味着一些建筑可以比以往建得更为奢华。
在中世纪,许多不同的建筑风格得到了发展。那些试图模仿罗马穹隆与拱券的教堂现在被称为“罗马风”建筑。后来使用了尖拱券和更富于装饰性的花饰窗格的教堂被称为“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又进一步细分成不同的地方风格。在英格兰,我们发现有早期英格兰式、盛饰式与垂直式等风格。在法国,则存在盛期哥特、火焰纹哥特以及辐射式哥特风格。这些地方风格的名称大多源自描述建筑效果的概念,或是花饰窗格的式样。“罗马风”也将我们引回到建筑形式,而这些建筑形式又让人想起了古罗马的建筑。在英格兰以及法国的北部,“罗马风”建筑可以被称为“诺曼式”建筑,这是以兴建它们的诺曼底的那些领主来命名的,因而是对同一种建筑风格所起的“政治性”称谓。同样,“哥特式”这个名称也是政治性的,因为这一名称与一个族群,也就是摧毁罗马的“哥特人”有关。这个名字并没有告诉我们关于这一建筑风格的任何有用信息,但是,它却告诉了我们在这个名称被创造出来的17世纪,人们是如何看待这一类建筑的,虽然教堂建造者已经早已不再使用这种方式建造大教堂了。
同样,认为我们自己生活在文艺复兴的晚期这样一种想法已经不再能够令人满意了。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这样一个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结束的时间却难以确定。在伯鲁乃列斯基与阿尔伯蒂 (Alberti)冷峻严肃的作品之后出现的是伯尔尼尼 (Bernini)和博洛米尼 (Borromini)等的更具装饰效果的作品。后者是一种在古典的背景上覆盖了丰富装饰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巴洛克风格。它在18世纪的法国与德国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图11)。虽然巴洛克风格肯定是同一个传统的一部分,但是其中存在着一类不同的艺术目的,因此也就有了一个不同的风格名称。当建筑被剥去繁复的细部装饰外衣,古典风格又再一次清楚地显现了出来时,人们对这种过分装饰的做法作出了反应。这场被称为新古典主义的运动还受到在希腊的考古发掘中所获得的新知识的滋养。这些考古发掘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了古希腊的建筑形式,这些形式一直为官方所推崇,尽管那时它们还不是广为人知。
接着,到了18世纪末,一些与之前的古典主义成竞争之势的古典风格流行开来,这些风格以对希腊与罗马建筑的不同理解为基础,从主张造型严谨的多立克神庙那种纯正的简单性,到亚当兄弟 (the Adam brothers)那些高度装饰化的作品,不一而足。同时,还有一种日益增强的复兴中世纪建筑的复古情绪,后来演化成了19世纪中叶的哥特式复兴这一态度严肃的建筑风格(图5);各种异域风情的尝试也层出不穷,如布赖顿皇家亭阁 (Brighton Pavilion,图3)就是一例。自此而始,折中主义风潮开始兴起,在某些时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能在建筑上花费巨资的那些阶层的审美情趣不再是统一的了。如果说文艺复兴标志着社会权力从封建阶层转移到了商人阶层,那么折中主义的出现则标志着工业巨富的到来。那些通过东印度公司赚得盆满钵满的人,那些从西印度群岛的蔗糖种植园赚得大笔钱财的人,或者那些从英格兰的工业生产中发大财的人,不再受已有的贵族审美趣味的束缚,而是进行着各种个性化的尝试。尽管在瑞士建筑师勒·柯布西耶 (Le Corbusier)的倡导下,始自1928年,CIAM( Congrès internationaux d'architecture moderne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试图在20世纪中叶为现代建筑推行一种国际化的统一风格,但已不再有什么众口一词的统一标准。勒·柯布西耶对机器、轮船以及谷仓具有的诗意品质着迷,并将这些都作为他心目中新型建筑的原型。然而,尽管现代建筑运动(也叫“国际式风格”)推崇的建筑成为建筑杂志中的主流,这一风格却很少被(例如)住宅开发商采纳而应用于大众市场,在大众市场上真正占主导地位的是各种版本的乡土化建筑、仿都铎风格的建筑以及概念上的英国摄政时期风格的建筑。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把对现代建筑持不同看法的声音排斥在外,这才取得了一致意见,然而,这种一致意见在1959年也完全不存在了,因为从那时起,当代建筑在形式上的变化已经是五彩斑斓(图18,19,24,25)。
用来指称过去几十年建筑的术语的意义一直在不断变换,因为出现的新建筑似乎需要打上新的标签。“后现代”这一术语被用来描述勒·柯布西耶后期的一些建筑作品,如朗香朝圣小教堂;这是一座具有显著的雕塑性质的建筑,也是一座明显摆脱了他早年所提倡的“机器美学”思想的建筑。然而,这一术语起初在建筑学界并未广受欢迎,直到后来查尔斯·詹克斯(Charles Jencks)出版了他的《后现代建筑语言》(1977)一书之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詹克斯将后现代主义与对建筑的意义的关注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后现代这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却不是那么精确。建筑界一度流行在现代建筑中利用显而易见的历史形式,特别是采取破坏这些历史形式原初效果的方式,例如,使用轻质的材料,运用夸张的巨大尺寸,或采用十分鲜亮的色彩;这一风尚使用了这个词来指代。这种类型的商业建筑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中(图1)。自那时以来,建筑领域又出现了其他一些口号与宣言,但是它们直到如今还未具有能够给广大公众留下永久印象的名称。弗兰克·盖里 (Frank Gehry)设计的位于毕尔巴鄂 (Bilbao)的艺术博物馆可以被看作是解构主义(Deconstructivism)建筑的一个实例(图24),但是,要对这个术语作出解释确实超出了我们这样一本有关建筑学的提要性入门读本所能覆盖的范围。
图1 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AT&T)大楼,纽约(1978—1980);建筑师: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年生)。菲利普·约翰逊曾参加过一个大获成功的名为“国际式风格”的展览,这个举办于1932年的展览将现代主义建筑引入了美国。他与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一起参与了具有权威性影响的现代建筑西格拉姆大厦(图18)的设计工作。他的著述从整体上看推动了现代主义运动的发展,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之间也有一些嫌隙。他为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所做的设计采用了古典主题,如以天际线为背景的断裂的山花,这在当时看起来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这一作品引起了轰动,建筑师本人还成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这座建筑被认为是标志人们对建筑的态度的一个转折点,这无疑是正确的。在随后的岁月里,出现了许多更为色彩斑斓、更为花哨的设计,使得美国电报与电话公司大楼(现在归索尼公司所有)看起来反倒显得庄重与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