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圣经》是世界图书史上译本最多、发行量最大的书籍,也是文化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古往今来,诠释《圣经》的著述浩若烟海,令人叹为观止。面对如此深奥繁杂的一门大学问,现代读者如何找到一条便捷的通道,仅以少许精力即可进入《圣经》的学术境界,一览其胜景而领略其堂奥?可以说,约翰·里奇斯(John Riches)的《〈圣经〉纵览》便提供了一条这样的通道。

这本小书的篇幅不大,内容却精当而丰富。它论及《圣经》本身的多种内部知识,诸如其卷籍从口头流传到书写成文的漫长历史,及其被接纳为正典而获得权威性地位的复杂过程;还多角度地评述了相关的外部知识,涉及犹太教徒与基督徒理解《圣经》的不同维度,和宗教改革年代以降“批评性解读”的概貌——其中既有马丁·路德等新教思想家对天主教释经传统的反驳,也有赖马鲁斯、莱辛、威斯、施魏策尔等近代宗教学者对《圣经》的历史性和学术性辨思。此外,作者还立足于当代文化的制高点,深刻分析了《圣经》与后殖民世界的错综关联,描述了它在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并就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功能和地位发表不少精辟之见。这些内容应能有效地回应读者了解《圣经》的基本需求。

这本书的另一鲜明特色是具备较高的学术品位。在介绍《圣经》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知识之际,作者十分注意将西方学术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体现在行文中,使人有可能一斑窥豹,览一书而略知《圣经》学术史。比如,论及《圣经》成书的历史过程时,作者评述了构成摩西五经的“四文献说”(主张摩西五经乃由J、E、D、P四种早期文献在大约600年间陆续汇编而成);并述及学术界对“同观福音问题” 的探讨结论(主张《马可福音》首先成书,马太和路加都采纳了马可的资料,同时使用了一种被称为“Q文献”的耶稣言论集)。以这类由众多前代学者呕心沥血得出的研究成果为依托,这本小书能给人带来事半功倍的读书效果。

本书的高品位还通过其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表现出来。作者既充分肯定《圣经》在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认同“其中的故事、意象、隐喻、道德和宗教概念已经塑造并将继续塑造世间万众的经验和理念”;对《圣经》又不作简单武断的褒贬评价,而主张其历史功能是多方面的:“《圣经》为人类思想、文学和艺术中某些具有纪念碑意义的作品提供了灵感,同时也滋生了人类某些最恶劣的野蛮、无知、自私和偏狭”。就《圣经》与殖民及后殖民世界的关系而论,它既曾被殖民征服者用作道德和宗教的旗帜,借以向弱小民族滥施暴行;也被受压迫者用作反抗殖民统治的精神武器,从中求得慰藉、力量乃至民族和社会的解放。

至于同一部《圣经》何以能向多种最为歧异的阅读敞开大门,本书作者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读者身份的歧异性和《圣经》内在要素的多样性——读者可能由于时间、地点、人种、族裔、教派、文化传统及现实条件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圣经》中的文化元素则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其素材来源和成书过程异常复杂,文体和手法变化多端,文本意义在不同层面的显示更是各有千秋。这些要素奇妙地组合起来,使人难以指望对《圣经》进行无可争议的单一阅读。纵贯全书,作者娴熟地运用现代阐释学理论对《圣经》知识作出灵活多样的释读,其间常有精妙之笔映入读者的眼帘,令人赞不绝口。

然而,约翰·里奇斯的这本小书并非枯燥乏味的思辨之论,而是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为了阐明深层原理,书中穿插了不少典范的《圣经》引文,也提到《圣经》传播史上的许多轶闻趣事。作者以“阿克达”(祭献以撒)故事为例,形象地表明犹太人和基督徒对《圣经》的不同理解和运用;又借助于一批鲜活的案例,证实了《圣经》对西方文学艺术的广泛影响。而所有这些,无疑都能引领读者轻松愉快地走进《圣经》的世界。

梁 工

2008年3月31日

于古城开封铁塔湖畔 2hSwJUSrtscEZ3fvtdCgdnkDlI1JZwn51Yp1mUnSVNkbSUWXOLPtaD60V7wUMS4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