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学而时习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鉴赏

这里的“说”同“悦”。“愠”是恼怒的意思。

《论语》的第一段语录同整本书的全部文字一样,看起来意思似乎浅近易懂,实际上含义隽永,回味无穷。

“学而时习之”可以作多种理解,可以解为学了以后经常复习,也可以读为时常体会所学内容的意味,探求其深层意义,或不时演习所学的内容,如练习礼仪、书法、算术。孔子主张经世致用,“学而时习之”也就是时时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艺。孔子是一个纯正的学者,他本人从学习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就是他的这种愉悦之情的自然流露。我们可以合理地想象,在“学而时习之”的过程中,一个人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心中很高兴;或通过艰苦思索,终于掌握了复杂的学问,把本来非常羡慕的他人的知识或技能变成了自己的,对于他人的说法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心中十分得意;或“温故而知新”(《为政》),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理解,新的认识,体验到创新的快乐,因而十分兴奋;或豁然大悟,解决了一个苦恼多日的疑难,好像是从漆黑的深洞中摸索了出来,眼前一片光明,他无比欢欣。

这是孔子最珍视、最引以为豪的快乐。所以他扬扬自喜地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曾经在朝廷担任要职,他内心也喜欢功名富贵,但是他最深情、最兴奋地谈到的只是这种学习、研究之乐。一本《论语》有无数关于孔子的重要事迹和思想要记录,它把孔子这种第一快乐作为第一句话置于卷首。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代旅途极其艰难危险,远方朋友不易相逢。现在经常思念、牵挂或是惺惺相惜、以至于仰慕的远方友人来到了,孔子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知音远来,重温旧情,交流见闻,切磋学问,心心相印,会心而笑,其乐何及!此语表现了孔子对人间真情的热爱和向往。

孔子所表达的是一种精神探索、高尚追求、真情慰藉的快乐,是一种真正的、持久的快乐,可以说是一种最高雅的人生幸福,不像粗鄙的感官刺激,肉体快感,转瞬即逝。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情说的。一身才能,但怀才不遇;或苦心孤诣,真心诚意待人,却不为人们所了解,或为人们所误解,甚至为一些人所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产生难受、痛苦,以至于恼怒的感情,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从孔子此语可以认识到:第一,有道德的人的自我充实、自我发展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不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赏识才做的,更不是为了向别人炫耀,某时、某地的某个人的欣赏与否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第二,“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离娄上》),如此心中不平之气自然会逐渐消解。第三,智者深知人世的艰难、人性的复杂和奸人用心的险恶,对于外界的种种反映自然不用大惊小怪。第四,君子对人宽厚,对于他人之心思多能理解,也就不会因他人的不理解埋怨他们。第五,智者相信,金子总是会发光,有真才实学者最终是会有地方、有时机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君子对于不为人知不会恼怒,反过来说,情操高洁、才能出众的人不为人知而不烦恼、痛苦的人必是君子。还有比达到君子的思想境界更值得高兴、自豪的吗?美德的养成、君子人格的获得是对那些怀才不遇而又不怨天尤人的人的最高奖赏。

可见,《论语》是心灵的鸡汤,是治疗心病的百忧解。在现代社会的种种竞争活动中,心灵伤痕累累、陷入忧虑、烦恼、痛苦、激愤而不能自拔的人,可以反复吟诵这段语录,细细品尝其中之味,会有一种肺腑澄澈的感受,觉悟到每天的生活都是非常美好的,能够长久滋养愉悦心灵的乐事唾手可得,有德者才能发现、体验真正的幸福。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并列的反问句的修辞手法极妙,它们既反映出讲话的人自己的坚定的信念,又活现了他相信、尊重、关爱听众、循循善诱的神态,具有很大的逻辑力量和启发、说服效果。

到此我们可以看到《论语》编纂者的智慧,他(们)把这段语录列为全书第一篇第一章是非常恰当的,因为《论语》虽然讲了很多关于政治、哲学的大道理,但其宗旨是教人培养理想人格,过理想的生活,寻求真正的幸福。《论语》是一部人生哲学教科书,这段语录放在首篇位置,开宗明义,很好地展示了《论语》这一主题。 hAcE7UmmK2DjVAP+KU4AoZhe1DQ5WURZNnOQOSaZ0ACDBoBDm2heAYprx0IHLtj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