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里仁为美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里仁》)

鉴赏

文中“处”意为居住,“知”同“智”。这段语录意指人之居住环境当以有仁厚之德为美,以为仁德追求内蕴有审美情趣,表达了古代儒家关于伦理与审美相结合的价值观念。

殷周时期,“里”是最基层的区域行政单位。据《周礼·礼官·遂人》记载:“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是划25户为一“里”,也有以百户为“里”的,并设“里正”行使管理职能。而孔子以“里”为喻,提出“里仁”一说,意在强调人之居处应是仁德风尚之地,或选择与仁者比邻。

显然,孔子很相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日常道理,注重环境条件对道德人格培养的制约、影响,所以,他由“里”的喻义引申出“里仁”观念,旨在说明人之居处,不仅是一种家庭生活的选择,更是一种道德生活的选择。可以说,史书记载的孟母三迁,就是实践孔子“里仁”观念的一个典型。

十分可贵的是,孔子讲“里仁”,并不局限于人伦的、道德的选择。他确认的是“里仁为美”命题,认为居于仁德之地,或与仁者比邻而居,还出于内在的审美情趣和追求心灵美的需要。难怪孔子要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里仁》)以为缺乏仁德的人是不可能正确面对困境,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快乐。他还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揭示了那些缺乏仁德的人,从根本上讲是不懂礼乐、违背礼乐的。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孔子一听到颂扬尧之仁德的“韶乐”,就由衷赞叹“尽善矣,又尽美矣”(《八佾》)。这是因为在孔子的内心,“仁”是包含良善和审美这两个方面。用荀子的话来概括,就叫:“美善相乐”(《乐论》),这阐明了孔子“里仁为美”的理念是表达了美善两者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儒家也就十分讲究环境美和风俗美。

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里仁为美”,不仅是道德和审美的结合,还出于智者的理性自觉。孔子用了个反问式的句型:“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他在下面一段语录中接着又讲:“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两句话联系起来看,孔子揭示了“里仁”的选择,还是智者认知的产物和理性自觉的表现。

在善、美、知三者结合的基础上理解“里仁为美”的观念,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展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知合一”等思想内涵的把握,也有助于我们对孔子“仁论”的价值再发现。这样的内涵把握和价值发现,就不仅仅是历史的考察,也是一种现代诠释,其思想的价值资源完全可以为现代人格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zErs7ZiQBwm4xKhzuPj1JeXpJUfhm9l898JpZm3Okktt6j07APU52J1R8FA2eau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