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历法日历

历法简介

所谓历法,就是依据天象不同演变的自然规律,计量比较长的时间间隔,以此判断气候的变化,来预示季节到来的法则。它是一种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的序列的方法。就是为人们为了社会生产时间的需要而创立的长时间的记时系统。历法能使人类确定每一日在无限的时间中的确切位置并记录历史。

创建历法的目的是方便人们记时,按一定法则,科学地安排年月日。日以上的时间系统计量与安排属于历法范畴。历法是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年、月、日都直接与天体运行周期相关。很早以来,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定为月。一回归年365.24219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我们知道,计算时间有三个基本单位:年、月、日。年指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月指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日指地球自转一周。但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准确地计算时间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复杂的原因在于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运转周期的比例都不是整数,谁对谁都无法除尽。我们通常说一年12个月、360日,这只是一个概数。假如真的一个月是30整日,一年是12整月或360整日,那么历法就不成其为一门学问了。实际情况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365倍多一点,相当于月亮绕地球一周的12次再加11日多一点;月亮绕地球一周是地球自转一周的29倍多一点。它们相互间的比例都有一个除不尽的尾数,这就需要进行很复杂的计算,使年、月、日的周期能够相互配合起来,并且都能用整数进位,便于人们计算、使用,这就是历法。所以又可以说历法是计算太阳、地球、月亮运转周期的比例的学问,是以这三个天体的运转比例为研究对象的。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这种比例关系,就是不同的历法。

中国历法的产生

在我国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有的顺序互相搭配,组成了天干地支互相配合的纪年法,简称“干支纪法”,标志着我国历法的产生。

“六十甲子”依次是:

历法的分类

1. 阳历——阳历也称“太阳历”,以太阳的周年运动作为天文的依据,采用回归年为基本周期。它与月亮运动没有任何关系。为调整历法年(即历法规定一年的长度)与回归年之间的差额,通常要设“闰日”。制定历法的基本数据——回归年=365.24219日,朔望月=29.5306日。这是两个准确数值。

2. 阴历——也称“太阴历”,以月亮的运动为天文的依据,基本周期为朔望月。它与太阳运动没有任何关系。此历在文明古国的上古时期大都采用过。现伊斯兰历中有一种“太阴年”即为此历。不同历法产生的原因——由于回归年、朔望月、太阳日三者之间没有公约数,而且各个时代年、月的长度也各取不同的近似值,因而就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历法。

3. 阴阳历——这种历法同时考虑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把回归年和朔望月并列作为制历的基本周期。由于这两个周期没有公约数,故采用增设闰月的方法来调节两者关系。我国早从殷代起就使用阴阳历,因与农事息息相关,又称为“农历”。目前我国通用的日历牌,上半部印的是公历,下半部印的就是农历。

公历和农历都有一定的循环规律。公历规律性强:公历每年365日或366日,大小月顺序固定,节气日期基本不动。农历似乎没有什么规律性:农历历年平年为353~355日,闰年则长达383~385日,大小月顺序、节气日期和闰月设置等均杂乱无章,捉摸不定。然而,实际上农历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律性,只不过这个循环周期较长,一时看不出来,需要过19年才能比较。《十九年七闰法》中已经比较过:19年235个朔望月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基本相等(19年相差0.0892日),这就意味着经过19个回归年后,由朔望月确定的规律就要循环一次。因此,农历经过19个回归年后,也要循环一次。如果研究一下19年前后的农历,就会发现:无论每月初一的日期还是节气日期和闰月的设置,都基本相同。但由于太阳和月亮运动的复杂性,这个规律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19年的循环规律也不是非常严格的。

日历

据史料的记载,早在唐朝,皇宫中已经在使用日历了。当时的日历又称皇历,不仅记录着日期,而且是编修国史的重要资料。那时候的日历与现在的有点儿相似。把一年分为12册,按每月的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然后交给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太监在每日的空页上记下皇帝的言行并在每月月终交皇帝过目,批准后,送史官存档。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国内各地区的大事结合起来,经提炼,润色后,记录下来,便成为国史。以后,由于日历给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就逐渐地进入了不少在朝大官的家庭,经过一番变动,编制成自家的日历。再往后,随着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的发展,人们也就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大片空白。

公历

公历现在是国际上一直通用的历法,又叫格列历,通称阳历。

“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

公历的前身是儒略历,由于儒略历与回归年误差太大,在公元1582年被废止。1582年罗马天主教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把全面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格列历10月15日,中间销去10天,同时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

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为365.24219天(太阳年),按一年365天计算,每年少0.24219天,每隔4年少0.96876天,每隔400年则少96.876天,因此,400年中需置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加上1天,全年366天。这样经过3333年才有一天的误差。

年有三种分类:地球绕日一周,历365日6小时9分9秒,称之“恒星年”;太阳过近地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近地点,历365日6时13分48秒,称之“近点年”;太阳过春分点,循黄道东行一周,复过春分点,历365日5小时48分46秒,称之“回归年”,亦称“岁实”。

因二分点(春分点秋分点)每年沿黄道向西逆行约50秒,故回归年较恒星年之时间为短,相差20分23秒,谓之“岁差”。此三种年之时间不同,欲使每年之节气寒暑不变,故取回归年为制历之年。

对于回归年的时间,有记住的必要,为便于记忆,编一歌诀:地球绕日一周年,要知时间有多少?365日加5小,48分46秒。

由1月1日至次年1月1日谓之一年,年长本应与岁实相等,然而一年之日数,必须是整数,不便将奇零之时数计入,故以365日为一年,每年余5小时48分46秒至4年约满1日,故每4年增加1日,为闰日,谓之“闰年”。

无闰日这年,称之“平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但4年之闰余,仅23时15分4秒,今闰1日,未免过多,超过之44分56秒,积至二十五闰,为17时58分24秒,约合1日之3/4,故每满百年废一闰,至第400年又不废。如是每4年置一闰,每400年减三闰,计超过2小时53分20秒,须8个400年后,即3200百年后,始补足此一日之差。

农历

农历也是我国的特有的一种历法,是阴阳历的一种,通常也称“阴历”。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一月大,哪一月小,年年不同)。由于平均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11天,所以在19年里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所谓“农历”,是指它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的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时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

关于定农历日历中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由于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的日数又短,因此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时兼顾季节时令,采用19年7闰的方法:在农历19年中,有12个平年,每一平年12个月;有7个闰年,每一闰年13个月。

为什么要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1/3、3/8、4/11、7/19、46/125,即每2年加1个闰月,或每3年加1个闰月,或每8年加3个闰月。经过推算,19年加7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19个回归年越6939.6018日,而19个农历年(加7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6939.6910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也只是一个近似说法。实际上,春秋时代的天文学家曾经首创19年7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的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月、历年,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7个闰月安插到19年当中,其安插方法可是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安插,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安插也不尽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在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之间或中气之间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了。

上文说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12个中气作为12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志。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19个回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19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7个月没有节气和7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就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是很不规则的,有时连续2至4个大月或连续两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节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规律的:由于19个回归年的日数与19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19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19年,农历相同月份的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两天。每隔19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19年闰月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闰年和闰月

一年的准确的天数应该是365.24219日,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年有365天,实际上是个约数。那么一年365天,就与实际的一年相差0.2422日,这样4年之后就比实际的一年少了近1天。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历法中规定,4年设一闰,即能被4整除的年份为闰年,另附加规定,凡遇世纪年(末尾数字为2个零的年份),必然被400所整除才算闰年。如1996年即闰年,2000年也是闰年,而1700年则不是闰年。阳历闰年的二月有29天,二月二十九日为闰日,阳历闰年有366天。也就是说阳历闰年的二月不叫闰二月,闰月为农历所特有。

闰月是我国阴历中的另外的一种现象,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圆缺即朔望月安排大月和小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6日,是月相盈亏的周期,阴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阴历的月份没有季节意义,这样一年就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摇扇过新年了。使用这样的历法,自然是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所以我国的阴历自秦汉以来,一直和二十四节气并行,用二十四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

公历月份大小的简便记法

公历月份大小没有什么规律,因此比较难记住,有一种简便的记忆方法是:一手握成拳头,除拇指外另外四个指头的关节,在靠近手背的地方,形成四个凸起和三个凹窝,用凸起的代表大月,用凹窝的代表小月,从突起处开始数:1月大,2月小,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7月大,这时数到最后一个凸起了,继续折回去:8月大,9月小,10月大,11月小,12月大。这种方法对于辨别大小月非常方便。

公历2月为什么是28天

公历,古时叫儒略历,由罗马的教皇儒略·恺撒在公元前46年颁布施行的。他规定每年分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一年共366天,但比一年应有的365天多了一天。当时,犯人判处死刑,在每年2月执行,2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恺撒就从2月份中减去1天。恺撒死后,奥古斯都做了皇帝,他发现恺撒诞生的7月是31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却只有30天。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他又从2月减去1天加给8月,并把9月到12月的天数作了相应的改变。从此,2月份就只有28天了。

一周为什么是7天

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一周7天的制度,最早是由君士坦丁大帝编定的。他在公元321年3月7日正式宣布7天为一周,这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一周7天的英文名称是Sunday,Monday,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day,Saturday。

这7天的名称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Babyl on)。公元前7至6世纪,古巴比伦人便有了星期制。他们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古巴比伦人建造七星坛祭祀星神。七星坛分7层,每层有一个星神,从上到下依次为日、月、火、水、木、金、土7个神。7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每天祭祀一个神,每天都以一个神来命名:太阳神沙马什主管星期日,称日耀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称月耀日;火星神涅尔伽主管星期二,称火耀日;水星神纳布主管星期三,称水耀日;木星神马尔都克主管星期四,称木耀日;金星神伊什塔尔主管星期五,称金耀日;土星神尼努尔达主管星期六,称土耀日。

星期制首先传到了古希腊、古罗马等地。古罗马人用他们自己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一周7天:Sun\’s-day(太阳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 ter\’s-day(木星神日),Venus\’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这其个名称传到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又用他们自己的信仰的神的名字改造了其中4个名称,以Tuesday、Wednesday、Thursday、Fri day分别取代Mars\’s-day、Mercury\’s-day、J upi ter\’s-day、Venus\’s-day。Tuesday来源于Ti u,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战神;Wednesday来源于Woden,是最高的神,也称主神;Thursday来源于Thor,是雷神;Fri day来源于Fri gg,是爱情女神。这样就形成了今天英语中的一周7天的名称:Sunday(太阳神日),Monday(月亮神日),Tuesday(战神日),Wednesday(主神日),Thursday(雷神日),Fri day(爱神日),Saturday(土神日)。

月和年的由来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了一圈的时间就是一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19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在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每4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3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一个月,就是月亮围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 (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们是都可以看到的,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天到底有多长

一天的时间应该是23小时59分56秒,所以2月份才有润月和不是润月之分。

十二时辰小常识

【子时】夜半

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

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

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

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

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

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

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

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

又名日馎、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

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

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

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pODSzvYMrIjTaYiOgDwm0eLDzlJbwX2I8aDLxljqhFeY4NVhHwYg8347KZ/2Dh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