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史记·世家》三家注本所涉书目

1. 《系本》

即《世本》,又作《世》或《世系》,先秦史书,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称《系本》或《代本》,主要记载了自黄帝以来的史事。世是指世系;本则表示起源。全书原有《帝系》、《王侯世》、《卿大夫世》、《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后散佚,今所见版本为后世学者辑补其他文本中的引用内容而成。

2. 春秋三传

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合称,是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春秋》(三家注引用亦称“传”)的三个注解本。《左氏春秋传》即《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春秋公羊传》作者相传为子夏的弟子,齐国的公羊高,最初为其后代口述流传,至汉景帝时,由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合写成书,《谷梁传》相传作者为子夏弟子,鲁国的谷梁子,亦为口述传授,至西汉成书。三本书均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历史事件,是研究先秦历史的重要资料。

3. 《汉书》

《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为东汉班固编撰,记载了自西汉高祖到新朝王莽时期共230年的的历史,与《史记》年代有部分重叠。全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三家注中引用《地理志》《贾山传》 《王陵传》 《百官表》《艺文志》等,均为《汉书》卷名。

4. 《括地志》

又名《贞观地志》、《魏王地记》、《括地象》等,唐李泰主修,肖德育等撰。全书正文550卷,序略5卷,记载了唐贞观年间疆域的行政区划和地理情况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此书南宋时散佚,现存《括地志》为后世辑补本。

5. 《国语》

《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鲁国左丘明所撰,作者有争议。全书二十一篇,记录了西周中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约五百年的历史事件,内容上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具有一定的文学及史料价值。

6.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由秦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而成。此书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全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个部分,共一百六十篇,集合了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上言天时,中览人情,下论地理,内容庞杂,无所不包,具有浓厚的学术色彩,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7. 《续汉书》

《续汉书》是西晋史学家司马彪所著的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共八十三卷,分为纪、传、志和序传,主要记载了自东汉光武帝至孝献帝间约二百年的历史。唐时章怀太子李贤注范晔《后汉书》逐渐盛行,司马彪的《续汉书》于是散佚,惟有八志因为补入范书而被保留下来。《续汉书》原文志8卷,包括:《律历志》《 礼仪志》《 祭祀志》《 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三家注多有引用。

8. 《博物志》

西晋张华所编撰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全书共十卷,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分类记载了山川地理、飞禽走兽、人物传记、神话古史、神仙方术等,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传说,如“鲛人泣泪”、“牛郎织女”等,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材料。原书已失佚,今本为后人辑补。

9. 《说文》

《说文》即《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作者为东汉许慎。原书共十四篇,叙目一篇,正文以小篆为主,收9353字,又古文、籀文等异体同文1163字,解释十三万余字。原本已失佚,今本多为宋朝本,与原书颇有出入。《说文》对古文字、古文献和古史的研究的意义重大,首创部首编排法,为后世字书所沿用。

10. 《方言》

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为西汉扬雄所著,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秦朝以前,每年八月,政府派遣“輶轩使者”(乘坐轻车的使者)到各地搜集方言,并记录整理,这些材料由于战乱而散失,扬雄因兴趣所致而耗时二十七年编撰此书。今本《方言》共计13卷,仿《尔雅》体例,按内容分类编排。对不同的方言词语做出释义和阐述,为语言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

11. 《战国策》

《战国策》简称《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主要出于战国时代,相传为各国史官或策士辑录,西汉刘向按国别重新编校成书,定名为《战国策》。全书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约240年间谋士、策士游说诸国的言行和主张,有12策,33卷,共497篇,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12. 《竹书纪年》

《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于汉朝时便已散佚,西晋时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其中《纪年》十三篇,经荀勖、和峤、束皙等当时著名学者陆续翻译整理后,命名为《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载了夏以来至安釐王之间的历史,与《史记》内容有不同处,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晋时《竹书纪年》五代时已散佚,现存为明清学者辑补本。

13. 《春秋后语》

《春秋后语》为西晋孔衍所撰,原书共十卷,叙述自三家分晋至楚、汉之争止二百四十余年间事。是作者根据《史记》对《战国策》的内容增删而成。此书唐五代时颇为流行,元代以后渐渐失佚,明清之后陆续有人辑佚,现存有敦煌残卷。

14. 《皇览》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类书,为三国魏文帝时刘劭、王象、桓范、韦诞、缪袭等奉敕所撰,以供皇帝阅读,故名“皇览”。凡四十余部,约八百余万字,原书隋唐后已失传,清人孙冯翼辑录《冢墓记》等八十余条收入《问经堂丛书》。《皇览》体例对后世的《四部要略》、《艺文类聚》、《永乐大典》等类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被称作类书之祖。

15. 《别录》《七略》

西汉成帝命刘向等人校勘宫廷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书,命名为《别录》。《别录》是目录学的开创之作。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亦有影响深远。《别录》、《七略》均在唐末亡佚,后有清人辑本。

16. 《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时宗懔所著的笔记体文集。最早见录于《旧唐书·经籍志》,全书凡37篇,记载了荆楚地区人民从元日至除夕的岁时风俗。因时代久远,原本早已亡失,今本乃明人自类书中辑出。

17. 《决录》

即《三辅决录》,汉代杂史, 东汉名士赵岐撰。全书7卷(一作10卷),以记载三辅地区从汉光武帝以来至赵岐之前已卒之人物,因所收人物俱已亡故,故名决录;同时此书还收录了三辅地区的名物,是研究古长安史地的重要资料。三辅,指的是汉代的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即今陕西中部地区。原书已佚,现仅存辑本,共两卷。

18. 《庙记》

原书不可查,按《资治通鉴大辞典》所述,为地理学著作。一卷。《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均有著录。

19. 《西征记》

南朝宋戴延之撰。地理书。《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卷。记古代行军路线。

20. 《关中记》

古方志名, 晋潘岳撰。 凡一卷,记载了秦汉关中山川形势、宫殿池沼、故事歌谣等内容。原书散佚,清代王谟辑佚成书,收入《汉唐地理书钞》。

21. 《尔雅》

《尔雅》是中国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尔为近,雅为正,“尔雅”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之意。其作者存疑,传为周公所作,或谓孔门弟子增补,大多认为是秦汉时人递相增益而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凡二十篇,今本三卷十九篇。《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是解读儒经的重要工具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2. 《汉旧仪》

亦称《汉官旧仪》,东汉卫宏撰。原书为4篇,内容以西汉职官制度为主,兼述皇帝起居、西汉祀典、及皇帝诸侯丧葬制度。是研究汉代官制及其他政治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原书散佚,清孙星衍采《永乐大典》辑二卷,又作《补遗》两卷,收 《四部备要》 丛书中。

23. 《列仙传》

《列仙传》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叙述道家神仙事迹的著作,旧题刘向撰,近人考证实为东汉人伪托。全书二卷,共计七十则神仙故事,皆为上古三代及秦汉时神仙,每则附四言赞语,篇末附总赞,仿《列女传》体例,开后世神仙传记之先河,历代文人多有引用。

24. 《水经注》

《水经》原是记载我国古代河流水道的地理学著作,成书于三国时代。《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至宋代原书散佚。北魏郦道元注《水经》,注文二十倍于原文,自成巨著。全文四十卷,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民歌民谣等,征引书籍四百三十七种,因此保存了许多已经散佚的文献资料,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对研究古代地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5. 《十三州记》

又名《十三州记》,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北魏阚骃撰。原书十卷,系统地介绍了汉代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十三州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约传至北宋以后散佚,清代学者张澍、王谟等人有辑本。

26. 《汉书音义》

东汉以后不断有人为《汉书》作注,至唐初颜师古之前多达二十七家,“音义”,即用注音辨义的方法来解释字词,开创了典籍注释中的“音义”体式。《汉书音义》以应劭,服虔,晋灼,臣珊,蔡漠五家最为精良,三家注中亦多次引用。

27. 《楚汉春秋》

西汉陆贾撰写的杂史类史书,全文九卷,记述了项羽和刘邦灭秦、相争到汉初惠帝、文帝间的史事。因史料丰富,而被司马迁收入《史记》采用,并将失实的地方加以纠正。原书已亡佚,现有清人辑本。

28. 《诗经》《毛传》《韩诗》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辑录了自西周初(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计305篇,因此又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西汉初研究《诗经》的著作有鲁、齐、韩、毛四家。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韩诗《内传》四卷,《外传》六卷,共数万言,后随着《毛诗》的盛行而逐渐衰落,南宋后《内传》亡失,仅存《外传》(一说,《内传》并入《外传》中)。今本《韩诗外传》共十卷,部分已经后人修改。《毛传》全称《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相传为大毛公亨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三十卷。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否真实反映原意还有待考证。

29. 三礼

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书的合称,是古代华夏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周礼》原名《周官》,亦称《周官经》,旧传周公所作,作者存疑。全书六篇,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述,所记为周代典章制度,同时寓以儒家政治理想。

《仪礼》简称《礼》、《士礼》或《礼经》。一说周公作,一说孔子删定,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汇编。全文十七篇,内容记载了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及具体仪节,予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礼记》亦称《小戴记》或《小戴礼记》。是战国时至西汉初的儒家各种礼仪著作选集。西汉初,刘向编定《礼记》一百三十篇。戴德删其繁重,选定八十五篇,称作《大戴礼记》;戴圣又从《大戴礼记》选定四十九篇,称作《小戴礼记》。是研究古代礼仪制度及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30. 《新论》

《新论》又称《桓子新论》,东汉桓谭著。是一本反对“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哲学论著,全文共二十九篇,早亡佚,今存本为后人所辑。

31. 《字林》

《字林》,古代字书,晋代吕忱著。全书共六卷,收字12824个, 按《说文解字》540部首排列,宋末之后亡佚,今存后人辑本多种。

32. 《杂字》

文字学书,汉周成撰,《新唐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杂字》一卷,书已亡佚。

33. 《三苍》《埤苍》

《三苍》指秦李斯《苍颉》七章、赵高《爰历》六章、胡毋敬《博学》七章。是秦统一文字之后,介绍小篆楷范的字书。汉代合此三书为一,断六十字为一章,统称为《苍颉篇》。《埤苍》约辅佐《三苍》而作,训诂书,三国魏张辑撰。《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三卷。

34. 《释例》

即《春秋释例》,晋杜预著,十五卷。明以来此书久佚,唯《永乐大典》存三十篇。清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及他书摘录而成此书。

35. 《释名》

《释名》又称《逸雅》,是东汉末年的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的训诂学著作。作者存疑,《后汉书·文苑传》载刘珍《释名》30卷;《隋书·经籍志》载刘熙《释名》27卷。全书收录词条1500条,按内容分类,有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等等,其体例仿照《尔雅》,在吴末已广为流布,为学者所重视。对后代训诂学因声求义的影响很大。

36. 《三国志》

西晋陈寿撰纪传体断代史书,前四史之一。全书六十五卷,计《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记载三国时代历史。三志本独立,北宋咸平六年(1003)始合印为一书,其书记载较简略。南朝宋时裴松之作注。

37. 《逸周书》

先秦史籍,原名《周史记》、《周书》,后名为《逸周书》,古本已散佚,后人补入《汲冢书》等杂书,隋唐以后亦称《汲冢周书》。今本全书十卷,正文七十篇,记载了周时史事,《左传》、《国语》、《墨子》、《战国策》等先秦典籍及后世史书注解多有引用,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38. 《六韬》

中国古代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旧题周太公望撰,实际成书约在战国末期。现存六卷。其中《文韬》、《武韬》为政治战略,《龙韬》、《虎韬》、 《豹韬》、《犬韬》为军事战略,故称《六韬》。

39. 《列子》

又名《列子新书》,哲学著作,是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旧题战国列御寇撰。全书分为《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八篇,载文一百三十四则,多为寓言故事,读来妙趣横生、寓意无穷,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广为流传,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原书已佚,今本《列子》近代学者疑为晋人伪托。

40. 《独断》

《独断》是东汉蔡邕撰写的一本记载汉代礼文车服制度及诸帝世次、兼及前代礼乐的记述性资料。原本2卷,今天的通行本不分卷。是研究汉代文化史的重要史料。

41. 《淮南子》

《淮南鸿烈》,自刘向校定后,称《淮南》,《隋书·经籍志》始题作《淮南子》。西汉刘安(前179—前122)及其门客撰,古注仅存东汉高诱注。有内21篇,外33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后外篇亡佚,今所存为《内篇》二十一篇。《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各家学说,内容包罗万象,在阐明哲理的同时,还涉及奇物异事,神鬼精怪,其中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传说,主要靠本书得以流传。

42. 《白虎通》

又称《白虎通义》、《白虎通德论》。按《后汉书·章帝纪》,汉建初四年“诸儒会白虎观,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如孝宣甘露石渠故事,作《白虎议奏》。”《白虎议奏》已佚,班固等人奉命整理讲议记录,编辑成书,即为《白虎通》。《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经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继承了董仲舒的唯心主义思想,把神学、经学融合在一起,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来解释自然、社会、伦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种种现象,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提供了理论基础。

43. 《风俗通》

汉代民俗著作,又称《风俗通义》,汉唐人多引作《风俗通》,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著。原书三十卷、附录一卷,今仅存十卷,记载了大量东汉的社会风俗及考论典礼,是研究古代汉民族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

44. 《通俗文》

中国第一部俗语词辞书,东汉末服虔撰,作者存疑。《隋书·经籍志》著录1卷,书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口语、俗语。对研究中古汉语的方言、俗语有着很高的文献价值。

45. 《述征记》

晋郭缘生撰写的地理行记。《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均有著录。二卷

46. 《武帝集》

汉武帝刘彻撰,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前汉文》。全2卷,收录其赋作2篇《李夫人赋》、《秋风辞》等。

47. 《汉武故事》

又名《汉武帝故事》,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全文共一卷,记载了汉武帝的传闻佚事,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一定影响。

48. 《西京杂记》

古代笔记小说集,旧题西汉刘歆撰,后言葛洪假托刘歆所撰,作者存疑。原二卷,今本六卷,为宋人所分,记载了西汉都城长安及三辅地区之事。全书内容涉及广泛,涵盖了天文地理、动物植物、技术技艺、奇闻异物、典章制度、诗赋评述等等,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被各类书目广泛引用。

49. 《荆州图副》

地理图说,清陈运溶辑。一卷。运溶有《麓山精舍丛书》已著录。此为其中《荆湘地记》之一。

50. 《陈留风俗传》

今开封地区最早的风俗专志,东汉圈称撰。全书三卷,记录了陈留(今河南开封地区)地区的民情风俗,原书佚,清王谟《汉唐地理书钞》有辑本。

51. 《巴蜀异物志》

原名《异物志》,《史记集解》引作《巴蜀异物志》,三国蜀谯周撰。不见史志著录,卷目不详。已佚。

52. 《太康地理记》

《太康地记》是一部全国地理总志性质的地记,成书于西晋太康年间,作者不详。早佚,至清代始有多种辑本。 SSSyunBJRx8nvtuxCeeyWC6l2C//FZvzDPGdEvDYVZuY+g1erWhEG+P1AeosFv0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