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母戊鼎
时代:商
出土时间:1939年
出土地点:中国河南安阳武官村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后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原称司母戊鼎。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
四羊方尊
时代:商
出土时间:1938年
出土地点:湖南宁乡月山铺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四羊青铜方尊是现存体型最大的商代青铜方尊。造型雄奇,肩、腹部与足部作为一体被巧妙地设计成四只卷角羊,各据一隅,在庄静中突出动感,匠心独运。整器花纹精丽,线条光洁刚劲。通体以细密云雷纹为地,颈部饰由夔龙纹组成的蕉叶纹与带状饕餮纹,肩上饰四条高浮雕式盘龙,羊前身饰长冠鸟纹,圈足饰夔龙纹。方尊边角及各面中心线,均置耸起的扉棱,既用以掩盖合范痕迹,又可改善器物边角的单调,增强了造型气势,浑然一体。
大玉戈
时代:商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湖北省武汉市
收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简介:
大玉戈,商代前期玉质仪仗器,主要用于古代高级贵族的仪仗之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玉质成青黄色,长94厘米、宽14厘米、厚仅1厘米,在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长的,堪称“玉戈之王”。
青铜神树
时代:商
出土时间:1986年
出土地点: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
收藏地点:四川三星堆博物馆
简介:
青铜神树,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铜器。其中一号大神树高达3.96米,树干残高3.84米。有三层枝叶,每层有三根树枝,树枝的花果或上翘,或下垂。三根上翘树枝的花果上都站立着一只鸟,鸟共九只(即太阳神鸟)。神树的下部悬着一条龙,龙的头朝下,尾在上,夭矫多姿。
利簋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976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临潼县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作器者名“利”,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大盂鼎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清道光初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铭文291字,记载了周康王在宗周训诰盂之事,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
大克鼎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890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
收藏地点:上海博物馆
简介:
大克鼎,又称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鼎腹内壁亦铸有铭文2段,共28行,290字,主要记录克依凭先祖功绩,受到周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的内容。
毛公鼎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1843年
出土地点:中国宝鸡市岐山县
收藏地点: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内铭文499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虢季子白盘
时代:西周
出土时间:清道光年间
出土地点: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虢季子白盘,西周盛水器。盘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四壁各有两只衔环兽首耳,口沿饰一圈窃曲纹,下为波带纹。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云纹铜禁
时代:春秋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点:河南淅川下寺
收藏地点:河南省博物院
简介:
云纹铜禁,春秋中期青铜器,主要用作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工艺精湛复杂,令人叹为观止。
越王勾践剑
时代:春秋
出土时间:1965年
出土地点:湖北江陵望山
收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简介: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极其锋利。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
夫差矛
时代:春秋
出土时间:1983年
出土地点:湖北省江陵县马山
收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简介:
夫差矛,春秋晚期吴国兵器。通长29.5、最宽处5.5厘米。矛身中脊呈三棱形,满饰菱形花纹;正面近骹处有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矛”。骹的横断面椭圆形,平视骹口呈凹字形;正背两面各有一刻纹精细的兽纹鼻。矛刃锋利,并将脊部铸出血槽,以提高杀伤力。
曾侯乙编钟
时代:战国
出土时间:1978年
出土地点:湖北省随县
收藏地点:湖北省博物馆
简介: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迄今仍可使用。
中山王铁足铜鼎
时代:战国
出土时间:1977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平山县
收藏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简介:
中山王铁足铜鼎,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奉祀宗庙的礼器,为中山王“错”十四年所制。铜身,铁足。外壁刻有铭文469字,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赒,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警惕周围敌国等。
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时代:战国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平山县
收藏地点: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简介:
战国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的器物。案面已朽,仅存案座,边长47.5厘米。集铸造、镶嵌、焊接等多种工艺于一体,复杂精巧,无以复加。中山国是狄人建立的国家,这件铜方案的造型体现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风格,与中原造型有着明显不同。
睡虎地秦墓竹简
时代:秦
出土时间:1975年
出土地点: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
简介: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内文为墨书秦篆,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秦始皇兵马俑
时代:秦
出土时间:1974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临潼县
收藏地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十秒钟瞬间消尽,化作白灰。
秦始皇陵一号铜车马
时代:秦
出土时间:1980年
出土地点:陕西省临潼县
收藏地点: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简介:
秦始皇陵二号铜车马
秦始皇陵铜车马是秦始皇陵的大型陪葬铜车马模型,共两乘,一前一后排列。经复原,大小约为真人真马的二分之一,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马结构。
长信宫灯
时代:西汉
出土时间:1968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
收藏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简介:
长信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
刘胜金缕玉衣
时代:西汉
出土时间:1968年
出土地点:河北省满城县
收藏地点:河北省博物馆
简介:
刘胜金缕玉衣,通长188厘米。玉片有绿色、灰白色、淡黄褐色等。共二千四百九十八块,金丝重1.1千克。在“玉衣”内还发现玉璧十八块,以及饭含,佩戴之物。玉衣也称“玉匣”、“玉柙”,因当时人们十分迷信玉能够保持尸骨不朽的缘故,成为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茂陵石雕
时代:西汉
出土地点:陕西省咸阳市
收藏地点:陕西茂陵博物馆
简介:
茂陵石雕,西汉霍去病墓之大型石刻群,共有16件。石刻题材多样,雕刻手法十分简练,造型雄健遒劲,古拙粗犷,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大型圆雕工艺品,也是汉代石雕艺术的杰出代表,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滇王金印
时代:西汉
出土时间:1956年
出土地点: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收藏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拱手降汉。汉武帝在其故地设益州郡,封滇王国国王为“滇王”,并赐“滇王之印”。滇王之印用纯金铸成,金印重90克,印面边长2.4厘米见方,通高2厘米;蛇纽,蛇首昂起,蛇身盘血,背有鳞纹。汉武帝赐滇王之印后,对云南实行羁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