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点说明

一、本书正文及批语共五十六回。

二、本书正文与批语,以清嘉庆八年(1803)刊刻的卧闲草堂本(共计五十六回)(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本)为底本。卧闲草堂本是现存最早的《儒林外史》刻本。经前辈学者校勘证明,卧闲草堂本是以后《儒林外史》各种刻本的祖本,也就是说,以后出现的多种刻本包括活字本,都是根据卧闲草堂本复刻和排印的。

三、由于本书的编辑目的是提供读者了解和研究《儒林外史》五十六回刻本的原貌,不是重加整理一个新本,因此校点者按原刻本进行校点,语句但求通顺,文字尽量不作大的改动。特别是个别文字欠妥或疏漏矛盾之处,如果仅仅改动个别字不能解决问题,又缺少改动依据,暂保持底本原貌。如第二十五回写鲍廷玺十六岁时过继给鲍文卿后,读了两年书,到十八岁时父亲去世了。但后来的描写中,当向知府询问他年龄时,鲍廷玺说“小的今年十七岁了”。前后矛盾很明显;而且这回叙述向鼎和鲍文卿分别后,“不觉已是十余年”。但这十余年中,从向鼎经历看:“在安东做了两年,又到四川做了一任知州,转了个二府,今年才升到这里。”比较容易看得出来。但小说用鲍文卿的故事贯穿下来,又好像只是三年中的事。这里显然是作者思虑不够周密之处。第三十二回写娄焕文离开杜府时对杜仪说:“你父子两人事事学你令先尊的德行,德行若好,就没有饭吃也不妨。”这说明杜仪只有一个儿子。可是到了第四十四回,杜仪对余特说:“不瞒表兄说,我愚弟也无甚么嗜好,夫妻们带着几个儿子,布衣蔬食,心里淡然。”又变成了几个儿子了。书中并没有杜仪再得儿子的情节,这就让人读起来,觉得后边“几个儿子”的叙述,未免有些草率。这些地方,校点时仍保持底本原貌,未加任何改动。

四、考虑到卧闲草堂本中也存在一些音讹、形讹的字,如在错字后另加标注以示勘正,则满眼天窗,影响一般读者的阅读。因此凡误字径直改之,疑为漏字又影响阅读者,参照各主校本补正。

五、本书校点时,参照了同治十三年(1874)齐省堂增订本(简称齐本);光绪十二年(1886)天目山樵本;嘉庆咸丰间苏州潘世恩抄本(简称抄本);光绪七年(1881)上海申报馆第二次印刷本(简称申二本);《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本(南京师范学院儒林外史整理小组,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84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李汉秋辑校)。以上述版本为主校本。而嘉庆二十一年(1816)刊行的艺古堂本和清江浦注礼阁本,其文字、版式和回数、回评,完全同于卧本。其后的苏州书局本、群玉斋本等活字本也都根据卧本排印,凡卧本中的错字、缺字,仍依其旧,只是多了金和的跋。因此校点时仅作参考校本。

六、本书对评语的校点,是在朱一玄、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1998年10月南开大学出版社)、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1984年9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儒林外史评上下两卷》(天目山樵与黄小田合评本,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成的。但其中如有断句、文字歧异处,纯属本人见解,概由校点者负责。

七、关于《儒林外史》的“幽榜”一回是否是吴敬梓原作,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最早主张“幽榜”应删之说者是金和(《儒林外史跋》);之后主张“幽榜”应删之说者,多祖述金和之见,有新见解者很少。因此校点者认为:依据金和之跋就断定“幽榜”为伪作,并以此为依据而删去“幽榜”一回显然缺乏科学根据,不是严谨的科学态度;因此为保持原著全貌,方便读者阅读和研究,本次校点依然根据原著编排,保留了“幽榜”一回。

八、由于校点者水平有限,肯定有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王丽文 essF6rQ7UBZwDc1zafZ+kbSbAWW/WSzuBM6NH6J2FwIbVPLSHZc4wHXf+JpxHQD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