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宣统元年(1909)《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游美学务处的职能是“考选学生、管理肄业馆、遣派学生”等事宜,肄业馆乃为“选取各省学生暂留学习”,其采用美式教育方式,以便“学生熟习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扞格”。
依据计划,这批退还庚款的使用,乃前四年每年派遣百人至美国留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派遣五十人赴美留学,一直至该项退还赔款用毕为止。
但因为时间等因素,前三批(1909—1911)考取学生
并未达预定人数,亦未入馆(堂)学习,而是直接赴美。
图1-1-1 第一批留美学生合影
当时派遣学生的资格是:质地聪明、性格纯正、身体强壮、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要有作文数百字的能力、中国古典文学及历史要有基本知识、英文程度要能直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要完成一般性学习的预备课程。
第一批(1909)有630人报考,录取47人(其中有后来成为清华校长的金邦正、梅贻琦、生物学家秉志、冶金和陶瓷学家周仁、化学家张子高等),第二批(1910)400余人报考,录取70人(其中有胡适、赵元任、竺可桢等),
第三批(1911)从考入清华学堂的468人中最后甄考选取63人。
可见清华留美考试一开始即设立相当严格之标准。
前三批的180人中,学习法政的仅为19人,约占10.6%,这样的比例显然不算高。其原因与当时的留学政策不无关系,依据宣统元年五月二十三日(1909年7月10日)《会奏收还美国赔款遣派学生赴美留学办法折》,当时“选取学生……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依据《清华同学录》(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室印行,1937年4月),这三批学生中学习法政的19人名单如次:第一批只有唐悦良1人,第二批有胡适、何峻业、胡继贤、刘寰伟4人;第三批14人:王赓、徐光、梁基泰、柴春林、张国辉、张福运、陈嘉助、黄宗法、陆守经、陆懋德、邓宗瀛、卫挺生、谭齐蓁。
此19人,从早期职业选择来看,以教育、政经、外交为主,均为当时处于动荡中的国家急需的领域。据《清华同学录》,唐悦良、胡适、陈嘉助、陆懋德、陆守经等均供职大学,王赓、胡继贤、张福运、张国辉、梁基泰、柴春林、邓宗瀛、卫挺生等供职南京及地方政府,刘寰伟、司徒尧等服务铁路、银行等经济部门,黄宗法于天津租界执行律师业务。他们中的大多数虽后来跨越多种领域履职,但仍以政经、外交、教育为职业目标,声名最著者如胡适、唐悦良、张福运,一生事业俱在此中。而并未在清华园有过实质校园生活的前三批“史前期”留美生,对母校亦极有感情,与母校的情感联络甚为密切。例如,张福运1920年曾与薛桂轮、梅贻琦、蔡正、黄凤华等组织了一个清华幸福委员会,致力于清华和清华同学会之发展。
“史前期”留美生的职业取向与对母校的热心及同学情谊,并非被刻意导向的结果,却俨然成为此后清华学校乃至清华大学学子的一种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