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志同道不合

万通六君子从聚首那一天起,就存在着太多的偶然,但相同的目标就是那大体一致的价值观,这就使6人的联合成了必然。

6人均系大学毕业,并且都是在历史的变革中摸爬滚打过来的草莽少年,每个人都不甘心屈居于传统体制的框架之中,对新时代经济体制的发展,也都有着更高的追求和潜在的创新欲望。

现实,让他们统一了价值观,但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是会随着时代和物质慢慢变化的,这也成了后期他们矛盾的根源。

在创业初期,冯仑坚持着“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的原则和理想。简单地说,在实现创业获得利益的同时,用知识的力量来探索未来的经济之路,并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出更有效的重整资源的方法,最终以有志青年的姿态为国家创造“财富”,回馈社会。冯仑曾经写过一篇名为《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文章,在文章中,他把自己刻画成“探索者”的形象,来阐述万通“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探索”的企业核心目标。文章问世后,立即受到媒体的关注和业内人士的追捧,相继被《海南开发报》和《中国青年报》转载,反映强烈,呼声极高。

但作为商人不为赚钱,还做什么商人?就算是做尽公德也难逃“奸商”的恶名。故此,对金钱的直接追求反而变成了一种坦白。

中国新兴民营企业在不断完善后,扩张是必然的道路。万通的兄弟经由一次次“利益纠纷”,早有分崩离析之意,使得“万通”不得不走上原始道路。故而冯仑决定,以快速扩张和盲目进行多元化为公司主要的作战方针。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呈现在冯仑面前。他心里很清楚,兄弟六人各有各的野心,都想创造自己的世界。更何况兄弟几人出身不同,遭遇不同,自然需求也各不相同。就如潘石屹,如果不让其尽情施展“销售艺术”,那么就如同置其于死地一般。因此,必须要找到万全之策。

1995年时,在6人的通力合作下,万通已实现了全国化的经营方式。6人之间的关系也协调得恰到好处,他们也没有忘本,仍以海南为中心,将万通的产业铺遍全国,其中主要分散在广西、广东附近省份。这样一来,几人可以经常见面,关系也能得到缓和。

本来,冯仑想以“落叶归根”为原则,在几人各自家乡省份置业,来满足他们对归属感的释怀,便将业务分布到北京、上海、长春等多省,这样一来,分布在不同省份的他们也可“各自为战”了。可好景不长,几人性格各异,当业务受到地域、人文、地方政策等多方面问题影响时,不能及时沟通、执行不强等问题纷纷暴露出来,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频繁出现,兄弟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关系再次回到之前难以协调的状态。更何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更加速了分离。

严格来讲,这些其实并非导致万通六兄弟分手的关键,每个人都很清楚,万通的分裂,始于冯仑和潘石屹的意见分歧。

1994年时,“万通新世界广场”的项目早已赚足了本钱,转眼就是几个亿。有钱了,冯仑想要做“大而有文化”的事,所以打算收购北京电影制片厂、贵州航空公司、武汉国投、陕西证券等大型国有企业。

潘石屹本想阻止冯仑,可转念一想,他是大哥,做事坚决,从哪方面来说,自己都不具备阻止他的能力。几次争论之后,均以潘石屹失败告终。不久,他便萌生了离开万通的念头。

从当时来看,此时的冯仑心里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他觉得,万通只做房地产一个领域,有点大材小用,对于万通这样的“大锅饭”企业需要的是切实的保险。身为大哥,他一定要先兄弟之忧而忧,后兄弟之乐而乐。因此,海南淘金历程所获得的经验,让他不得不接受眼前要面对的现实。

从商人的角度看,潘石屹的想法也不无道理。冯仑想要横跨的产业太多,在布局上所需的资金一定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他选择的产业是需要运作周期的,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多余的资金运作万通。

如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下在账目上拿走太多的钱,潘石屹肯定不高兴。潘石屹想一直在北京做房地产生意,他觉得房地产生意赚钱快,没有必要去承担更大风险,冯仑的想法并非万全之策。由此,万通分家的导火索就此引燃。

早在前一年,万通拨账500万给易小迪去广西为万通开辟市场,转眼到了过年时,他归还万通400万,最后连本带利拿回来1000多万。他乐颠颠地赶回了万通,本想着和几位大哥们一起庆祝一番,但万万没想到,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兄弟之间已不再是曾经的淡水交情。他在广西开辟的另一片疆土,也成了万通撕裂后他唯一的栖息之地。

有些时候,强力主导性是不能被认可的。强行票选出来的商业项目并非不能被接受,兄弟们也不会拒绝已经决定的意见。但做得好了,皆大欢喜;做得不好,总会落下埋怨。

1994年,冯仑收购了东北华联,想借着其资本施行企业扩展,并通过国有企业的根基成为上市公司。这一举动,开辟了民营企业收购国企上市公司的先河。

当时,万通思想渗入东北华联,针对万通的问题,冯仑则尽可能不令其在东北华联出现。他先是停止东北华联的肆意扩张,转而进行全方位调整,把不好的项目相继暂停,主营优势产业并从台湾请来了管理专家,对整个企业进行整改。

他很清楚,眼前的万通已偏离了健康轨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业务经营上没有做到最好,企业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未来的发展战略更是因6人的矛盾一直被制约着。

以万通当时的条件而言,根本没有注入新鲜优质产业的先决条件,更别说成为上市公司。连上市经验都没有,想要一蹴而就,简直是痴人说梦。

东北华联的改革,对冯仑来说是个很头痛的问题。他派遣王功权出任东北华联董事长,将一部分困难分摊给了王功权,可这仍未获得理想效果。

纵观万通历史,其“入主”东北华联并不成功。自从万通收购东北华联后,东北华联的效益江河日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工作协调上出了很大问题。1994、1995年时,每年还有几百万的盈利,但到了1996年,公司已开始大幅度亏损,最高亏损多达2.5亿元之多。

在面对着巨大的ST危机时,冯仑打算让万通从东北华联中净身而退,所以想要趁热打铁,把东北华联卖个好价钱。

很快,他找到了长春高斯达生化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他急着卖,高斯达急着买,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其中,万通交出了16%的股份,并以1.97亿元的天价成交,这使万通的经济损失达到最小化。随后,东北华联改名“ST高斯达”,从此在股市中消失了。

对于这次失败的经营,冯仑并不甘心,当诸多问题摆在面前时,他也只能稍作调整,在资本市场的方案上做暂时的停歇。

事静人不闲,6人之间再次出现问题。王功权和冯仑主导的东北华联项目,由于经营失利,变成了费时费力的烂摊子,万通为此损失4000多万。两人的位置再一次受到挑战,王功权只能再一次“背锅”。

在兄弟的埋怨声中,王功权远赴美国深造,并在美国设立“美国万通”,以风险投资为主要经营项目,具体业务是为留美学生回国创业做风险评估,并提供优秀的商业渠道。

纵览冯仑等人之间的矛盾,关键点并不是钱,而是他们求赢心切,既想让万通顺风顺水地发展,又想实现各自的理想抱负。因而,矛盾不请自来,兄弟情一破再破。这种现实,也就注定了这群带着梦想上路的人,必将完成属于自己的梦想,走出六条绝不相同的路。而他们的分道扬镳,也并非“神来一笔”,其实早有端倪了。 ai/HIkrs+eR83PWjRCmmZLVWDPM0xpM02wut1ZSRdUPn4vsJKqD12ZRJtKP2smV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