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华人的南洋

下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众人熟知的,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分别是“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关东,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清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汉人出关,但流民屡屡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西口,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走西口”。

而“南洋”是明、清时期中国人对东南亚沿海一带的民间称谓,包括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也包括中南半岛沿海、马来半岛等地。也可以说,“南洋”的地理概念涵盖了包括当今东盟十国在内的广大区域。

中国人下南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在唐宋时期,中国海商就已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但真正形成规模的移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明朝到清末时期,下南洋的人以广东和福建地区为主,这两个省份占了绝大多数。这里的老百姓世代与海相习,是内陆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从地理上来说,这两省距离东南亚地区较近,路近费用省。

1748年法国人绘制的东南亚航海图

在中国的明末清初,由于清军入关,击败明朝军队,导致大量的战争难民、抗清失败的明军余部、被清兵打散的农民军,以及不愿被清朝统治的旧明遗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亡出大陆,这就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移民东南亚的高潮。再加之,当时福建、广东一带人多地少,荒乱穷困,老百姓仅靠耕作生活难以维系生活,为了谋生,出去博一把,以图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这里的老百姓一批又一批、一次又一次地到南洋地区谋生。

这个时期,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者也已逐渐全面的涉足南洋地区,使这一地区正处于加速开发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而下南洋的中国人成了当地经济开发的主力军。

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尼加里曼丹,华人曾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华人矿工人数最多时曾超过9万。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的锡矿也几乎全部是由华侨开发。现在当地许多被称作“锡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正是由于华侨的辛勤开采,马来西亚的锡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占到了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大半。

中国人特有的勤奋、忍耐、智慧,改变了当地经济落后的状况。

英国的海峡殖民地总督瑞天咸曾说,马来半岛的繁荣昌盛,“皆华侨所造成”。“马来诸邦之维持,专赖锡矿之税入……锡矿之工作者,首推华侨。彼等努力之结果,世界用锡之半额,皆由半岛供给。彼等之才能与劳力,造就今日之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及其人民,对于如此勤奋耐劳守法之华侨之谢意,非言语所可表达。”

华人在改变所在国的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也彻底改变了自己与家族的命运。在东南亚华人中,先后出现了数以百计的百万富豪、千万富豪,也惹得当时下南洋成了一种风潮。

兰芳共和国的传奇故事

一般人认为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现代共和制国家,当推1776年建国的美利坚合众国。实际上,就在美国独立的同一时期,下南洋的华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西部建立了一个共和国,并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107年,直到19世纪末才由于国小力弱被荷兰殖民者所吞并。

这个国家被后人称为“兰芳共和国”。

兰芳共和国(1777年~1884年),全称“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它的前身,是华人在加里曼丹鸟上建立的一家贸易公司。1770年,来自广东梅县的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加里曼丹西部)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共和国”。

罗芳伯的墓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建立时,第一任总长是陈兰伯,第二任总长是罗芳伯,兰芳大统制名称取之于此。在最高峰时,兰芳共和国的势力范围占有整个加里曼丹岛。

罗芳伯,原名罗芳柏,罗芳伯是后人对他的尊称。生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罗芳伯科举乡试不第,于是漂洋过海,来到当时的婆罗洲。后来他在这里建立了“兰芳会”——一个以保护华人社团为业的组织,和当地一些帮会势力做斗争。罗芳伯和他的伙伴,和当地人一起,协助当地苏丹首领平息了土著人的叛乱,得到了首领的嘉奖,苏丹首领便将当时的东万律划归罗芳伯管辖。罗芳伯便成立了巨大的经济实体——兰芳公司。

公司成立后,罗芳伯一个个收拾了当地四分五裂的各种华人团体、商会、村寨,消灭了所有对手。这时的兰芳公司已经摆脱了先前的帮会性质,以一个政治团体的面目出现。

公元1777年兰芳共和国以坤甸(东万律)为首都,建立国家,当年定为兰芳元年。国家元首称大唐总长或是大唐客长,意即华人作客海外的首长,以类似于民主选举和禅让的形式进行最高领导人的轮换,前后历任十二位总长。作为曾经的中华子民,罗芳伯在任时,曾多次向清政府上奏表示臣服。清庭一开始态度冷淡,后来慢慢转变,对罗芳伯表示嘉许。

后来,欧洲列强开始认识到清朝已经衰弱,无力再顾及境外的事,1884年,荷兰开始入侵兰芳共和国。兰芳共和国持续进行了数年的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其残余势力逃至苏门答腊。

不过,在当时由于仍害怕清政府作出反应,荷兰并未公开宣称已占领兰芳地区,而是另立了一个傀儡以便进行统治。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后,荷兰才正式宣布对兰芳地区的占领。

兰芳共和国自立国至灭亡,共经历一百多年。

印尼前总统瓦希德曾这样评价罗芳伯:“1787年华盛顿当选首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建立共和体制。然而,我们客属领袖罗芳伯于1776年就在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东万律创立‘兰芳大总制’共和体制,比美国早10年。以此历史贡献而论,罗芳伯亦不亚于华盛顿。罗芳伯堪称与华盛顿并列的世界伟人之一。”

于1785年创刊并在英国伦敦出版的《泰晤士报》在1793年6月8日在一版头条地位报道了兰芳大总制共和国的建国:“兰芳大总制共和国元首即大唐总长罗芳伯的神奇贡献,贵在与当地婆罗洲苏丹有机联络在一起,协调各族民众,推行原始的雅典式的共和体制,经济亦有规模发展。国力虽后于西方诸国,其意义却不逊于1787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实现联邦的美利坚合众国的民主共和走向……”

兰芳共和国失败后,逃往苏门答腊的华人后来一直往西迁徙,并于马来西亚半岛定居。其中一位迁徙者的后人后来更成为了东南亚的著名政治领袖,他就是被誉为“新加坡国父”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罗芳伯在东南亚一带的影响深远,今天东万律还有以纪念罗芳伯为名的“兰芳公学”。在坤甸有一座纪念罗芳伯的纪念厅和墓园,在厅内挂着一副对联:

百战据河山,揭地掀天,想见当年气概;

三章遵约法,经文纬武,犹存故国冠仪。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九,罗芳伯诞辰日,还举行谒墓祭祀仪式。各种纪念罗芳伯的庙宇可以说遍布坤甸一带。

李光耀就曾将自己比作罗芳伯。 CjWDXf4xFZ+2XjvN7iabS/wrmuiO+30K9nlwSDLU5eAxmum6a2Cnx+1ki+Bl4rr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