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苦难磨韧性

1945年11月16日,在漫长无止境的时间轴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对于位于江苏省宿迁市东大街一户普通民房里的宗家来说,却是血脉延续、香火相传的日子。这一天,宗庆后出生了,父亲为其取的名字,寄托着殷切厚重的期望,盼望他能够有一番作为,也不枉他是抗金名将宗泽的后代,更不枉他来人世间走这一遭。

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剧痛中挣扎着站了起来,新中国的号角响彻九州大地,祖国的大好河山重整旗鼓,百废待兴。在这个属于华夏儿女展望美好未来的新纪元,由于“出身”的问题,宗家却在承受着难言的压力。

宗庆后的祖父曾在张作霖手下出任财政部长,负责东北三省的财务和税赋,并担任过河南省的代理省长,可谓权倾一时,显赫一方。他的父亲宗启騄曾在汪伪政权下做过当地邮政局的一名职员。这样的家庭成分,在当时被定位成“旧官僚”,是群众重点抨击的对象,因此一家人虽然处在新时代,谋生却变得格外困难。

宗庆后出生时,这个家庭就已经贫困不堪,父亲始终未能找到工作,全家人靠着母亲微薄的收入维系生计。时过境迁,当宗庆后回忆起当年的窘境时,他说:“没别的印象,就是有上顿没下顿,有下顿没上顿,很苦!”

为了找工作而四处碰壁的宗启騄,承受着来自生活的压力,苦寻无果后,希望破灭。1949年,心灰意冷的宗启騄夫妇决定离开江苏宿迁市,举家搬到宗庆后祖父的安葬地——浙江杭州市。一家人辗转异地实在是无奈之举,然而,崭新的环境并没有带来崭新的希望。

父亲宗启騄毕业于中国大学化学系,接受过高等教育,称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怀揣着一身学问和满心抱负的他,在来到杭州的第二天,就被现实狠狠扇了一巴掌。由于曾经的工作经历,当地竟然没有单位愿意接收他。

空有才学,却无用武之地,堂堂七尺男儿,却没有养家糊口的能力。妻儿还在等待着他的好消息,期待着他来改善恶劣的生活条件,甩开贫穷带来的阴影,只是愿望终归是美好的,他不得不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内心的汹涌澎湃,不知道该怎么平复。他害怕看到妻儿失望落寞的表情,这让他更加焦虑不安。

不多久,宗启騄到农村去接受改造教育。他的离开如一道惊天霹雳,击中了这个本就脆弱不堪的家庭。主心骨没了,顶梁柱没了,生活更是寸步难行。

年纪尚小的宗庆后,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对待,他只知道,生活一日难上一日。家中,宗庆后是第一个孩子,随后母亲又陆续生下几个儿子,父亲的劳改生活使得这个家濒临破碎,好在还有母亲,她接过了生活的全部重担。

当时,母亲正在工商联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教书,薪酬微薄,勉强糊口度日,每一分都要细细盘算,尽量节俭。

她白天要在学校里工作十二个小时,处理各种事务,不敢有丝毫懈怠。待一天工作结束后,再匆匆赶回家里,还要继续操持家务,照顾几个孩子,事无大小,一律都需要她来打理。忙里忙外,屋前屋后,都是她操劳的身影,没有人可以依靠,她只能自己变坚强。

难能可贵的是,生活的困顿乏味并没有将她的热情扑灭。她也从未有过妇人们不满时的牢骚、抱怨,她没有怨天尤人,苦苦追问命运,指责上苍的不公平,相反,她平静、乐观地接受了这一切,努力过活,每天往返于家庭和学校之间,平衡着生活与工作,坦然应对命运的不友好。

母亲的淡定豁达无形之中影响着宗庆后的一生,没有什么慷慨陈词,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大道理,唯一展现在他面前的是母亲的不易,以及她的不屈服。

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能力,母亲在极其紧迫的时间里,除了生活和工作,还要读书和学习,尽一切努力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胜任教师的岗位。

少年老成的宗庆后,不忍心看着母亲一个人硬撑,一向沉默寡言的他,默默下定决心,尽己所能,为母亲分担一些家务,让母亲轻松一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并不是一句空话,这是为生活所困的孩子们,必须面对的事情。

即便年纪小,宗庆后仍以大哥的身份照顾着弟弟们,尽量让母亲少些担忧和麻烦。毕竟他还只是个年纪不大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想要父母更多的关心和陪伴,只是母亲已是分身乏术,连休息的时间都少得可怜,能够全身心放在他身上的精力就少之又少了。

母亲的不易全部落在宗庆后的眼中,小小男子汉握紧拳头,让自己试着去解决力所能及的小事,学会独立,学着从依靠母亲到依靠自己,再到让母亲依靠自己。

不屈不挠的品质,便是在这个时候深深埋进了宗庆后的心里,跟随他“闯荡江湖”。不得不说,在布满荆棘的人生路上,他对抗苦难、挫折的坚持和无畏,不是无端产生的,而是从小就开始了积聚。 WNptQDuVrrnQiwivtgxQFzqmBYak5S90xsJ3r7A6nDN0hEzM1kB+C8E26tLEUDV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