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玩出来的微课程说起微课程的源起确实很意外,一个自己都没有在意的行动,却成就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我从教30多年,1981年至1999年,都在一线当老师,先在中学、后到小学,先在乡村、后到城市,经历了民办教师、主任、校长等各种角色。2000年开始成为教研员,到现在又已14年,大大小小的改革经历了许多。一开始是自己做实验,当学校负责人后,领着教师们一起做。后来当教研员,领着众多的学校做,做得多了,积累自然也多了,对问题思考的角度自然也深入了。

要进行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但更需要帮助教师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于是在2003年,我提出“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的“三小研究”——“研究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

几年的实践,积累了400多个教学策略、600多篇教学小故事及反思。表0-1是基于开放课堂的若干策略。

表0-1

这些成果很具体,大家很认可,但在推广中也遇到了问题。

2009年我们收集整理出版了《策略库》一书,期望帮助教师解决具体问题,但是在回访学校时,感觉大家提出的问题依然是一些老问题:比如“如何分组”、“部分学生不参与”、“时间不够”等。其实类似问题的解决策略在《策略库》中都有,大家却没有看,当我们拿出《策略库》时,他们自己也有点不好意思了,“我们没有来得及看……”

问题出在哪里?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整段时间学习越来越少,看整本书的时间自然也少了,人们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更便捷、更有效的成果呈现与传播方式。

我开始有意识地研究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发现它们的PPT做得非常精致,于是我开始改良自己的PPT。再后来我发现PPT有一些有意思的功能,比如“自动播放”、“插入音乐”……于是开始尝试着改良自己的PPT——“微课程”的萌芽出现了。

我的第一个改良的作品是《捂本的孩子》,下面是故事的原稿:

一次听课时,发现一个小男孩的作业质量不怎么样,当我想帮助他时,他却将本捂起来,不让我看。后来在小组合作时,他同样也将本夹了起来,不愿让同伴看。

这是一个常见的小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了课堂环境:他感觉课堂是不安全的,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弱点……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开始分析他平常的处境:可能是总受到老师或同学的批评甚至嘲笑,所以他索性将自己“包”起来,拒绝别人的帮助。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共同推进。

首先给学生推荐一些交流的语言,提高交流质量,比如,“没有关系,我会帮助你的”、“我们两个核对一下”、“这道题我是这样做的”、“我们先看你的答案好不好”等。

其次教师也要创造安全的环境:告诉同学们不要嘲笑他,大家的笑声会让他更紧张;分析他的答案时,可以展示正确答案,并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帮助他时,悄悄地走过去,轻声地提醒;如果发现他做对了,及时地鼓励他,让他发言讲做对的经验。

我们除了关注知识,也关注人的感受、关注心灵的感受。

这种情境很常见,但是意识到的教师并不多,上述故事除了介绍过程,还讲了具体的办法。于是我想试着做一个“新潮PPT”:简洁、有画面、配着音乐,而且能自动播放。

第一步将上面的文章改编,形成脚本;第二步制作PPT,并加入图片;第三步插入音乐,并设计每一页播放的时间……整整两天,一个“新潮PPT”做好了。下面是当时修改的文本:

听课时

发现一个小男孩,很可爱,很乖

但……

不经意间看到

他的作业质量不高

做错了

我想帮助他,于是凑过去

可你猜怎么了

“老师别看”

他捂住了本

为什么拒绝我的好意

他对我不熟悉?

他没意识到错误?

我很纳闷

故事还没有结束

接下来教师布置同桌互相交流

同伴要合作了,会出现什么情况

一起猜猜

他夹住了自己的本

他只看同伴的作业

同伴讲,他只是听

合作结束时他长吁一口气

最终也没打开自己的本

这是为什么

先猜猜

他是不是总受同学的奚落

他是不是总受教师的指责

他是不是总给小组丢分

是不是他的回答引起过全班大笑

他的作业是不是被老师狠狠打“×”

他的黑板演示是不是成为错误典型

结果如何?

他退缩、逃避、害怕

于是

将自己包了起来

用一种不易被理解的方式面对生活

看明白了吗?

我们班有这样的学生吗?

您是不是也为此烦恼

推荐一组办法也许有帮助

1.这样教育孩子

教育学生这样鼓励同伴:“没有关系,我会帮助你的”

教育学生这样帮助:“我们两个核对一下”、“这道题我是这样做的”

教育学生这样沟通:“我们先看你的答案好不好?”

2.教师这样帮助

教师对全班同学这样说:“不要笑,他已很难过了,大家的笑声会让他更紧张”

教师这样处理他的答案:展示做对的,让他分析错误的原因

教师这样帮助他:悄悄走过去,“我看看,好给你找帮手”

教师这样鼓励他:“恭喜你,正确,一会儿举手,给大家分享”

明白了吗

除了知识,还要关注人的感受

除了知识,更要关注心灵的感受

以下是根据脚本设计的PPT:

在一次培训班上,我试着播放了这个“带着音乐的PPT”,反响出奇的好,大家都围着我要拷贝,说“太感人了”,一位女老师甚至哭了:“我的孩子正在经历这样的遭遇。”

大家的认可激发了我的热情,一发而不可收。我从积累的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中选择了40多篇,改编为这种PPT并上传到网络。让我感到意外的是,这些PPT在网上迅速传播开来。我忽然意识到,这不就是我正在寻找的新传播方式吗?

这就是微课程的雏形。

微课程的内容定位于教师专业发展,有对教育现象的剖析,有教学策略的推荐,有教育故事的讲叙,贴近现实。微课程制作也不复杂,是大家最熟悉的PPT,不同之处在于有音乐、画面与简洁的文字搭配——学习时只需要打开PPT,便会自动播放,学习者可在优美的音乐声中静静地欣赏画面、阅读文字,进而引发思考。

微课程一面世,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许多专家称之为“填补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空白”、“创造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关于“微课程”这个概念同样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与深圳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从2006年开始合作,到现在已有近十年的时间了,我与刘静波校长非常谈得来,每学期我总要到龙岗两三次,两人在一起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2010年底,我们俩又一次聚在一起,开始讨论这种自动播放的PPT的价值,也开始思考给它起个什么名字的问题。

首先我们感觉它是一种“课程”——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但具体叫什么课程?我们列出了一大堆名字:

智能课程——突出了自动学习的功能,但不能突出时间短的特点

音乐课程——突出了娱乐,但容易与“音乐”混淆

5分钟课程——突出了时间短,但课程时间很难做到正好5分钟

快餐课程——突出了快速,但感觉品位低了许多

最后我们都想到了一个流行词“微”——微博、微电影……现在进入了“微时代”,我们所研究的课程不也正是一种“微”的学习方式吗?于是有了“微课程”和“微型课程”两种选择,“微”意味着简单,字数少占了先机,于是“微课程”这个名字就这样出现了。

后来总有人问我:“微课程”是不是受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的启发?

其实这是没有关系的,后来我查了查相关资料,感觉有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基于网络与多媒体的学习、时间短,但差异也很大,见表0-2。

表0-2

微课程从问世到现在,其传播速度远远超出想象,微课程也给教师专业发展及学校的研究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变化:例会前播放、远程学习、网络论坛、主题研究、家长会播放……越来越深入与普及。

(李玉平) He7U4b240HHieWDhEjhGBI/B2SwxIdAUaSi7v3q3UvJrJB+7u/xRaajoCTlp2T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