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张德文先生认识多年,每次我参加北京摄影界的摄影活动,经常见到他热心张罗着讲座和比赛,为大家服务的身影。他出身农村,当兵十余年,后转业到地方长期从事工会工作,正是由于这样的阅历,培育了他自觉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后来,随着和张德文先生交往增多,尤其是最近较深入地了解其摄影经历后,我发现他不仅热心摄影组织工作,而且也是摄影的行家里手,创作了许多令人叫绝的作品。但他为人谦虚低调,埋头苦干,很少张扬自己。

我拜读他的作品,感触良多。

梅花香自苦寒来,张德文先生的摄影成就是长期刻苦修炼获得的。毋庸讳言,在我们摄影圈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的浮躁学风,有些人刚有作品发表或获奖就沾沾自喜,不愿长期深入生活和继续钻研业务。张德文先生不同,他在京城也是小有名气,但从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采取不断深入生活、不断改进表现手法的治学态度,如拍摄长城就先后进行了二十余年,尝试了各种气候、各种光照的拍摄效果。每次拍摄回来,都要仔细总结自己作品存在的问题,研读摄影著作,查找解决办法。

正是由于张德文先生坚持“实践、理论总结、再实践……”不断的反复,踏实求真,追求尽可能的完美,所以他拍摄的长城、黄山等风光片显得光彩夺目、艺高一筹。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在暖光照射下长城蜿蜒奔腾,大气磅礴;在寒冬烈风中城楼顶天立地,雄伟挺拔;在朦胧云雾中烽火台时隐时现……有些人说:拍摄一幅好作品靠机遇,老张运气好。但我认为:机遇和运气是有的,但它只青睐刻苦而有修炼的摄影人。技艺准备不足和美学修炼不到位的人,即使遇到拍摄机遇,也常常会手忙脚乱,失之交臂。而像张德文先生这样修炼刻苦的摄影人,不仅能沉着从容擒住偶然的拍摄机遇,而且还可以在不为人看好的场景中,发现或预测新的拍摄题材,获取更多的摄影机遇。

就以拍摄箭扣长城风光为例,其城楼城墙遗迹位于京郊地势最险恶的山梁,无法乘车上山取景。为了获取最佳视角需要攀山越岭,不仅劳累,而且坡陡路滑十分危险,不少影友去了一次就不敢再次攀登。而张德文先生却以“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气概,多次出没箭扣天险,并曾为此受伤。他为何如此玩命?为的就是捕捉、等待各种气候、各种光照的摄影瞬间,以及不断完善表现手法。所以,他能产生数量较多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系列作品,这绝不是依赖天赐,而是长期深入生活、多次往返实践积累的结果。因此,张德文先生的作品凝聚着他百折不挠、踏实求真的治学精神。

张德文先生的风光摄影之所以技高一筹,别具一格,还在于他不满足于常规摄影手法,大胆钻研特殊天气(雨雪、阴霾……)和特殊光线(柔光、弱光、电闪)的拍摄难题,因此他拍摄的画面情景交融、摄影语言多样,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会拍摄,而且又将其总结成行之有效、可传授操作的应用理论。本书《风光摄影的光影表现》就是张德文先生摄影应用技艺的研究结晶。

由于科技的进步,电脑和摄影珠联璧合,当下摄影人应对拍摄常规场景已无障碍;但智能化、自控化技术再进步,也无法对付千变万化的客观世界和传达摄影人微妙的内心思绪,这还得要摄影人在运用现代化摄影器具的同时,创造性地进行人工调节。同时,从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本身说,由于它的局限性,对于拍摄特殊天气和特殊光照的场景还有一定难度,有的还被视为技术的“禁区”。在这方面,张德文先生从自身拍摄的案例出发,总结得失,对特殊天气和特殊光照的摄影做出了具有专业水平的研究。阅读他的这本著作,无疑有助于我们突破许多非常规情景的摄影难关,从而扩展自己的造型表现力。

我从影半个多世纪,学历高于张德文先生,拍摄经历也许不会逊于他,但我读了本书感到言之有物、传授有道,也大有收获。尤其感到,他很有智谋,能从实际出发,帮助广大影友用一般器材来克服风光摄影中的疑难问题。所以,我觉得这本学以致用、物超所值的好书,应该向广大影友推荐。

本书的出版,标志着张德文先生已步入摄影专业领域,正因为他的努力,在庆贺他的摄影事业获得丰硕成果之时,我们更期待他在技巧手法和美学追求两方面同时进行探索和钻研,总结出更多、更新的经验与大家分享。

中国摄影家协会原理论委员会主任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2012年10月18日完稿于华光摄影学院 M6i9gZUxVnK+9Jku8m7PTqEMkzZ07VQ73qkpKFpOL3H3optzzBL+jZbnmc9ck33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