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史记》概述

张守节在《史记正义》论史例载:“古者帝王,右史记言,左史记事。言为尚书,事为春秋。太史公兼之,故名曰史记。并採六家杂说,以成一史。备论君臣、父子、夫妻、长幼之序,天地、山川、国邑、名号,殊俗、物类之品也。太史公作史记,起黄帝、高阳、高辛、唐尧、虞舜、夏、殷、周、秦,讫于汉武帝天汉四年。合二千四百一十三年(2413),作本纪十二,象岁十二月也。作表十,匀天之刚柔十晶,以记封建世代终始也。作书八,象一岁八节,以记天地日月山川礼乐也。作世家三十,象一月三十日,三十辐共一毂,以记世禄之家,辅弼股肱之臣忠孝得失也。作列传七十,象一行七十二日,言七十者举全数也。余二日象闰余也。以记王侯将相英贤,略立功名于天下可序列也。合百三十篇,象一岁十二月及闰余也。而太史公作此五品。废一不可以统理天地,劝将箴诫为后之楷模也。”

(一)《史记》体例——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不同于之前以年代为次的《春秋》这样的“编年史”,也不同于以地域为限的《《战国策》》等这样的“国别史”,更不同于以文告档卷形式保存下来的《尚书》这样的“政治史”,通史是一部包括上下几千年,包罗各个方面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的史书。

纪传体通史这一体例是司马迁的首创,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这几部分,从此历代的史书,从汉书到明史,虽然名目有所改变,但大类都有本纪和传,都沿袭了史记的体例。

(二)《史记》作者——司马迁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谈之子。其父司马谈,熟悉史事,懂天文地理,汉武帝建元初年,任太史令,有意论载“天下之史文”,但始终未能如愿。

司马谈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史料,完成父亲遗愿。司马迁在编写史书之前,读得石室金匮之书,即皇家所藏的古籍,又早年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当官之后奉旨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结交的许多好友,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掌握了丰富的史料,为其编写史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兴以来“百年之间,天下遗闻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天文学家唐都等人共订“太初历”。同年,开始动手编《史记》。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李陵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大怒。司马迁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获罪被捕,被判宫刑。“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为了完成父亲遗愿,完成《史记》,留与后人,含垢忍辱忍受腐刑。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获赦出狱,做了中书令 ,掌握皇帝的文书机要。他发愤著书,全力写作《史记》,大约在他55岁那年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写和修改工作。

《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三)《史记》内容——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史记》内容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十二本纪主要是记历代帝王政绩,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三十世家主要是主要是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史记》版本——三家注

《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

《史记》问世之后,刊印的版本甚多,目前现存最早的版本为南北朝时期的抄本残卷。最早的刻本为北宋时期的《史记集解》单刻本。南宋的黄善夫刊本为最早的三家注合刻本。宋代以前的刻本都已失传。

现存的南宋黄善夫刻本、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都汇刻了三家注,有别于它种单刻本,是流传至今较好的版本。以上是最早的抄本刻本的基本情况。

通行本主要是黄善夫本、武英殿本、金陵局本。黄善夫本比较善,中华书局的1959年新标本,就是以金陵局本为底本,分段标点排印的。

现行本中主要是中华书局的1959年新标本,广泛地吸取了前人研究的结果,重新作了校订。

在编排格式上也作了较大改动,依照武英殿本,把每篇大题(即书名)排在前面,小题(即篇名)排在后面,并把金陵局本原来排列在正书之前的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序》、《史记索隐后序》、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序》、《史记正义》的《论史例》、裴骃的《史记集解序》全部移到书后,依照年代先后排列次序。

经过这番整理,眉目较前清楚,方便读史者理解。 u5PCZheBEDyjWITR9zmhFsxrWVh4N0PMzIx6S5grLyWy8nG94LIx6PayFyWHsLh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