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禹 ,名曰文命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 ,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集解】谥法曰:“受禅成功曰禹。”
【正义】夏者,帝禹封国号也。帝王纪云:“禹受封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阳翟是也。”
【索隐】尚书云“文命敷于四海”,孔安国云“外布文德教命”,不云是禹名。太史公皆以放勋、重华、文命为尧、舜、禹之名,未必为得。孔又云“虞氏,舜名”,则尧、禹、汤皆名矣。盖古者帝王之号皆以名,后代因其行,追而为谥。其实禹是名。故张晏云“少昊已前,天下之号象其德;颛顼已来,天下之号因其名”。又按:《系本》“鲧取有辛氏女,谓之女志,是生高密”。宋衷云“高密,禹所封国”。
【正义】帝王纪云:“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名文命,字密,身九尺二寸长,本西夷人也。大戴礼云‘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杨雄蜀王本纪云‘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也,生於石纽’。”《括地志》云:“茂州汶川县石纽山在县西七十三里。华阳国志云‘今夷人共营其地,方百里不敢居牧,至今犹不敢放六畜’。”按:广柔,隋改曰汶川。
【索隐】皇甫谧云:“鲧,帝颛顼之子,字熙。”又连山易云“鲧封於崇”,故国语谓之“崇伯鲧”。《系本》亦以鲧为颛顼子。汉书律历志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按:鲧既仕尧,与舜代系殊悬,舜即颛顼六代孙,则鲧非是颛顼之子。盖班氏之言近得其实。
当帝尧之时,鸿水 滔天,浩浩怀山襄陵 ,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 ,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 ,摄行天子之政 ,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 ,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于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索隐】一作“洪”。鸿,大也。以鸟大曰鸿,小曰雁,故近代文字大义者皆作“鸿”也。
【索隐】言无功状。
【正义】殛音纪力反。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熊音乃来反,下三点为三足也。束晳发蒙纪云:“鳖三足曰熊。”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 ,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 ,让于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
禹为人敏给克勤 ;其德不违 ,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 ,身为度 ,称以出 ;亹亹穆穆 ,为纲为纪。
【索隐】言禹声音应钟律。
【集解】王肃曰:“以身为法度。”
【索隐】按:今巫犹称“禹步”。
【集解】徐广曰:“一作‘士’。”
【索隐】按:大戴礼见作“士”。又一解云,上文声与身为律度,则权衡亦出於其身,故云“称以出”也。
禹乃遂与益 、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行山表木 ,定高山大川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淢 。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山行乘檋 。左准绳 ,右规矩 ,载四时 ,以开九州,通九道 ,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 ,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
【集解】尚书“傅”字作“敷”。马融曰:“敷,分也。”
【索隐】尚书作“敷土随山刊木”。今案:大戴礼作“傅土”,故此纪依之。傅即付也,谓付功属役之事。若尚书作“敷”,敷,分也,谓令人分布理九州之土地也。表木,谓刊木立为表记,与孔注书意异。
【集解】马融曰:“定其差秩祀礼所视也”。骃案:尚书大传曰“高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
【集解】马融曰:“祭祀丰絜。”
【集解】包氏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淢,淢广深八尺。”
【集解】徐广曰:“他书或作‘蕝’。”骃案:孟康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如淳曰“橇音‘茅蕝’之‘蕝’。谓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正义】按:橇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曲一脚,泥上擿进,用拾泥上之物。今杭州、温州海边有之也。
【集解】徐广曰:“檋,一作‘桥’,音丘遥反。”骃案:如淳曰“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又音纪录反。
【正义】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檋音与是同也。
【集解】王肃曰:“左右言常用也。”
【索隐】左所运用堪为人之准绳,右所举动必应规矩也。
【集解】王肃曰:“所以行不违四时之宜也。”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 壶口 ,治梁及岐 。既脩太原 ,至于岳阳 。覃怀致功 ,至于衡漳 。其土白壤 。赋上上错 ,田中中 ,常 、卫既从 ,大陆既为 。鸟夷皮服 。夹右碣石⑪ ,入于海⑫。
【集解】孔安国曰:“尧所都也。先施贡赋役载於书也。”郑玄曰:“两河间曰冀州。”
【正义】按理水及贡赋从帝都为始也。黄河自胜州东,直南至华阴,即东至怀州南,又东北至平州碣石山入海也。东河之西,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
【索隐】郑玄曰:“《地理志》壶口山在河东北屈县之东南,梁山在左冯翊夏阳,岐山在右扶风美阳。”
【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山在慈州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冀州境也。梁山在同州韩城县东南十九里,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二山雍州境也”孔安国曰:“从东循山理水而西也。”
【集解】孔安国曰:“太原今为郡名。太岳在太原西南。山南曰阳。”
【索隐】岳,太岳,即冀州之镇霍太山也。按:《地理志》霍太山在河东彘县东。凡如此例,不引书者,皆《地理志》文也。
【正义】《括地志》云:“霍太山在沁州沁原县西七八十里。”
【集解】孔安国曰:“覃怀,近河地名。”郑玄曰:“怀县属河内。”
【索隐】按:河内有怀县,今验地无名“覃”者,盖“覃怀”二字或当时共为一地之名。
【集解】孔安国曰:“漳水横流。”
【索隐】案:孔注以衡为横,非。王肃云“衡,漳,二水名。”《地理志》清漳水出上党沾县东北,至阜城县入河。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东,至邺入清漳也。
【正义】《括地志》云:“故怀城在怀州武陟县西十一里。衡漳水在瀛州东北百二十五里平舒县界也。”
【集解】孔安国曰:“土无塊曰壤。”
【集解】孔安国曰:“上上,第一。错,杂也,杂出第二之赋。”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中为第五。”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大陆泽在钜鹿。”
【索隐】此文改恒山、恒水皆作“常”,避汉文帝讳故也。常水出常山上曲阳县,东入滱水。卫水出常山灵寿县,东入虖池。郭璞云“大陆,今钜鹿北广河泽是已”。为亦作也。
【集解】郑玄曰:“鸟夷,东之民食鸟兽者。”孔安国曰:“服其皮,明水害除。”
【正义】《括地志》云:“靺鞨国,古肃慎也,在京东北万里已下,东及北各抵大海。其国南有白山,鸟兽草木皆白。其人处山林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至接九梯。养豕,食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贵臭秽不絜,作厕於中,圜之而居。多勇力,善射。弓长四尺,如弩,矢用楛,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葬则交木作椁,杀猪积椁上,富者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人之粮。以土上覆之,以绳系於椁。头出土上,以酒灌酹,绳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
⑪【集解】孔安国曰:“碣石,海畔之山也。”
⑫【集解】徐广曰:“海,一作‘河’。”
【索隐】《地理志》云“碣石山在北平骊城县西南”。太康《地理志》云“乐浪遂城县有碣石山,长城所起”。又水经云“在辽西临渝县南水中”。盖碣石山有二,此云“夹右碣石入于海”,当是北平之碣石。
济 、河维兖州 :九河既道 ,雷夏既泽 ,雍、、沮、会同 ,桑土既蚕 ,于是民得下丘居土 。其土黑坟 ,草繇木条 。田中下 ,赋贞 ,作十有三年乃同 。其贡漆丝,其篚织文 。浮于济、漯 ,通于河 。
【集解】郑玄曰:“言沇州之界在此两水之间。”
【集解】马融曰:“九河名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集解】郑玄曰:“雍水沮水相触而合入此泽中,《地理志》曰雷泽在济阴城阳县西北。”索隐尔雅云“水自河出为雍”也。
【正义】《括地志》云:“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雍、沮二水在雷泽西北平地也。”
【集解】孔安国曰:“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蚕。”
【集解】孔安国曰:“色黑而坟起。”
【集解】孔安国曰:“繇,茂;条,长也。”
【集解】孔安国曰:“第六。”
【集解】郑玄曰:“贞,正也。治此州正作不休,十三年乃有赋,与八州同,言功难也。其赋下下。”
【集解】孔安国曰:“地宜漆林,又宜桑蚕。织文,锦绮之属,盛之筐篚而贡焉。”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云漯水出东郡东武阳。”
【索隐】济水出河东垣县王屋山东,其流至济阴,故应劭云“济水出平原漯阴县东,漯水出东郡东武阳县北,至千乘县而入于海”。
海岱维青州 :堣夷既略 ,濰、淄其道 。其土白坟 ,海滨广潟 ,厥田斥卤 。田上下 ,赋中上 。厥贡盐絺 ,海物维错 ,岱畎丝、枲 、铅、松、怪石 ,莱夷为牧 ,其篚酓丝 。浮于汶 ,通与济⑪。
【集解】郑玄曰:“东自海,西至岱。东岳曰岱山。”
【正义】按:舜分青州为营州、辽西及辽东。
【集解】马融曰:“堣夷,地名。用功少曰略。”
【索隐】孔安国云:“东表之地称嵎夷。”按:今文尚书及帝命验并作“禺铁”,在辽西。铁,古“夷”字也。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濰水出琅邪,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
【索隐】濰水出琅邪箕县,北至都昌县入海。淄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北,东至博昌县入济也。
【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莒县濰山,濰水所出。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俗传云,禹理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之淄水也。”
【集解】徐广曰:“一作‘泽’,又作‘斥’。”
【集解】郑玄曰:“斥谓地咸卤。”
【索隐】卤音鲁。《说文》云:“卤,咸地。东方谓之斥,西方谓之卤。”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三,赋第四。”
【集解】孔安国曰:“絺,细葛。错,杂,非一种。”郑玄曰:“海物,海鱼也。鱼种类尤杂。”
【集解】孔安国曰:“畎,谷也。怪异好石似玉者。岱山之谷出此五物,皆贡之。”
【集解】孔安国曰:“莱夷,地名,可以牧放。”
【索隐】按:左传云莱人劫孔子,孔子称“夷不乱华”,又云“齐侯伐莱”,服虔以为东莱黄县是。今按:《地理志》黄县有莱山,恐即此地之夷。
【集解】孔安国曰:“酓桑蚕丝中琴瑟弦 。”隐尔雅云“檿,山桑”,是蚕食檿之丝也。
⑪【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汶水出泰山莱芜县原山,西南入济。”
海岱及淮维徐州 :淮、沂其治,蒙 、羽其艺 。大野既都 ,东原底平 。其土赤埴坟 ,草木渐包 。其田上中 ,赋中中 。贡维土五色 ,羽畎夏狄 ,峄阳孤桐 ,泗滨浮磬⑪ ,淮沂蠙珠暨鱼⑫ ,其篚玄纤缟⑬ 。浮于淮、泗⑭,通于河。
【集解】孔安国曰:“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沂水出泰山盖县。蒙,羽,二山名。”孔安国曰:“二水已治,二山可以种蓺。”
【索隐】水经云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沂水出泰山盖县艾山,南过下邳县入泗。蒙山在泰山蒙阴县西南。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殛鲧之地。
【集解】郑玄曰:“大野在山阳钜野北,名钜野泽。”孔安国曰:“水所停曰都。”
【集解】郑玄曰:“东原,地名。今东平郡即东原。”
【索隐】张华博物志云:“兖州东平郡即尚书之东原也。”
【正义】广平曰原。徐州在东,故曰东原。水去已致平复,言可耕种也。
【集解】徐广曰:“埴,黏土也。”
【集解】孔安国曰:“渐,长进;包,丛生也。”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二,赋第五。”
【集解】郑玄曰:“土五色者,所以为大社之封。”
【正义】韩诗外传云:“天子社广五丈,东方青,南方赤,西方白,北方黑,上冒以黄土。将封诸侯,各取方土,苴以白茅,以为社也。”太康地记云:“城阳姑幕有五色土,封诸侯,锡之茅土,用为社。此土即禹贡徐州土也。今属密州莒县也。”
【集解】孔安国曰:“夏狄,狄,雉名也。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
【集解】孔安国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郑玄曰:“《地理志》峄山在下邳。”
【正义】《括地志》云:“峄山在兖州邹县南二十二里。邹山记云‘邹山,古之峄山,言络绎相连属也。今犹多桐树’。”按:今独生桐,尚徵,一偏似琴瑟。
⑪【集解】孔安国曰:“泗水涯水中见石,可以为磬。”郑玄曰:“泗水出济阴乘氏也。”
【正义】《括地志》云:“泗水至彭城吕梁,出石磬。”
⑫【集解】孔安国曰:“淮、夷二水,出蠙珠及美鱼。”郑玄曰:“淮夷,淮水之上夷民也。”
【索隐】按:尚书云“徂兹淮夷,徐戎并兴”,今徐州言淮夷,则郑解为得。蠙,一作“玭”,并步玄反。臮,古“暨”字。臮,与也。言夷人所居淮水之处,有此蠙珠与鱼也。又作“滨”。滨,畔也。
⑬【集解】郑玄曰:“纤,细也。祭服之材尚细。”
【正义】玄,黑。纤,细。缟,白缯。以细缯染为黑色。
⑭【正义】《括地志》云:“泗水源在兖州泗水县东陪尾山。其源有四道,因以为名。”
淮海维扬州 :彭蠡既都,阳鸟所居 。三江既入 ,震泽致定 。竹箭既布 。其草惟夭 ,其木惟乔 ,其土涂泥 。田下下 ,赋下上上杂 。贡金三品 ,瑶 、琨 、竹箭 ,齿 、革 、羽 、旄⑪ ,岛夷卉服⑫ ,其篚织贝⑬ ,其包橘、柚锡贡⑭ 。均江海 ,通淮、泗⑮。
【集解】孔安国曰:“北据淮,南距海。”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彭蠡泽在豫章彭泽西。”孔安国曰:“随阳之鸟,鸿雁之属,冬月居此泽也。”
【索隐】都,古文尚书作“猪”。孔安国云“水所停曰猪”,郑玄云“南方谓都为猪”,则是水聚会之义。
【正义】蠡音礼。《括地志》云:“彭蠡湖在江州浔阳县东南五十二里。”
【索隐】韦昭云:“三江谓松江、钱唐江、浦阳江。”今按:《地理志》有南江、中江、北江,是为三江。其南江从会稽吴县南,东入海。中江从丹阳芜湖县西南,东至会稽阳羡县入海。北江从会稽毗陵县北,东入海。故下文“东为中江”,又“东为北江”,孔安国云“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集解】孔安国曰:“震泽,吴南太湖名。言三江已入,致定为震泽。”
【索隐】震,一作“振”。《地理志》会稽吴县“故周泰伯所封国,具区在其西,古文以为震泽”。又左传称“笠泽”,亦谓此也。
【正义】泽在苏州西南四十五里。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泽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蜆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馀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於其分处号曰三江口。顾夷吴地记云“松江东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东北入海为娄江,东南入海为东江,并松江为三江”是也。言理三江入海,非入震泽也。按:太湖西南湖州诸溪从天目山下,西北宣州诸山有溪,并下太湖。太湖东北流,各至三江口入海。其湖无通彭蠡湖及太湖处,并阻山陆。诸儒及地志等解“三江既入”皆非也。周礼职方氏云“扬州薮曰具区,川曰三江”。按:五湖、三江者,韦昭注非也。其源俱不通太湖,引解“三江既入”,失之远矣。五湖者,菱湖、游湖、莫湖、贡湖、胥湖,皆太湖东岸,五湾为五湖,盖古时应别,今并相连。菱湖在莫釐山东,周回三十馀里,西口阔二里,其口南则莫釐山,北则徐侯山,西与莫湖连。莫湖在莫釐山西及北,北与胥湖连;胥湖在胥山西,南与莫湖连:各周回五六十里,西连太湖。游湖在北二十里,在长山东,湖西口阔二里,其口东南岸树里山,西北岸长山,湖周回五六十里。贡湖在长山西,其口阔四五里,口东南长山,山南即山阳村,西北连常州无锡县老岸,湖周回一百九十里已上,湖身向东北,长七十馀里。两湖西亦连太湖。河渠书云“於吴则通渠三江、五湖”。货殖传云“夫吴有三江、五湖之利。”又太史公自叙传云“登姑苏,望五湖”是也。
【集解】孔安国曰:“水去布生。”
【集解】少长曰夭。乔,高也。
【集解】马融曰:“渐,洳也。”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九,赋第七,杂出第六。”
【集解】孔安国曰:“金、银、铜。”。郑玄曰:“铜三色也。”
【集解】孔安国曰:“瑶,琨,皆美玉也。”
⑪【集解】孔安国曰:“象齿、犀皮、鸟羽、旄牛尾也。”
【正义】周礼考工记云:“犀甲七属,兕甲六属。”郭云:“犀似水牛,猪头,大腹,庳脚,橢角,好食棘也。亦有一角者。”按:西南夷常贡旄牛尾,为旌旗之饰,书诗通谓之旄。故尚书云“右秉白旄”,诗云“建旐设旄”,皆此牛也。
⑫【集解】孔安国曰:“南海岛夷草服葛越。”
【正义】《括地志》云:“百济国西南渤海中有大岛十五所,皆邑落有人居,属百济。”又倭国,武皇后改曰日本国,在百济南,隔海依岛而居,凡百馀小国。此皆扬州之东岛夷也。按:东南之夷草服葛越,焦竹之属,越即苎祁也。
⑬【集解】孔安国曰:“织,细缯也。贝,水物也。”郑玄曰:“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凡织者,先染其丝,织之属百济。”又倭国,武皇后改即成矣。”
⑭【集解】孔安国曰:“小曰橘,大曰柚。锡命乃贡,言不常也。”郑玄曰:“有锡则贡之,或时乏则不贡。锡,所以柔金也。”
⑮【集解】郑玄曰:“均,读曰沿。沿,顺水行也。”
荆及衡阳维荆州 :江、汉朝宗于海 。九江甚中 ,沱、涔已道 ,云土、梦为治 。其土涂泥。田下中 ,赋上下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 、榦 、栝 、柏 ,砺 、砥 、砮 、丹 ,维箘簬 、楛 ,三国致贡其名 ,包匦菁茅⑪ ,其篚玄纁玑组⑫ ,九江入赐大龟⑬ 。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 ,至于南河 。
【集解】孔安国曰:“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集解】孔安国曰:“二水经此州而入海,有似於朝,百川以海为宗。宗,尊也。”
【正义】《括地志》云:“江水源出岷州南岷山,南流至益州,即东南流入蜀,至泸州,东流经三硖,过荆州,与汉水合。孙卿子云‘江水其源可以滥觞’也。”又云:“汉水源出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嶓冢山。”
【集解】孔安国曰:“江於此州界,分为九道,甚得地势之中。”郑玄曰:“《地理志》九江在寻阳南,皆东合为大江。”
【索隐】按:寻阳记九江者,乌江、蚌江、乌白江、嘉靡江、沙江、畎江、廪江、隄江、箘江。又张浈九江图所载有三里、五畎、乌土、白蚌。九江之名不同。
【集解】孔安国曰:“沱,江别名。涔,水名。”郑玄曰:“水出江为沱,汉为涔。”
【索隐】涔,亦作“潜”。沱出蜀郡郫县西,东入江。潜出汉中安阳县西,北入汉。故尔雅云“水自江出为沱,汉出为潜”。
【正义】《括地志》云:“繁江水受郫江。禹贡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源出益州新繁县。潜水一名复水,今名龙门水,源出利州绵谷县东龙门山大石穴下也。”
【集解】孔安国曰:“云梦之泽在江南,其中有平土丘,水去可为耕作畎亩之治。”
【索隐】梦,一作“瞢”,邹诞生又音蒙。按:云土、梦本二泽名,盖人以二泽相近,或合称云梦耳。知者,据左传云楚子济江入于云中,又楚子、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则是二泽各别也。韦昭曰:“云土今为县,属江夏南郡华容。”今按:《地理志》云江夏有云杜县,是其地。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八,赋第三。”
【集解】郑玄曰:“四木名。”孔安国曰:“榦,柘也。柏叶松身曰栝。”
【集解】孔安国曰:“砥细於砺,皆磨石也。砮,石中矢镞。丹,朱类也。”
【集解】徐广曰:“一作‘箭足杆’。杆即楛也,音怙。箭足者,矢镞也。或以箭足训释箘簬乎?”骃案:郑玄曰“箘簬,聆风也”。
【集解】马融曰:“言箘簬、楛三国所致贡,名善也。”
⑪【集解】郑玄曰:“匭,缠结也。菁茅,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重之,故包裹又缠结也。”
【正义】《括地志》云:“辰州卢溪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阳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
⑫【集解】孔安国曰:“此州染玄纁色善,故贡之。玑,珠类,生於水中。组,绶类也。”
⑬【集解】孔安国曰:“尺二寸曰大龟,出於九江水中。龟不常用,赐命而纳之。”
荆河惟豫州 :伊、雒、瀍 、涧既入于河 ,荥播既都 ,道荷泽 ,被明都 。其土壤,下土坟垆 。田中上 ,赋杂上中 。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 ,锡贡磬错 。浮于雒,达于河。
【集解】孔安国曰:“西南至荆山,北距河水。”
【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韩子云‘卞和得玉璞於楚之荆山’,即此也。”河,洛州北河也。
【集解】孔安国曰:“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涧出渑池山,瀍出河南北山,四水合流而入河。”
【索隐】伊水出弘农卢氏县东,洛水出弘农上洛县冢领山,瀍水出河南穀城县朁亭北,涧水出弘农新安县东,皆入于河。
【正义】《括地志》云:“伊水出虢州卢氏县东峦山,东北流入洛。洛水出商州洛南县冢领山,东流经洛州郭内,又东合伊水。瀍水出洛州新安县东,南流至洛州郭内,南入洛。涧水源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东北与穀水合流,经洛州郭内,东流入洛也。”
【集解】孔安国曰:“荥,泽名。波水已成遏都。”
【索隐】古文尚书作“荥波”,此及今文并云“荥播”。播是水播溢之义,荥是泽名。故左传云狄及卫战於荥泽。郑玄云:“今塞为平地,荥阳人犹谓其处为荥播。”
【集解】孔安国曰:“荷泽在胡陵。明都,泽名,在河东北,水流泆覆被之。”
【索隐】荷泽在济阴定陶县东。明都音孟猪。孟猪泽在梁国睢阳县东北。尔雅、左传谓之“孟诸”,今文亦为然,唯周礼称“望诸”,皆此地之一名。
【正义】《括地志》云:“荷泽在曹州济阴县东北九十里定陶城东,今名龙池,亦名九卿陂。”
【集解】孔安国曰:“垆,疏也。”马融曰:“豫州地有三等,下者坟垆也。”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四,赋第二,又杂出第一。”
【集解】孔安国曰:“细绵也。”
【集解】孔安国曰:“治玉石曰错,治磬错也。”
华阳黑水惟梁州 :汶、嶓既艺 ,沱、涔既道 ,蔡 、蒙 旅平 ,和夷厎绩 。其土青骊 。田下上 ,赋下中三错 。贡璆 、铁、银、镂 、砮、磬 ,熊、罴、狐、貍、织皮 。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⑪ ,入于渭,乱于河⑫ 。
【集解】孔安国曰:“东据华山之南,西距黑水。”
【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梁州城固县西北太山。”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岷山在蜀郡湔氐道,嶓冢山在汉阳西。”
【索隐】汶,一作“{岷日}”,又作“郤”。郤山,封禅书一云渎山,在蜀都湔氐道西徼,江水所出。嶓冢山在陇西西县,汉水所出也。
【正义】《括地志》云:“岷山在岷州溢乐县南一里,连绵至蜀二千里,皆名岷山。嶓冢山在梁州金牛县东二十八里。”湔音子践反。氐音丁奚反。
【集解】孔安国曰:“沱、潜发源此州,入荆州。”
【集解】孔安国曰:“蔡,蒙,二山名。祭山曰旅。平言治功毕也。”郑玄曰:“《地理志》蔡、蒙在汉嘉县。”
【索隐】此非徐州之蒙,在蜀郡青衣县。青衣后改为汉嘉。蔡山不知所在也。蒙,县名。
【正义】《括地志》云:“蒙山在雅州严道县南十里。”
【集解】马融曰:“和夷,地名也。”
【集解】孔安国曰:“色青黑也。”
【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七,赋第八,杂出第七第九三等。”
【集解】孔安国曰:“璆,玉名。”郑玄曰:“黄金之美者谓之镠。镂,刚铁,可以刻镂也。”
【集解】孔安国曰:“贡四兽之皮也。织皮,今罽也。”
【集解】马融曰:“治西倾山因桓水是来,言无馀道也。”郑玄曰:“《地理志》西倾山在陇西临洮。”
【索隐】西倾在陇西临洮县西南。桓水出蜀郡郤山西南,行羌中入南海也。
【正义】《括地志》云:“西倾山今{山强}台山,在洮州临潭县西南三百三十六里。”
⑪【集解】孔安国曰:“汉上水为沔。”郑玄曰:“或谓汉为沔。”
⑫【集解】孔安国曰:“正绝流曰乱。”
黑水西河 惟雍州 :弱水既西 ,泾属渭汭 。漆、沮既从 ,沣 水所同 。荆、岐已旅 ,终南 、敦物至于鸟鼠 。原隰厎绩 ,至于都野 。三危既度 ,三苗大序⑪ 。其土黄壤 。田上上 ,赋中下⑫ 。贡璆 、琳 、琅玕⑬ 。浮于积石 ,至于龙门西河⑭ ,会于渭汭⑮ 。织皮昆仑、析支、渠搜 ,西戎即序⑯ 。
【集解】孔安国曰:“西距黑水,东据河。龙门之河在冀州西。”
【索隐】《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郑玄引地说云“三危山,黑水出其南”。山海经“黑水出昆仑墟西北隅”也。
【集解】孔安国曰:“导之西流,至于合黎。”郑玄曰:“众水皆东,此独西流也。”
【索隐】按:水经云“弱水出张掖删丹县西北,至酒泉会水县入合黎山腹”。山海经云“弱水出昆仑墟西南隅”也。
【集解】孔安国曰:“属,逮也。水北曰汭。言治泾水入於渭也。”郑玄曰:“《地理志》泾水出安定泾阳。”
【索隐】渭水出首阳县鸟鼠同穴山。《说文》云:“水相入曰汭。”
【正义】《括地志》云:“泾水源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泾谷。渭水源出渭州渭原县西七十六里鸟鼠山,今名青雀山。渭有三源,并出鸟鼠山,东流入河。”按:言理泾水及至渭水,又理漆、沮亦从渭流,复理沣水,亦同入渭者也。
【正义】《括地志》云:“漆水源出岐州普润县东南岐山漆溪,东入渭。沮水一名石川水,源出雍州富平县,东入栎阳县南。汉高帝於栎阳置万年县。十三州志云‘万年县南有泾、渭,北有小河,即沮水也’。诗云古公去邠度漆、沮,即此二水。”
【集解】音丰。
【集解】孔安国曰:“漆、沮之水已从入渭。沣水所同,同于渭也。”
【索隐】漆、沮二水,漆水出右扶风漆县西,沮水《地理志》无文,而水经以沄水出北地直路县,东过冯翊祋祤县入洛。《说文》亦以漆、沮各是一水名。孔安国独以为一,又云是洛水。沣水出右扶风鄠县东南,北过上林苑。
【正义】《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
【集解】孔安国曰:“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也。”
【正义】《括地志》云:“荆山在雍州富平县,今名掘陵原。岐山在岐州岐山县东北十里。”尚书正义云:“洪水时祭祀礼废。已旅祭,言理水功毕也。”按:雍州荆山即黄帝及禹铸鼎地也。襄州荆山县西荆山即卞和得玉璞者。
【集解】孔安国曰:“三山名,言相望也。”郑玄曰:“《地理志》终南、敦物皆在右扶风武功也。”
【索隐】按:左传中南山,杜预以为终南山。《地理志》云“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山古文以为敦物”,皆在扶风武功县东。
【正义】《括地志》云:“终南山一名中南山,一名太一山,一名南山,一名橘山,一名楚山,一名山,一名周南山,一名地肺山,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都野在武威,名曰休屠泽。”
【正义】原隰,幽州地也。按:原,高平地也。隰,低下地也。言从渭州致功,西北至凉州都野、沙州三危山也。《括地志》云:“都野泽在凉州姑臧县东北二百八十里。”
【索隐】郑玄引河图及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岐山相连”。度,刘伯庄音田各反,尚书作“宅”。
⑪【集解】孔安国曰:“西裔之山己可居,三苗之族大有次序,禹之功也。”
⑫【集解】孔安国曰:“田第一,赋第六,人功少。”
⑬【集解】孔安国曰:“璆,琳,皆玉名。琅玕,石而似珠者。”
⑭【集解】孔安国曰:“积石山在金城西南,河所经也。龙门山在河东之西界。”
【索隐】积石在金城河关县西南。龙门山在左冯翊夏阳县西北。
【正义】《括地志》云:“积石山今名小积石,在河州枹罕县西七里。河州在京西一千四百七十二里。龙门山在同州韩城县北五十里。李奇云‘禹凿通河水处,广八十步’。三秦记云‘龙门水悬船而行,两旁有山,水陆不通,龟鱼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故云暴鰓点额龙门下’。”按:河在冀州西,故云西河也。禹发源河水小积石山,浮河东北下,历灵、胜北而南行,至于龙门,皆雍州地也。
⑮【正义】水经云“河水又南至潼关,渭水从西注之”也。
⑯【集解】孔安国曰:“织皮,毛布。此四国在荒服之外,流沙之内。羌、髳之属皆就次序,美禹之功及戎狄也。”
【索隐】郑玄以为衣皮之人居昆仑、析支、渠搜,三山皆在西戎。王肃曰“昆仑在临羌西,析支在河关西,西戎在西域”。王肃以为地名,而不言渠搜。今按:《地理志》金城临羌县有昆仑祠,敦煌广至县有昆仑障,朔方有渠搜县。
道九山 :汧及岐至于荆山 ,逾于河;壶口 、雷首 至于太岳 ;砥柱 、析城至于王屋 ;太行、常山至于碣石 ,入于海 ;西倾、朱圉 、鸟鼠 至于太华 ;熊耳 、外方 、桐柏至于负尾 ;道嶓冢,至于荆山 ;内方至于大别⑪ ;汶山之阳至衡山⑫,过九江,至于敷浅原⑬ 。
【索隐】汧、壶口、砥柱、太行、西倾、熊耳、嶓冢、内方、郤是九山也。古分为三条,故《地理志》有北条之荆山。马融以汧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嶓冢为南条。郑玄分四列,汧为阴列,西倾次阴列,嶓冢为阳列,郤山次阳列。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汧在右扶风也。”
【索隐】汧,一作“岍”。按:有汧水,故其字或从“山”或从“水”,犹郤山然也。《地理志》云吴山在汧县西,古文以为汧山。岐山在右扶风美阳县西北;荆山在左冯翊怀德县南也。
【正义】《括地志》云:“汧山在陇州汧源县西六十里。其山东邻岐、岫,西接陇冈,汧水出焉。岐山在岐州。”
【索隐】雷首山在河东蒲阪县东南。
【集解】孔安国曰:“三山在冀州;太岳在上党西也。”
【索隐】即霍泰山也。已见上。
【正义】《括地志》云:“壶口在慈州吉昌县西南。雷首山在蒲州河东县。太岳,霍山也,在沁州沁源县。”
【集解】孔安国曰:“此三山在冀州南河之北。”
【索隐】析城山在河东濩泽县西南。王屋山在河东垣县东北。水经云砥柱山在河东大阳县南河水中也。
【正义】《括地志》云:“厎柱山,俗名三门山,在陕州硖石县东北五十里黄河之中。孔安国云‘厎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括地志》云:“析城山在泽州阳城县西南七十里。注水经云‘析城山甚高峻,上平坦,有二泉,东浊西清,左右不生草木’。”《括地志》云:“王屋山在怀州王屋县北十里。古今地名云‘山方七百里,山高万仞,本冀州之河阳山也’。”
【集解】孔安国曰:“此二山连延,东北接碣石,而入于沧海。”
【索隐】太行山在河内山阳县西北。常山,恒山是也,在常山郡上曲阳县西北。
【正义】《括地志》云:“太行山在怀州河内县北二十五里,有羊肠阪。恒山在定州恒阳县西北百四十里。道书福地记云‘恒山高三千三百丈,上方二十里,有太玄之泉,神草十九种,可度俗’。”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曰朱圉在汉阳南。”孔安国曰:“鸟鼠山,渭水所山,在陇西之西。”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太华山在弘农华阴南。”
【索隐】圉,一作“圄”。朱圉山在天水冀县南。鸟鼠山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太华即敦物山。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熊耳在卢氏东。外方在颍川。嵩高山、桐柏山在南阳平氏东南。陪尾在江夏安陆东北,若横尾者。”
【索隐】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外方山即颍川嵩高县嵩高山,古文尚书亦以为外方山。桐柏山一名大复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陪尾山在江夏安陆县东北,《地理志》谓之横尾山。负音陪也。
【正义】《括地志》云:“华山在华州华阴县南八里。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嵩高山亦名太室山,亦名外方山,在洛州阳城县北二十三里也。桐柏山在唐州桐柏县东南五十里,淮水出焉。横尾山,古陪尾山也,在安州安陆县北六十里。”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荆山在南郡临沮。”
【索隐】此东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隅也。
【正义】《括地志》云:“嶓冢山在梁州。荆山在襄州荆山县西八十里也。”又云:“荆山县本汉临沮县地也。沮水即汉水也。”按:孙叔敖激沮水为云梦泽是也。
⑪【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内方在竟陵,名立章山。大别在庐江安丰县。”
【索隐】内方山在竟陵县东北。大别山在六安国安丰县,今土人谓之甑山。
【正义】《括地志》云:“章山在荆州长林县东北六十里。今汉水附章山之东,与经史符会。”按:大别山,今沙洲在山上,汉江经其左,今俗犹云甑山。注云“在安丰”,非汉所经也。
⑫【索隐】在长沙湘南县东南。广雅云:“岣嵝谓之衡山。”
【正义】《括地志》云:“岷山在茂州汶川县。衡山在衡州湘潭县西四十一里。”
⑬【集解】徐广曰:“浅,一作‘灭’。”骃案:孔安国曰“敷浅原一名傅阳山,在豫章”。
【索隐】豫章历陵县南有傅阳山,一名敷浅原也。
道九川 :弱水至于合黎 ,余波入于流沙 。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道河积石 ,至于龙门,南至华阴 ,东至砥柱 ,又东至于盟津 ,东过雒汭 ,至于大邳 ,北过降水 ,至于大陆 ,北播为九河 ,同为逆河⑪ ,入于海⑫。嶓冢道瀁 ,东流为汉⑬,又东为苍浪之水⑭ ,过三澨 ,入于大别⑮,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⑯,东为北江,入于海⑰。汶山道江 ,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⑱,过九江,至于东陵⑲,东迤北会于汇⑳ ,东为中江 ,入于海 。道沇水 ,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 ,东出陶丘北 ,又东至于荷 ,又东北会于汶 ,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 ,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道渭自鸟鼠同穴 ,东会于沣 ,又东北至于泾 ,东过漆、沮,入于河 。道雒自熊耳 ,东北会于涧、瀍 ,又东会于伊 ,东北入于河 。
【索隐】弱、黑、河、瀁、江、沇、淮、渭、洛为九川。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弱水出张掖。”孔安国曰:“合黎,水名,在流沙东。”
【索隐】水经云合黎山在酒泉会水县东北。郑玄引地说亦以为然。孔安国云水名,当是其山有水,故所记各不同。
【正义】《括地志》云:“兰门山,一名合黎,一名穷石山,在甘州删丹县西南七十里。淮南子云‘弱水源出穷石山’。”又云:“合黎,一名羌谷水,一名鲜水,一名覆表水,今名副投河,亦名张掖河,南自吐谷浑界流入甘州张掖县。”今按:合黎水出临松县临松山东,而北流历张掖故城下,又北流经张掖县二十三里,又北流经合黎山,折而北流,经流沙碛之西入居延海,行千五百里。合黎山,张掖县西北二百里也。
【集解】孔安国曰:“弱水馀波西溢入流沙。”郑玄曰:“《地理志》流沙在居延北,名居延泽。地记曰‘弱水西流入合黎山腹,馀波入于流沙,通于南海’。”马融、王肃皆云合黎、流沙是地名。
【索隐】《地理志》云“张掖居延县西北有居延泽,古文以为流沙”。广志“流沙在玉门关外,有居延泽、居延城”。又山海经云“流沙出钟山,西南行昆仑墟入海”。按:是地兼有水,故一云地名,一云水名,马郑不同,抑有由也。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益州滇池有黑水祠,而不记此山水所在。地记曰‘三危山在鸟鼠之西南’。”孔安国曰:“黑水自北而南,经三危过梁州,入南海也。”
【正义】《括地志》云:“黑水源出伊州伊吾县北百二十里,又南流二千里而绝。三危山在沙州敦煌县东南四十里。”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岷江下至扬州东入海也。其黑水源在伊州,从伊州东南三千馀里至鄯州,鄯州东南四百馀里至河州,入黄河。河州有小积石山,即禹贡“浮於积石,至於龙门”者。然黄河源从西南下,出大昆仑东北隅,东北流经于阗,入盐泽,即东南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小积石山,又东北流,来处极远。其黑水,当洪水时合从黄河而行,何得入于南海?南海去此甚远,阻隔南山、陇山、岷山之属。当是洪水浩浩处,西戎不深致功,古文故有疏略也。
【索隐】尔雅云:“河出昆仑墟,其色白。”汉书西域传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于阗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一名盐泽。其水停居,冬夏不增减,潜行地中,南出积石为中国河。”是河源发昆仑,禹导河自积石而加功也。
【集解】孔安国曰:“至华山北而东行。”
【正义】华阴县在华山北,本魏之阴晋县,秦惠文王更名宁秦,汉高帝改曰华阴。
【集解】孔安国曰:“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也。在西虢之界。”
【正义】砥柱山俗名三门山,禹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门也。
【集解】孔安国曰:“在洛北。”
【索隐】盟,古“孟”字。孟津在河阳。十三州记云“河阳县在河上,即孟津”是也。
【正义】杜预云:“盟,河内郡河阳县南孟津也,在洛阳城北。都道所凑,古今为津,武王度之,近代呼为武济。”《括地志》云:“盟津,周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津。亦曰孟津,又曰富平津。水经云小平津,今云河阳津是也。”
【集解】孔安国曰:“洛汭,洛入河处。山再成曰邳。”
【索隐】尔雅云“山一成曰邳”。或以为成皋县山是。
【正义】李巡云:“山再重曰英,一重曰邳。”《括地志》云:“大邳山,今名黎阳东山,又曰青坛山,在卫州黎阳南七里。张揖云今成皋,非也。”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降水在信都。”孔安国曰:“大陆,泽名。”
【索隐】《地理志》降水字从“系”,出信都国,与虖池、漳河水并流入海。大陆在钜鹿郡。尔雅云“晋有大陆”,郭璞以为此泽也。
【正义】《括地志》云:“降水源出潞州屯留县西南,东北流,至冀州入海。”
⑪【集解】郑玄曰:“下尾合名曰逆河,言相向迎受也。”
⑫【正义】播,布也。河至冀州,分布为九河,下至沧州,更同合为一大河,名曰逆河,而夹右碣石入于渤海也。
⑬【集解】郑玄曰:“《地理志》瀁水出陇西氐道,至武都为汉,至江夏谓之夏水。”
【索隐】水经云瀁水出陇西氐道县嶓冢山,东至武都沮县为汉水。《地理志》云至江夏谓之夏水。山海经亦以汉出嶓冢山。故孔安国云“泉始出山为瀁水,东南流为沔水,至汉中东流为汉水”。
【正义】《括地志》云:“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瀁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
⑭【集解】孔安国曰:“别流也。在荆州。”
【索隐】马融、郑玄皆以沧浪为夏水,即汉河之别流也。渔父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是此水也。
【正义】《括地志》云:“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地记云‘水出荆山,东南流为沧浪水’。”
⑮【集解】孔安国曰:“三澨,水名。”郑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
【索隐】水经云“三澨,地名,在南郡邔县北”。孔安国、郑玄以为水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澨水。参音去声。
⑯【集解】孔安国曰:“汇,回也。水东回为彭蠡大泽。”
⑰【集解】孔安国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道入震泽,遂为北江而入海。”
⑱【集解】孔安国及马融、王肃皆以醴为水名。郑玄曰:“醴,陵名也。大阜曰陵。长沙有醴陵县。”
【索隐】按:骚人所歌“濯余佩於醴浦”,明醴是水。孔安国、马融解得其实。又虞喜志林以醴是江、沅之别流,而醴字作“澧”也。
⑲【集解】孔安国曰:“东陵,地名。”
⑳【集解】孔安国曰:“迤,溢也。东溢分流都共北会彭蠡。”
【集解】孔安国曰:“有北有中,南可知也。”
【正义】《括地志》云:“禹贡三江俱会于彭蠡,合为一江,入于海。”
【集解】郑玄曰:“《地理志》沇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东至河内武德入河,泆为荥。”孔安国曰:“济在温西北。荥泽在敖仓东南。”
【索隐】水经云:“自河东垣县王屋山东流为沇水,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正义】《括地志》云:“沇水出怀州王屋县北十里王屋山顶,岩下石泉渟不流,其深不测,既见而伏,至济源县西北二里平地,其源重发,而东南流,为汜水。”水经云沇东至温县西北为{马砉}水,又南当巩县之北,南入于河。释名云:“济者,济也。”下“济”子细反。按:济水入河而南,截度河南岸溢荥泽,在郑州荥泽县西北四里。今无水,成平地。
【集解】孔安国曰:“陶丘,丘再成者也。”郑玄曰:“《地理志》陶丘在济阴定陶西。”
【正义】《括地志》云:“陶丘在濮州鄄城西南二十四里。又云在曹州城中。徐才宗国都城记云此城中高丘,即古之陶丘。”
【集解】孔安国曰:“荷泽之水。”
【正义】汶音问。地埋志云汶水出泰山郡莱芜县原山,西南入{马砉}。
【正义】地埋志云桐柏山在南阳平氏县东南,淮水所出。按:在唐州东五十馀里。
【集解】孔安国曰:“与泗、沂二水合入海。”
【集解】孔安国曰:“鸟鼠共为雄雌同穴处,此山遂名曰鸟鼠,渭水出焉。”
【正义】《括地志》云:“鸟鼠山,今名青雀山,在渭州渭源县西七十六里。山海经云‘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郭璞注云‘今在陇西首阳县西南。山有鸟鼠同穴。鸟名狖。鼠名鼣,如人家鼠而短尾。狖似鵽而小,黄黑色。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狖音余。鼣,扶废反。鵽音丁刮反,似雉也。
【正义】沣音丰。《括地志》云:“雍州鄠县终南山,沣水出焉,北入渭也。”
【正义】《括地志》云:“泾水出原州百泉县西南笄头山出泾谷,东南流入渭也。”
【集解】孔安国曰:“漆,沮,二水名,亦曰洛水,出冯翊北。”
【集解】孔安国曰:“在宜阳之西。”
【正义】《括地志》云:“洛水出商州洛南县西冢岭山,东北流入河。熊耳山在虢州卢氏县南五十里,洛所经。”
【集解】孔安国曰:“会于河南城南。”
【正义】《括地志》云:“涧水出洛州新安县东白石山阴。”《地理志》云瀍水出河南穀城县朁亭北,东南入於洛。
【集解】孔安国曰:“会於洛阳之南。”
【集解】孔安国曰:“合於巩之东也。”
于是九州攸同 ,四奥既居 ,九山刊旅 ,九川涤原 ,九泽既陂 ,四海会同 。六府甚修 ,众土交正 ,致慎财赋 ,咸则三壤成赋 。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 ,不距朕行 。”
【集解】孔安国曰:“四方之宅已可居也。”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名山已槎木通道而旅祭也。”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川已涤除无壅塞也。”
【集解】孔安国曰:“九州之泽皆已陂障无决溢也。”
【集解】孔安国曰:“六府,金、木、水、火、土、穀。”
【集解】郑玄曰:“众土美恶及高下得其正矣。亦致其贡篚,慎奉其财物之税,皆法定制而入之也。”
【集解】郑玄曰:“三壤,上、中、下各三等也。”
【集解】郑玄曰:“中即九州也。天子建其国,诸侯祚之土,赐之姓,命之氏,其敬悦天子之德既先,又不距违我天子政教所行。”
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 :百里赋纳总 ,二百里纳铚 ,三百里纳秸服 ,四百里粟 ,五百里米 。甸服外五百里侯服 :百里采 ,二百里任国 ,三百里诸侯 。侯服外五百里绥服 :三百里揆文教⑪ ,二百里奋武卫⑫ 。绥服外五百里要服⑬ :三百里夷⑭ ,二百里蔡⑮ 。要服外五百里荒服⑯ :三百里蛮⑰ ,二百里流⑱ 。
【集解】孔安国曰:“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内。”
【集解】孔安国曰:“甸内近王城者。禾稿曰{糹忽},供饲国马也。”
【索隐】《说文》云:{糹忽},聚束草也。”
【集解】孔安国曰:“所铚刈谓禾穗。”【索隐】《说文》云:“铚,穫禾短鎌也。”
【集解】孔安国曰:“秸,稿也。服稿役。”
【索隐】礼郊特牲云“蒲越稿秸之美”,则秸是稿之类也。
【集解】孔安国曰:“所纳精者少,粗者多。”
【集解】孔安国曰:“侯,候也。斥候而服事也。”
【集解】马融曰:“采,事也。各受王事者。”
【集解】孔安国曰:“任王事者。”
【集解】孔安国曰:“三百里同为王者斥候,故合三为一名。”
【集解】孔安国曰:“绥,安也。服王者政教。”
⑪【集解】孔安国曰:“揆,度也。度王者文教而行之,三百里皆同。”
⑫【集解】孔安国曰:“文教之外二百里奋武卫,天子所以安。”
⑬【集解】孔安国曰:“要束以文教也。”
⑭【集解】孔安国曰:“守平常之教,事王者而已。”
⑮【集解】马融曰:“蔡,法。受王者刑法而已。”
⑯【集解】马融曰:“政教荒忽,因其故俗而治之。”
⑰【集解】马融曰:“蛮,慢也。礼简怠慢,来不距,去不禁。”
⑱【集解】马融曰:“流行无城郭常居。”
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朔 、南暨 :声教讫于四海 。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天下于是太平治。
【集解】郑玄曰:“朔,北方也。”
【正义】帝,尧也。玄,水色。以禹理水功成,故锡玄圭,以表显之。自此已上并尚书禹贡文。
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皋陶述其谋曰:“信其道德 ,谋明辅和。”禹曰:“然,如何?”皋陶曰:“于 !慎其身修 ,思长 ,敦序九族 ,众明高翼,近可远在已 。”禹拜美言,曰:“然。”皋陶曰:“于!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皆若是,惟帝其难之 。知人则智,能官人 ;能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知能惠,何忧乎驩兜 ,何迁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善色佞人 ?”皋陶曰:“然,于!亦行有九德,亦言其有德。”乃言曰:“始事事 ,宽而栗 ,柔而立 ,愿而共⑪ ,治而敬,扰而毅⑫ ,直而温,简而廉 ,刚而实,强而义 ,章其有常 ,吉哉⑬ 。日宣三德 ,蚤夜翊明有家⑭ 。日严振敬六德 ,亮采有国⑮ 。翕受普施 ,九德咸事 ,俊乂在官⑯ ,百吏肃谨 。毋教邪淫奇谋。非其人居其官,是谓乱天事⑰ 。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⑱。吾言厎可行乎?”禹曰:“女言致可绩行。”皋陶曰:“余未有知,思赞道哉⑲。”
【正义】士若大理卿也。
【正义】於音乌,叹美之辞。
【正义】绝句。
【集解】孔安国曰:“慎修其身,思为长久之道。”
【集解】郑玄曰:“次序九族而亲之,以众贤明作羽翼之臣,此政由近可以及远也。”
【集解】孔安国曰:“言帝尧亦以为难。”
【集解】郑玄曰:“禹为父隐,故言不及鲧。”
【集解】孔安国曰:“言其人有德,必言其所行事,因事以为验。”
【集解】孔安国曰:“性宽弘而能庄栗。”
【集解】孔安国曰:“和柔而能立事。”
⑪【集解】孔安国曰:“悫愿而恭敬。”
⑫【集解】徐广曰:“扰,一作‘柔’。”骃案:孔安国曰“扰,顺也。致果为毅”。
⑬【集解】孔安国曰:“章,明也。吉,善也。”
⑭【集解】孔安国曰:“三德,九德之中有其三也。卿大夫称家,明行之可以为卿大夫。”
⑮【集解】孔安国曰:“严,敬也。行六德以信治政事,可为诸侯也。”马融曰:“亮,信;采,事也。”
⑯【集解】孔安国曰:“翕,合也。能合受三六之德而用之,以布施政教,使九德之人皆用事。谓天子如此,则俊德理能之士并皆在官也”
⑰【索隐】此取尚书皋陶谟为文,断绝殊无次序,即班固所谓“疏略抵捂”是也,今亦不能深考。
⑱【集解】孔安国曰:“言用五刑必当。”
⑲【正义】皋陶云我未有所知,思之审赞於古道耳。谦辞也。已上并尚书皋陶谟文,略其经,不全备也。
帝舜谓禹曰:“女亦昌言 。”禹拜曰;“于,予何言!予思日孳孳 。”皋陶难禹曰:“何谓孳孳?”禹曰:“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皆服于水。予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 。与益予众庶稻鲜食 。以决九川致四海 ,浚畎浍 致之川 。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补不足,徙居。众民乃定,万国为治。”皋陶曰:“然,此而美也 。”
【正义】行,寒孟反。刊,口寒反。
【集解】孔安国曰:“鸟兽新杀曰鲜。”
【索隐】予音与。上“与”谓“同与”之“与”,下“予”谓“施予”之“予”。此禹言其与益施予众庶之稻粮。
【集解】郑玄曰:“畎浍,田间沟也。”
禹曰:“於,帝!慎乃在位,安尔止 。辅德,天下大应。清意以昭 待上帝命,天其重命用休 。”帝曰:“吁,臣哉,臣哉!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有民 ,女辅之 。余欲观古人之象 。日月星辰,作文绣服色,女明之。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 ,来始滑,以出入五言 ,女听 。予即辟 ,女匡拂予 。女无面谀。退而谤予。敬四辅臣 。诸众谗嬖臣 ,君 德诚施皆清矣。”禹曰:“然。帝即不时 ,布同善恶则毋功 。”
【集解】郑玄曰:“安汝之所止,无妄动,动则扰民。”
【集解】郑玄曰:“天将重命汝以美应,谓符瑞也。”
【集解】马融曰:“我欲左右助民,汝当翼成我也。”
【集解】尚书“滑”字作“曶”,音忽。郑玄曰:“曶者。臣见君所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以出内政教於五官。”
【索隐】古文尚书作“在治忽”,今文作“采政忽”,先儒各随字解之。今此云“来始滑”,於义无所通。盖来采字相近,滑忽声相乱,始又与治相似,因误为“来始滑”,今依今文音“采政忽”三字。刘伯庄云“听诸侯能为政及怠忽者”,是也。五言谓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郑玄以为“出纳政教五官”,非也。
【集解】尚书大传曰:“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
【集解】徐广曰:“一作‘吾’。”
【索隐】“诸众谗嬖臣”为一句,“君”字宜属下文。
【集解】孔安国曰:“帝用臣不是,则贤愚并位,优劣共流故也。”
帝曰 :“毋若丹朱傲,维慢游是好 ,毋水行舟,朋淫于家 ,用绝其世 。予不能顺是 。”禹曰:“予娶涂山 ,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 ,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 ,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外薄四海 ,咸建五长 ,各道有功 。苗顽不即功 ,帝其念哉。”帝曰:“道吾德,乃女功序之也 。”
【正义】此二字及下“禹曰”,尚书并无。太史公有四字,帝及禹相答极为次序,当应别见书。
【集解】郑玄曰:“朋淫,淫门内。”
【集解】孔安国曰:“涂山,国名。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
【索隐】杜预云“涂山在寿春东北”,皇甫谧云“今九江当涂有禹庙”,则涂山在江南也。《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又按:尚书云“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今此云“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盖今文尚书脱漏,太史公取以为言,亦不稽其本意。岂有辛壬娶妻,经二日生子?不经之甚。
【正义】此五字为一句。禹辛日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又,一云过门不入,不得有子爱之心。帝系云“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是生启”也。
【集解】孔安国曰:“薄,迫。言至海也。”
【正义】尔雅云:“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释名云:“海,晦也。”按:夷蛮晦昧无知,故云四海也。
【集解】孔安国曰:“诸侯五国,立贤者一人为方伯,谓之五长,以相统治。”
【集解】孔安国曰:“三苗顽凶,不得就官,善恶分别。”
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 。舜德大明。
【索隐】谓不用命之人,则亦以刑罚而从之。
于是夔行乐 ,祖考至 ,群后相让 ,鸟兽翔舞,《箫韶》九成 ,凤皇来仪 ,百兽率舞 ,百官信谐 。帝用此作歌曰:“陟天之命 ,维时维几 。”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 ,百工熙哉 !”皋陶拜手 稽首扬言曰 :“念哉 ,率为兴事 ,慎乃宪 ,敬哉 !”乃更为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又歌曰:“元首丛脞哉 ,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帝拜曰:“然,往钦哉 !”于是天下皆宗禹之明度数声乐 ,为山川神主。
【正义】若今太常卿也。
【集解】孔安国曰:“箫韶,舜乐名。备乐九奏而致凤皇也。”
【集解】孔安国曰:“奉正天命以临民,惟在顺时,惟在慎微。”
【集解】孔安国曰:“股肱之臣喜乐尽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业乃广。”
【集解】郑玄曰:“使群臣念帝之戒。”
【集解】孔安国曰:“率臣下为起治之事,当慎汝法度,敬其职。”
【集解】孔安国曰:“丛脞,细碎无大略也。君如此,则臣懈惰,万事堕废也。”
【集解】徐广曰:“舜本纪云禹乃兴九韶之乐。”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十七年 而帝舜崩 。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 。
【集解】刘熙曰:“若此,则舜格于文祖,三年之后,摄禹使得祭祀与?”
【集解】刘熙曰:“今颍川阳城是也。”
【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集解】礼纬曰:“祖以吞薏苡生。”
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封皋陶之后于英 、六 ,或在许 。而后举益,任之政 。
【正义】帝王纪云:“皋陶生於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赐姓曰偃。尧禅舜,命之作士。舜禅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贤,荐之於天,将有禅之意。未及禅,会皋陶卒。”《括地志》云:“咎繇墓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里故六城东,东都陂内大冢也。”
【集解】徐广曰:“史记皆作‘英’字,而以英布是此苗裔。”
【索隐】《地理志》六安国六县,咎繇后偃姓所封国。英地阙,不知所在,以为黥布是其后也。
【正义】英盖蓼也。《括地志》云:“光州固始县,本春秋时蓼国。偃姓,皋陶之后也。左传云子燮灭蓼。太康地志云蓼国先在南阳故县,今豫州郾县界故胡城是,后徙於此。”《括地志》云:“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县南一百三十二里。春秋文五年秋,楚成大心灭之。”
【集解】《皇览》曰:“皋陶冢在庐江六县。”
【索隐】许在颍川。
【正义】《括地志》云:“许故城在许州许昌县南三十里,本汉许县,故许国也。”
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集解】皇甫谧曰:“年百岁也。”
【集解】孟子“阳”字作“阴”。刘熙曰:“崈高之北。”
【正义】按:阴即阳城也。《括地志》云:“阳城县在箕山北十三里。”又恐“箕”字误,本是“嵩”字,而字相似。其阳城县在嵩山南二十三里,则为嵩山之阳也。
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
有扈氏不服 ,启伐之,大战于甘 。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启曰:“嗟!六事之人 ,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 ,怠弃三正 ,天用剿绝其命 。今予维共行天之罚 。左不攻于左 ,右不攻于右 ,女不共命 。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 。用命 ,赏于祖 ;不用命 ,僇于社⑪ ,予则帑僇女⑫。”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集解】《地理志》曰扶风鄠县是扈国。
【索隐】《地理志》曰扶风县鄠是扈国。
【正义】《括地志》云:“雍州南鄠县本夏之扈国也。《地理志》云鄠县,古扈国,有户亭。训纂云户、扈、鄠三字,一也,古今字不同耳。”
【集解】马融曰:“甘,有扈氏南郊地名。”
【索隐】夏启所伐,鄠南有甘亭。
【集解】孔安国曰:“天子六军,其将皆命卿也。”
【集解】孔安国曰:“各有军事,故曰六事。”
【集解】郑玄曰:“五行,四时盛德所行之政也。威侮,暴逆之。三正,天、地、人之正道。”
【集解】孔安国曰:“剿,截也。”
【集解】孔安国曰:“共,奉也。”
【集解】郑玄曰:“左,车左。右,车右。”
【集解】孔安国曰:“御以正马为政也。三者有失,皆不奉我命也。”
【集解】孔安国曰:“天子亲征,必载迁庙之祖主行。有功即赏祖主前,示不专也。”
⑪【集解】孔安国曰:“又载社主,谓之社事。奔北,则僇之社主前。社主阴,阴主杀也。”
⑫【集解】孔安国曰:“非但止身,辱及女子,言耻累之。”
夏后帝启崩 ,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 ,昆弟五人 ,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
【集解】徐广曰:“皇甫谧曰夏启元年甲辰,十年癸丑崩。”
【集解】孔安国曰:“盘于游田,不恤民事,为羿所逐,不得反国。”
【索隐】皇甫谧云号五观也。
【集解】孔安国曰:“太康五弟与其母待太康于洛水之北,怨其不反,故作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 ,废时乱日 。胤往征之 ,作《胤征》 。
【集解】孔安国曰:“羲氏,和氏,掌天地四时之官。太康之后,沈湎于酒,废天时,乱甲乙也。”
【集解】孔安国曰:“胤国之君受王命往征之。”郑玄曰:“胤,臣名。”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 。帝少康崩,子帝予 立。帝予崩,子帝槐 立。帝槐崩,子帝芒 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 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厪 立。帝厪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 ,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 ,未得豢龙氏 。陶唐既衰 ,其后有刘累 ,学扰龙 于豢龙氏 ,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⑪,受豕韦之后⑫ 。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⑬。
【索隐】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浞因羿室,生浇及豷。使浇灭斟灌氏及斟寻氏,而相为浇所灭,后缗归于有仍,生少康。有夏之臣靡,自有鬲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少康灭浇于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然则帝相自被篡杀,中间经羿浞二氏,盖三数十年。而此纪总不言之,直云帝相崩,子少康立,疏略之甚。
【正义】帝王纪云:“帝羿有穷氏未闻其先何姓。帝喾以上,世掌射正。至喾,赐以彤弓素矢,封之於鉏,为帝司射,历虞、夏。羿学射於吉甫,其臂长,故以善射闻。及夏之衰,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帝相徙于商丘,依同姓诸侯斟寻。羿恃其善射,不修民事,淫于田兽,弃其良臣武罗、伯姻、熊髡、尨圉而信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伯明后以谗弃之,而羿以为己相。寒浞杀羿於桃梧,而烹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之,死于穷门。浞遂代夏,立为帝。寒浞袭有穷之号,因羿之室,生奡及豷。奡多力,能陆地行舟。使奡帅师灭斟灌、斟寻,杀夏帝相,封奡於过,封豷于戈。恃其诈力,不恤民事。初,奡之杀帝相也,妃有仍氏女曰后缗,归有仍,生少康。初,夏之遗臣曰靡,事羿,羿死,逃於有鬲氏,收斟寻二国馀烬,杀寒浞,立少康,灭奡於过,后杼灭豷于戈,有穷遂亡也。”按:帝相被篡,历羿浞二世,四十年,而此纪不说,亦马迁所为疏略也。奡音五告反。豷音许器反。《括地志》云:“故鉏城在滑州韦城县东十里。晋地记云河南有穷谷,盖本有穷氏所迁也。”《括地志》云:“商丘,今宋州也。斟灌故城在青州寿光县东五十四里。斟寻故城,今青州北海县是也。故过乡亭在莱州掖县西北二十里,本过国地。故鬲城在洛州密县界。杜预云国名,今平原鬲县也。”戈在宋郑之间也。寒国在北海平寿县东寒亭也。伯明其君也。臣瓚云斟寻在河南,盖后迁北海也。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尚书云:“太康失邦,兄弟五人须于洛汭。”此即太康居之,为近洛也。又吴起对魏武侯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又周书度邑篇云武王问太公“吾将因有夏之居”,即河南是也。《括地志》云:“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阳翟县又是禹所封,为夏伯。”
【索隐】音伫。《系本》云季伫作甲者也。左传曰杼灭豷于戈。国语云杼能帅禹者也。
【索隐】音回。《系本》作“帝芬”。
【索隐】音亡。邹诞生又音荒也。
【索隐】《系本》作“帝降”。
【索隐】音觐。邹诞生又音勤。
【正义】音寺。
【集解】贾逵曰:“豢,养也。穀食曰豢。”
【集解】服虔曰:“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
【正义】《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
【集解】应劭曰:“扰音柔。扰,驯也。能顺养得其嗜欲。”
⑪【集解】服虔曰:“御亦养。”
⑫【集解】徐广曰:“受,一作‘更’。”骃案: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於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索隐】按:《系本》豕韦,防姓。
⑬【集解】贾逵曰:“夏后既飨,而又使求致龙,刘累不能得而惧也。”传曰迁於鲁县。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 ,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 。帝桀之时 ,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 ,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 ,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 ,遂放而死 。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后 ,至周封于杞也 。
【集解】左传曰皋墓在殽南陵。
【索隐】桀,名也。按:《系本》帝皋生发及桀。此以发生桀,皇甫谧同也。
【集解】谥法:“贼人多杀曰桀。”
【索隐】狱名。夏曰均台。皇甫谧云“地在阳翟”是也。
【集解】孔安国曰:“地在安邑之西。”郑玄曰:“南夷,地名。”
【集解】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骃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矣”。
【索隐】徐广曰:“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案:汲冢纪年曰“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
【正义】《括地志》云:“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伐桀,放於南巢’者也。淮南子云‘汤败桀於历山,与末喜同舟浮江,奔南巢之山而死’。国语云‘满於巢湖’。又云‘夏桀伐有施,施人以妺喜女焉’。”女音女虑反。
【正义】《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
【正义】《括地志》云:“汴州雍丘县,古杞国城也。周武王封禹后,号东楼公也。”
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 、彤城氏、褒氏、费氏 、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孔子正夏时 ,学者多传《夏小正》云 。自虞、夏时,贡赋备矣。或言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
【集解】徐广曰:“一作‘斟氏、寻氏’。”
【索隐】《系本》男作“南”,寻作“鄩”,费作“弗”,而不云彤城及褒。按:周有彤伯,盖彤城氏之后。张敖地理记云:“济南平寿县,其地即古斟寻国。”又下云斟戈氏,按左传、《系本》皆云斟灌氏。
【集解】礼运称孔子曰:“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时焉。”郑玄曰:“得夏四时之书,其存者有小正。”
【索隐】小正,大戴记篇名。正征二音。
【集解】《皇览》曰:“禹冢在山阴县会稽山上。会稽山本名苗山,在县南,去县七里。越传曰禹到大越,上苗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因而更名苗山曰会稽。因病死,葬,苇棺,穿壙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吕氏春秋曰‘禹葬会稽,不烦人徒’。墨子曰‘禹葬会稽,衣裘三领,桐棺三寸’。《地理志》云山上有禹井、禹祠,相传以为下有群鸟耘田者也。”
【索隐】抵,至也,音丁礼反。苇棺者,以苇为棺。谓蘧蒢而敛,非也。禹虽俭约,岂万乘之主而臣子乃以蘧蒢裹尸乎?墨子言“桐棺三寸”,差近人情。
【正义】《括地志》云:“禹陵在越州会稽县南十三里。庙在县东南十一里。”
【索隐述赞】尧遭鸿水,黎人阻饥。禹勤沟洫,手足胼胝。言乘四载,动履四时。娶妻有日,过门不私。九土既理,玄圭锡兹。帝启嗣立,有扈违命。五子作歌,太康失政。羿浞斯侮,夏室不竞。降于孔甲,扰龙乖性。嗟彼鸣条,其终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