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每一项目所列条目,多数没有明确的时序或义序。读者可依独立篇章、自成体系来阅读,跳前或翻阅后面,都没有问题,如此更易吸收和寻觅趣味。
“记游”主要写思念故交、伤怀旧迹,偶然也写旅游乐趣或刻画风光名胜,如游白水和庐山,但也不免夹杂一些不遇之情绪。
苏轼于绍圣四年(一○九七),被贬海南儋州。至元符三年(一一○○)徽宗即位获赦,遂携儿子苏过内迁。本书第一则所述内容,乃渡海后,由雷州半岛向西行,已至廉州地界,惟仍受雨水困阻之一段经历。后乘疍家艇傍海而行,至白石山附近海面,人在船上留宿,身心飘浮不定,别有感触。其间尝宿于兴廉村净行院,作《雨夜宿净行院》,诗云:“芒鞋不踏利名场,一叶轻舟寄渺茫。林下对床听夜雨,静无灯火照凄凉。”是书经常流露这种不遇之情调,抒发人生悲伤之感慨,读者不妨视之为全书纲领。
余自海康适合浦
,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
,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并海即白石
。是日六月晦
,无月,碇宿大海中
。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
!已济徐闻
,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鼾睡
,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我从海康往合浦,连日大雨,桥梁严重损毁,大水茫茫无涯。从兴廉村净行院向下,坐小船至官寨,听说由这里向西皆水涨,再无船或桥可渡。有人劝我乘坐疍家小艇,过了海即白石山。这天是六月底,没有月亮,船停大海中,留宿船上。水天相接,夜空唯见河汉星斗。我起身坐着,环顾四面,叹息道:“何故我要多次遇险?已经渡海到达徐闻县,还要再次困厄于此吗?”幼子苏过在旁边入睡,叫他,没有反应。我所撰写的有关《尚书》、《周易》、《论语》的著作,都随身携带,世上不存其他版本,我抚摸稿本,叹息说:“天不想让我丢弃这些,我们一定能度过此险。”不久果然如此。七月四日记于合浦,此时是元符三年。
遭遇困厄,人有各种反应。有的悲泣,失去生存意义;有的尽力拼搏,设法逃出生天。苏轼起坐四顾,叹息之时,初时也是意志消沉,此乃人之常情。后来大概是看到或想到随身所携带的书稿,省悟自身文化任务未完成,产生一种“不能就此死去”的念头。这种由消极变积极,由悲观转乐观的心态,固可解释为出于个人坚强的意志,古人无以名之,有时托之于“天”之眷顾,即神明保佑。
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著述属于立言范围。中华民族一向有顽强的斗志,不向挫折低头,同时又培养高度的责任心,三不朽等于告诉我们一生有三种目标。而责任心,能鼓励人不轻易接受命运摆布,不接受死亡请帖。颜渊答复孔子曰:“子在,回何敢死。”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因反清被捕,忧虑自己一旦死于狱中,中华文化自此断绝,因而十分悲伤。说起来可笑,其实是责任心使然。我们应该欣赏苏轼在困厄中仍保持乐观的态度,以及具有高度的人生责任心。
到杭州一游龙井,谒辨才遗像
,仍持密云团为献龙井
。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
,白而甘,当往一酌。湖上寿星院竹极伟
,其傍智果院有参寥泉及新泉
,皆甘冷异常,当时往一酌,仍寻参寥子、妙总师之遗迹,见颖沙弥亦当致意
。灵隐寺后高峰塔
,一上五里,上有僧,不下三十余年矣,不知今在否?亦可一往。
到了杭州,我去龙井游览了一趟。拜谒辨才法师遗像,(师虽不在,)我们仍拿密云团茶叶到龙井寿圣院献祭法师。龙井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水白而甘甜,应当前往取饮。湖上有一寿星院,竹极高大,旁边是智果院,有参寥泉和新泉,水都异常甘甜清凉,应当经常去取饮。又找寻参寥子、妙总法师的遗迹,如遇见其徒孙法颖,亦当问候。灵隐寺后的高峰塔,上山五里,有僧人居住,三十多年不下山,不知道是否还健在,那里也不妨去一趟。
苏轼曾经在杭州任官,游览过西湖及郊野,对于景点路程有一个总体印象。从文中三个“当”字及“亦可”诸词所表达之语气,推测苏轼此节文字乃写于谒辨才遗像之后,想到下一步应当去哪里游览,找哪些遗迹。这篇文字,同时亦给其他读者一种导游指示。
文中的叙事语气,清晰可闻。既表示自己下一步该怎样走、怎样做,同时亦给将游览杭州郊区的友人或游客,提供一些景点指导,包括介绍遗迹和山水特点,以至当时人物的举止动静。隐藏文中的,还有对故交的怀念之情,包括辨才法师、六一居士欧阳修、参寥子道潜、法颖,以及大概只有一面之雅的僧人。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脱下外衣准备睡觉,见月光在户,觉得开心,就出去走走。念无人与我同乐,便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怀民也未睡,便与我一起在中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般透明,当中似有水藻、荇菜交错,这其实是竹丛和柏树的倒影交杂。有月亮的晚上多得很,有竹林和柏树的地方多得很,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承天寺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南。苏轼贬到黄州,日夜无所事事,颇有柳宗元于永州之态,放浪山水,有自得其乐之心。
此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元丰六年”至“相与步于中庭”)写两个境遇相同的人夜间未寝,步于中庭;第二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描绘月下竹柏交影的景致;第三部分(“何夜无月”至“如吾两人耳”)特以闲人二字,道出表面欣喜美景,而实质心怀悲哀之心态。文虽简短,却脉络清楚,写月下景色,写心理状态,跃然纸上。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这是文人惯常使用的夸张说法。每月最后一天,和下月初一,都是不见月亮的日子。天下不见竹、柏的地方更多。作者要突出的是,于常见的环境、常见的日子,能享受非常之乐的人,毕竟是少数。
闲常时空能自得其乐是一层,另一层“闲人”乃语带双关,“闲”有赋闲无事之意,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贬谪官吏,有点儿怀才不遇、无所事事之感触,故强调其闲适无所为之态。
《水经注·洧水》:“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矣。”《水经注》不只一处写“乘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而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其中一段云:“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大家都在刻意描写空明的境界。苏轼文中所写竹柏,其空明枝影境界,亦与《水经注》依稀有些脉络。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
,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
沙湖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又称螺师店。我在这里买地,因为去察看土地而染病。听说有位耳聋的麻桥籍大夫庞安常,医术很精明,就去请他诊治。安常虽然听觉尽失,但非常聪明;我用纸笔代言,写了几个字,他就完全明白我的意思。我跟他开玩笑,说:“我以手代口(叙述),你用眼代耳(听脉),都成了一时异人。”病好了,我跟他一起游览清泉寺。寺在蕲水外城城门外大约二里的地方,那里有王羲之的洗笔泉。泉水极为甘甜,下方是兰溪,溪水向西流。我写了一首歌,歌词是:“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兰溪水中,松树间的沙路洁净,不见泥浆,子规在萧萧雨声中啼叫。谁说人生不能回复少年?你看流水尚且能向西奔去,千万别因头上长着白发就大唱日月催迫、生命短促!”这天我痛快喝酒之后才回家。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句话语带双关,既讲出诊病当时的情景:庞安常是聋子,苏轼只好以手代口讲述病情,大夫则用眼睛看文字以了解病况,取代大夫惯用的望(观察气色)、闻(听气息)、问(询问症状)、切(摸索脉象)的闻与问。另一方面,苏轼暗示自己以手书写文字震铄古今,安常以观字行医而闻名遐迩,皆将成一代异人。
中华大地的常见地势为西高东低,故江、河之水东流注入海。兰溪西流,情况较罕见。苏轼善于取譬发挥,溪水西流之异象既然可以发生,然则返老还童之异象为何不可?他以此模拟,指出两者皆属逆反之境,违反常理与常规,但非不可能。
吾昔自杭移高密
,与杨元素同舟
,而陈令举、张子野皆从余过李公择于湖
,遂与刘孝叔俱至松江
。夜半月出,置酒垂虹亭上
。子野年八十五,以歌词闻于天下,作《定风波令》
,其略云:『见说贤人聚吴分
,试问,也应傍有老人星。』坐客欢甚,有醉倒者,此乐未尝忘也。今七年耳,子野、孝叔、令举皆为异物
,而松江桥亭,今岁七月九日海风架潮,平地丈余,荡尽无复孑遗矣。追思曩时,真一梦耳。元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黄州临皋亭夜坐书。
从前,我因官职变更由杭州迁移高密,与杨绘同船,并和陈舜俞、张先一起往湖州造访李常,还有刘述加入,一齐到松江。夜半月出,我们在垂虹亭上置酒共饮以赏月。张先八十五岁,他的歌词闻名天下,当时写下《定风波令》,其中说:“都说贤士聚吴地,问一问,当中相陪应有寿星公。”在座欢畅极了,有人甚至醉倒了。这一快乐场面未尝忘记。至今七年,张先、刘述、陈舜俞都先后离开人间;而今年七月一场海风驱浪,平地潮高一丈余,松江桥与亭俱遭冲破,什么都荡然无存了。回忆往昔,真如一场幽梦。元丰四年(一〇八一)十二月十二日,晚上坐在黄州临皋亭上并记。
据孔凡礼《三苏年谱》,在座赏月的有九人,除文中六人,尚有沈强辅作胡琴,周、邵二州妓陪酒。由一身离任而聚众狂欢,自同欢而复趋孤寂,悲欢离合,实是人生缩影。从消沉角度思考,这当然令人悲伤不已,但从积极角度去想,值得欣慰的却是“曾经拥有”。苏轼在这里强调的,是曾与许多故交好友一起欢乐,一起举杯欣赏明月。松江桥亭虽荡然无存,脑海里的快乐回忆却永远留存。古代未发明摄影技术,然而,这篇文章正是一幅永不褪色的照片。文中所显示的,较静态相片优胜,不仅道出场面之众寡、动静、存殁,还有欢乐与哀伤情调之对比。
人生如梦,是千古文人不绝之憾语,而苏轼以一篇短文,具体道尽此意。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
,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
,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
。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
,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
,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
,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
,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
,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我初入庐山,山谷奇特秀美,平生未见,几乎来不及一一观赏,遂产生不作诗的念头。稍后遇到山中僧俗人士,都说:“啊,苏子瞻来了!”无意之间写了一首绝句:“草鞋脚下穿,青竹拐杖握手间,自带百钱去游山。奇怪深山里,人人一见知是老长官。”既自笑前面说得荒谬,又再写两首绝句:“青山如无天然美,只见高耸情难倚。谁想认识庐山真面目,他年应重来,一见才如故。”又作一首:“早就思念赏清纯,幽深辽远初来峰谷间,此刻不是梦,真的是庐山。”这天有人把陈舜俞的《庐山记》寄给我,边走边读,见其中引徐凝和李白诗,不觉失笑。跟着走进开先寺,住持求诗,于是我写了一首绝句:“上天差遣银河分枝一脉垂,古来只留谪仙李白诗。飞流溅沫来无数,不给徐凝洗掉低俗诗。”来往山南地区十余天,认为非常优美,难以言说,选择当中最好的,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所以写这两首诗。最后与常总法师同游西林,再写一绝句:“横看是岭,侧看是峰,处处看山,一一不同。不能整体看清庐山真面目,只因藏身山里面。”我的庐山诗,到这里算是写尽了。
苏轼文艺造诣高,比较徐凝、李白,一抑一扬,本无不可,但以徐作为恶诗,不算厚道,有些过分。评价要公允服人,亦不容易。
苏轼自信心很强,所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果然成为名句,千载流传。但就诗而论,哲理超越李白,唯意境风光不及李诗远矣。
“仆庐山诗尽于此矣。”此尽字是语带双关,尽有写绝之意,同时亦点明写到这里完了。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
,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皷声如雷霆,进则死敌
,退则死法
,当什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寄居惠州嘉祐寺,在松风亭下放开步伐走,双脚疲惫,想在就近的林间停下休息。远眺亭子,却还在树梢之外,心想如何能一步就到?过了好一会,忽然想起,这里为什么就不能歇一歇?于是我就好像挂在钩上的鱼,忽然离钩解脱。人如领悟此理,即使两军正在交锋,战鼓如雷,进一步则死于敌手,退一步则死于军法,管他什么时间,不妨好好地歇一歇。
人在极度疲劳之时,不择地点,立刻休息,效果最好。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后人甚至云“寒不择衣”,究其实,都是希望迅速解决问题,认为拖延的害处更大。
己卯上元
,余在儋耳
,有老书生数人来过
,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
,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
,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己卯年上元节,我在海南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访,说:“元宵好月色,先生出去走走罢?”我开心地随他们出去。走到城西,进入僧房,经过小巷,看到汉民和少数民族混合杂处,屠户酒贩等小商贾有一大批,很是热闹。回到家中已是三更。舍中人早已关门熟睡,鼾声一再传出。我放下手杖,笑了起来。什么是得?什么是失?若问我何故而笑,自己笑自己而己,也笑韩愈教人钓不到大鱼就应去远方。他不晓得钓鱼的人未必志在大鱼。
苏轼到儋耳已近半年,看到不同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同庆佳节,觉得政通人和,是以欣然自喜。深层喜悦是“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完全是自得之乐。
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
,而蜀人张师厚来过,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明年,余谪黄州,对月独饮,尝有诗云:『去年花落在徐州,对月酣歌美清夜。今日黄州见花发,小院闭门风露下。
』盖忆与二王饮时也。张师厚久已死,今年子立复为古人,哀哉!
我在徐州,王子立和弟弟子敏都住在官家宿舍。蜀人张师厚来访,子立兄弟年纪尚轻,也来会客,在杏花树下饮酒吹洞箫。次年,我遭贬谪到黄州去,独自对月饮酒,曾写诗说:“去年徐州花落时,对月高歌,花月美景仍依稀。今日黄州盛开花朵,不出小院,闭门庭中深怕风露欺。”这是由于忆念与王氏昆仲同游时的景象。张师厚很久前已经逝世,今年王子立又离世,实令人不胜哀痛!
此篇记交游零落。苏轼去年与友人于徐州的杏花树下欣赏月夜景色。如今黄州花开,亦不过是桃花依旧笑春风之类。人生偶然留痕,是万千劫中一剎那而已。
吾故人黎錞
,字希声,治《春秋》有家法,欧阳文忠公喜之
。然为人质木迟缓
,刘贡父戏之为『黎
子』
,以谓指其德,不知果木中真有是也。一日联骑出
,闻市人有唱是果鬻之者
,大笑,几落马。今吾谪海南,所居有此,霜实累累
,然二君皆入鬼录。坐念故友之风味
,岂复可见!刘固不泯于世者,黎亦能文守道不苟随者也。
我的老朋友黎錞,字希声,研究《春秋》经有其师承学派,欧阳文忠喜爱其才。不过,他为人简朴老实,反应迟钝,刘贡父开玩笑说他是“柠檬子”,本以此形容他的本性,却不知树果之中原来真有此物。一日并马联群同行,听到街市中有人高叫卖“柠檬子”,止不住大笑,几乎从马上掉下来。现在我贬谪海南,所居之地有这物产,只见树上光洁的果实累累,但两位朋友早已去世了。由此想念故人的风格神采,却哪有机会再见到他们呢!刘贡父肯定不是和光同尘的人,黎錞也是文章高手、能严守正道、不苟且随俗之士。
睹物思人,泪中有笑,笑中有泪。刘攽未必不知“柠檬子”的语源,只不过刚巧有人贩卖此物,听了因而失笑。缺点即优点,人与物,有时是相似的。
昔为凤翔幕
,过长安,见刘原父
,留吾剧饮数日
。酒酣,谓吾曰:『昔陈季弼告陈元龙曰
:「闻远近之论,谓明府骄而自矜。」元龙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
;渊清玉洁,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
;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
;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所敬如此,何骄之有?余子琐琐
,亦安足录哉!」』因仰天太息。此亦原父之雅趣也。吾后在黄州,作诗云:『平生我亦轻余子,晚岁谁人念此翁?』盖记原父语也。原父既没久矣,尚有贡父在,每与语,今复死矣,何时复见此俊杰人乎?悲夫!
当年我到凤翔担任幕府判官,经过长安,拜访刘原甫,他留我住几天,尽兴喝酒畅谈。喝到面红耳热,他对我说:“从前陈季弼这样坦白告诉陈元龙:‘远近的议论我一一探听,大家都说府公你为人骄傲、自夸自负。’元龙回答:‘家里和睦宁静,道德操行无可疵议,我以此敬重陈元方兄弟。为人水清玉洁,谨守礼法,我以此敬重华子鱼。立志静心修养,疾恶如仇,有识见、有道义,我以此敬重赵元达。见闻广博,记忆超卓,为人奇特飘逸,才德出众,我以此敬重孔文举。有英雄气概,有豪杰风尚,有一统天下之智谋,我以此敬重刘玄德。我所敬重的是这种人,哪里有什么骄傲?其他都微不足道,哪里值得提?’”说完向天叹息。这就是刘原甫的风格志趣。后来我到黄州,写诗说:“平生我像他,别人不在我眼中,晚年有谁记得这老翁?”是追记刘原甫的话。原甫去世已经很久了,贡甫本来还在,每次见面都畅谈,现在竟也死了,到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这种杰出人才呢!多么令人悲哀啊!
此节亦见于《苏轼文集》卷六十八《书黄州诗记刘原父语》,文字略有出入。
苏轼追念原甫,将来谁来追念苏轼?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羊祜登岘山而悲湮没无闻,幸运的是,杜预为羊祜建堕泪碑,使羊祜的叹息故事得以长存。苏轼忆念刘敞兄弟,当中实存留一点儿苦味,自己睥睨不凡的性格与刘敞相似,他日,有谁记得我?
偶然误解,或蓄意曲解,都有可能。通过批评别人,来为自己的遭遇而悲伤,原是古人常见手法,为达此目的,故意曲解古人文章,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李白如此,苏轼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