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 自序 |
PREFACE

从我们自我中心的角度看,人类经验最主要的分类,是“传统”与“现代”。不论哪个地方、哪个文明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划分,乃至断裂。

从中国和东方看,我们今天所过的“现代生活”,来自西方,明显是受到西方强力影响后,或自愿追求或被动接受的结果,因而我们很容易感受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区隔、断裂。传统被打断、被抛弃了,才代换上现代。

连带地,我们经常误解以为:“现代文明”等于“西方文明”。相较于东方所受到的冲击,现代起于西方,所以现代就是西方的。然而仔细考查一下17、18世纪以降的西方历史,我们真正看到的,同样也是一个旧有的、“传统”的模式、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拆开、撕裂、瓦解、推翻,换上一套非常不一样的模式、系统。他们有他们从传统到现代艰难转变的痛苦过程。

新天新地诞生,逼着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原有的习惯,重新学习、重新思考。在一个意义上,西方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比东方平和,因为没有被外力压制、强迫的屈辱,没有濒临灭绝的危机焦虑;但在另一个意义上,西方的变化,比东方要来得辛苦,因为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采用,由旧到新,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新思考、反复争议、内在拉锯斗争,才能形成。

两三百年来,从西方开始,这套现代生活模式、系统逐渐笼罩、改变了全世界,甚至统一了全世界。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有生之年看得到的将来,这套现代模式、系统应该都会继续与我们常相左右。没有充分理由让我们预言现代的终结,更没有理由让我们能想象回归到传统。换句话说,不管喜不喜欢,我们都摆脱不了活在现代里的事实。

我们活在现代中,其观念、原则、规律像空气般包围着我们,决定了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感受、如何看待自己和外在世界,正因为无法摆脱,所以我们很少意识到其存在。要记取苏格拉底的训诫:“未经检验的生活是不值得活的。”要能意识到现代的存在,自觉地理解自己究竟在过怎样的生活,其中一种方式,我认为最有效的办法,是溯源式地问:“现代是怎么来的呢?在哪里、以什么样的方式,现代离开了传统,取代、淘汰了传统呢?”

换个方向想:“我为什么是今天这样一个人,过这样的生活,而不是徐志摩、不是朱元璋、不是司马迁?为什么我绝对过不了徐志摩、朱元璋、司马迁的生活?把我和他们彻底区隔开来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如此探问、如此追究,一定会带领我们抵达奇特的领域——看似虚幻、抽象,难以捉摸,却发挥了最强大、最根本作用的“观念”。我们和徐志摩、朱元璋、司马迁有完全不同的观念。关于人怎么吃、怎么穿、怎么住,我们不一样;关于人怎么爱、怎么组成家庭、怎么统治或接受统治,我们不一样;关于人怎么思考、怎么相信、怎么表达自己的思考与信念,我们不一样。

现代由许多错综复杂、彼此缠结的观念构成。在产生、进而固定这些观念的过程中,有一些书籍曾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些书,就是我心目中的“现代经典”——使得现代变得可能,创造了现代社会、现代世界,因而至今流传未被遗忘、湮灭的书籍。

这些书,提出了异于传统的想法,批判了传统,进而提出对传统的改革改造主张。借由文字的力量,聚拢了不同时空里的众人,集体打造出异于传统、不再依循传统习惯的社会、文明,创造了现代。

书当然无法涵盖现代,也不是现代的全部,但透过书,透过这些现代经典,却能够让我们最容易、最有效自觉地去察知现代、了解现代。

从2004年起,我持续在诚品讲堂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就是希望能够绕路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当下的人有机会可以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来历?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究竟为何如此喜欢、讨厌、接受、拒绝?我该如何面对这样宰制我、决定我的现代观念与价值呢?

要在现代社会中活得像个人,不断反思、不断检验,一条路径是回归历史,找到现代价值、观念萌芽出现的起点,看看它们当时如何产生,又为何能取得力量、广为传播,以至于成为我们今天内化了的规范。

荷马史诗、普鲁塔克、孔子、《史记》……都是重要经典,都值得用心阅读,不过阅读那样的“传统经典”,和阅读现代经典,应该有很不一样的准备,很不一样的态度。传统经典诞生于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那样的社会、时代,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大异其趣,所以能够展现人类经验的广度,让我们惊异地体会人类近乎不可思议的多样性。我们不能、也不该在传统经典里寻找现代经验,那样往往扭曲了异质经验,窄化了传统经典原有的丰富、多元样貌。

以多元欣赏的态度读传统经典,以切身溯源的态度读现代经典,是我多年反复琢磨出的阅读策略,提供给有心人参考。

“现代经典细读”课程长期开设下来,逐渐就形成了以一年为单位的设计形式,每一年一共三期的课程前后相衔,环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每一期选两本书,一整年下来,会有六本彼此可以发明对证的经典书籍。2013年我制定的主题是“民主与自由”。我根深蒂固的知识惯性是:遇到了难以解释的问题,先回到历史,先整理历史经验。先弄清楚民主、自由怎么来的,才能从比对中照应出台湾在民主、自由发展上呈现的同与异。一年的课程中,选读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美国宪法》、穆勒的《论自由》、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罗尔斯的《正义论》。

《美国宪法》列在其中,有特别的用意。回到这个最早的民主国家如何奠定其国家基础的现场,仔细理解一字一句的意思,我们很容易明了:民主没有那么理所当然,民主得来不易。从观念、理论的推演、探讨,落为政治制度现实,中间有多少复杂扣搭的环节,不只彼此牵动,往往还彼此冲突排斥。靠惊人的集体智慧,也靠许多神奇的运气成分,才完成了《美国宪法》,建立起这部宪法所规范、律定的政治制度。民主,是这样百死千难中才施施然在人类文明的地平线上升起的。

另外一项考量:借由一字一句理解《美国宪法》,或许也能提醒大家,一套能够正常运作的民主制度,牵涉到多少复杂连环的权力因素。在民主之前,必须先有民主的权力思考,尤其是民主的权力逻辑。依照这民主的权力逻辑,仔细衡量探索种种互动安排可能性,才型塑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平等制度。民主的建立,有赖强大的思考能量,同样的,民主的维护,也会需要不懈地持续思考努力。

不思不考的民主,仍然是民主。然而一个对民主缺乏思考传统、无法或不愿投注精神不断思考民主的社会,必须冒着随时可能失去民主的巨大风险。毕竟,若是大家都不明白民主的来历、不明白民主错综复杂的权力原则,我们又要如何察知、评量对于民主的威胁呢?

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民主,是我认定我们应该要追求的民主,也是比较让人放心的民主。 qRdzZiHNI60C0q90BsxwSO1wGagW+zcG29Y690evenyP6OcSZMPmgNx43YBzGKU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