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解密

1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被阅读朗诵次数最多,最有名,最重要的一本书了。《论语》是由孔门弟子和弟子的弟子,将孔子一生的言行整理出来而成的一本书。

《论语》全书20章512篇,15900字。这一万多个文字,两千多年来不晓得曾被唱颂过几千亿次?然而整部《论语》和孔子思想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孔子说:“子贡啊,你以为我是学得多,才记得住的吗?”

子贡说:“对啊!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我是一以贯之的。”

有一天,孔子在学堂对曾子说:“曾参啊!我平日所讲的道理,可以一以贯之啊!”

曾子说:“是啊!”

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思想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

孔子一生的思想,一以贯之就是“忠恕”二字。因此我们要真正了解孔子所说的忠恕到底是什么意思,否则只能引经据典,一知半解地知道孝、悌、忠、义、信、仁、礼,强求自己尽可能做到温、良、恭、俭、让,而没弄懂《论语》的真谛。

整部《论语》,“忠”一共出现18次。而“恕”却用得最少,除了“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之外,“恕”只出现过一次,然而这个“恕”字却是整部论语最重要的核心。

子贡问孔子说:“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准则吗?”

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字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家语》也有一段相同的讲法:

仲孙何忌问颜回说:“仁者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请问是哪个字?”

颜回说:“说一个字对仁德有好处,没有比得上‘恕’字的了。懂得什么不该做,便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了。”

由于孔子为“恕”做了批注,于是大家都认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被狭义解释为:忠于他人、忠于君主及国家、尽忠报国,臣民对君主和国家应尽的道德义务。其实这些刚好违反了“忠”的意思,中则内也。忠即是中之心,忠是内在忠于做好分内的责任。

孔子所说的“忠”也不只是这个意思,“恕”也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么狭隘。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一生的发展,孔子要求学生从小便要有志,通过学习,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中间分子。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为言。不学礼,无以为立。”

一个学习有成的有志之士,对于如何克己复礼为仁的自我要求,实行得非常严谨。

综观整部《论语》,都是孔子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之道,孔子教导学生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法则,以达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次第过程分内外两方面:一面是对内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修身、齐家。另一面是对外如何与别人相处,乃至治国、平天下。

忠、恕表现的情况和孝、义很像:

忠是对内,做自己要做到止于至善。

恕是对外,跟别人的互动相处之道。

孝是对内,对父母师长应尽的本分。

义是对外,跟别人相处应有的守则。

什么是孔子所谓一以贯之的忠?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要像父、子要像子,各司其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从不超过自己的角色范围。”

大家都知道,一个大臣想干掉君主,自立为王,就是不忠。不忠就是:不在其位而谋其政。其实这只是忠的反面说词。

忠就是:在其位谋其政。

忠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人的一生,从作为人子、人弟开始,随着成长逐渐演变为人兄、人夫、人妻、人父、人母、人臣、人君,不同角色变化不已。每个人在任何阶段,应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其位谋其政,确实做好自己所担任的职责,就是忠。

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么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就乱了。

什么是忠?

忠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恰如其分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到止于至善,但不逾越自己的本分。

云会飘、水会流、花会开、树会长、笔能写、时钟会走,每个角色把自己扮演得恰如其分,就是忠。

一位部长,在工作岗位上他的确是部长。

如果他只在领导面前扮演下属,而在其他场合都装作一副部长的姿态,飞机上是部长、路上是部长、餐厅里是部长、家中客厅是部长、床上也是部长,那么是逾越自己的角色,便是不忠。

其实在飞机上他是乘客、路上他是行人、餐厅他是吃饭的客人、家中客厅他是孩子的爹、床上他是太太的爱人,这样才是忠。

什么是孔子一以贯之所说的恕?

我们做自己时已经做到止于至善、完美无缺,其实对方也是如此。忠是对内自我要求;恕则是对外跟别人相处之道。

什么是恕?

恕就是同理心,当我们跟别人相处时,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

犹太法典说:“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不能据下判断。”

这句箴语刚好正确描述了“恕”的真谛。

人与人相处之时,无论是朋友同辈,或兄弟、父子、夫妻、师生、长官属下、君臣,面对不同意见时,无论上下大小老少尊卑,双方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为对方着想,待人接物表现出温良恭俭让的和谐准则,这就是“恕”。

恕,不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不是原谅别人。

恕,是人与别人相处之道。

领导要站在下属的角度思考,下属要站在上司的角度思考,上下双方同理心,推己及人便能完美地和谐相处做事。

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做到“忠”,跟别人相处达到“恕”,那么就可以称之为“仁”了,仁是最高道德准则。与别人互动往来,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真实内涵。

孔子要求作为社会一分子,起码也要达到士的标准。

但他对士的要求已经很高很高了。

子贡问:“如何才能称为士呢?”

孔子说:“做事时要知道礼义廉耻,出使外国要忠于自己的使命,便可以称为士了。”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宗族乡亲认可,不辱祖先。”

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言必有信,行必有果。这只是固执己见的小人!算最下等的士了。”

子贡又说:“现在从政的那些人怎么样?”

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离士的标准太远了,他们算什么?”

《论语》提到最多次的字是“仁”,有57篇108次提到“仁”。

刚毅木讷近仁、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为仁之本、泛爱众而亲仁、求仁得仁、仁以为己任、仁者不忧、以友辅仁、杀身以成仁、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说:“所谓仁,就是爱人,以亲爱自己的亲人最为重大。所谓义,就是适宜,以尊敬贤人为最重大。”

仁就是完全明白忠恕之后,为人处世的忠恕展现!孔子对仁的要求非常高,几乎与圣人相提并论,连他自己都不敢以仁人自居。

孔子说:“如果说我是圣人或仁人,我怎么敢当呢?不过倒是可以这样说我:永不满足自己的修养,教导别人从不感到疲倦。”

颜渊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循礼而行,这便是仁。一个人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天下的人就会称赞你是个仁人了。仁是从自己做出来的,并不是别人随便给你的。”

颜渊说:“请问为仁的条目。”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复礼为仁,仁通过礼表现出来,仁是礼的真实内涵,礼是仁的表现形式。

颜渊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做。”

有学生说:“仲弓有仁德,但却没有口才。”

孔子说:“要口才干什么?善辩者常让人讨厌。我不知道仲弓是否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仲弓问:“怎样才能算是仁?”

孔子说:“出门要像拜见贵宾一样恭敬。派用老百姓做事时,要像负责大祭一样郑重。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在诸侯的邦国做事毫无怨言,在卿、大夫家做事也无怨言。”

仲弓说:“我虽然稍鲁钝些,但我希望能遵照这些话去努力。”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称仁了吗?”

孔子说:“凡事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有一次,孟武伯问孔子说:“子路做到了仁吗?”

孔子说:“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问。

孔子说:“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可以让子路管理军事,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冉求这个人如何?”

孔子说:“在千户邑地或百辆兵车之家,可以让冉求当个总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问:“公西赤又如何?”

孔子说:“可以让公西赤穿着礼服,在朝廷接待贵宾,但我也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子张问:“孔子文三次做宰相没感到高兴;三次被免职也没感到委屈。卸任前总是认真办理交接事宜,这个人怎么样呢?”

孔子说:“算是忠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又问:“崔子杀了齐庄公,陈文子抛弃家产逃到临国,他说:‘这国的大夫同崔子一样。’又逃到另一国,他又说:‘他们同崔子一样。’于是又逃走。怎样?”

孔子说:“算是清明啊!”

子张问:“算仁吗?”

孔子说:“他不知仁,哪来仁?”

子张问:“怎么样才算仁呢?”

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

子张说:“哪五种品德?”

孔子说:“恭敬、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子张说:“为何这五种品德是仁?”

孔子说:“恭敬则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则会得到众人拥护,诚信则能得到别人任用,勤敏则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则能使唤别人。”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施惠百姓,又能扶贫济众,可以算是仁人吗?”

孔子说:“这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恐怕连尧舜都做不到呢!所谓仁人,自己能达成时帮别人达成,自己能得到时先帮别人得到。推己及人,是实行仁的方法。”

孔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如果达到“仁”的境界,便达到孔子的最高要求。

孔子说: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孔子把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智者的最高境界是“开悟者”,仁者的最高境界即是“圣人”。

圣人修养到达极致,为人处世已达最高境界,无论他做什么,都能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修养自己,直到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任何言行不必去想,随心所欲都不会做错的圣人了。

以上,就是孔子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无非忠恕两字而已”的真缔。

如何将忠恕之道融入生活?

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如何具体做到仁?发挥孔子所说的忠恕精神?

《韩非子》里有一则故事:

周文王攻打崇国,到了凤凰墟,鞋带松了,自己弯腰绑鞋带。

太公望说:“为何你要自己绑鞋带?”

文王说:“国君和人相处时,把上等人看成老师,把中等人看成朋友,把下等人看成仆人。现在我身边都是先父的大臣,所以没有谁可以使唤。”

将忠恕之道融入生活中就是:确实做好自己的本分,然后把上司当成老师,把同事当成上司,把下属当成同事。无论自己处于任何级别岗位,都能与人和谐融洽,而没有敌人。

有人喜欢仁,有人喜欢智,见仁见智。

如果我们真能做到孔子所说的忠恕,达到仁人的境界,那么便能达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你便是个聪明的智者,也是一位人人称颂的仁者。 QvpkiVw4f3CeNcScmtC1sYZLezAqsA8aX7maKO6gQ3kNZYAp9lIZmB+lX0rjFX+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