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不可不学的安全注意事项

用艾灸治疗、保健,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用艾条温和灸疗更是方便易行,不会出现直接灸所要承受的痛苦以及灸疮瘢痕。运用中医理论指导艾灸,辨证论治,则疗效更为确切。因此,在实施艾灸疗法前,我们要先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艾灸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艾灸的适应证,是指适合用艾灸治疗的各种病症。

中医的辨证方式有很多,其中八纲辨证是最基础,也是老百姓最容易理解的辨证方式。八纲是指中医将各种病症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种类型。

号脉查询病症

八纲辨证

表证:皮肤、肌肤和浅表的经络属于表病。病的位置在肌表,病位浅,病情轻。

里证:脏腑、血脉、骨髓以及体内经络属于里病。病的位置在脏腑,病位深,病情重。

寒证:感受寒邪或者机体阳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阴盛或阳虚则表现寒证。

热证:感受热邪或者机体阳气偏盛所表现的症候,阳盛或阴虚则表现热证。

虚证:正气不足所表现的症候,更多表现为正气不足,邪气也不盛。

实证:邪气过盛表现出来的症候,邪气盛,但正气尚没有衰弱。

阴证:里、虚、寒都属于阴证,一般阴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虚寒证。

阳证:表、实、热都属于阳证,一般阳证多数是指属于里证的实热证。

艾灸的适应证很广泛,无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都可以选用艾灸进行治疗。同时,艾灸也具有奇特的保健、养生、美容的功效,所以有“灸治百病”的俗话流传。不仅俗话这么讲,专业的医家也是这样认为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艾灸能治疗百种病邪,让重病的人得以健康安泰。而历代医家对于艾灸适应证争议最大的是“热证是否可灸”。

汉代名医张仲景告诫人们,热证灸治会引起不良后果,无论是阳盛的热证还是阴虚的热证,都不可以用灸法。清代医家王孟英认为“灸可攻阴”,不主张将灸法用于热证。近代很多艾灸教材也把热证列为禁灸,还有些人甚至认为“用之犹如火上添油,热势更炽”。

《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李时珍像

然而,《黄帝内经》有“热病二十九灸”之说;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中明确指出灸法适用于寒热虚实诸证,无往不宜。现代针灸专家周楣声先生曾用灸法治疗各种属热证的疾病,均取得很好的疗效,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认为不仅热证可灸,且疗效非常好,如灸大椎穴有很好的退热作用等。

(二)禁忌证

灸法适用范围广,属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疾病均可灸治疗,但对于外感温病、阴虚、内热、实热证,如果施灸者对灸法操作不熟悉,这类疾病则严禁施灸,以免加重病情。

灸法治疗不适宜在患者过劳、过饱、过饥、酒醉、大渴、大惊、大恐、大怒的情况下施行。

位于重大器官及大血管分布的区域,如颈部大动脉、心脏的区域禁灸,孕妇的腹部与腰部禁灸。

二 禁灸穴及晕灸的处理

(一)禁灸穴

禁灸穴是指不可以选用灸疗的穴位。古人对禁灸穴做了相当多的探索,作为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依据,禁灸穴这个提法的意义是深远的。

时至今日,随着医学的进步与发展,人体解剖学已经对人体各部位详细洞察,通过实践研究,古人的禁灸穴并非皆然。再加上现在多采用温和灸法,与古人采用的直接瘢痕灸有很大的不同,因此除了前文提到的禁灸部位外,全身上下都可以施温和灸。

古人的禁灸穴

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素髎、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巨髎、禾髎、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睛明、颧髎、下关、天牖、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髀关、申脉、委中、承扶等穴位。

(二)晕灸的处理

如同有人会晕药、晕针一样,施灸的过程中,有的患者也会出现晕灸的情况。晕灸并不常见,但操作者也应该有所了解。在施灸过程中,如果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心慌出汗、颜面苍白、手冷脉细、血压降低,甚至眩晕等症状,则可以判断是晕灸。此时应该立即停止灸治,并让病人静卧片刻,若患者仍感不适,可以喝一点儿温开水或热茶。

三 影响艾灸疗效的八大因素

(一)材料

艾灸材料直接影响艾灸的疗效。用艾叶加工成艾绒作为施灸材料,有其他材料无可比拟的优点。除选用艾以外,有时还会根据症状添加一些其他药物,隔物灸还会选用姜片、蒜片以及各种药材制作成的药饼。

各种药物在温热的作用下会透过表皮被人体吸收,所选用的艾绒以及药材等材料是否合格、优质,影响着灸疗效果的好坏。

(二)温度

灸法是一种利用艾火的温热疗法,温度的选择和控制对疗效也有影响。

古代多用直接灸,温度高,直接灼伤皮肤形成灸泡,溃发成灸疮,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刺激,疗效很好;现代温和灸的温度一般控制在人体能接受的温热范围内,其操作时位置稳定、作用集中、时间较长,能不断地向体内导热、导电并诱发体内生热与生电,其作用与针刺的作用相近,且有着更为优越之处。

需要注意的是,临床上对虚弱的人施灸一般是用温和火力,施灸时间较长一些;壮实有寒的人则施灸温度相对较高,施灸时间相对较短一点。初次灸要温和,以后可以逐渐加量。

了解艾灸禁忌证,更科学地施灸

(三)选穴

虽然说“灸不离穴,效由穴生”,但艾灸对准确选取穴位的要求并不像针刺那么严格,通常用艾条对某一部位施灸时,其作用面积比较大。当然,如果能较为准确地取穴,则更容易产生感传现象,灸治效果也会更好。

此外,还要注意正确配穴。艾灸每次所取的穴位不一定要很多,但要对症,要选择要穴,方能更好地调动气血,使气能至病所,疗效则更佳。

(四)时间

艾灸的时间比较灵活,什么时候发现,就什么时候治疗,以不延误病情为原则。一般认为如果不是急症,晚上11点过后就不再适宜施灸,否则可能导致失眠;中午11点到下午1点属于午时,为防止心经过旺,如非必要,此时也不适宜施灸。

对于一年来说,四季均可施灸,而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冬至是阳气开始生长的时候,夏至是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所以在冬至以及夏至前后是运用艾灸保健的最好时间。

温和灸

(五)体位

一般来说,在取穴和施灸过程中,坐位和卧位是最常用的,根据具体姿势,又可分为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五种。施灸时,所用的体位应该与取穴时所用的体位一样,以免施灸时取穴不准。

坐位

仰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前和上胸部的穴位

俯靠坐位,适用于头面、颈前和上胸部的穴位

卧位

仰卧位

适用于胸腹部任脉、中足三阴经、阳明经为主的穴位

俯卧位

适用于背腰部之督脉、太阳经为主的穴位

侧卧位

适用于侧身部之少阳经为主的穴位

(六)顺序

穴位选定后,施灸时应遵循“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的灸治顺序。“先阳后阴”是指先灸属于阳经的穴位,后灸属于阴经的穴位,目的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先上后下”是指先灸头面、躯干部,再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先少后多”是指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身体能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

《千金方》:“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乃先上后下也。”

《黄帝明堂灸经》:“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

《医学入门》:“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

(七)专注

艾灸需要专注,一定要集中精力到正在灸治的穴位上。将精神放在穴位上,则容易得气,发生感传,让艾灸的疗效更好。每次施灸时,可参照每个穴位的时间标准,每个穴位用5~10分钟,灸至感到穴位跳动、热流沿着经络传导等感传现象;或者灸到穴位发烫,但没有明显感传现象发生时,可停下改天再灸,或者换个穴位,没有必要强求灸感。

均匀、持续地施灸,也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在一般情况下,连续均匀地刺激,可以使刺激量得到积累,在积累到一定作用量的时候,就能出现感传现象,所以长期坚持施灸是获得良好疗效的条件之一。

灸感是指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会产生的各种感觉,也叫艾灸的感传现象,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

透热感:艾灸的热能从施灸处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以及脏器。

散热感: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传热感: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处传导,甚至直达病灶。

游离热感:施灸部位不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内热感: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以及脏腑器官感觉很热。

其他感觉: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感觉,如酸、麻、胀、热、痛等。

(八)调理

一般说来,温和灸不会造成任何的损伤,亦不需要任何特别的护理,只是在灸后需注意保暖防寒,灸后不能喝冷水,灸后半小时后才能洗澡。

有时因操作不当、温度太高、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出现水疱,此时就不要再继续施灸了。如果灸疱较小,可被自行吸收;如果灸疱面积较大,可用清艾条温和灸的方式来温灸疱面,这样水疱比较容易萎缩结痂,恢复会快一些。

灸疱破溃后化脓被称为灸疮,一般直接灸会促使灸疮产生以达到更好的疗效,对于温和灸出现的灸疮,亦不需要清理脓苔,只需要在灸疮附近用75%的酒精消毒,用干净的棉球或者药棉吸干灸疮表面的脓液即可。同时可以坚持温和灸疮面,温度不要太高,有利于保持创面干燥,使灸疮早日结痂脱落。

在施灸期间,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不要过饥或过饱要吃清淡的食物;保持心情愉悦;若是要治疗不孕不育,则施灸期间不要行房事;多到户外运动或散步,艾灸期间每天至少保持30分钟的锻炼,才能达到更好的疗效。

四 艾灸后疾病好转的象征

有一些人反映,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本来没有病好好的,却灸出别的毛病来;或者本来是这里的病,艾灸后那里却出现了别的毛病。这其实是艾灸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排病”反应,是疾病开始好转的象征,此时继续坚持灸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以下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排病”现象。

(一)失眠现象

艾灸后常常会出现失眠的症状,一般初次艾灸后的失眠多表现出白天疲乏无力,此时应该继续施灸。经过一段时间的艾灸后,即便还有睡眠少的现象,白天也是精力充沛的,不会出现疲乏无力的现象。

这是艾灸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种反应,如果精力充足,则不需要因为睡眠时间的不足而烦恼,也不要刻意用安眠药帮助入睡来凑够睡眠的时间。

(二)走窜现象

走窜现象是指在艾灸一个穴位或部位时,在另外的部位会有不适的感觉。比如在艾灸中脘穴时,出现肝区的不适,则很有可能是肝有隐患,这种灸此处而他处出现不适的现象是由于艾灸的走窜功能在发挥作用。

因为艾灸能补元气,人体自身有一个自我调节的功能,中医一般称为“阴阳平衡”,元气逐渐充足,人体“阴阳”则会按照规律运行,该升的会自然上升,该降的也会自然下降,出现的种种不适正是身体在元气逐渐充足的情况下逐步调节失衡阴阳而产生的反应。

(三)上火现象

很多人在艾灸后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表明体内阴阳正在调整,阴不胜阳。这时可以多喝点温开水。

有的人甚至还会觉得喉咙异常干燥,而且会出现西医所诊断的各种炎症,这是因为病邪在逐渐外发,出现炎症的地方正是病邪被驱赶外排的地方,此时应该继续坚持艾灸,直到病邪完全被排除,方不会前功尽弃。

(四)抑郁现象

还有很多人会出现类似抑郁症的现象,会感觉体内郁积着气息。这是因为艾灸在调整全身气血,使原本壅滞的气息被激荡,从而被人体所感受到。

这时可以找人倾诉,也可以到旷野处大哭或大喊,一定要发泄出来,不要郁闷在心,免得徒增新疾。

(五)过敏现象

还有很多人艾灸后身上会出现很多类似于过敏的红疹,其实这并不是过敏,而是元气逐渐旺盛后驱赶病邪外出的表现。此时应该继续施灸直至病邪完全被排除,防止病邪入里而侵蚀脏腑。 mYJL1CEbTpbKmSjiY/QRiNsghjPFda8WIdKdUf3rRTNC622X1hpPh5hOtAFWQkA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