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历经千年时光的神奇艾灸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朵艳丽的奇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十分盛行。在古代,许多精通方药和针灸的医学大家在实际治疗中都偏爱灸法,被誉为神医的华佗在给患者治疗疾病时亦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就能使病痊愈。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艾灸亦在运用中发展、沉淀、绽放。

一 春秋《左传》中的灸疗典故

在古代文献中,最早提到施行灸法以治病的是《左传》。《左传》记载了这样一则典故:晋国的晋景公患了重病,听说秦国的医生医术好,便派人到秦国去求医,秦国派了一位名叫医缓的名医去替他诊疗。医缓即将到晋国之前,晋景公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两个小孩在那里商量着,一个说:“来的那个人是个名医,一定会伤害我们的,我们应该往哪里逃呢?”另一个说:“别怕,我们逃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那个地方,看他能拿我们怎么办。”

医缓到了晋国,先是诊断了一番,然后抱歉地摇头说道:“我没有办法治这个病了。你的病在肓的上面、膏的下面,这个地方靠近心脏,艾灸又不可以,针刺又刺不到,服药也无济于事,没法治了呀!”后来晋景公果然不治身亡(现代研究亦认为,心脏的区域禁灸)。

《左传》

医缓

《左传·成公十年》:“公(晋侯)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晋朝杜预注解:“攻”指艾灸,“达”指针刺)。’”

在这则典故中,医缓已经开始有针对性地在灸法、针刺、方剂这几种医疗方法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总结出灸法不适合治疗的禁忌范围,说明当时灸法已被广泛应用并日趋成熟。

二 中医经典中的艾灸记载

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有关灸法的记载有很多,《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了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密切关系。此外,还述及了灸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

《黄帝内经》古籍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被全民所熟知,那么,有《黄帝内经》,是否还有《黄帝外经》呢?答案是肯定的。西汉刘向编写汉书,将《黄帝外经》记录在案,从中我们可以得知,《黄帝外经》共有32卷。

可惜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这32卷医书已经逸散了。直到1972~1974年,随着长沙马王堆汉墓群的发掘,一批医书随之出土,从其内容以及行文风格分析,这批医书与《黄帝外经》有关,很有可能就是失传了两千多年的《黄帝外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整理编订成14部,其中有两部被整理者直接以灸法命名,即《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部帛书。据专家考证,《足臂十一脉灸经》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阴阳十一脉灸经》成书稍晚。

这两部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较全面记载了人体十一条经脉循行路线及所主疾病的著作,揭开了经络起源的神秘面纱,所记载的治疗方法都仅有灸法,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

由此可见,灸法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有系统的理论专著了,同所有的中医外治疗法一样,灸法是有其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的。

此外,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直被后世尊为辨证论治的圭臬,书中以内治为主,但涉及灸疗的也不少,张仲景很重视灸药并用,以此提高疗效;三国曹操之子魏东平王曹翕曾撰集《曹氏灸方》7卷(已逸),《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等对该书内容有所收录;华佗有《枕中灸刺经》(已逸),善灸术,取穴少而精,其所创华佗夹脊穴至今还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三 唐朝,灸疗师已活跃在宫廷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灸疗学在这个时期也有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因为唐朝国富力强,达官贵人惜命爱身,再加上最高统治者也比较重视医药保健,艾灸此时不仅用于疗疾,更多的还用在保健上。

马王堆竹简

马王堆帛书

曾经做过唐朝宫廷御医的药王孙思邈认为,针灸的作用不亚于汤药,灸法与针刺应配合使用。唐朝与孙思邈在中医领域有着同等功绩的,王焘应该算得上一个,他的《外台秘要》倍加注重灸疗的应用,并专设“明堂灸法”一章,通篇皆论灸法,倡言“汤药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对施灸的方法、材料以及灸法的禁忌等都有较详细的叙述。

张仲景像

《伤寒杂病论》

王焘的《外台秘要》中有“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冲目”的记载,大概是效果好,普及工作也做得不错,唐代以后人们都知道“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养生谚语了。

“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在韩愈的诗歌里面,也有写到用艾灸的方法治疗疫疬,由此可知,早在唐朝就有了“灸师”专业职称的出现。亦可以想象,唐朝的达官贵人们在需要保健疗疾之时,便召集自己的专用保健“灸师”上门,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呢。

四 宋元明清,民间盛行灸疗法

在宋代,宋太祖曾亲自为他的弟弟宋太宗施灸,宋太宗觉得痛,宋太祖便取艾自灸,见《宋史》:“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这说明当时艾灸在统治阶层是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

同时,宋代还有大批专业灸疗书籍出现,如《小儿明堂针灸经》《膏肓俞穴灸法》《西方子明堂灸经》《明堂经》《针灸经》等。《扁鹊心书》指出,常灸关元、气海、中脘等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长寿”。官方组织修订的医方书《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圣济总录》里也收集了大量的灸疗内容。由于官方的重视和推广以及灸疗的显著效果,灸疗很快在民间盛行。

元代窦桂芳辑《针灸四书》,将《太平圣惠方》100卷内容及《小儿明堂经》抄录在一起,改名《黄帝明堂灸经》刊行,书中收录了大量古人灸疗经验。关于“热证是否可灸”在此阶段有所争议,朱丹溪认为灸法可以“拔引热毒”、使“阳生阴长”,认为灸法可攻可补,完善了“热证可灸”的理论。

王焘

李唐·艾灸

明朝时,灸疗法的发展达到了高潮,灸疗的形式变得更适合于临床。灸法从艾炷烧灼灸法向艾条的温热灸法转变,并发展为往艾卷中加入药物进行辨证施灸。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现了灸疮护理及晕灸处理的专论,灸法的养生保健作用也日益得到重视。

在清朝,针灸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但灸法治疗以其简便、灵验、价廉的特点仍然流行于民间,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并出现了《神灸经纶》这样全面系统的灸法学专著。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陷入巨大的灾难中,多数历朝名医编撰的典籍惨遭流落损毁,但灸法始终在民间流传。

五 21世纪,艾灸疗法人人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大力发展中医,大批针灸古籍得到整理,针灸在教育与临床上得到了长足发展。温灸疗法由于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并且减少了直接灸的灼烧痛苦,在现代得到了大力的推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诸如《灸绳》这样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的灸疗专著;发明了许多新的现代灸疗方法,如无烟艾灸;各种新式的灸具和温灸治疗仪亦被发明和应用。

温灸疗法除了用于治病防病,还逐渐走入了美容美体保健行业,深受广大爱美人士的喜爱。如同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唐朝一样,现代中国对灸疗师的需求与日俱增,各大城市的艾灸养生馆如雨后春笋般开办起来,很多职业学校还就专业灸疗师开展资格培训。与此同时,由于灸法简便易行,随着灸疗知识的普及推广,很多人开始自己动手,在家进行灸疗保健。

艾灸,这一天然绿色、无毒副作用的中医外治法,开始焕发出崭新的容颜和勃勃生机。

尝试用艾给自己的皮肤做一次美容吧 bxo6t1ldXYfGq0+p49wFUEg92Dvsop+/Uqb3X8q2kPt9t0yGWxELgdOSK5fNNh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