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古到今最常用的艾炷灸法

艾炷灸法即是将艾绒揉成一粒粒的艾炷进行施灸的方法。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大、中、小三种,大艾炷有半截橄榄大,中艾炷有半粒枣核大,小艾炷则有麦粒大。一般中艾炷用得比较多。根据施灸方法不同,艾炷灸法又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

一 直接接触皮肤的灸法——直接灸

把艾炷直接放在穴位表层的皮肤上称直接灸。直接灸又分瘢痕灸和无瘢痕灸两种。

(一)瘢痕灸

又称化脓灸。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忍痛让艾炷充分燃烧至自然熄灭,再换艾炷继续施灸,使局部组织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

瘢痕灸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慢性胃肠病、发育障碍、体质虚弱者等,但由于此法会造成创伤和疼痛,因此现在用得较少。

(二)无瘢痕灸

又称为非化脓灸。施灸时把小艾炷放到穴位上点燃,当患者感到皮肤发烫或灼痛时,便将艾炷去掉或压灭,另换新艾炷施灸,以局部皮肤变红为度。

无瘢痕灸适用于一切慢性虚寒性疾病,如哮喘、眩晕、慢性腹泻、风寒湿痹和皮肤疣等,此法不损伤皮肤,疼痛也不像瘢痕灸那么剧烈,但温度不易掌握,现在用得也较少。

直接灸法

二 与皮肤之间衬隔物品的灸法——间接灸

间接灸又称为间隔灸法或隔物灸法,是指艾炷与皮肤之间隔垫物品进行施灸的方法。根据间隔物的不同,又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隔药饼灸、隔盐灸四种。

(一)隔姜灸

将生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心用针或牙签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将姜片稍许向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灸;也可以在姜片下衬些纸片再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本法简单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此法多用于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二)隔蒜灸

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3厘米厚的薄片,中间用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置于穴位上,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故应注意防护。也可将大蒜切片后暴露在空气中放置数分钟,使其表面氧化,以减轻蒜液对皮肤的直接刺激。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以及尚未溃发的疮疡等。

(三)隔药饼灸

根据不同的药物功效对症选取不同的药材,粉碎成粉后加黄酒或水制成厚约0.5厘米、直径2厘米的圆饼,在药饼上用针或者牙签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每次5~7壮,感觉温热舒适为度,药饼可重复使用。

隔姜灸法

隔蒜灸法

比较常用的是隔附子饼灸,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常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早泄、虚寒、腹泻、消化不良、腰膝酸软等。

(四)隔盐灸

隔盐灸法

也叫神阙灸。本法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炷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炷,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致伤,一般灸5~9壮。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症候改善,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1/cOwCf/3XF9k2ScvSEM/nOs85DUIHXvAlTqgpNJK847Li/d+rj7m/GX62TaKkD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