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从“痧”开始说起——刮痧的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刮痧中的“痧”是指刮痧后身体上出现的痧痕。但是,在刮痧疗法刚应用之时,“痧”却是指一类疾病,而刮痧疗法则是专门用于治疗“痧”证的。那么,刮痧疗法是如何从只治疗痧证,发展到如今治疗几百种病症的呢?刮痧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刮痧的常用工具和方法有哪些?刮痧有哪些适应证和禁忌证……静下心来阅读,我们将一一为你寻获这些问题的答案。

什么是“痧”刮痧与痧一

痧,最初在中医的概念里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刮痧后出现的痧痕,而是指一类病症,称为痧证或痧气。它不是某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症状,因此有“百病皆可发痧”的说法。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病。《痧惊合璧》中介绍了四十多种痧证,如“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里的破伤风,“绞肠痧”即霍乱,“痧子”即麻疹,“风痧”即小儿常见的风疹。另外,民间还有“寒痧”“热痧”“暑痧”“暗痧”和“青筋痧”等说法。

刮痧最初是专门用来治疗痧证的。它是利用表面光滑的硬物作为工具,配以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特殊部位(经络、穴位、疾病反应点等)进行反复刮拭,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刮痧在古代称为砭法。据古书记载,中医的治疗手段有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六种方法。砭法除了治疗效果特别好以外,还具有简单直接、无副作用等优点,能随时随地用来为人治病,是最方便的医疗方法,因此古人将砭法列为各种治疗方法之首。

患者经刮痧治疗后,局部皮肤表面会出现鲜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高出皮肤表面的、类似“沙”样的斑点。中医认为,这种斑点是潜伏在人体内的一种致病因素,通过刮拭等方法可使其排出体表。因此,人们逐渐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而“痧”也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痧疹”。清代邵新甫著《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痧者,疹之通称,有头粒如粟。”它是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的一种征象。

刮痧从旧石器时代就开始了刮痧的发展历史二

刮痧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在用火取暖时,发现火烤到身体的某些部位会很舒服;后来又发现用烘热的石头熨烫身体,可以缓解风湿、肿毒等疾病;再后来人们又开始用烤热后的石头来刺破脓肿。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远古人类学会了用石块在身体上的某些部位熨烫、刮拭、刺破放血来治疗疾病,并逐步学会了磨制更适合用来治病的工具——砭石。砭石疗法就是刮痧的雏形,此时是刮痧疗法的萌芽阶段。

刮痧疗法具体成形于什么年代已无法考证,但有资料证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刮痧疗法已经很盛行。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司马迁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史记》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扁鹊来到虢国,恰逢虢国举国上下都在祈福消灾,就询问是怎么回事。宫中有人告诉他,虢国太子病逝已有半天时间了,全国百姓正在为其哀悼。扁鹊问清楚太子的详细情况后,认为太子只是患了“尸厥”症,导致突然昏倒后不省人事、鼻息微弱,才被人误以为死去了。于是扁鹊亲自前去察看,确诊后,他让弟子“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再施以“熨剂”,不一会儿,被认为已死半日的虢国太子竟然神奇地“活”过来了。在治疗虢国太子的方法中,砭石疗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文中提到的“厉针”就是指针刺,而“砥石”就是用表面光滑的石块作为刮痧器具进行刮痧治疗。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刮痧已经被广泛用于治疗疾病了。

但是在春秋战国之后,刮痧等许多实用技术被看作医道小技,难登大雅之堂,因而未能像针灸等疗法一样得以系统发展,而是长期流传于民间,没有得到医家的整理和总结,因此关于刮痧的专著并不多。正如清代《痧胀玉衡》王庭《序》中所说:“先是乡人用粪秽感痧,例制用钱蘸油而刮,然行之大都为妇人,为名医所不及。”

老祖宗留传给我们的外治法宝:刮痧疗法

从两汉至明朝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几乎看不到刮痧的记载,然而刮痧在民间并未衰败。汉代开始使用陶器进行刮痧治疗;唐宋时期运用苎麻、铜器、银器等作为刮痧的工具;到了元明时代,人们则常采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治病。元明时期,民间治疗痧证的经验引起了医学家的注意,中医书籍里关于刮痧疗法的记载也开始偶有记载,用瓷调羹蘸香油进行刮痧这种方法在中医书籍中又称为“戛掠”,古人注解说:“戛,历刮也。”

到了清代,有关刮痧疗法的叙述逐步详细。清代郭志邃编写的《痧胀玉衡》是我国第一部论述痧证的专著。该书从痧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以及刮痧方法、工具、综合治疗方法等方面都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书中记载的刮痧方法有刮痧法、淬痧法、放痧法和搓痧法四种。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也记载了刮痧的运用:“阳痧腹痛,莫妙以瓷汤匙蘸香油刮脊,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脊,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从《痧胀玉衡》开始,清代论述痧证的专著日渐增多,记载刮痧疗法的著作则更多。

刮痧疗法,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加上内服药物所带来的毒副作用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像刮痧这样的非药物自然疗法便日渐受到人们的喜爱。在目前医疗费用高涨的情况下,刮痧疗法以其“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的特点和花小钱、治大病的优势,成为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家庭疗法之一。

刮痧疗法以其简便和疗效显著等优势,成为了最受人们欢迎的家庭疗法之一

三 刮痧原理大盘点刮痧的作用原理和功效

几片薄薄的刮痧板,就这样一拭一刮,却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被证明对多种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这并不是魔术,而是中医外治疗法中常用的刮痧疗法,对于为什么能有这样神奇的疗效,我们可以从其现代医学和中医学的治病原理中窥知一二。

(一)减轻肌肉关节的紧张、痉挛和疼痛

当肌肉附着点、筋膜、韧带和关节囊等软组织受到损害时,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相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甚至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应,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的自我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

刮痧可有效地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其主要机制有三条: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液循环加快,更有利于恢复;二是在刮痧板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三是紧张或痉挛的肌肉通过刮痧板的作用得以舒展,从而缓解其紧张和痉挛,减轻疼痛。

刮痧可以有效消除肌肉关节的紧张感

(二)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功能的平衡。刮痧保健和治病的依据之一,即是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如刮内关,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以增加心输出量,增大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刮足三里,可以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起到良性的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胃运动。

刮痧不仅能排毒养颜,还能防病治病

(三)排除毒素

刮痧时,用刮痧板在皮肤上刮拭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高度充血、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循环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出,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净化血液,增加全身抵抗力,减轻病情,促进康复。

(四)自身溶血

刮痧时的出痧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外溢、皮肤局部形成淤斑的过程。这些凝血块(痧痕)通过身体的自身溶血作用,不久后即能被吸收,这样可加快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使身体的防御能力增强,从而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自身溶血是一个良性的弱刺激过程,不但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使其得到调节,还可通过神经作用于大脑皮层,从而起到调节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内分泌系统平衡的作用。

(五)对各系统的影响

循环系统:通过刮拭可使血液和淋巴循环增强,使肌肉和末梢神经得到充分的营养,从而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

呼吸系统:对呼吸中枢具有镇静作用。

神经系统:通过刮拭刺激神经末梢可增强人体的防御功能。

免疫系统:通过刮拭刺激,可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经刮痧刺激后,能引起人体产生以上变化,通过这些作用,从中医的角度来讲,刮痧最终能对人体产生以下的功效。

●调节阴阳

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人体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因为病邪或者跌扑损伤等因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就会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临床症候。刮痧治疗的关键就在于根据症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身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不同,刮痧手法也不同。病在经络、皮肉者属表,属阳,刮痧宜轻刮;病在脏腑、筋骨者属里,属阴,宜重刮。刮痧对阴阳平衡的调节是双向的,如血压不稳定者,经刮拭躯干、四肢穴位后,偏低的血压可升高,而偏高的血压可降低。

●活血化淤

人体肌肉、韧带、骨骼一旦受到损伤,在局部产生淤血,会使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若淤血不消,则疼痛不止。这时在局部或相应穴位刮拭,可使淤血消散,新血得生,经络畅通,气血运行顺畅,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这就是刮痧活血化淤的功效。

●扶正祛邪

刮痧之后,相应部位的皮肤出现青紫充血的痧痕,肌肤腠理得以开泄疏通,滞于经络穴位及相应组织器官内的风、寒、痰、湿、淤血、火热、脓毒等各种邪气从皮毛透达于外,使经络得以畅通。当人体正气虚弱时,外邪易乘虚而入,通过补虚泻实的手法刮拭相关穴位与部位,可使脏腑功能得以增强,从而抵御外邪,保持身体健康。

●疏经通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灵枢·经脉》中就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论述。若经络不通,则气血不和,就会导致疾病发生,故中医有“不通则痛,不痛则通”的理论。刮痧疗法通过反复刮拭病变部位,可以起到“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

●清热消肿

根据中医治法中“热则疾之”的原理,通过放痧手法的刺激,可使内部阳热之邪透达于体表,最终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清热的目的。故刮痧能清除体内的火热、肿毒。

四 梳子、硬币都可以用来刮痧常用的刮痧工具

刮痧并不是直接用刮具在皮肤上刮拭,刮拭之前,要在皮肤上涂抹一些润滑剂,以保护皮肤,减轻疼痛。刮痧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治疗保健的效果。古人常用铜钱、汤勺、嫩竹板等作为刮具,用水、香油、酒等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取材比较方便,但是比较简陋,本身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现在已经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经过加工、有药物治疗作用又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的工具。

(一)刮具

●刮痧板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工具。从质地上来说,主要有水牛角刮痧板和玉质刮痧板两种。水牛角制品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味辛、咸,性寒,具有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的作用,其药性与犀牛角相似,只是药力稍逊,常为犀牛角的代用品;玉性甘味平,入肺经,能润心肺、清肺热。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形状的刮痧板和集多种功能的刮痧梳。通常标准的刮痧板呈长方形,长10厘米,宽6厘米,厚的一侧为0.5厘米,薄的一侧为0.2厘米。四角圆钝,宽的一边呈凹形。保健刮痧时用厚的一侧,治疗疾病时用薄的一侧。呈凹形的一侧用于刮拭脊柱、手指、足趾等部位,圆钝的四角则用于按压经脉、穴位和敏感点等部位。

刮痧板使用完之后,可用肥皂水洗净擦干或用酒精擦拭消毒。为防止交叉感染,最好固定专人专板使用。水牛角刮痧板如长时间置于潮湿之地,或浸泡在水中,或长时间暴露于干燥的空气中,都会出现裂纹,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刮痧板洗净后应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内保存。玉质板在保存时要避免磕碰,以防弄碎。

刮痧板

●石器

石器是最早的刮痧器具,在刮痧疗法起源之时就是使用石器来刮痧的。一般选用表面光滑无棱角、便于持握的石块作为刮痧工具。

●陶器

陶器在汉代时经常被用于刮痧。一般选用边缘光滑无破损的汤匙、瓷碗、瓷杯、瓷盘等,用其边缘进行刮痧。

家庭常用的汤匙也可以作为刮痧工具

●硬币

多选用边缘较厚钝而光滑、没有残缺的铜钱、银元、铝币等作为刮痧器具。

●木质板

多选用沉香木、檀香木等质地坚实的木材制成平、弯、有棱角且光滑的刮痧板,用其边缘进行刮痧。

●其他刮具

用小酒杯、有机玻璃、纽扣、药匙等作为刮痧器具。

梳子也可以用来刮痧

其他刮具

(二)润滑剂

刮痧润滑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减少阻力,增加润滑度,避免皮肤被刮伤;二是具有药物的治疗作用。一般多选用以下介质作为刮痧润滑剂。

●冬青膏

以冬青油与凡士林按1:5的比例混合调匀制成。适用于一切跌打损伤的肿胀、疼痛以及陈旧性损伤和寒性病症等。

●香油

也可用其他植物油代替。适用于久病劳损、年老体弱及婴幼儿等。

●鸡蛋清

鸡蛋清适用于热病、久病后期、手足心热、烦躁失眠、嗳气吞酸等病症。

●葱姜汁

取葱白、生姜等量切碎、捣烂,按1:3的比例浸入95%的酒精中,放置3~5日后,取汁液使用。适用于风寒引起的感冒、头痛以及寒凝气滞引起的脘腹疼痛等。小儿刮痧时多用生姜汁,因为生姜汁十分润滑,刮拭时不易擦破小儿柔嫩的皮肤。

●白酒

选用浓度较高的粮食白酒或药酒。适用于损伤疼痛日久或四肢麻木、手足痉挛、腰膝酸软无力等病症,对发热的患者还有降温的作用。

●滑石粉

医用滑石粉或爽身粉等均可使用。适用于婴幼儿以及炎热的夏季。

●刮痧油

由芳香药物的挥发油和植物油经提炼、浓缩制成。具有祛风除湿、行气开窍、止痛的作用。

●止痛灵

用中药丹参、桃仁、血竭、蜈蚣、三七、麝香、酒精提炼而成,具有消毒杀菌、活血消肿、止痛的作用。

●刮痧活血剂

以天然植物为原料,经提炼、浓缩、调制而成,具有活血化淤、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促使出痧等作用。

五 刮痧不仅仅只有“刮”常用的刮痧方法

在使用刮痧疗法时,应根据病情选择相对应的刮痧方法,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刮痧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用刮具,也可用手指,还可用针具。大体上,刮痧的方法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一)刮痧法

刮痧法是刮痧疗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操作者用刮痧器具蘸取润滑剂后,在患者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刮拭,使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刮拭时,要按顺序刮拭,用力要均匀,一般采用腕力,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反应随时调整刮拭的力量,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因操作方法不同,刮痧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两种。

●直接刮法

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操作者先用热毛巾擦洗患者将要刮痧部位的皮肤,均匀地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手持刮具在皮肤上直接进行刮拭,以刮出痧痕或血点为止。此法刺激强、见效快,多用于体质比较强壮的患者。

直接刮法

●间接刮法

先在患者要刮拭的部位覆盖一层毛巾或棉布,然后用刮具在毛巾或棉布上进行刮拭,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出斑,此为间接刮法。此法,刺激相对较小,多用于小儿、老人、体弱、高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抽搐及某些皮肤病患者。

间接刮法

(二)撮痧法

撮痧法是指操作者用手指代替刮具,用手指扯、夹、挤、抓患者体表特定部位的皮肤,至局部出现红紫痧痕的一种治疗方法。根据手指的不同指法和力度,撮痧法可分为扯痧法、夹痧法、挤痧法和抓痧法。

●扯痧法

操作时操作者拇指和食指对抗用力,将患者皮肤提起,同时两手指上下或旋转地揉捏皮肤,再松开,如此进行3~5遍,至皮肤出现痧痕。此法力度较大,要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具有发散解表、通经解郁的功效。扯痧法主要用于头部、颈部、背部、面部的太阳和印堂。

扯痧法

●夹痧法

又称为钳痧法或揪痧法。操作者五指屈曲,以食指和中指的第2指间关节对准操作部位,对抗用力,提拧起患者皮肤,即两指用力夹紧皮肤并提起;提至最高处时,两指同时带动夹起的皮肤一同旋转,然后松开,使皮肤恢复原状,如此一提一放,反复进行,以能够听到皮肤的弹响并连连发出“吧吧”的声响为最佳。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次,直到被拧起的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由于揪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引力,所以常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使施术部位的皮肤潮红,且稍有疼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淤血后,患者就会感到周身舒展。此法多用在穴位上,具有通经活络、活血止痛、调和阴阳、引血下行的功效。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部及腹、颈、肩、背等处。

夹痧法

●挤痧法

操作者用拇指和食指在患者撮痧部位用力挤压,连续操作3~5次,直至挤出一块块或一小排紫红色痧斑为止。此法多在体表各个穴位上操作,一般用于头额部位。

挤痧法

●抓痧法

操作者以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指对抗用力,均匀地提起撮痧部位的皮肤,在提起的同时,三个手指来回滑动,用力揉捏皮肤,然后松开皮肤。手指在患者的撮痧部位游走,持续重复提起、揉捏的动作,直到出现痧痕为止。此法具有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行气活血的功效。

抓痧法

(三)挑痧法

挑痧法是用针具在人体体表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上,刺入皮下挑断纤维丝或挤出点滴淤血来治疗疾病的方法。挑痧时,操作者先用酒精棉球消毒挑刺部位,然后左手捏起挑刺部位的皮肉,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部位将针横向轻快刺入皮肤,挑破皮肤0.2~0.3厘米,再深入皮下,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或青筋。有白色纤维组织的地方,挑尽为止;有青筋的地方,每点挑3下,同时用双手挤出淤血。术后用碘酒消毒皮肤,敷上无菌纱布,用胶布固定。此法主要用于头部、颈部、胸部、腰背部和四肢部等,可治疗喑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症。

(四)放痧法

放痧法是刮痧疗法中的一种为了增强疗效而配合使用的疗法,主要用于四肢末端穴位、口腔内穴位、五官部位的部分穴位以及一些不能施以刮痧法的部位。本法刺激性较强,具有清泻痧毒、通脉开窍、急救复苏等功效,多用于重症急救。其方法是操作者用消毒的三棱针快速点刺皮肤血脉,通过放痧使血液循环加速,让淤血和痧毒从体内排出。放痧法又分为泻血法和点刺法两种。

●泻血法

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拇指压在患者被刺部位的下端,上端用橡皮管结扎,右手持三棱针对准被刺部位的经脉穴位,迅速刺入静脉中1.5~3毫米深;然后出针,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按静脉上端,以助淤血排出、毒邪得泻。此法适用于肘窝、腘窝及太阳穴等处的浅表静脉,可用于治疗中暑、急性腰扭伤、急性淋巴管炎等症。

●点刺法

针刺前先推按被刺部位,使血液积聚于针刺部位;经常规消毒后,操作者左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夹紧患者被刺部位或穴位的皮肉,右手持针,对准穴位迅速刺入3~6毫米,随即将针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血液流出,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手指或足趾末端穴位,如十宣穴、十二井穴或头面部的太阳、印堂、攒竹、上星等穴。

挑痧法和放痧法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最好由专业人员操作,不适合家庭使用。

点刺法

六 认清宜忌,疗效更佳刮痧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在古代,刮痧只用于治疗各种痧证,使用范围比较局限。现在,经过临床无数医疗实践积累,刮痧的治疗范围已经扩大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各科,还可用来保健养生、养颜美容。据统计,刮痧对四百多种疾病具有疗效。同时,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刮痧也有其禁忌证。

(一)适应证

内科病症:感受外邪引起的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呕吐、腹泻以及高温中暑等;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哮喘、中风后遗症、泌尿系统感染、遗尿症、急慢性胃炎、肠炎、便秘、腹泻、高血压、眩晕、糖尿病、胆囊炎、肝炎、水肿;各种神经痛、脏腑痉挛性疼痛等,如神经性头痛、胆绞痛、胃肠痉挛和失眠、多梦等神经官能症。

外科病症: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各种外科病症,如急性扭伤;感受风寒湿邪导致的各种软组织疼痛,各种骨关节疾病,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落枕、慢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质增生、股骨头坏死,外科如痔疮、皮肤科如皮肤瘙痒症、荨麻疹、痤疮等病症。

儿科病症:小儿营养不良、小儿食欲不振、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小儿感冒发热、小儿腹泻、小儿遗尿等病症。

五官科病症:牙痛、鼻炎、鼻窦炎、咽喉肿痛、视力减退、弱视、青少年假性近视、急性结膜炎、耳聋、耳鸣等病症。

妇科病症:痛经、闭经、月经不调、乳腺增生、产后病等。

保健美容:预防疾病、病后恢复、强身健体、减肥、养颜美容等。

(二)禁忌证

◎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者禁用。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患者,刮拭方向应由下向上,用轻手法。大血管显现处禁用重刮。

◎接触性皮肤病患者忌用刮痧,防止将疾病传染给他人。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禁止刮痧。

◎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刮痧,否则会引起虚脱。

◎精神病患者禁用刮痧法,因为刮痧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止刮痧,否则会引起流产。女性乳头禁刮。

◎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否则会导致创口的感染和扩散。皮肤高度敏感或者重度过敏者,禁刮。

◎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因为刮痧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禁止刮痧,否则会使这些部位黏膜破损。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颈部禁止刮痧。

七 掌握这些,刮痧其实很简单刮痧的操作方法

刮痧有方便实用、直观易学、见效迅速、疗效明显等特点,是一种很值得普及和推广的医疗保健方法。那么,刮痧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下面我们从刮痧的补泻手法、操作步骤等方面来介绍刮痧的操作方法。

(一)补泻手法

刮痧的手法分为补法、泻法和平补平泻法。刮痧的补泻作用取决于操作力量的轻重、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刮拭的方向等因素。

●补法

补法是指能增强人体正气,使脏腑功能旺盛的方法。其刮拭按压的力量小,刮拭速度慢,刺激时间较长,向心脏方向进行。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重病或形体瘦弱的虚证患者。

●泻法

泻法是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其刮拭按压的力量大,刮拭速度快,刺激时间较短,背离心脏方向进行。适用于年轻、体壮、新病、急病或形体壮实的实证患者。

●平补平泻法

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有三种刮拭方法。第一种按压力量大,刮拭速度慢;第二种按压力量小,刮拭速度快;第三种按压力量中等,速度适中。平补平泻法常用于正常人刮痧保健或虚实兼有的患者。

病情重、病灶深,但体质较好或疼痛性疾病患者,刮痧宜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病情轻,病灶浅,但体质较差的患者,宜用补法。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痧时,每个部位刮拭的时间一般在3~5分钟;用补法刮拭,每个部位刮拭的时间为5~10分钟。通常一个患者应选择3~5个部位进行刮拭。

另外,刮拭的方向顺经脉运行方向者为补法,逆经脉运行方向者为泻法;刮痧后加温灸者为补法,刮痧后加拔罐者为泻法。

(二)操作步骤

第一步:先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刮痧部位以及刮痧手法。再让患者选择自然舒适、便于操作者操作的体位,暴露刮痧部位。

第二步:用热毛巾擦洗患者刮拭部位的皮肤,再用75%的酒精棉球对刮痧部位、刮痧器具以及操作者的手指进行消毒。

第三步:在刮痧部位涂上一层润滑剂,手持刮具与刮痧部位成45°角,灵活利用腕力和臂力斜刮。操作手法由轻到重,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用力宜均匀适中。

第四步:刮痧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即先刮头颈部、腰背部,再刮胸腹部,最后刮四肢和关节部位。具体来说,面部由内侧刮向外侧,头部由头顶向四周,颈部由上向下,腰背部由上而下及由内侧向外侧,胸部由内侧向外侧,腹部由上而下,四肢由上而下。每个部位一般先刮阳经,再刮阴经;先刮身体左侧,再刮身体右侧。刮完一处之后再刮另外一处,不可无次序地乱刮。同时,要顺着一个方向刮拭,不能来回刮。皮肤出现痧点、紫斑即可,不可过度刮拭。

第五步:刮痧完毕之后,应让患者将衣服穿好,防止着凉。并饮1杯开水,以利于排毒。

按照正确的手法和步骤刮痧,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 让刮痧更安全刮痧的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刮痧的疗效,减轻刮痧对患者造成的疼痛,以及避免刮痧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在刮痧前、刮痧时和刮痧之后应注意以下事项。

◎在刮痧之前,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在刮痧过程中要随时关注患者的神色,并询问患者的感受,一旦患者有不适情况应及时调整刮痧的手法、力度等,或者采取别的措施,防止患者出现晕刮。

◎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和风口。夏季刮痧时,不能让风扇直接吹到刮拭部位。冬季天气寒冷刮痧时间宜长,夏季天气炎热刮痧时间宜短。

◎凡肌肉丰满处,宜用刮痧板的横面(薄面、厚面均可)刮拭。关节处、手指、脚趾、头面部等肌肉较少、凹凸不平之处宜用刮痧板棱角刮拭。

◎年迈、体弱、儿童、特别怕痛的患者可用间接刮痧法,在刮痧部位放上1块干净的手绢或柔软的布,隔布刮痧,手法不可太重。

◎若刮痧处有疔疮疖肿、外伤瘢痕或皮肤溃烂,应避开这些部位,不要在其上面刮拭。

◎刮痧后患者可休息一会儿,并喝适量温开水,禁食生冷、油腻食物。不要马上用水清洗刮痧部位,可先用干净的纸擦去皮肤上的润滑剂,刮痧后3小时内禁止洗澡,更不能洗凉水澡。

◎对一些不出痧或出痧较少的患者,不能片面地追求出痧。出痧量的多少和疾病的性质、刮痧的部位、患者的体质以及刮痧的手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不能片面地认为出痧越多,治疗效果就越好,从而过度地刮拭皮肤。只要按照正确的刮痧方法来刮痧,不管出痧多少,都会对疾病有治疗效果。

◎前1次刮痧部位的痧痕未退时,不宜在原处再次进行刮痧。一般第2次刮痧时间需等3~6天之后,以皮肤上痧退及无疼痛感为标准。一般3~5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行下1个疗程。

不同反应不同处理刮痧后常见的反应九

刮痧是通过刮痧板、手指或者针具对体表的穴位或者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使身体产生反应,从而达到保健、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人体在受到刮痧的刺激后,会产生各种反应。在局部,皮肤会出现痧痕,还可能会有疼痛、发热的感觉;在全身,如果患者情绪紧张或者身体虚弱,无法承受刮痧的刺激时,会出现头晕、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欲吐等症状,称为晕刮。在使用刮痧疗法时,我们应认识正常的刮痧反应,并预防晕刮等不良反应的出现。

(一)痧痕

刮痧之后,可以根据痧痕观察病情

刮痧之后,皮肤对刮痧的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主要是皮肤颜色和形态的改变,称为痧痕。常见的痧痕包括体表局部组织潮红、紫红或紫黑色淤斑、小点状紫红色疹子,并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在形态上,有散在、密集或斑块状等不同形态,湿邪重者多出现水疱样的痧痕。凡有病灶之处,只要刮拭数分钟,便可见微红,轻则出现红色杂点,重则成斑,甚至出现青黑斑块,触之略有阻碍感或隆凸感。较严重的黑斑块,刮拭时则会有痛感。

痧痕对疾病的症状、治疗和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痧痕色鲜红,呈点状,多为表证,病程短,病情轻,预后多良好;痧痕色暗红,呈片状或斑块,多为里证,病程长,病情重,预后差。随着刮痧的治疗,痧痕颜色由暗变红,由斑块变成散点,说明病情正在好转,治疗是有效果的。

(二)晕刮

当出现晕刮时,操作者应及时停止刮拭,迅速让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的体位。让患者饮1杯温开水,并注意保暖。休息片刻后,患者就能恢复正常。如恢复较慢,可掐按患者的百会、人中、内关、足三里、涌泉等穴位。 cSZCdOlZMQm+2HfmTY5cwJ1SUw72GUWD/XGzENdmEZKxljLGtv1pYSlOlkwTq34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