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专门介绍了四季不同的养生方法。“四气调神”就是指要按照春、夏、秋、冬的规律来调养身体,这与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以养生也要顺应天时变化。
春季要养护阳气
从立春开始,就进入了春季。春季是阳气的升发时节,因此,春季养生要重视养护阳气。
在起居方面,要做到适当地早睡早起;在运动调养方面,要多做伸展运动。宜在柔和的晨光下,在庭院、公园、林荫道等地方进行体育锻炼,可选择散步、慢跑等,也可多做广播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伸展运动,既可舒缓形体,又可调理气血。在穿衣方面,春节时衣服不可顿减,应注意防风御寒、养阳敛阴,老人、婴幼儿及体弱多病者尤其应注意脚部、背部的保暖。
夏季要避让暑气
夏季气温逐渐升高,而且雨量丰沛,大多数植物都“疯狂生长”,人体的阳气在此时也较为旺盛,因此,夏季养生要注意顺应阳气的生长。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人们可以多吃防暑食物、保证睡眠以避暑。运动要避过高温时段,清晨和黄昏是最好的锻炼时间;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散步、打太极拳是夏季的理想运动;运动后,不要大量饮用凉开水,也不要用冷水冲澡。
此外,夏季是治疗冬季常发病的好时机。许多冬季常发的病症,可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来增强人体抵抗力,以减少冬季的发病概率。如久咳、哮喘、痹症、泄泻等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秋季要防止凉气
秋季气温凉热交替,要防止凉气侵入体内,随着天气转凉应逐渐增添衣服,但添衣不能太多太快。
秋季是腹泻多发季节,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秋季神经兴奋,食欲骤增,要防止过食,要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多吃酸味和热软食物,以利于消化;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中秋之后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咽干、唇燥、皮肤干涩等“秋燥病”,应多吃水果,常喝开水、绿豆汤、豆浆、牛奶等,以满足人体的需要,提高抗燥病的能力;深秋时节,体内精气开始封藏,年老体弱之人可对症选择补品;秋季宜早睡早起,保证睡眠充足,注意劳逸结合,防止房劳伤肾;初秋白天气温高,电扇不宜久吹;深秋寒气袭人,既要防止受寒感冒,又要经常打开门窗,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秋游是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
冬季要匿藏精气
冬季气候寒冷,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而且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为了适应人体的需要,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黄帝内经》中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说,冬季是一年中闭藏的季节,人体新陈代谢相对缓慢,阴精阳气均处于藏伏之中,人体表现为“内动外静”的状态,此时应注意保存阳气,养精蓄锐。尤其是老年人一般气血虚衰,冬季的起居更应早睡晚起,避寒就暖,绝不提倡“闻鸡起舞”,而应该和太阳一起起床。此外,可根据自己的体质、爱好,安排一些安静闲逸的活动,如养鸟、养鱼、养花,或练习书法、绘画、棋艺等。如果进行室外锻炼,运动量应由小到大,逐渐增加,以感到身体热量外泄、微汗为宜。恰当的运动会使人感到轻松舒畅,精力旺盛,体力和脑力增强,食欲、睡眠良好。
四季养生各不同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运转不息的,故人们养生也必须按照这个规律适时调节。违反了这一规律,必将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调,并使身体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