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全书用大量篇幅教人如何在不吃药的情况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书也因此而开创了中医养生的源头。
古人与当世之人的养生差别
书的一开始,黄帝就问岐伯,为何现在的人寿命短而年纪轻轻动作就显得衰老,对此,岐伯是这样回答的:上古时期的人,懂得养生之道,能按照天地间阴阳变化的规律,来调整自身阴阳的变化;使用一些正确的养生方法,饮食有节制,生活作息有规律,不过度地劳累,因此能够使精神与形体相互协调,健康无病,活到人类应有的寿命即一百岁以后才去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啊!他们把酒当做汤水贪饮不止,生活毫无规律,喝醉酒后行房;尽其所有的欲望,耗竭他的精气;纵情色欲以致精竭阴枯,用不正当的嗜好将体内的真气耗散殆尽,不知道应当谨慎地保持精气的盈满;不善于调养自己的精神,贪图一时的快乐;生活作息没有规律,所以活到五十岁左右就显得衰老了。
正确的养生之道
远古时候的圣人教导人们说:必须避开自然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思想上要保持清心寡欲,人体真气才能正常运行,精气和神气固守于内,病邪又怎么会侵犯人体呢?所以那时的人们都能够志意安闲而少有嗜欲,心情安逸而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身体虽然在劳动却不觉得疲倦。人体正气调顺,因为少欲,所以每个人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每个人的愿望都可以实现,这样才能达到精气运行通顺,每个人都能根据需要满足自己的愿望。在饮食方面,不论是粗糙的还是精致的,人们都觉得味美可口;无论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很满意;对自己的生活习惯,总是顺心的;对别人的一切都不羡慕,思想达到淳朴境界。正因为如此,不良的嗜好就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就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
内经名言
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释文: 聪明的人,在健康无病的时候,就能够注意养生保健;而愚蠢的人,只有在出现了疾病时,才知道注意。所以愚蠢的人常正气不足,体力衰弱;而聪明的人,正气旺盛,精力充沛。
养生的四种境界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寿命超出平常人水平的有四种人,分别是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他们都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
真人人
掌握了养生之道,寿命同天地一样长久。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至人
懂得养生之道,可延长寿命,保持形体不衰。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极少。传说颛顼的玄孙彭祖历经唐、虞、夏、商等朝代,活了八百多岁,为至人。
圣人
能够顺应自然,不为外界所劳累,没有过多的思虑,寿命可以达到一百多岁。只有少数人能真正遵循养生之道,所以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不多。
贤人
善于养生,可以根据阴阳变化调养身体,可以增益寿命,但却有一定的限度。只要遵循养生之道,许多人都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普通人
整日忙碌而不注重养生的人,他们的寿命一般都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