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创新遵循跟随性的99+1法则,即你的产品在同品类中比竞争对手略好,多出了1%。这1%可能是成本、价格、质量、包装、渠道等优势,但不是品牌力的优势,在市场竞争中不会占有绝对的优势,因为别人可以比你更好。例如,你的牛奶新鲜,别人的可以更新鲜;你的产品蛋白质含量高,别人的产品可以含得更高;你的包装高档,别人的比你的更高档。
产品创新另有50:50原则,即你的产品或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他们选择的50%,你不选择我就选择他,没有第三选择。塑造这种营销策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例如,方便面分为油炸和非油炸,牛奶分为低温和常温,白酒分为高度和低度,传统和现代等。
产品创新趋向于融合与分化,如何在这两者中选择,需要根据消费者的实际的需求来创新产品。
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不断上涨,油你涨、豆你玩、猪在飞……各种原材料价格的不同程度上涨,直接导致企业面临的生产成本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一方面,各行业大品牌领先涨价以保证利润,与此同时,企业也将面临着抬高售价而带来的消费者流失;另一方面,各品牌企业开始重点着手开发新品,希望借助新品开发,建立新品高附加值,打造竞争壁垒,从而提升品牌销售力及利润空间。
新品开发是企业建立独特的品牌竞争力,开发新市场的利器,也是为品牌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保证品牌生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成也新品,败也新品”,一直以来,企业面对新品开发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笔者接触品牌及市场多年,见证了很多大放异彩,甚至经久不衰的经典新品,也见证了很多一上市就销声匿迹,甚至一败涂地的新品。
在营销的4P理论中,产品被放在了第一位,价格、渠道、促销都是在产品的基础上才发生的。产品是基础,是第一,没有产品,后面的全部是零。因此,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产品,产品创新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然而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要想实现创新产品的成功,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坚持的结果。创新产品能否取得成功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马拉松,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真英雄。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新品开发也必须讲究这一传统法则,方能成功。其中,“天时”至关重要。从这一角度讲,新品开发人员必须要有“未卜先知”的趋势把握度与市场敏感度,要时刻关注社会趋势、时代潮流、市场发展,瞄准市场需求与目前市场的空白点,抓住市场时机,开发符合市场需要与未来趋势的新品。
比如曾经销售火爆的粗粮类产品,就是抓住了粗粮热的市场趋势,开创了粗粮产品的新品类。在养生风潮的影响下,消费者们厌倦了肥腻、精细的现代饮食,开始回归原始的饮食方式。于是,粗粮类食品一上市就受到市场的大力欢迎。代表性的产品有中绿粗粮王饮料、五谷元气饼干,以及谷物牛奶等。
再比如农夫山泉2008年推出的水溶C100,定位于富含维C的柠檬汁,从产品包装到营销推广都迎合了都市白领的时尚需求,跳出与其他饮料的直接竞争,开创了新品类。这款产品上市不到六个月,销售额就达到一亿元左右,可谓创造了快消品新品开发的奇迹。
脉动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推出维生素饮料,养元六个核桃在2008年乳品三聚氰胺事件后突然发力,王老吉在2008年奥运年席卷市场等,都是在市场的“天时”助力下,取得了成功的销售成绩。
新品开发之“地利”原则,是指要充分考虑新品的市场容量。分析预测此类产品的市场容量大小,判断市场的前景和发展趋势,是新品开发首先要做好的重要准备工作。有些品牌产品概念很新,但却没研究过真正的市场容量,最终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小众产品;相反,有些具有巨大市场容量的领域,虽然有的品牌能率先把握机会,但却无视其潜在的巨大市场,因不够坚持而放弃,最终只能眼红做大做强的成功品牌。
在21世纪初期的中国,饮料行业的主流是碳酸饮料和果汁。据统计,2003年中国排名前十位的饮料品牌占据了96%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当时植物蛋白饮料在整个饮料市场所占的份额还很低,总产业规模只有130万吨左右。养元此时把握市场时机,准确预测: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绿色、营养、健康的植物蛋白饮料必将快速增长,占据主流饮料市场容量,尤其是广阔的农村市场更是容量无限。于是,养元六个核桃大举进攻市场,取得15亿元销售额的市场传奇。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盼盼法式小面包。当时,法式小面包并不被很多品牌看好,盼盼食品集团却从一开始就发现了法式小面包巨大的潜在市场空间。在此之前,蛋黄派经过达利园、好丽友等品牌的大力培育,已经成功做到了近百亿元的市场容量,而蛋黄派已经在市场流行五年之久,开始进入市场倦怠期,但是由于蛋黄派的盛行而逐渐养成的早餐食品、下午茶及外出旅游食品的消费习惯及消费人群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正是法式小面包未来无限的市场容量。
市场时机和市场容量是从市场出发,总体把握新产品开发的方向。方向正确是保证新产品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只有保证新产品开发的方向性,才能实现新产品的可行性,最终保障新产品开发的成功。
除了以上两点,品牌力是决定新品推出后成败的关键要素。即使把握了最好的市场时机,预见了巨大的市场容量,若没有品牌力的支撑,产品想推向市场最终也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品牌力与产品力是相互支撑的。
同样以法式小面包的品牌开发为例,如果第一个真正开发小面包的企业是三辉麦风,那么最终也会失败。因为当时三辉麦风还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品牌,不足以支撑新产品的推广和运作。可见新品开发需要品牌支撑。最终,法式小面包由盼盼集团推广成功。
再比如最近牛奶市场比较流行“CLA”牛奶,就是高倍共轭亚油酸的功能性牛奶。北京的传喜乳业和山东的其他几家企业都在推,但都没有真正推起来。而同样的产品概念由油脂行业中的长寿花和西王两大品牌来做就做得很成功,这说明这种产品还是有市场的,只是因为品牌力不行,才无法真正推广、盈利。
一方面是品牌没有影响力,在品牌尚未建立起有力的市场定位,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都很差的前提下,很难号召市场对其新产品产生喜好,新产品的优势就会在市场推广中大打折扣。由于市场不认可品牌,所以也不认可其新品。另一方面是企业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因为每培育一个新产品都需要企业为之付出长期的、大量的投资,过多的广告宣传费用的投入往往使企业承受着很大的风险压力,在财力和心理上都不堪负重。
因此,新品开发还要量力而行。在没有品牌知名度、企业实力支撑的前提下,新品开发将只能是一场美丽的梦,很难成现实。所以在此,笔者要奉劝诸多急于开发新产品的中小企业,新品虽美好,开发需谨慎;新品急不得,品牌略不得。
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天时地利人和”之“人和”的原则。一个新产品的成功,往往并非是靠一家企业或品牌来完成的,因为毕竟一家企业或品牌能力有限,只有让更多的品牌进入这一领域,才能共同把新产品的市场蛋糕做大。
蒙牛酸酸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蒙牛在产品开发中的聪明行为,即将产品直接命名为“蒙牛酸酸乳”,而没有另起一个独特的名称。等到伊利优酸乳、三元哈酸乳,以及很多乐酸乳、爽酸乳等跟随产品越来越多时,大家已经共同把这块市场做成了乳品最大的销售品类。
同样,一直在饮料市场占据高位的红茶和绿茶产品,也是多家品牌共同耕耘的成果。笔者看到很多中小品牌在新品开发之初多担心同类产品的进入。其实,聪明的品牌,就是希望更多产品进入,众人拾柴火焰高。
所以,新品开发需要考量的因素很多:市场时机决定成功的先机,市场容量决定成功的前景,品牌支撑决定新品的执行力,众人拾柴做大产品品类。新品开发如何把握住市场,笔者建议如下:
一看自身品牌力。只有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没有品牌力做支撑,新品很难撬动市场。
二看自身软硬实力。从新品的生产到市场的开发维护,需要做好新品的基础工作。
三看市场的空间。新品需要生存空间,也就是消费市场有多大,占据什么样的人群。
四看消费时机。新品需要引导消费,时机不成熟,容易陷入只投入不产出的被动局面。
五看一线品牌。如果有大品牌在造势,中小企业可以跟随开发,推出新品占位目标市场。
让新品开发把握住市场,需要全方位的力量,并不是简单地研发,而是需要做好市场的研究与推广。
面对每年的行业盘点,我们都会解析行业新品,寻找新品的成功经验。事实上,在每年年初糖酒会上出现的新品,有很多到年底几乎看不到了,这种现象很普遍并且每年都在重复。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的出现,为什么很多创新产品夭折了?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开发的新品为什么成活率非常低,而大品牌开发的新品成功率相对高?如何开发新品,产品的创新应该如何突破?
产品创新大多被理解为内容物创新,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实现“人无我有”,赚取高利润。实则不然,很多中小企业都因为开发新品不成功而倒闭。产品创新是多元化的,不是单一的。
面对媒体的时代,产品创新不仅是产品外在的与众不同,更是推广上的另辟蹊径,即实现差异性的营销,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企业都比较注重包装设计,希望包装的材质更加高档,设计图案更加美观、简洁、大气、高档,让终端消费者看到产品的独特性。这种包装的升级创新,是一个产品形象的提升,属于面子工程。还有一种包装创新是在不改变其产品内容物的情况下,改变包装方式,实现产品的定位创新,从而让产品焕发青春。
比较成功的案例有喜多多的椰果罐头,采用红色200克马口铁易拉罐包装,进军喜宴市场,取得了成功。罐头是传统食品,一直采用玻璃瓶包装,而喜多多采用了另一种包装形式,并转换了一种营销思路,这是高明的包装创新带来市场定位的成功。在福州糖酒会,汇源冰糖山药也是易拉罐包装,同样也是水果罐头,采取礼品盒外箱。同福碗粥,内容物没有任何改变,只改变了一种包装形式。还有我们意高曾服务过的益膳房牛奶,开发了一种类似喜之郎吸吸果冻包装的吸式酸奶,定位儿童市场,取得了成功。所以,包装形式的创新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包装形式,更是一片蓝海市场。
同样的产品内容物,采取不一样的产品概念,市场结果截然相反。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渠道和广告之外,营养快线的名称功不可没。虽然娃哈哈这款产品类似其他果乳饮料,但没有直接喊出产品品类名字,而是突出了“营养”二字。我们意高曾服务过的健参黄金海参粥也是一个成功案例,此产品被选为上海世博会专用海参产品。我们在不改变产品的情况下,提炼了一个“健参”的营养概念,而不直接说是黄金海参粥,因为市场上的海参粥质量参差不齐,已经搅乱了海参粥市场,所以,我们卖的不仅是粥,更是一种健康的海参粥。因为每罐产品里面就有半支深海刺参,所以要提升产品价值就必须让名字具有销售力。除了这种产品品牌概念外,很多产品在功能上提出一些让消费者易于理解和认可的功能性概念,比如原浆核桃、高钙核桃、高钙牛奶、低脂牛奶、果粒水果、黑糖话梅、老酸奶、老桃酥等。这种功能性概念一般是行业通用的名称,不能注册,所以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嫁接独有的产品概念,争做行业产品老大。
有了产品和包装,产品要想实现新的利润增长点,拓展渠道至关重要。俗话说:“放高顶点,放宽底边。”底边要求拓宽渠道,在渠道上面做文章既可以避开对手,又可以实现销售增长。王老吉打开市场通过餐饮渠道的推广,让消费者认识和尝试产品,之后迅速推向全国。八联杯酸奶通过和商务连锁酒店合作,实现了不错的销售业绩。酒店客人每天的早餐需要牛奶,而八联杯被放入冰箱,既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又方便卫生。干吃面与网吧合作,网民在深夜以干吃面作为夜宵,减少了冲泡的烦琐,又可以避免打湿键盘。红牛通过在高速服务区的终端推广,与目标人群实现了零距离接触。
同样的产品,通过不同的广告创意,体现产品的差异性,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购买。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环境下,广告创意创新会起到一鸣惊人的作用。农夫果园的广告“喝前摇一摇”,曾令众多大人和小孩模仿,实现了农夫果园的良好销售。娃哈哈的八宝粥广告每个标版后都反打一个镜头,代言人敲着易拉罐说“粥,还有吗”,这让消费者看过后,记忆深刻,很多小孩还会模仿。广告创意的创新很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形成口碑传播。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千万富翁、亿万富豪,同时也让敢于创新网络营销的产品实现了畅销,树立了产品的行业品牌地位。
2013年可口可乐这个百年品牌敢于营销创新,通过昵称瓶、礼花瓶的网络营销,采用“标签式”的产品,赢得了年轻人的青睐。2013年5月28日,可口可乐陆续推出白富美、高富帅、月光族、喵星人等用时下新鲜词汇制作的昵称海报,引起了年轻人的强烈关注,而产品陆续推出后,更是掀起了购买热潮。可口可乐利用网络互动,打了一个翻身仗。
在2013年11月11日当天,坚果网络品牌三只松鼠以3500万的销售额稳居坚果类品牌排行榜第一名。三只松鼠只是一个来自安徽的电子商务公司,却利用电商渠道叱咤风云,打破传统,引领创新。
2013年微信异军突起,很多企业都建立了微信公众平台,其中,烟台欣和名为“欣和食与家”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得最好,并成为一个贴心的私房菜“教主”。这个平台把自己的产品和美食相结合,每天不断推出私房菜,让关注者每天抱着“今天的菜谱怎么还不发”的期待。
对于每个企业或品牌来说,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产品力、品牌力、营销力来制定产品创新策略,创造适合自己的方式和方法。中小企业应在产品的包装、概念营销上多做文章,因为品牌力比较弱,不适合开发奇、缺、怪的产品,没有实力去引导消费。成熟的品牌在产品创新方面更适合内容物创新,利用大量的传播推广新品,取得行业的领先,从而打造一个闪壳的明星产品。
新品创新并不适合全部的企业,要想取得新品的成功,从研发开始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从企业经济实力、生产能力、营销团队、推广费用、市场空间等方面考虑,不打无准备之仗。
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品开发一定要建立在实际可执行的基础上,要量体裁衣,不可虎头蛇尾,不然损害的不仅是经销商的利益,更是企业的信誉和品牌的美誉,不利于将来企业的发展。
产品线的开发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不陌生,由于消费者需求、技术和竞争的快速变化,企业必须持续开发新产品。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重要环节,而如何选择适当的新产品开发策略,关系到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前途。产品线的开发与规划,首先要根据企业自己的内功来定,不能盲目开发和生产。
1.根据企业的资金实力定位
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资金实力不强最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最具优势的某一个方面的产品集中精力开发。这样可以把产品做精,把销售做准,把服务做细。主做自己擅长的产品,既可以降低自己的产品成本,又可以提高品牌竞争力。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状况来做,运转起来涉及原料、包材、人工、物流中转等资金非常多,那么企业就会承担不起经济压力。这将直接影响市场,拖累销售,而企业可能面临倒闭。
2.根据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产品定位
新产品开发追根究底是企业科研创新能力的竞争。企业要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虽然有的企业有很多条生产线,但是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为他们就是不具备技术优势。新产品开发的策略很多,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策略。采用何种策略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情况,当然与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素质也有很大的关系,开拓型与稳定型的经营者会采用不同的策略。
很多企业开始选择跨界,目的是寻找新的产品利润增长点,为企业的持续发展补充新品。跨界不是不可以,但首先要从产品技术入手,整合非常强的产品技术团队,把产品做好,否则,将会面对市场的惨败。
当今,很多药企开始进军食品、饮料行业,虽然资金不是问题,但是产品的技术需要磨合。企业可以采取资本并购的形式来解决产品技术,利用并购的企业技术优势来弥补自己。
3.根据企业销售团队而定
产品线的制定和开发,要根据自己的销售团队来做,如果没有过硬的销售团队来推广产品、服务产品,那么即使有富足的产品最终也会失败。现在的市场运作需要人来开发和维护,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人员能力来规划产品的开发。
销售团队不是用金钱就能够完全实现的,而是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打造出来的,他们对企业的产品非常熟悉,对企业的特点也了如指掌,这样整体操作起来自然水到渠成。反之,在企业没有成熟的销售队伍时,企业大力推出新品,会导致营销服务跟不上、经销商倒戈,从而非常被动。在没有销售团队的情况下开发新品,企业就很难遵守“重营销、重渠道”的市场法则。
市场决定一切,新品开发要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才能使市场产品销售最大化。
第一,开发新品要找准市场空白地带。
如今各行业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过度饱和、竞争异常激烈,但这只是从浅层面看市场。任何一个夕阳行业都有赚钱的企业,任何一个朝阳行业都有赔钱的企业,关键是捕捉市场需求。采用抢占市场策略的企业应具备占据市场“第一”的强烈意识,因为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对企业和产品形象的认知都是先入为主的,他们认为只有第一个上市的产品才是真正正宗的产品,而其他产品都是跟随的。因此,采取抢占市场的策略,就能够在市场上捷足先登,利用先入为主的优势,最先建立品牌偏好,从而取得丰厚的利润。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如果你能抢先一步,那么竞争对手就只能跟在后面追。你会由于不满足已占领的市场而连续不断地更新换代,开发以前没有的新产品、新市场,你的竞争对手就会因疲于奔命而遭受挫折。这就好比一个不断变化的目标要比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难击中。从中,你会取得竞争优势。
王老吉占位了凉茶市场,六个核桃占位了核桃乳市场,银鹭占位了花生牛奶市场,青岛啤酒占位了啤酒市场,蒙牛、伊利占位了牛奶市场。如果企业希望在成熟的行业内超越一线品牌,困难相对较大,这就需要打造差异性产品,赢得市场先机。比如光明的莫斯利安常温酸奶,短短三年的时间实现了单品销售额三十多亿元,成功占位常温酸奶市场。虽然蒙牛、伊利、君乐宝、皇氏等跟随推出同类产品,但为时已晚。
这就是空白市场的“第一”法则,谁第一个大声喊出来,谁就是行业老大。
第二,开发新品要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新品开发的定制式开发策略,就是根据顾客个性化需求设计,研制满足每位顾客需要的新产品。显然这种策略能够充分体现“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因而,这一策略成为现代企业开发新产品的唯一正确方向。
采用这种策略的企业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树立“全心全意为顾客”的经营理念;建立数据库,以便及时收集、分析顾客的各种需求信息;企业要有一套弹性的设计、生产系统,以便能够随时设计、调整和生产顾客所需要的个性化新产品。
随着中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一些无添加产品成为市场的新宠,无添加馒头、无添加饮料、无添加牛奶、无添加啤酒、无添加果汁等,都是在“添加剂”事件后推出的,并成为大众人群的首选。
总之,产品线即生命线。新产品开发切忌闭门造车,企业应该深谙市场风向、捕捉消费者心理,谋定而动。只有顺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其存在的经济价值。
伊利成为奥运会、世博会乳制品赞助商之后,在2011年1月,正式对外宣布更换新标志。这是伊利公司战略发展方向的需要,也是伊利品牌转型的需要。分析一下伊利的产品线,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伊利所有的产品开发都是根据伊利的品牌发展战略调整的。
“滋养生命活力”的品牌口号阐释了伊利产品线的开发方向,伊利的奶粉、奶酪、牛奶、奶片、饮料等产品都是围绕品牌定位开发和延伸的。无论是液态奶系列、奶粉系列,还是冷饮系列、奶酪系列,共同的传播点都是滋养生命活力。
因为品牌战略的制定是方向性的规划,具体实施要靠产品来执行,所以产品线一定要与品牌战略的大方向一致。产品线的延伸要符合公司发展的战略,不同阶段、不同市场,产品的开发应有不同的作用。
企业需要市场利润时,产品线要通过价格调整、丰富包装、产品升级等方法达到盈利目的。产品线的开发既要讲究策略,又要能够应对企业战略。一般情况下,产品开发要做到以下几点:
(1)开发之前规划市场,明确开发产品的目的和作用;
(2)延伸产品线要看到市场的定位,让产品起到支撑品牌的作用;
(3)长线产品要塑造出一个明星单品,以此来带动产品线的开发;
(4)产品线延伸是品牌生命的延续,但也不要一味地延伸,避免“孩子多了不好养”。
很多销售额在五千万至一亿的中小企业总想通过新品获得突破,他们竭尽全力地去想一些新点子,恨不得推出一款市场绝对没有、完全创新,且唯我独尊的畅销产品,让竞争对手不可模仿,让消费者感觉新鲜稀奇,让自己能够赚取高利润。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现实中我们也经常遇到此类企业。在每年的大型食品展会上,我们的确看到过很多创新产品,经销商第一次看到也认为不错,行业评价也很好,比如曾经的男女水、方便米饭、果蔬粥、速溶咖啡、养生茶等产品,但如今这些产品在市场中已经消失或者不温不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新品是企业主观意识的创新,而不是市场需求的产品。新品没有形成大众的认可,定会孤掌难鸣。
中国发展到现在,社会的消费规律是城市市场引导农村市场。任何新品的畅销都是首先从城市市场开始的,然后延伸到农村市场。比如纯生啤酒、新鲜扎啤、巴氏奶、奶酪等,都是从城市开始。城市人群的品牌意识比较强,而中小企业一般走的路线是农村市场,新品自然很难进入城市市场。在农村市场,新品没有品牌力,失败是必然的。新品的推出要看一线品牌的主观意识,中小企业如果只是为了创新产品而生产,自己一个人在“玩”新产品,那么消费者不会买账,最终企业只能偃旗息鼓。
新品开发不适合中小企业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推广,一个新品的成功需要市场的引导和培育,而中小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推广。新品往往是一线品牌在前端推广,中小企业在后面效仿,整个市场充满了新品的“味道”。一线在前推,三线在后面跟,新品自然就会成为市场的新宠。
蒙牛酸酸乳刚推出来的时候,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跟随,造就了乳酸饮料市场年销售额三百多亿元的大蛋糕,就连竞争对手也纷纷推出同类产品,比如伊利推出优酸乳,光明推出酸益乳,三元推出哈酸乳,达利园推出优先乳。张裕为了解百纳的商标同几家葡萄酒企业争执了几十年,如果当初张裕推出解百纳的时候,其他企业没有跟进,那么也不会成就现在的解百纳产品。最为明显的例子是各地的特产,比如云南普洱茶、云南米线、烟台苹果、北京烤鸭、西湖龙井、景德镇陶瓷、德州扒鸡等,这些地方特色小吃、土特产等,因为众多企业的经营和推广,才使产品有机会走向省外、全国,乃至世界。如果每个地方只有一个企业来做这些特产,那么其推广速度和产品创造的商业价值会大大减少。当年的普洱茶就是由于商业的炒作和推广,才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了它,接受了它。
很多失败的历史人物最终得到的评价是“生不逢时”,一个企业新品推出的时机不对,也会举步维艰,革新不成反倒把性命搭进去。在保健品行业这点尤为明显,保健品首先要符合消费者的内心需求,不可强求。这种内心需求是社会舆论和企业主动推广的结合点,如今市场上销售的碧生源常润茶给出了这样的口号: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是针对城市人群饮食油腻,不爱运动,肠胃容易出现问题的现象而推出的产品。如果在十年前,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那么还有谁会去“给肠子洗澡”。只有全民注重养生时代的来临,保健品的春天才会随之而来。
六个核桃最近三年的销售一路蹿升,除了自身的努力推广之外,消费者对植物蛋白饮料品类的需求也是其成功的原因之一。伴随着牛奶产品的逐步饱和,植物蛋白饮料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反观粗粮饮料为什么在广大的农村市场火不起来?因为农村的老百姓刚刚脱离温饱,小米、红豆、绿豆、黑豆等粗粮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价值,而粗粮类的新品价格又非常高。产品不符合市场的需求,即使在广大的城市市场,粗粮饮料也只是配角,因为粗粮饮料本身的价值很难被盲目扩大。
因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品开发都必须重视市场的需求。只有产品对路,市场才能畅销。企业不要害怕竞品,只要做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再多的竞品都是给市场加分的,给消费空间推波助力的,是为产品游戏增添人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