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强势心理定位:先声夺人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会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来自不同行业或领域,都可能成为我们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的“对手”。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或者观念表达清楚,特别是吸引别人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掌控他人的技巧。这一章我们将从如何构建“不对等”身份入手,针对与对手进行交锋时的强势心理定位法进行一一阐述。

构建双方不对等的身份

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随着交往的时间、场合、目的以及背景等因素的变化,我们在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将我们的身份做一定的调整,产生的一些变化很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交往的效果。比如,在和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会说“不要把我当老师,把我当成你们的朋友”这样的话,来缓和师生之间的关系。

揣摩不同身份角色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在我们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大家从籍贯、家庭出身、教育背景、从事的职业、婚姻状况等方面都能找到很多的不同。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我们需要做的不过是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是司机,你就应该好好开车,遵守交通规则,不酒后驾驶、不疲劳驾驶;如果你是企业家,你只要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也无可厚非……

人们常说“职业决定性格”,好司机都是谨慎的,好企业家都是吝啬的。这就是因为不同的角色所承载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这些角色的社会意义,是人类社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了解这些角色背后所具有的社会意义、承担的义务和权利。只有这样,在和这些不同角色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弄清楚他们的意图、把握好自己的言行。

在一些影视剧和文学作品里,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市井人物,他们很会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们在警察或者流氓面前,往往温顺得近乎谄媚;如果换成弱势群体,比如说乞丐,他们就会换上另一副凶恶嘴脸,完全不是面对强权人物时的“温良恭俭让”了。例如,俄罗斯小说《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警官就是这一类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欺压良善的代表。

作家、演员能将一个角色塑造得活灵活现,正是因为他们深谙这个角色背后的社会意义。而我之所以提到这些,并不是鼓励大家向奥楚蔑洛夫警官学习。

不同身份角色与其对应的心理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社会角色不同,也会相应地具有不一样的心理,包括职业心理和社会心理。通常意义上的身份心理主要是职业心理,社会心理则是一段历史时期或一种社会大环境下,人群对于这一职业所持的普遍观点和态度。常见的角色有:

通过这些不同职业身份的穿着打扮和行为举止,也能看出他们所承载的社会意义。

但是,这种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却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

敢于将角色进行“不对等”调动

从小到大,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平等的环境中。我们心里很明白,“平等”总是相对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等。你觉得不公平,可能是因为你当下所处的环境、所拥有的个人财富、所获得的荣誉,同身边的同事、朋友、对手或者其他别的什么人相比较,你比别人要差。这就说明“平等”是需要比较、需要有“切入点”的。同样的道理,不平等也是需要比较、需要有“切入点”的。

我们看小丑表演的时候,为什么会笑得那么开心?这是因为,和小丑相比,我们比小丑的角色地位要高。小丑是供我们娱乐的,而且他们用自己滑稽的行为证明了这一点。

细心的观众们会发现,这些小丑越是将自己的身段放低,或者是尽量加入一些媚俗而滑稽的动作进去,就越能逗观众发笑,表演的效果就越好。

但是,对那些和小丑在“出丑”的行为上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观众,则更容易为这种表演所感动。我记得在北京的一家电影院里和几个朋友一起看卓别林的喜剧电影《淘金记》时,一位在书店里上班的朋友当时感动得哭了。他看到电影里,饥饿的查理居然将皮鞋吃掉了,而吉姆虽然没有吃皮鞋,也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

我朋友之所以为之动容,就是因为卓别林善于抓住观众们的“心”。卓别林通过他那些滑稽而极具张力的动作表演,将人物的那种悲惨遭遇表达得入木三分。这就是卓别林作为一个优秀演员,所具备的超越普通演员的地方。

卓别林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一开场,他就像大街上任何一个普通市民一样,正常地走来走去,平平淡淡地出现在镜头之内,那种幽默剧会有人看吗?他总是一副头戴圆顶礼帽、手持竹手杖、足蹬大了不止一号的皮靴、走路像鸭子一样的流浪汉形象,正是这种容许别人肆意嘲笑的社会角色、低下的社会地位,吸引了观众。

这就是为什么我今天要强调“不对等”的身份地位的原因,这对于掌握对方心理很重要,构建双方不对等的身份是掌握对方心理的基础。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与某个人打交道,如果你不善于发掘彼此之间的身份差异,不善于建构这种“不对等”,那你将很难打动或慑服别人的“心”。

发现身份角色不同并敢于构建不对等身份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总会受制于双方已有的角色身份,包括角色身份社会意义和个人性格、职业心理等不同因素。我们应该学会迅速地捕获到双方的角色不对等性,这种不对等既包括身份本身造成的迥异,也包括个人性情禀赋等方面。

第一个学生被老师骂过之后根本不愿意接受那种批评,从他的小动作就可以看出来;第二个老师则是过于呆板,或者说是没什么表情,在他向学生传达“考试作弊是错误”的信息时,这种方式显然是效果不佳的;第三个老师呢,显然就是深得学生的认同,敢于在双方交流过程中建构“不对等”的身份,效果很明显,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了她的批评,而不是应付了事。

适当地降低或抬高自己的身份

在与人交往过程当中适当地降低或抬高自己的身份很有必要,但什么时候该“抬”,什么时候要“降”必须要搞清楚,否则必定适得其反。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不仅要有实干精神,还要学会适当表现,也就是抬高自已的身价。在进行竞职演说时,自信满满,大谈宏图大略、美好未来的人往往更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尽管后来,由于诸多现实原因,这个人并没有将这些远大理想变为现实,可是在当时,许多人会认为“这家伙是个有远见,很了不起的人物”,甚至公司领导也会认为“这种有志气的人在为我们公司服务,实在难得”。因此,他可能没有当成政治家,但很快就会升为公司经理,事业平步青云。

不仅在职场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适当地抬高自已。比方说,在相亲时,面对自己心仪的女子,让她心甘情愿跟着你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人感到你比其他人更有发展前途。为了表现你的发展潜力,谈谈你对未来的设想很有必要。纵使这幅蓝图完全不可能实现,却能给人很好的印象。

人生不能光有表扬和赞美,适当的自我贬低同样也会帮助你获得成功。

美国有一位著名的矿冶工程师叫赫蒙,他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去了德国的佛莱堡大学深造,并拿到了硕士学位。当赫蒙带齐了所有的学位证书信心满满地去找美国西部的大矿主赫斯特的时候,没想到遇到了麻烦。那位大矿主是个性格古怪又固执的人,他最讨厌那些文质彬彬、满口理论的工程师。所以,当赫蒙前去应聘时,赫斯特无理地拒绝了他,他说:“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为你曾经是德国佛莱堡大学的硕士,你的脑子里装满了一大堆没有用的理论,我可不需要什么文绉绉的工程师。”聪明的赫蒙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位大矿主其实没有什么学问,所以讨厌有学问的人。于是,赫蒙对赫斯特小声说:“其实我在德国的佛莱堡并没有学到什么,只是稀里糊涂地混了三年。”没想到赫斯特听了反而笑嘻嘻地对他说:“你明天来上班吧!”

赫蒙之所以应聘成功就在于他懂得抓住大矿主讨厌有学问的人这种心理,主动降低自己的身份。可能有人会不认同赫蒙的做法,但重点是最终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就赫蒙来说,学问不会因为自我贬低而减少一分一毫,也不会因为自我抬高而增加一分一毫,关键是自己如何看待。

“不对等”身份暗示

在构建不对等身份的时候,借助行动或者眼神,就能将双方这种“不对等”关系进行调节,这可以理解为思维程序的外显形式。

交锋双方要善于运用动作或眼神进行信息传达

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角色,正是因为能在双方交往中明白自己角色所承当的社会意义,并能有效地抬高或降低自己的身份,所以才能在双方的交锋中迅速建构起那种“不对等”身份。

一些常规动作所隐藏的情绪

不停地走:表示思考问题或焦躁不安。

托腮:表示沉思或阅读中。

摇腿:表示放松或调解情绪。

发抖:表示很害怕。

痛哭:表示伤心。

发火:表示愤怒。

让对手的思维进入我的逻辑

如果你喜欢看体育比赛,你一定会发觉,那些越有经验的运动员,上场之后越能迅速地抓住整场比赛的操控点。对操控点的把握不只是专业技能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但归根结底还是智慧的较量。

快速弄清对手的招数

还是从运动员的比赛说起。比如,王励勤和侯英超在进行削球比赛,在比赛前很难说谁胜谁负,因为他们都是削球高手,谁能在比赛中抓住主动权,谁就可能获胜。这就牵涉到一个抢占主动权的问题。而所谓的“抢占先机”,实际上反映的是你同对手之间心理上的较量,你的思维同对手的思维在进行角逐。这种思维上相互碰撞的结果,必然是一方的思维被卷入另一方的思维逻辑之中。

当然,有时候弱势一方也可能会“逃脱”强势一方的思维逻辑的控制,那是双方都不愿面对的,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彼此之前的交流全部白费了,这个结果通俗地说,就是“谈不到一起”。

你与对手进行交流,无论是对话还是肢体语言,双方最初的意愿都是希望能达成某种共识,避免出现更高层次的对抗,或者是因为双方不合作而造成实际收益低于机会成本的局面。

为了达成共识,你首先要对对手有一定的了解。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如果能把对手研究透了,也就能顺利掌握对方的心理了,对手的欲望、担忧、行事风格、交际范围、生平、背景,这些可能会成为你抓住他人的心理契机。

一个在央视《高峰对话》节目里做实习记者的朋友告诉我,来这个节目实习还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已经让他学会如何在实际采访过程中,在最短而最有效的时间内,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取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我问他是怎么做到的,他说,主要是采访前多做功课,多方面了解采访对象。通过了解对方,把话说到对方的心坎里,这样,对方还能有所保留吗?

行事风格和语言特色

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楚对手的思维方式呢?这需要我们从最能体现思维特色的行为和语言上入手。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四肢对它们的主人最忠实,通过对四肢的观察,我们不仅能知道对方的心理反应,还能看出对方的思维方式。

注意肢体语言和对话:

从图中,我们能迅速知道:营业员努力工作,但脾气不好,善于讽刺,顾客则是凭经验下结论,而且爱贪小便宜。

注意一系列的行动

爱因斯坦的行为证明了他是一个善于思考与突破,内向但喜欢孩子和尊重知识的一个人。

找到突破口,紧紧抓住对方思维逻辑

这里所指的突破口,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思维缺陷,对手心理上的软肋,这种理解过于片面。因为,寻觅到这种突破口更利于化解双方敌对的局面,也就是说只适用于你的对手是你的敌人的情况,就像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分别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

但是请注意,李云龙和楚云飞之间的关系,虽然是政治立场上的敌人,但是他们私底下却是朋友。双方身上都有能吸引对方的优点。

能够成为对手,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双方必须是势均力敌。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有可能在某一方面一方胜过另一方,但是在另一方面情况则是倒过来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便你的对手是你某个方面上的敌人,你也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将别人思维逻辑里的优缺点加以甄别,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双方的思维交锋使自己有所提高。而且,掌控他人心理的技巧所适用的对象不仅仅是双方有敌对关系的人,也适用于有意达成合作意向的双方,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还是用《亮剑》中的故事来举例。抗战时期,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以楚云飞为代表的国民党人,在面对日本鬼子侵略的时候,放下宿怨,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在这一时期,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他们放下门户之见,携手合作。

在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之间也不是没有矛盾。李云龙因为缺人缺枪,经常占楚云飞的便宜。但是,李云龙从楚云飞那里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学到了很多军事之外的东西,这让他的人格更加丰满。

李云龙和楚云飞之间友谊的突破口,就是两人在日本鬼子过生日的时候,都想到了给日本鬼子“送份大礼”,结果在日本鬼子的生日宴会上碰了头。“英雄所见略同”让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突飞猛进,终于成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从李云龙和楚云飞两人之间的交往可以看出,无论我们处理的人际关系是敌对关系,还是合作关系,我们都应该抓住人际关系中的突破点。

寻觅突破口

寻觅突破口就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与对手进行交流,刻意攻击或者是在敌意状态下开始交流只会引起对方反感,无济于事。但是,交往要拒绝平淡,你应该在保证交流的前提下有能吸引对手的东西。

脑筋急转弯

两个学生在极力地思考老师的问题,这是他们交流的基础。老师这次充当的角色是“只守不攻”,学生们自愿进入她的思维逻辑。第一个学生的回答未能找到独特突破口,他僵化的思维始终停留在“真实”的军事上,那自然受到限制了。

笑话

父亲:儿子,来,我问你一个问题。

“宜昌市长江大桥”有几种意思?

儿子:不就是说宜昌的市长姓江嘛。

父亲:再想想,还有别的意思吗?

儿子痛苦地摇头。

父亲:看来你还没看懂笑话书啊!

父亲说儿子还没看懂笑话书,是因为他看到儿子不能体会笑话的思维逻辑。那句话另一层意思是:宜昌市有一座长江大桥。

连珠炮:语言上的制高点

参加那些名人的演讲,你会很容易被这些人激情洋溢的演讲所吸引。很多朋友会由衷感慨,这些人的口才真是好啊。不过,这些所谓的演讲高手,上台之后就可以滔滔不绝,下台还能在那里口若悬河吗?

梳理好自己的思维逻辑

你与对方交流之前,要迅速地将自己的思维逻辑整理好,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你的观念或者是绝技,如果在与对方交流之前,还没得到一次系统而有序的梳理,在与对方交流之时,就展示不出来,即使勉强能展示出来,也展示不好。

抗战年代,很多战士在走上战场之前,还是些普通老百姓,只学会了如何装子弹、打枪,没有进行任何更深入的训练,就被投入到了战场上。结果,一上战场,这些新兵就迅速地被“消耗”掉了。

其实,思维的战场和真实的战场是一样的,“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基本原则。

如果你没有掌握主动权,思维逻辑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停地用自己的经验去理解别人的逻辑,后果自然是,要么你糊里糊涂、一头雾水,要么你被他人“洗脑”、丧失了独立的思想。

我们考察每一个成功人士的人生轨迹,都会发现一个特征:他们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在听“独立思考”的口号,但现实情况是,我们大多时候都生活在别人的思维中。

但成功人士不同于普通人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别人所说的话都会怀疑,轻易不会遵从他人画下的思维线路,他们更愿意自己披荆斩棘,找到荆棘丛中的思维珍宝。

逻辑包括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

任何逻辑都离不开时空,人类的逻辑是以宇宙作为载体的。任何凭空想象,或者无稽荒诞的浮想,都不符合人类正常交往活动的思维逻辑。

一天都要做些啥?

一个人一天之内都会做些啥,这在我们脑海之中早有相关的经验储备。诸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脸,中午吃饭等。这些经验储备会成为人们脑海中的逻辑,包括一日之内的时间逻辑和活动的空间逻辑。

可以看出上面的图正是一个普通都市人对自己一天时间上进行的思维梳理。

如何到公交车站

将思维逻辑用凝练的语言抽取出来

希特勒就是一个著名的演说家,曾经发表过很多著名的演讲,希特勒的演讲魅力就在于从第一句话到最后一句话,都充满着爱国热情和让听众亢奋的感召力。

我在此将其某一次演讲摘抄一小段:“你们或许要说希特勒先生,我需要一份工作,一块面包。是的。你的说法很对,工作和面包实在是太重要了。但是我要告诉你们。这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自由!那就是尊严!”

当希特勒站在演讲稿台上说下这几句话之后,下面原本就因为失业和饥饿而充满愤懑之火的普通民众,难道会无动于衷,会袖手旁观吗?

之所以将这希特勒的演讲稿里的一段话摘录下来,并不是因为它的文辞有多优美,而是因为它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要说文辞优美,希特勒的演讲能比得了那些文学家笔下的散文诗吗?但是,那些文学家站在台上歌颂的是花前月下的儿女情长,那能打动那些充满国仇家恨的同胞吗?

从希特勒的演讲中,我们需要发掘的东西,正是他“掌控人心”的能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极具震撼力。这种震撼力是怎么来的?是因为希特勒的语言十分凝练,他把自己要表达的意思都抽取出来,形象地展示给听众。“我需要一份工作,一块面包。”一句话就把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崩溃、人民失业的惨景描绘出来,同时,也说出了德国民众的需求,他们需要工作、他们需要活下去,让民众知道自己对于他们的苦难是了解的。

我们即使不能做到像希特勒那样震撼人心,也应当通过语言把我们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

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工作,到了发工资的时候,领导叫你去他办公室。你还在猜测这个月的工资到底会得到多少。可是,当你进入领导办公室,领导突然表示,要停发你的工资,理由是你上个月请假太多。那么,为了说服领导取消或减轻对你的惩罚,你会说些什么?

为了说服领导取消或减轻对你的惩罚,你应该将你要求领导这么做的理由进行凝练和抽取,将它们告诉领导,让领导看到你的想法、理解你的做法。千万不能罗罗嗦嗦说上一大堆,把你的想法掩盖了。

抓住你思维逻辑中的关键信息

捕获关键信息,就如同学校里语文老师让总结段落大意一样。我们在阅读文章时,尤其在看小说时,都会盯住那些最精彩或是最抢眼的地方看,别的会很快掠过。

用凝练的语言化解职场困拢

在职场上,难免会遇到让同事误解、领导误会的时候,此时,你需要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解释,让他们理解你,甚至支持你。

将日常经验转化成经典语言

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给这份爱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对于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经验的经典体现就是艺术,而艺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

艺术和生活的最大区别不在于是否真实,而是在于是否有意识地煽情。

惊险三分钟:让最狡猾的对手感到震撼

和对手打交道,当你已经运用上“连珠炮”这一方法,也选好了时机,把握住了分寸,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运用自己思维逻辑中最出彩的部分,将对方吸引住。即使只有三分钟也行。因为只需要三分钟,已经能让对方被你所表现出的东西所震撼。这就是所谓的“惊险三分钟”的魅力。

如何甄别“狡猾”的对手

我们一般都把“狡猾”这个词当成贬义词,说某个人很狡猾,好像就是给这人贴上了精明、狡黠、奸诈的标签,表明“这家伙鬼点子很多”。“狡猾”这个词运用的前提是对方的利益和我们的利益之间是冲突的。可见,用“狡猾”来形容我们的对手是恰如其分的。

如何去甄别谁是“狡猾”的对手呢?

甄别“狡猾”的对手,方法是多方面的,比如说从对手的面部特征、脸型、面部血色、头发和说话表情以及身高、胖瘦、行事风格等,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这里涉及的知识比较多,有解剖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还包含很多社会阅历。但是也要注意一点,“狡滑”的敌人往往善于伪装,所以切勿“以貌取人”。如何去甄别谁是“狡猾”的对手,哪种对手更难对付,这才是你此刻需要下的功夫,并不是别人一说这人很“狡猾”你就相信了。

甄别“狡猾”的对手,是需要一定过程的。在与你的对手的短暂交锋中,如何能最快地甄别对手是否“狡猾”呢?你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比如先从细节上稍微试探一下对方,收集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先试图进入对手的思维逻辑中,找到一些可能对你初步判断极为有用的信息。另外,在接触对手前,尽量做足功课,了解对手。可以这么理解,在最早与对手相互交锋的短暂时间内,你必须掌握第一手资料。

谁是你的对手?

警察和小偷

警察和小偷可谓是天生的对手。警察希望“天下无贼”,恨不得将所有小偷一网打尽;小偷最怕的就是警察,常常绞尽脑汁想法逃脱警察的抓捕。

对手是自己

《孙子兵书》兵法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不光要了解敌人,更要了解自己。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如果自己不能想办法克服和改正,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树立“惊险三分钟”的观念

“惊险三分钟”就是指,在最有效的时间内,将对手牢牢掌控在你的思维逻辑中,通过你的思维逻辑演绎,让对手心悦诚服。简而言之,就是要提高与对手交锋时的效率。

在双方交锋的过程中,取胜的那方往往都是善于“先声夺人”,并能不失时机地将“连珠炮”之类的亮点发挥出来。这就是善于营造“惊险三分钟”效果所带来的优势。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习惯性地记住那些特征鲜明的东西,或者说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东西。某部影片好看与否,影片演员表、内容简介、影评,都是我们快速了解的有效依据。人们善于根据已有经验对现在发生的事情进行分类。

相信大家对“中国打工皇帝”唐骏和他的职场经历不会陌生。唐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能快速把握对手心理弱点有很大关系。对于前来应聘者,唐骏会给他们出三道较难回答的面试题目,在应聘者思考题目的几分钟内,唐俊就已经抓住对方的内心了。

其中有个面试题目是这样的:如果你是某电视台的名主播,现在要跳槽到别的电视台工作。在原台那档主持了两年之久的节目最后,你有30秒的时间可以和观众告别,你会说些什么?

结果,那些前来面试的人,要么是说如何地想念观众朋友,如何地舍不得,要么是说他离开原台的原因,也有应聘者说到了自身的不足。不过,这些都没有令唐骏满意。

唐骏给出的这个问题,类似脑筋急转弯。你不能仅从这个问题的表象来回答,不能把思维局限在自身或电视台方面,因为离开总归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自身和电视台之间的矛盾也让人尴尬。其实,这些让人伤感、令人尴尬的问题,你完全可以避而不谈,在节目的最后给观众讲一个故事,或者是朗诵一段诗歌,这样可能会更好。

生活中与人打交道,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也许是场合不同或者目的迥异,你扮演的角色也随之转换,但是道理一样适用,只有在交流的过程中“先声夺人”,利用好发挥语言攻势的最佳时间,将自己理念或思维逻辑中具有典型意义的部分,提取出来并集中展示。这样才能做到高效快捷,能将你的对手在短时间内“斩于马下”。

“三分钟”到底有多久

有人对这种“惊险三分钟”观念里的“三分钟”一词理解不清,觉得这个概念很模糊。我们得明白,“三分钟”并不是现实中的时间值,唐诗“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三千尺”并不是指瀑布真的有“三千尺”,如果是真实的也会失去这种艺术的张力和飘逸感。在这里,“三分钟”也是一样,只是为了能强调出与对手交锋时思维逻辑上的“爆发力”。

一分钟自我介绍

甲:怎么办,马上轮到我了,我还没想好说啥。

乙:不要紧,就捡那些最重要的说,比如,爱好,家住哪里,希望和同学们和睦相处等。

危情时刻

在关键时刻,医生在拯救病人的过程中,更要具备这种“惊险三分钟”的观念。当一个生命开始出现危险,从临床上的告病重,到后期的告病危,每一次出现的病情恶化过程,都是医生心中“惊险三分钟”一次次叠加的过程。

让自己显得无所不知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一个现象:我们人类,原以为自己多么了不起,但一看到比自己强大的人,顿时就妄自菲薄起来了。其实,这里就涉及一个心理战术上的问题。在与对手交锋之前,我们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

让自己先强大起来

如果一个人说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不是笑话就是疯话。但是,在生活中,这种“吹牛大王”是随处可见的。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说:“凡物,莫不相异。”这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你我之间的不同之处,让我们之间产生交流或交锋时,总有一方处于优势地位。

如果你在与对手交锋、与朋友交流的时候处于下风,并且想扭转这种局面,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比对方更强大;另一种就是让对方变得更弱小,比你还弱小。第一种办法,一般称之为“良性竞争”;第二种办法,一般称之为“恶性竞争”。

让自己强大,可以分为实质上的强大和表面上的强大。一般来说,让自己实质上变强大比较难,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较长的时间、更多的资本。在限定的条件下,无法让自己在实质上变强大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从表面上下功夫,也就是“虚张声势”。有时候,其实只要在气势上压倒了对方,也可以实现我们的目的。

诸葛亮的空城记之所以能够成功,并为后人所借鉴,正是运用了这种虚张声势的心理战术,使生性多疑的魏将司马懿带领着的15万大军,不战而退。如果论兵力,两人正面迎战,诸葛亮大败无疑,但抓住对方的心理弱点,在表面上给敌人营造兵力强大的假象以威摄敌人,这就是诸葛亮的过人之处。

精研高深理论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哲学家坐渡船过河,问船夫:“你懂哲学吗?”船夫当然不懂,哲学家就轻蔑地笑了笑,说:“你失去了一半的生命。”风高浪急之下,船翻了,船夫问哲学家会不会游泳,哲学家说不会。船夫说:“你将失去全部的生命。”

“1+1”到底等于几?

“1+1”等于几这个问题,在不同的人看来会有不同的答案。

这原本是个“老掉牙”的问题,常会有人这么问,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答案。学生如实回答,等于“2”,没错,但是老师为何会说等于未知数“X”呢,这显然是受到“不确定性”哲学的影响,至于诗人说的情形,那就是类似“合二为一”的概念。

什么是“相对论”?

甲:我知道爱因斯坦相对论,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相对论,小菜一碟。

乙:好像狭义相对论和牛顿的有些冲突……

甲:乱说,牛顿的错了……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且不说多么高深,但至少也不能说牛顿的理论都错了吧。理论都是在不断地被后人批判的过程中成熟起来的……

善于包装自已

当你真正让自己强大起来之后,你才能“吹牛皮”,因为“吹牛皮需要打草稿”。也就是说,从你身上所彰显出来的东西,应该是新颖而又合乎逻辑的,不至于“高谈阔论”到头来全是“废话连篇”,也不至于你原本“学富五车”,结果因为过于谦虚,而被你的对手忽略。

世界上最高大最豪华的建筑物以银行居多,这是为何呢?因为银行钱多得花不完吗?不是,这是因为银行需要通过树立高大稳固的形象来提升人们对它的信赖度,这其实就是银行自我包装的一种体现。试想一下,人们会放心将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交给一个破破烂烂的小银行吗?不会。

银行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个人更要注重包装自己。为什么同样是销售员,有的成为了销售冠军,有的则业绩平平呢?对于同一件事,为什么有的人办事非常顺利而有的人却屡屡失败呢?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个人能力上的差别,跟个人形象也有很大关系。

不光是办事,就连过马路人们通常也会跟随一个给自己印象良好的人。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一个乞丐打扮的人和一个穿着高级西服的高级白领同时在一个热闹的路口过马路。

结果很明显,人群都选择跟在白领形象的人后面过马路,而乞丐后面没有一个人跟随。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衣着亮丽的白领更容易让人产生信赖感,而衣着褴褛的乞丐却不能给人信任感。由此可见包装的威力。除了注意衣着打扮,良好的品格、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样也是一种包装,而且比外在的包装更为重要。热情、诚实、宽容、乐于助人的人更容易获取他人的信任感,在办事时这样的人自然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刁难。

人如商品要包装,但切忌过分包装。包装太多会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在与别人交往中,不容易获得信赖感。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恰当地表现自己的个性美,使外在的一切与自身浑然一体,此时你不再是商品,而是活生生的人。

从外形到内心真正实现创意包装

这就是说,一个善于包装自己的人,一定要掌握一些诀窍,要从外到内,从整体到局部,做一次“全面”包装。这样做,不会因为某一方面有失偏颇而引起相反的效果,而能巩固包装效果。

善于包装的人们

这些绝对是自我包装的高手。

图中出现的这些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正是因为他们善于包装,从内心到外表,内在注重内涵修养,外表则是运用特征性的标志加以形象化,既能让人记住,又能独特地表达出自身的特质和优势所在。

网络推销

一般而言,网络推广有以下这几种方法:

A:通过网站的头版头条进行推广,这是最主要的。

B:通过社区(白社会)、论坛等形式进行推广。

C:通过网址链接形式进行推广。

D:通过邮件、QQ聊天群与博客等形式进行推广。

E:通过跟帖、评论、灌水等形式进行推广。 OOTM7E3tWmvR7a/QuzvEe9ygP85Bxz3W/QWJUvZmvsJ225tKURo73V4VFya6yQ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